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叠瓦状逆断层的变形规律和力学机理物理模拟试验——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苏生瑞 李鹏 +2 位作者 王琦 苏卫卫 张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9-258,共10页
为了揭示叠瓦状逆断层在地质过程中的变形和应力变化规律,为地震预报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以龙门山断裂带为研究背景,采用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再现了叠瓦状逆断层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模型内部位移和应变的实时监测,得出了叠瓦状逆断层... 为了揭示叠瓦状逆断层在地质过程中的变形和应力变化规律,为地震预报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以龙门山断裂带为研究背景,采用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再现了叠瓦状逆断层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模型内部位移和应变的实时监测,得出了叠瓦状逆断层的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1)除下伏断层的下盘局部斜向下外,整个构造区的变形以沿断层带斜向上为主;断层带同侧,变形量深部大于浅表层;水平向变形随与挤压端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伴有瞬间的跳跃性增大。2)研究区除在断层上盘的浅层出现局部的拉应力外,其余都处在压应力状态,深部应力及其释放量都大于浅层;应力不是线性的增大或减小,而是随挤压端位移的增大沿某个趋势上下震荡。地应力在下伏断层带附近更容易发生聚积和释放,在变化时间上深部先于浅层。浅层地应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规律;深部地应力的释放在上覆断层两侧出现了跳跃性的减小,而下伏断层的两侧先出现瞬时的增大,然后才逐渐减小。3)浅层变形量和应力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和同步性,但均滞后于深部应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瓦状逆断层 龙门山 地应力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组合形式叠瓦状逆断层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鹏 苏生瑞 +2 位作者 马驰 张楚怡 陈永恒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37-647,共11页
叠瓦状逆断层是地壳中分布的主要断层组合形式之一。为了揭示地质演化过程中不同组合形式下叠瓦状逆断层间地应力分布规律,采用大型物理模拟手段,以龙门山地区的地质构造为背景,研究了两条平行叠瓦状逆断层和在其间与之相交的断层组合... 叠瓦状逆断层是地壳中分布的主要断层组合形式之一。为了揭示地质演化过程中不同组合形式下叠瓦状逆断层间地应力分布规律,采用大型物理模拟手段,以龙门山地区的地质构造为背景,研究了两条平行叠瓦状逆断层和在其间与之相交的断层组合形式下地应力分布和变化规律。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对于研究区仅分布两条平行的叠瓦状逆断层,构造挤压方向与它们的走向垂直的情况,靠近构造挤压端的断层会首先发生失稳破坏,较大的局部应力释放会使地壳内部整体应力有所降低,但在下伏断层的深部会出现应力的突然升高;(2)对于研究区不仅分布两条平行的叠瓦状逆断层,而且在两条断裂之间存在一条与它们垂直的逆断层,构造挤压方向与叠瓦状逆断层垂直,叠瓦状逆断层附近浅层地应力变化较早,地壳易沿叠瓦状逆断层首先失稳活动,进而带动所夹逆断层的地应力发生调整;(3)对于研究区不仅分布两条平行的叠瓦状逆断层,在其间夹着走向与它们垂直的逆断层,构造挤压方向与叠瓦状逆断层斜交情况,地壳易沿所夹断层首先失稳活动,进而触发叠瓦状逆断层地应力变化;(4)仅存在叠瓦状逆断层,地应力分布较为均匀;叠瓦状逆断层间夹逆断层的情况下,在断层端部和几条断层交汇部位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该问题的研究对区域稳定性评价和地震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瓦状逆断层 组合 地应力 物理模拟试验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21
3
作者 杨帆 曹正林 +4 位作者 卫延召 路琳琳 吴爱成 马丽亚 王瑞菊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9,共10页
近年来,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的多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展现了该地区中浅层较大的勘探潜力。为了查明玛湖地区克拉玛依组沉积体系特征,明确主要砂体的成因和分布,开展了岩心观察、物源分析、沉积相研究、砂体平面展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近年来,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的多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展现了该地区中浅层较大的勘探潜力。为了查明玛湖地区克拉玛依组沉积体系特征,明确主要砂体的成因和分布,开展了岩心观察、物源分析、沉积相研究、砂体平面展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克拉玛依组沉积时期,准噶尔盆地处于坳陷湖盆演化阶段,玛湖地区由"多隆多凹"逐渐转化为"大型缓坡"背景,在此基础上发育四大物源体系,主要为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储集体类型;(2)克拉玛依组下段的砂体主要集中于底部,与泥岩呈互层状,在夏子街、黄羊泉等主物源区较为发育;(3)克拉玛依组上段的砂体主要发育于顶部,三角洲砂体呈叠瓦状向湖盆中心进积,延伸较远。克拉玛依组下段砂体与上段厚层暗色泥岩形成的储盖组合和克拉玛依组顶部砂岩与白碱滩组巨厚泥岩形成的储盖组合均为有利勘探领域。该研究成果对玛湖地区克拉玛依组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叠瓦状前积 克拉玛依组 玛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廖新武 杨庆红 +2 位作者 李超 郭诚 赵大林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近年来,渤海湾盆地新近系发现了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大油气田。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及地震资料,开展了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古环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 近年来,渤海湾盆地新近系发现了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大油气田。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及地震资料,开展了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古环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为温带湿润气候,地形平缓,古地形坡度小于1°,平均水深小于6.5 m,物源来自北东方向且供给充足。②研究区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砂岩域与长石岩屑砂岩,粒度概率曲线以2段式为主,发育多种反映水动力较强的沉积构造;测井曲线形态以钟形和箱形为主,地震剖面上可见低幅叠瓦状前积特征。③研究区V1小层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距离远,宽度窄,整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最远延伸距离可达20.10 km,平均长度为10.06 km,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宽度为64~420 m,平均宽度为219.65 m,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平均厚度约9.42 m。综合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和浅水沉积样式的刻画,研究成果可为油田后期新钻井的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水下分流河道 叠瓦状前积 古气候 古水深 古物源 明化镇组下段 垦利6-1油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屋断陷火石岭组-营城组沉积微相研究与储层识别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朋波 蒲仁海 刘娟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7-353,共7页
通过分析LS1、SN10等20多口井的岩心、测井、沉积微相和740km2三维精细地震相认为,十屋断陷深层营城组、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上段半深湖—深湖相十分发育,随深度和层位差异,湖相泥岩和储层砂岩均呈强弱不同的两种地震反射特征和分布特征... 通过分析LS1、SN10等20多口井的岩心、测井、沉积微相和740km2三维精细地震相认为,十屋断陷深层营城组、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上段半深湖—深湖相十分发育,随深度和层位差异,湖相泥岩和储层砂岩均呈强弱不同的两种地震反射特征和分布特征。储层砂岩以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浊积扇席状砂为主。扇三角洲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断陷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纵向上主要发育于营城组。由于与其相间的半深湖—深湖泥岩速度低,形成强反射,砂岩则为中弱振幅反射,平面上呈扇状、分支状河道组合或线状单河道展布。浊积扇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断陷南部的深陷带周围,纵向上主要发育于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上部。浊积扇上下的泥岩由于厚度大且岩性单一,形成大套弱振幅—空白反射,浊积扇砂体则为薄的中—强振幅前积反射,前积体由多期朵叶组成。扇三角洲和浊积扇的物源来自断陷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深层油气显示十分普遍,这种储层识别和预测结果对于在该区寻找中大型气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 沉积相 扇三角洲 浊积扇 欠压实 叠瓦状前积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上新统侧积复合体沉积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1
6
作者 卓海腾 王英民 +3 位作者 徐强 李冬 王永凤 周川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7-794,共8页
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剖面、切片和属性解释,在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东方1-1地区发现一种特殊类型的沉积体。按照侧积复合体弯曲度大小可分为高弯度型和低弯度型两类,在地震剖面上均以叠瓦状强振幅反射为主要识别标志,不同之处是前者在平面... 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剖面、切片和属性解释,在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东方1-1地区发现一种特殊类型的沉积体。按照侧积复合体弯曲度大小可分为高弯度型和低弯度型两类,在地震剖面上均以叠瓦状强振幅反射为主要识别标志,不同之处是前者在平面上通常呈一组同心半环,后者则表现为带状展布。侧积复合体可能为重力流水道多期"下切—充填"并发生连续横向迁移而成,其下部由互相切叠的水道底部沉积组成,一般粒度较粗且横向连续性好,可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层;而向上变为砂泥间互的岩性组合,连通性减弱、储集性能降低。侧积复合体的发现对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且可为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提供新的远景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莺歌海盆地 侧积复合体 重力流水道 叠瓦状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突发构造发育特点 被引量:13
7
作者 冯许魁 刘军 +3 位作者 刘永雷 周红波 谷永兴 许建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6-302,共7页
探讨突发构造发育及成藏特点,为库车地区高效勘探提供依据。基于库车地区塑性地层沉积特征及区域构造发育特征的研究,明确了突发构造与叠瓦状构造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是叠瓦状构造进一步发育的结果。古隆起是控制突发构造发育的关键因素,... 探讨突发构造发育及成藏特点,为库车地区高效勘探提供依据。基于库车地区塑性地层沉积特征及区域构造发育特征的研究,明确了突发构造与叠瓦状构造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是叠瓦状构造进一步发育的结果。古隆起是控制突发构造发育的关键因素,当古隆起距推覆源位置较近时,在古隆起前缘发育破碎型突发构造;古隆起距推覆源较远时发育完整型突发构造。突发构造具有受盐体包裹、侧向封堵能力强、构造完整性好、裂缝发育程度高、对储层改造作用好的优势,其裂缝发育程度与构造发育程度正相关。突发构造为区域内最为有利的圈闭类型之一,是下一步勘探的首选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构造 叠瓦状构造 库车 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川黔接壤区彝良毛坪环块构造影像地质异常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瑞雪 常琳 +1 位作者 马思顺 宋坤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939-940,共2页
滇川黔接壤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是NS向小江断裂带、NE向师宗-弥勒断裂带和NW向紫云-垭都断裂带夹持的一个复杂地块。地块内构造以NE走向的隔档式褶皱及叠瓦状逆断层为特征,在遥感影像上形成NE向紧密条纹条带与宽缓的菱格状地块相间分... 滇川黔接壤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是NS向小江断裂带、NE向师宗-弥勒断裂带和NW向紫云-垭都断裂带夹持的一个复杂地块。地块内构造以NE走向的隔档式褶皱及叠瓦状逆断层为特征,在遥感影像上形成NE向紧密条纹条带与宽缓的菱格状地块相间分布的景观特征。但在云南彝良毛坪-贵州威宁地区却存在一个NS轴向的透镜状环块构造,镶嵌于NE向的条带状区域背景景观之上(图1)。其地理位置对应于彝良毛坪矿化集中区,故称之为毛坪环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壤区 环块 彝良 毛坪 小江断裂 地质异常 隔档 区域背景 叠瓦状 透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逆冲带前缘英吉莎背斜的多期变形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庚 陈竹新 王晓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6-665,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位于西昆仑山前,发育多个逆冲构造带,并发现了多个油气田。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根据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对塔西南山前的英吉莎背斜构造进行了精细的构造解释,发现了位于中新统安居安组泥岩和膏泥岩中的浅层滑脱层,浅...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位于西昆仑山前,发育多个逆冲构造带,并发现了多个油气田。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根据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对塔西南山前的英吉莎背斜构造进行了精细的构造解释,发现了位于中新统安居安组泥岩和膏泥岩中的浅层滑脱层,浅层发育简单的被改造的断层弯曲褶皱,据此提出英吉莎背斜由浅层、中—深层和深层3个构造层垂向叠合而成。中—深层发育楔形构造,为多个逆冲断层的叠瓦状构造,深层为简单的楔形构造。根据生长地层及构造变形样式,浅层构造形成最早,其后为中—深层构造,深层构造形成最晚。总之,由西昆仑山向塔里木盆地呈现多期幕式逆冲,塔西南逆冲构造具多期幕式活动,不同时期发育的构造在垂向上叠加,形成现今的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西南地区 英吉莎背斜 逆冲构造带 楔形构造 叠瓦状构造 断层弯曲褶皱 多期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陆坡与恒春海脊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地震反射特征对比 被引量:4
10
作者 尚继宏 李家彪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20,共9页
对“探宝号”调查船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解释和研究,并对南海北部陆坡、陆隆及其东侧俯冲带等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成藏规律及分布特征作了初步的分析... 对“探宝号”调查船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解释和研究,并对南海北部陆坡、陆隆及其东侧俯冲带等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成藏规律及分布特征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南海东北部陆坡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地震剖面上均显示有BSR,但两区域构造成因、形式和相关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因及过程不同。(2)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该区广泛发育的断裂带、滑塌构造体及其所形成的压力场屏蔽环境有关,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增生楔及其所对应的海底流体疏导体系有关。(3)南海陆缘区域广泛发育有各种断裂带、滑塌构造体、泥底辟、俯冲带、增生楔等,且温压环境合适,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极有可能广泛分布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R 天然气水合物 滑塌体 泥底辟 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 增生楔 恒春海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图金矿带总体构造特征新见解及找矿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纪广俭 张永霖 +2 位作者 纪燕祥 马国朋 帅邦林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6年第2期29-36,共8页
哈图金矿带是新疆最大的金矿集带,但其总体构造特征、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尚不明晰。为查明该矿带的总体构造特征,确定今后的找矿方向,从区分成矿期构造和成矿后构造的思路出发,对区内各主要断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原认为属于所谓&... 哈图金矿带是新疆最大的金矿集带,但其总体构造特征、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尚不明晰。为查明该矿带的总体构造特征,确定今后的找矿方向,从区分成矿期构造和成矿后构造的思路出发,对区内各主要断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原认为属于所谓"成矿或控矿"断裂的哈图、安齐和达尔布特大断层均应属于成矿后断层,并截切、错移了相对早期形成的哈图金矿带,从而使其复杂化。而真正的"成矿构造"乃系一个走向NEE、倾向NNW,总体上呈上宽下窄的大楔状体。该楔状体被哈图、安齐大断层截断和错移,形成了一个走向NEE、倾向NNW的叠瓦状构造。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的找矿方向:中部以齐Ⅰ矿区为中心,处于楔状体的中心部位,矿体厚度大品位高,找矿和采矿前景最好;南部达尔布特矿带(东部地区)处于楔状体最上部,矿脉呈分散的中小型,但数量较多,应以寻找中小型矿为主;北部哈图矿带处于楔状体的最下部,矿脉少、薄且贫,找矿前景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图金矿 安齐断裂 成矿构造 成矿后构造 叠瓦状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丘南山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米会斌 李好斌 +1 位作者 张廷 李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8期112-119,124,共9页
灵丘南山逆冲推覆构造位于燕山造山带的西南端、唐河断裂带北段,空间展布与太古宙恒山陆缘火山弧岩基带南部边界大致吻合。逆冲推覆构造具有薄皮构造和厚皮构造共存的构造属性,主要由一系列近平行相间排列的褶皱和逆冲断层组成,沿其走... 灵丘南山逆冲推覆构造位于燕山造山带的西南端、唐河断裂带北段,空间展布与太古宙恒山陆缘火山弧岩基带南部边界大致吻合。逆冲推覆构造具有薄皮构造和厚皮构造共存的构造属性,主要由一系列近平行相间排列的褶皱和逆冲断层组成,沿其走向具有三种不同的组合型式,主要表现为前后陡、中间缓的叠瓦状构造,上盘运动方向总体指向SE,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变形发生在130.5-129.63 Ma。太白维山逆冲推覆构造运移距离不少于7 km,古路河逆冲断层仅500 m左右。逆冲后首次伸展构造变形破坏了逆冲推覆构造的连续展布,并造成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及其伴生矿床的成生,新生代伸展构造变形以发育于逆冲推覆构造后侧为主,并利用其先存逆冲推覆构造薄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褶皱 叠瓦状构造 控矿特征 唐河断裂带 伸展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9.21集集地震考察兼论强震发震断层 被引量:8
13
作者 彭阜南 叶银灿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76-585,共10页
1999年9月21日,台湾中部山麓带发生了M7.3的大地震,震源深度为8km,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是百年来台湾许多地震中损失及伤亡最大的1次,其震级也是台湾本岛陆上所发生的地震级别最大的。震源机制属低角度逆冲断层成因,余震在平面上围绕着北... 1999年9月21日,台湾中部山麓带发生了M7.3的大地震,震源深度为8km,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是百年来台湾许多地震中损失及伤亡最大的1次,其震级也是台湾本岛陆上所发生的地震级别最大的。震源机制属低角度逆冲断层成因,余震在平面上围绕着北港高基底作半圆状分布,在垂向上,则分布在逆冲断层的上盘。与此相应,地面变形及上部结构物的破坏,以车笼埔发震断层上盘最为激烈,下盘几乎不受影响。此外,地震断裂的北端,水平位移量高达9.8m,垂直抬升达10m,比主震区要大;其地面加速度峰值,亦高达水平为502gal,垂直为519gal。这些特点表明,地震是受到地下深处侏罗型叠瓦状构造的控制。此外,3个诱发地震中心均受当地的地质构造与地貌条件的控制。文中还叙述了震害及工程结构物破坏的特点,尤其是水工结构物的震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21集集地震 强震发震断层 车笼埔断层 叠瓦状构造 台湾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结构模型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92
14
作者 漆家福 雷刚林 +1 位作者 李明刚 谷永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6,共8页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是一个NEE-近EW向的冲断褶皱带。由于地表条件和构造变形的复杂性导致该构造带的地震资料品质较低,造成构造解释的多解性。本文在综合分析地面露头、区域构造背景、钻井和地震资料基础上,讨论了克拉苏构造带可能的...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是一个NEE-近EW向的冲断褶皱带。由于地表条件和构造变形的复杂性导致该构造带的地震资料品质较低,造成构造解释的多解性。本文在综合分析地面露头、区域构造背景、钻井和地震资料基础上,讨论了克拉苏构造带可能的构造解释模型,认为浅层为盖层滑脱褶皱、深层为基底卷入的楔状叠瓦构造的"分层滑脱、垂向叠置"模型能合理地解释现有可靠的构造信息。浅层构造是以库姆格列木群膏盐岩层为核或以侏罗系煤系地层为核的滑脱背斜,并被逆冲断层破坏;深层是基底卷入的中-高角度区域性反转正断层,并且在反转正断层下盘发育楔状叠瓦构造。新近纪-第四纪天山隆升产生的自天山深层向库车坳陷的斜向向上的挤压作用导致先存区域性正断层的反转位移,并控制克拉苏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释 收缩构造 构造 反转正断层 克拉苏构造带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结构模型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玮 漆家福 +2 位作者 雷刚林 魏巍 曾详洲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2-48,10-11,共7页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是西昆仑山前第一排冲断褶皱带。由于浅层覆盖第四系巨厚黄土及深层强烈冲断褶皱变形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构造解释具有多解性。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地面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认为浅层是以上白垩统—古近...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是西昆仑山前第一排冲断褶皱带。由于浅层覆盖第四系巨厚黄土及深层强烈冲断褶皱变形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构造解释具有多解性。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地面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认为浅层是以上白垩统—古近系膏盐岩为滑脱层的盖层滑脱褶皱变形;深层是基底卷入的中—高角度区域性正反转断层,及在正反转断层下盘由叠瓦状分支逆冲断层组成的楔状叠瓦构造,深、浅构造层整体"分层收缩、垂向叠置"模型能合理解释现有的可靠构造信息。正反转断层在横向上分隔甫沙构造带与西昆仑褶皱造山带,膏盐岩塑性滑脱层在纵向上分隔浅层新生代与深层中生代构造变形。西昆仑山在新近纪—第四纪隆升,引发了自西昆仑山深层向塔西南拗陷斜向向上挤压,促使侏罗—白垩纪区域性先存正断层反转,并控制甫沙构造带的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释 正反转断层 构造 甫沙构造带 塔西南拗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甫沙构造带正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玮 雷刚林 +3 位作者 师骏 曾昌民 杜治利 陈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81-688,714,共9页
塔西南坳陷甫沙构造带褶皱冲断强烈,古近系膏泥岩下层构造变形复杂,具有正反转构造变形特征。侏罗纪—白垩纪区域伸展环境发育大量正断层,后期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受挤压反转。南部发育高角度基底卷入正反转断层,中部发育叠瓦式逆冲断层,... 塔西南坳陷甫沙构造带褶皱冲断强烈,古近系膏泥岩下层构造变形复杂,具有正反转构造变形特征。侏罗纪—白垩纪区域伸展环境发育大量正断层,后期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受挤压反转。南部发育高角度基底卷入正反转断层,中部发育叠瓦式逆冲断层,北部边缘变形微弱。相应地将甫沙构造带划分为反转断隆背斜带、楔状叠瓦构造带和逆冲前缘构造带;反转程度南强北弱、西强东弱。对区域构造变形环境的分析表明,西昆仑山隆升引发水平挤压叠加垂直向上的剪切作用,使先存高角度正断层容易被迁就利用进而发生正反转。对正反转相关构造圈闭评价认为:反转断隆背斜带发育的圈闭规模大,幅度低,埋藏浅,落实程度高,但上覆膏泥岩层薄,被断层破坏强烈,油气散失严重;楔状叠瓦构造带发育的圈闭规模小,幅度大,埋藏深,落实程度低,上覆膏泥岩层厚,有利于油气保存;逆冲前缘构造带发育低幅度隆起和地层岩性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坳陷 甫沙构造带 正反转构造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喜马拉雅P-T-t轨迹的热模拟 被引量:3
17
作者 金文 石耀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87-195,共9页
本文对青藏高原南缘主中央断层(MCT)以北出露地表的高喜马拉雅变质系列进行了P-T-t轨迹的热模拟,考虑了其变质作用经历了二次构造变质事件:一次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叠瓦状逆冲作用之一而产生的地壳增厚,其后发... 本文对青藏高原南缘主中央断层(MCT)以北出露地表的高喜马拉雅变质系列进行了P-T-t轨迹的热模拟,考虑了其变质作用经历了二次构造变质事件:一次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叠瓦状逆冲作用之一而产生的地壳增厚,其后发生剥蚀抬升;第二次是发生在地壳浅部的高温变质作用,同时考虑到在剥蚀过程中其剥蚀速率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藉此进行了P-T-t轨迹的模拟,并对可能产生地壳浅部高温变质作用的两种机制(花岗岩浆浅层侵入机制和地壳上部富含放射性同位素机制)分别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结果与实测的P-T轨迹相比较,表明了地壳浅部加热的合理机制应当是花岗岩浆的浅层侵入,同时数值结果还表明在本文研究的高喜马拉雅地区无持续显著的摩擦生热作用,这与本区没有观测到沿断层的反转变质现象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拟 P-Tt轨迹 叠瓦状 逆冲作用 逆冲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托里县哈图齐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18
作者 郭旭吉 盛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683-684,共2页
1区域成矿背景哈图金矿大地构造位置为准噶尔弧形构造(Ⅰ级)西翼的玛依拉-扎依尔褶皱带(Ⅱ级)内的扎依尔-达尔布特复向斜(Ⅲ级)东段北翼。出露地层以古生界为主,主要有泥盆纪一石炭纪深海相沉积的变质玄武岩一硅质岩一凝灰岩建造。断裂... 1区域成矿背景哈图金矿大地构造位置为准噶尔弧形构造(Ⅰ级)西翼的玛依拉-扎依尔褶皱带(Ⅱ级)内的扎依尔-达尔布特复向斜(Ⅲ级)东段北翼。出露地层以古生界为主,主要有泥盆纪一石炭纪深海相沉积的变质玄武岩一硅质岩一凝灰岩建造。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区内达尔布特断裂、安齐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找矿潜力分析 安齐断裂 含矿带 矿脉 矿体 矿化蚀变岩 哈图金矿 石英脉 北带 叠瓦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地质力学观点解决构造复杂煤矿地质问题
19
作者 张文致 《煤炭科学技术》 CAS 1979年第6期18-24,共7页
一、兴隆煤田营子矿二号井田地质概况兴隆煤田位于祁吕贺兰山字型东翼反射弧的褶带、大兴安岭、太行山脉等北北东向构造带与阴山带交接的部位。营子矿二号生产井田位于兴隆煤田的中部,东邻火神庙井田。
关键词 煤矿地质 断层组 褶带 叠瓦状 冲断层 扭动构造体系 逆断层 东西向构造带 地质依据 压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