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羌塘中部后中新世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开均 王启飞 +3 位作者 夏邦栋 卢辉楠 章炳高 张光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6-269,共4页
对青藏高原地壳缩短率 (量 )的测量是诠释青藏高原巨厚地壳成因的关键 .以前的研究认为青藏内部新生代的地壳缩短不超过 4 0 % .通过在羌塘地体中部达卓玛盆地内细致的地层测量 ,我们发现了形成于中新世之后的、典型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 对青藏高原地壳缩短率 (量 )的测量是诠释青藏高原巨厚地壳成因的关键 .以前的研究认为青藏内部新生代的地壳缩短不超过 4 0 % .通过在羌塘地体中部达卓玛盆地内细致的地层测量 ,我们发现了形成于中新世之后的、典型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 .断层均以高角度向北倾斜 ,累计缩短率在 6 7%以上 .此种变形及其强度在南羌塘地区具有代表性 ,显示青藏内部的地壳缩短对青藏高原巨厚地壳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式逆冲构造 青藏高原 羌塘地体 中新世 地壳缩短 剖面地层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北段构造变形特征与物理模拟 被引量:9
2
作者 杨长清 岳全玲 +1 位作者 燕继红 于福生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6-689,共4页
龙门山构造带位于扬子板块与松潘—甘孜褶皱带的交接部位,具有NE分带、EW分段的变形特征。龙门山北段逆冲推覆带是以出露轿子顶杂岩和唐王寨向斜为典型特征;推覆-滑覆带变形强烈,地表主要为一系列NW往SE的叠瓦推覆体,地腹发育双重构造;... 龙门山构造带位于扬子板块与松潘—甘孜褶皱带的交接部位,具有NE分带、EW分段的变形特征。龙门山北段逆冲推覆带是以出露轿子顶杂岩和唐王寨向斜为典型特征;推覆-滑覆带变形强烈,地表主要为一系列NW往SE的叠瓦推覆体,地腹发育双重构造;而前陆坳陷变形较弱,地表主要为SE倾伏的单斜,地腹则发育断层相关褶皱。通过构造物理模拟认为:1)龙门山北段构造变形受力边界主应力与断裂走向间的锐夹角为70°,为羌塘地块与西秦岭造山带共同挤压所形成;2)构造变形样式上后缘为基底卷入式背冲型断层组合,前缘为前展型叠瓦式组合,断层向上延伸受下侏罗统滑脱层限制;3)构造具有3个阶段的变形过程,早期须家河组三段晚期的挤压作用产生叠瓦状断层,中期遂宁组沉积期和晚期白田坝组沉积期发生同沉积挤压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叠瓦推覆构造 构造物理模拟 同沉积挤压变形 龙门山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易贡滑坡源区坡体赋存的地质结构及其滑动模式 被引量:7
3
作者 辛鹏 王涛 +3 位作者 刘甲美 刘锋 杜建军 赵建磊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2-1023,共12页
西藏易贡滑坡源区BH01、BH02与BH03斜坡体呈不稳定状,严重威胁下游工程设施安全。为防控源区坡体再次高位滑动致灾,亟待开展斜坡赋存的地质结构及变形趋势分析。文章基于2 m精度的Pleiades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形影像,厘定了定量地貌学、地... 西藏易贡滑坡源区BH01、BH02与BH03斜坡体呈不稳定状,严重威胁下游工程设施安全。为防控源区坡体再次高位滑动致灾,亟待开展斜坡赋存的地质结构及变形趋势分析。文章基于2 m精度的Pleiades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形影像,厘定了定量地貌学、地质构造与滑坡学3方面证据,确定易贡滑坡源区具有前缘叠瓦式逆冲断裂区单面山、逆冲断裂区块体、走滑断裂区块体、走滑断裂区北东向拉裂槽4个次级斜坡单元。现场地质调查发现源区坡体内发育倾向南东、南西两组主控结构面,这两组结构面是滑坡前缘逆冲断裂、后缘走滑断裂渐进活动的结果。与山脊近直交的北东向拉裂槽可能与晚期东西伸展变形背景相关。研究认为在地质构造影响下,易贡源区斜坡沿着北东向拉裂槽下延结构面呈现多级、多期次深层滑移,具有岩质滑坡蠕滑-拉裂-剪断型滑动机制。依据源区拉裂缝扩展的深度判断,源区BH02坡体具有潜在加速滑移风险,且BH03坡体亦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贡滑坡 源区 构造 断层 滑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陆坡与恒春海脊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地震反射特征对比 被引量:4
4
作者 尚继宏 李家彪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20,共9页
对“探宝号”调查船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解释和研究,并对南海北部陆坡、陆隆及其东侧俯冲带等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成藏规律及分布特征作了初步的分析... 对“探宝号”调查船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解释和研究,并对南海北部陆坡、陆隆及其东侧俯冲带等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成藏规律及分布特征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南海东北部陆坡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地震剖面上均显示有BSR,但两区域构造成因、形式和相关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因及过程不同。(2)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该区广泛发育的断裂带、滑塌构造体及其所形成的压力场屏蔽环境有关,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增生楔及其所对应的海底流体疏导体系有关。(3)南海陆缘区域广泛发育有各种断裂带、滑塌构造体、泥底辟、俯冲带、增生楔等,且温压环境合适,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极有可能广泛分布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R 天然气水合物 滑塌体 泥底辟 状逆冲构造 增生楔 恒春海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