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车前陆冲断带突发构造发育特点 被引量:13
1
作者 冯许魁 刘军 +3 位作者 刘永雷 周红波 谷永兴 许建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6-302,共7页
探讨突发构造发育及成藏特点,为库车地区高效勘探提供依据。基于库车地区塑性地层沉积特征及区域构造发育特征的研究,明确了突发构造与叠瓦状构造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是叠瓦状构造进一步发育的结果。古隆起是控制突发构造发育的关键因素,... 探讨突发构造发育及成藏特点,为库车地区高效勘探提供依据。基于库车地区塑性地层沉积特征及区域构造发育特征的研究,明确了突发构造与叠瓦状构造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是叠瓦状构造进一步发育的结果。古隆起是控制突发构造发育的关键因素,当古隆起距推覆源位置较近时,在古隆起前缘发育破碎型突发构造;古隆起距推覆源较远时发育完整型突发构造。突发构造具有受盐体包裹、侧向封堵能力强、构造完整性好、裂缝发育程度高、对储层改造作用好的优势,其裂缝发育程度与构造发育程度正相关。突发构造为区域内最为有利的圈闭类型之一,是下一步勘探的首选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构造 叠瓦状构造 库车 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图金矿带总体构造特征新见解及找矿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纪广俭 张永霖 +2 位作者 纪燕祥 马国朋 帅邦林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6年第2期29-36,共8页
哈图金矿带是新疆最大的金矿集带,但其总体构造特征、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尚不明晰。为查明该矿带的总体构造特征,确定今后的找矿方向,从区分成矿期构造和成矿后构造的思路出发,对区内各主要断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原认为属于所谓&... 哈图金矿带是新疆最大的金矿集带,但其总体构造特征、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尚不明晰。为查明该矿带的总体构造特征,确定今后的找矿方向,从区分成矿期构造和成矿后构造的思路出发,对区内各主要断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原认为属于所谓"成矿或控矿"断裂的哈图、安齐和达尔布特大断层均应属于成矿后断层,并截切、错移了相对早期形成的哈图金矿带,从而使其复杂化。而真正的"成矿构造"乃系一个走向NEE、倾向NNW,总体上呈上宽下窄的大楔状体。该楔状体被哈图、安齐大断层截断和错移,形成了一个走向NEE、倾向NNW的叠瓦状构造。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的找矿方向:中部以齐Ⅰ矿区为中心,处于楔状体的中心部位,矿体厚度大品位高,找矿和采矿前景最好;南部达尔布特矿带(东部地区)处于楔状体最上部,矿脉呈分散的中小型,但数量较多,应以寻找中小型矿为主;北部哈图矿带处于楔状体的最下部,矿脉少、薄且贫,找矿前景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图金矿 安齐断裂 成矿构造 成矿后构造 叠瓦状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丘南山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米会斌 李好斌 +1 位作者 张廷 李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8期112-119,124,共9页
灵丘南山逆冲推覆构造位于燕山造山带的西南端、唐河断裂带北段,空间展布与太古宙恒山陆缘火山弧岩基带南部边界大致吻合。逆冲推覆构造具有薄皮构造和厚皮构造共存的构造属性,主要由一系列近平行相间排列的褶皱和逆冲断层组成,沿其走... 灵丘南山逆冲推覆构造位于燕山造山带的西南端、唐河断裂带北段,空间展布与太古宙恒山陆缘火山弧岩基带南部边界大致吻合。逆冲推覆构造具有薄皮构造和厚皮构造共存的构造属性,主要由一系列近平行相间排列的褶皱和逆冲断层组成,沿其走向具有三种不同的组合型式,主要表现为前后陡、中间缓的叠瓦状构造,上盘运动方向总体指向SE,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变形发生在130.5-129.63 Ma。太白维山逆冲推覆构造运移距离不少于7 km,古路河逆冲断层仅500 m左右。逆冲后首次伸展构造变形破坏了逆冲推覆构造的连续展布,并造成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及其伴生矿床的成生,新生代伸展构造变形以发育于逆冲推覆构造后侧为主,并利用其先存逆冲推覆构造薄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褶皱 叠瓦状构造 控矿特征 唐河断裂带 伸展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结构模型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92
4
作者 漆家福 雷刚林 +1 位作者 李明刚 谷永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6,共8页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是一个NEE-近EW向的冲断褶皱带。由于地表条件和构造变形的复杂性导致该构造带的地震资料品质较低,造成构造解释的多解性。本文在综合分析地面露头、区域构造背景、钻井和地震资料基础上,讨论了克拉苏构造带可能的...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是一个NEE-近EW向的冲断褶皱带。由于地表条件和构造变形的复杂性导致该构造带的地震资料品质较低,造成构造解释的多解性。本文在综合分析地面露头、区域构造背景、钻井和地震资料基础上,讨论了克拉苏构造带可能的构造解释模型,认为浅层为盖层滑脱褶皱、深层为基底卷入的楔状叠瓦构造的"分层滑脱、垂向叠置"模型能合理地解释现有可靠的构造信息。浅层构造是以库姆格列木群膏盐岩层为核或以侏罗系煤系地层为核的滑脱背斜,并被逆冲断层破坏;深层是基底卷入的中-高角度区域性反转正断层,并且在反转正断层下盘发育楔状叠瓦构造。新近纪-第四纪天山隆升产生的自天山深层向库车坳陷的斜向向上的挤压作用导致先存区域性正断层的反转位移,并控制克拉苏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释 收缩构造 构造 反转正断层 克拉苏构造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结构模型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玮 漆家福 +2 位作者 雷刚林 魏巍 曾详洲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2-48,10-11,共7页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是西昆仑山前第一排冲断褶皱带。由于浅层覆盖第四系巨厚黄土及深层强烈冲断褶皱变形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构造解释具有多解性。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地面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认为浅层是以上白垩统—古近...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是西昆仑山前第一排冲断褶皱带。由于浅层覆盖第四系巨厚黄土及深层强烈冲断褶皱变形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构造解释具有多解性。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地面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认为浅层是以上白垩统—古近系膏盐岩为滑脱层的盖层滑脱褶皱变形;深层是基底卷入的中—高角度区域性正反转断层,及在正反转断层下盘由叠瓦状分支逆冲断层组成的楔状叠瓦构造,深、浅构造层整体"分层收缩、垂向叠置"模型能合理解释现有的可靠构造信息。正反转断层在横向上分隔甫沙构造带与西昆仑褶皱造山带,膏盐岩塑性滑脱层在纵向上分隔浅层新生代与深层中生代构造变形。西昆仑山在新近纪—第四纪隆升,引发了自西昆仑山深层向塔西南拗陷斜向向上挤压,促使侏罗—白垩纪区域性先存正断层反转,并控制甫沙构造带的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释 正反转断层 构造 甫沙构造 塔西南拗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逆冲带前缘英吉莎背斜的多期变形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庚 陈竹新 王晓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6-665,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位于西昆仑山前,发育多个逆冲构造带,并发现了多个油气田。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根据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对塔西南山前的英吉莎背斜构造进行了精细的构造解释,发现了位于中新统安居安组泥岩和膏泥岩中的浅层滑脱层,浅...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位于西昆仑山前,发育多个逆冲构造带,并发现了多个油气田。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根据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对塔西南山前的英吉莎背斜构造进行了精细的构造解释,发现了位于中新统安居安组泥岩和膏泥岩中的浅层滑脱层,浅层发育简单的被改造的断层弯曲褶皱,据此提出英吉莎背斜由浅层、中—深层和深层3个构造层垂向叠合而成。中—深层发育楔形构造,为多个逆冲断层的叠瓦状构造,深层为简单的楔形构造。根据生长地层及构造变形样式,浅层构造形成最早,其后为中—深层构造,深层构造形成最晚。总之,由西昆仑山向塔里木盆地呈现多期幕式逆冲,塔西南逆冲构造具多期幕式活动,不同时期发育的构造在垂向上叠加,形成现今的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西南地区 英吉莎背斜 逆冲构造 楔形构造 叠瓦状构造 断层弯曲褶皱 多期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9.21集集地震考察兼论强震发震断层 被引量:8
7
作者 彭阜南 叶银灿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76-585,共10页
1999年9月21日,台湾中部山麓带发生了M7.3的大地震,震源深度为8km,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是百年来台湾许多地震中损失及伤亡最大的1次,其震级也是台湾本岛陆上所发生的地震级别最大的。震源机制属低角度逆冲断层成因,余震在平面上围绕着北... 1999年9月21日,台湾中部山麓带发生了M7.3的大地震,震源深度为8km,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是百年来台湾许多地震中损失及伤亡最大的1次,其震级也是台湾本岛陆上所发生的地震级别最大的。震源机制属低角度逆冲断层成因,余震在平面上围绕着北港高基底作半圆状分布,在垂向上,则分布在逆冲断层的上盘。与此相应,地面变形及上部结构物的破坏,以车笼埔发震断层上盘最为激烈,下盘几乎不受影响。此外,地震断裂的北端,水平位移量高达9.8m,垂直抬升达10m,比主震区要大;其地面加速度峰值,亦高达水平为502gal,垂直为519gal。这些特点表明,地震是受到地下深处侏罗型叠瓦状构造的控制。此外,3个诱发地震中心均受当地的地质构造与地貌条件的控制。文中还叙述了震害及工程结构物破坏的特点,尤其是水工结构物的震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21集集地震 强震发震断层 车笼埔断层 叠瓦状构造 台湾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陆坡与恒春海脊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地震反射特征对比 被引量:4
8
作者 尚继宏 李家彪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20,共9页
对“探宝号”调查船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解释和研究,并对南海北部陆坡、陆隆及其东侧俯冲带等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成藏规律及分布特征作了初步的分析... 对“探宝号”调查船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解释和研究,并对南海北部陆坡、陆隆及其东侧俯冲带等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成藏规律及分布特征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南海东北部陆坡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地震剖面上均显示有BSR,但两区域构造成因、形式和相关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因及过程不同。(2)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该区广泛发育的断裂带、滑塌构造体及其所形成的压力场屏蔽环境有关,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增生楔及其所对应的海底流体疏导体系有关。(3)南海陆缘区域广泛发育有各种断裂带、滑塌构造体、泥底辟、俯冲带、增生楔等,且温压环境合适,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极有可能广泛分布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R 天然气水合物 滑塌体 泥底辟 逆冲推覆构造 增生楔 恒春海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