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中西部小型克拉通盆地群的叠合复合性质及其含油气系统 被引量:49
1
作者 贾承造 魏国齐 李本亮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9-492,共14页
中国中西部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是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新生代大型造山带环绕的小型克拉通盆地,盆地核心为构造相对稳定的小型克拉通,边缘环绕构造活跃的前陆冲断带。与北美、欧洲等大型含油气盆地相比,中国含油气盆地规模小、构造活动... 中国中西部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是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新生代大型造山带环绕的小型克拉通盆地,盆地核心为构造相对稳定的小型克拉通,边缘环绕构造活跃的前陆冲断带。与北美、欧洲等大型含油气盆地相比,中国含油气盆地规模小、构造活动性强。盆地普遍经历:(1)寒武—志留纪,各自漂离于大洋中的小型克拉通盆地; (2)泥盆—二叠纪,亚欧板块南缘地体增生;(3)三叠—古近纪,特提斯洋关闭,陆相断(坳)陷盆地;(4)新近纪以来,再生前陆盆地等四个构造演化阶段。从下而上叠合了早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克拉通盆地、早中生代陆相断(坳)陷盆地和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四个构造层序。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构造相对稳定,古生代发育多期不整合界面和大型古隆起;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叠置复合在其边缘,发育成排成带的构造。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叠合-复合性质决定了其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征:具有多油气系统、多源多阶段生烃、多期成藏、多层系含油气。中国中西部盆地的油气勘探主要包括古生界小型克拉通层序和中新生代前陆层序两大领域,其中早古生代克拉通层序以古隆起及其斜坡、晚古生代克拉通层序以大面积岩性储集体、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以大型冲断带控制着油气的成藏与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克拉通盆地 前陆逆冲带 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 油气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差异富集历史的动态模拟——以塔河油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斌 钟笠 +4 位作者 吕海涛 杨素举 徐勤琪 张鑫 郑斌嵩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3-1066,共14页
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针对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复杂的差异富集历史,采用成藏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深层油气的生排烃、运聚和调整改造的历史恢复。研究表明:①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反映出不同构造带... 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针对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复杂的差异富集历史,采用成藏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深层油气的生排烃、运聚和调整改造的历史恢复。研究表明:①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反映出不同构造带的生排烃过程及其强度具有明显不同,是导致深层油气相态差异的主要原因。②走滑断裂和不整合面等构成的复合输导体系控制深层油气早期运移聚集和后期调整,中寒武统台内膏盐岩阻止深层油气的垂向运聚,致使深层油气呈现明显的“断控”特征,其中北东向走滑断裂带和深层油气运移低势区叠加有利于汇聚成藏,且主要沿北东向走滑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③成藏动态模拟揭示“源-断-缝-膏-保”时空配置控制塔河深层油气的差异富集,奥陶系经历多期充注、垂向运聚、侧向调整改造的成藏历史,深层油气一直处于运移聚集和逸散的动态平衡中。④油气残留量统计显示塔河油田深层奥陶系鹰山组和蓬莱坝组仍具有较好的勘探开发潜力,超深层中上寒武统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前景。研究为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的动态定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也可以为古老克拉通盆地碳酸盐岩相关油气成藏演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塔里木盆地 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差异富集 动态成藏模拟 流体势技术 塔河油田 下古生界油气系统模拟 深层—超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叠合型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80
3
作者 何登发 赵文智 +2 位作者 雷振宇 瞿辉 池英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3-37,共15页
中国叠合型含油气盆地具有演化历史漫长、多阶段构造演化、充填层系多的特点。所发育的含油气系统常具有油气混源、多储集层系、运聚方式组合多变与成藏期次多的特点 ,很难用Magoon和Dow( 1994 )的概念对其进行确切描述。文中从中国含... 中国叠合型含油气盆地具有演化历史漫长、多阶段构造演化、充填层系多的特点。所发育的含油气系统常具有油气混源、多储集层系、运聚方式组合多变与成藏期次多的特点 ,很难用Magoon和Dow( 1994 )的概念对其进行确切描述。文中从中国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 ,并建立相应的划分及评价方法。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有叠置型、运聚变异型、相向汇聚型、断层贯通型、油气分异型、共盖型及改造型等 7种常见类型 ,每一叠合盆地含有上述 1种或多种类型。如中国中西部前陆克拉通叠合型盆地以冲断带断层贯通型与前陆斜坡不整合面运聚型为特色 ,而东部断陷坳陷叠合型盆地则以叠置型复合含油气系统为主 ,南方残留新生型叠合盆地则以改造型复合含油气系统占主导 ,因此每类盆地的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与勘探手段并不一致。复合含油气系统描述是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的基础 ,油气运聚单元的划分与评价则是制定油气勘探方向的关键 ,现代勘探技术的综合配套应用是提高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勘探成效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中国 复合油气系统 分类 油气运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提出及其在叠合盆地油气资源预测中的作用 被引量:24
4
作者 赵文智 张光亚 汪泽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8-467,共10页
针对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流动特征以及成藏规律,提出了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基于叠合盆地演化特征和油气地质特点分析,将复合含油气系统分为继承型、延变型与改造型三种基本类型。由于各含油气系统共享要素的不同,构成了“共盖复合”、... 针对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流动特征以及成藏规律,提出了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基于叠合盆地演化特征和油气地质特点分析,将复合含油气系统分为继承型、延变型与改造型三种基本类型。由于各含油气系统共享要素的不同,构成了“共盖复合”、“贯通复合”、“叠置复合”与“交叉复合”等多种复合方式;复合含油气系统的边界即是多个油气系统复合后的最大外边界。对复合含油气系统研究与评价,倡导以过程重建为主导的“顺藤摸瓜”的研究思路,并相应提出了“六定”的评价流程,对叠合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与分布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复合油气系统 研究思路 方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与复式聚集成藏 被引量:54
5
作者 王小军 宋永 +7 位作者 郑孟林 任海姣 吴海生 何文军 王韬 王霞田 赵长永 郭健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43,共15页
准噶尔盆地为新疆北部最大、最富集的含油气盆地,随着盆地勘探资料丰富,重新研究盆地油气形成与分布,明确大油气田富集层位和勘探方向,可为盆地整体勘探部署提供指导。应用地震、钻井、试油、油源对比等资料,通过油气藏解剖、有效烃源... 准噶尔盆地为新疆北部最大、最富集的含油气盆地,随着盆地勘探资料丰富,重新研究盆地油气形成与分布,明确大油气田富集层位和勘探方向,可为盆地整体勘探部署提供指导。应用地震、钻井、试油、油源对比等资料,通过油气藏解剖、有效烃源岩分布和生烃潜力的差异性再认识,将盆地石油地质演化与构造演化相结合,对盆地油气聚集成藏的复杂性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经历了石炭纪海陆过渡相和二叠纪—新生代陆内盆地多旋回演化,形成了石炭系、中—下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等多套构造层系,发育石炭系、中—下二叠统、中—下侏罗统3套主要烃源岩,存在中—下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和白垩系3套区域性盖层,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大含油气系统。明确了石炭系、中—下二叠统、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西山窑组、侏罗系顶面与上覆地层存在的大型不整合面,控制了三大含油气系统原生油气藏分布。自海西晚期至喜马拉雅期发育4期主要断裂,在盆地内构成了立体输导网络,将三大含油气系统纵向沟通,形成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原生油气藏与次生油气藏有序分布的复杂油气成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复合油气系统 复式油气聚集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滩海地区古近系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16
6
作者 谷云飞 方世虎 +2 位作者 徐怀民 焦翠华 吴兴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9,共4页
辽河西部凹陷滩海发育3个含油气系统,多个含油气系统在其形成过程中共享某些成藏地质条件,构成一藏多源、一源多藏的古近系复合含油气系统。通过对含油气系统静态要素和动态作用过程的描述,认为古近系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源充足,成藏条件... 辽河西部凹陷滩海发育3个含油气系统,多个含油气系统在其形成过程中共享某些成藏地质条件,构成一藏多源、一源多藏的古近系复合含油气系统。通过对含油气系统静态要素和动态作用过程的描述,认为古近系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源充足,成藏条件匹配良好,油气资源丰富;东营组、馆陶组沉积时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是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运聚的关键时刻,决定了油气生-运-聚高峰、圈闭形成和油气保存。系统内发育3类圈闭组合带,即潜山披覆型、陡坡型和缓坡型复合圈闭带,油气充注后形成相应的复合油气聚集带,发育特有的油气藏类型组合。今后应以复合油气聚集带的理念为指导,加速该区的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油气系统 成藏条件 复合油气聚集带 辽河滩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多旋回构造演化与复合含油气系统 被引量:98
7
作者 张光亚 赵文智 +2 位作者 王红军 李洪辉 刘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3-663,共11页
塔里木克拉通多旋回构造演化控制了塔里木叠合盆地的形成及石油地质条件和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进而决定了油气的分布和资源潜力。受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演化控制,塔里木盆地经历了3个伸展-聚敛旋回、6个演化阶段,发育了多期不同... 塔里木克拉通多旋回构造演化控制了塔里木叠合盆地的形成及石油地质条件和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进而决定了油气的分布和资源潜力。受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演化控制,塔里木盆地经历了3个伸展-聚敛旋回、6个演化阶段,发育了多期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其间还发生了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末期、印支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6次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使先前形成的盆地遭受隆升、剥蚀、褶皱、断裂等改造作用。经历多旋回构造演化形成的塔里木叠合盆地,具有发育多套烃源岩和多个生烃灶,有多类储集层和多套储盖组合,多期生烃与成藏及多期调整、改造乃至破坏等油气地质特征。按照生烃灶分布及其所形成的油气藏关系,可以划分出10个复合含油气系统。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有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关键时刻,不同关键时刻油气系统内的油气分布受有效生烃灶和古隆起匹配关系控制,多期油气系统叠加最终控制油气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旋回演化 复合油气系统 克拉通盆地 前陆盆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35
8
作者 方世虎 徐怀民 +3 位作者 宋岩 李建明 刘楼军 张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9-264,共6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及博格达山前凹陷发育3个含油气系统,3个含油气系统在形成过程中共享某些成藏地质条件,构成一藏多源、一源多藏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各含油气系统多期生烃、成藏和改造时刻构成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多个关键时刻。... 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及博格达山前凹陷发育3个含油气系统,3个含油气系统在形成过程中共享某些成藏地质条件,构成一藏多源、一源多藏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各含油气系统多期生烃、成藏和改造时刻构成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多个关键时刻。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源充足,成藏条件匹配良好,形成几个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区域构造演化对烃源岩演化、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东部 系统特征 凹陷 复合油气系统 成藏地质条件 区域构造演化 油气聚集带 烃源岩演化 博格达山 形成过程 成藏条件 控制作用 多源 生烃 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 被引量:66
9
作者 汪泽成 赵文智 彭红雨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28,共3页
叠合复合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必须结合盆地的形成演化,考虑盆地经历的多期次构造-沉积演化、盆地类型、成烃热机制以及组成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明确每一个含油气系统的时空分布和动态演化。四川盆地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表现为多... 叠合复合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必须结合盆地的形成演化,考虑盆地经历的多期次构造-沉积演化、盆地类型、成烃热机制以及组成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明确每一个含油气系统的时空分布和动态演化。四川盆地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表现为多个生烃灶在平面上相互叠置和共享运聚通道(断层及不整合面),共享相同的盖层,存在多个关键时刻,这些关键时刻既具同时性(或相近),也有先后差异。地史时期的古隆起是多个油气系统早期油气聚集的最佳场所。图4参2(汪泽成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复合油气系统 特征 生烃灶 评价指数 克拉通 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复合含油气系统与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5
10
作者 汤达祯 邢卫新 +4 位作者 孔凡军 李丹梅 许浩 陶树 高冠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运用叠合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和评价思路,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含油气系统复合特征,再现从源岩到圈闭的油气地质演化过程。孔雀河地区含油气系统以断裂复合贯通为主,同时存在不整合面复合贯通,构成寒武系C—(!)—下奥陶... 运用叠合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和评价思路,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含油气系统复合特征,再现从源岩到圈闭的油气地质演化过程。孔雀河地区含油气系统以断裂复合贯通为主,同时存在不整合面复合贯通,构成寒武系C—(!)—下奥陶统O1(!)—石炭系C(*)—三叠系T(*)—侏罗系J(*)+寒武系—C(!)—下奥陶统O1(*)—志留系S(*)—泥盆系D(*)—侏罗系J(*)改造型复合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的复合经历3个关键时刻:泥盆纪末是构造格局与古油藏形成期,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是油气转化、重新分配与油藏调整期。研究区可分为破坏散失区、改造调整区、深埋保存区,其中改造调整区、深埋保存区为有利油气聚集区,处在改造调整区的龙口背斜和维马克—开屏背斜的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断背斜圈闭以及下古生界残留古断背斜圈闭是最佳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油气系统 成藏模式 有利勘探方向 孔雀河斜坡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油-源特征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华 蒋有录 任景伦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9,共7页
油源对比是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针对东营凹陷沙三中、沙三下和沙四上三套有效烃源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探讨了东营凹陷内三套烃源岩与已知原油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及其成因。以油源对比为依据,将东营凹陷划分为沙三中—沙三中亚... 油源对比是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针对东营凹陷沙三中、沙三下和沙四上三套有效烃源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探讨了东营凹陷内三套烃源岩与已知原油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及其成因。以油源对比为依据,将东营凹陷划分为沙三中—沙三中亚段(!)、沙三下—沙二、沙三段(!)和沙四上—沙四、沙二段(!)3个含油气系统。分析结果表明,3个含油气系统中已发现的油气藏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环状分布特征,其成因模式受控于输导要素组成、油源断层分布位置、烃源岩内砂体的发育规模以及断-砂空间组合等;其中,油源断层和砂体的空间组合关系对东营凹陷不同成因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起主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特征 油气系统 输导体系 -砂空间组合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型含油气系统的特征与描述:以塔中含油气系统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汝泰 王建宝 +1 位作者 肖贤明 傅家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5-432,共8页
通过对塔中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发现它难以用传统的含油气系统方法来描述。它主要有二个油源区三套生油岩,发育有三套储层;不同油源在不同时期生成的油气在储层内共生、甚至相互混合,使油气成因复杂。据此提出它是一个复合型含油气系统。... 通过对塔中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发现它难以用传统的含油气系统方法来描述。它主要有二个油源区三套生油岩,发育有三套储层;不同油源在不同时期生成的油气在储层内共生、甚至相互混合,使油气成因复杂。据此提出它是一个复合型含油气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复合型含油气系统的特点是多油源、多期成烃,油气成因复杂,出现在迭合型盆地。并针对这些特点,初步提出了工作思路及描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油气系统 研究方法 塔中地区 油源岩 储层 成因 迭合型盆地 油气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武清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复合性特征与有利勘探区带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少春 门相勇 +1 位作者 钱铮 袁选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9-62,124,共4页
为进一步明确渤海湾盆地武清凹陷的油气勘探潜力,开展了该区重点生烃层系(古近系沙三—沙四段、石炭—二叠系)的含油气系统研究。结果发现:生烃灶不完全吻合,呈现平面部分交叉,由于断层或不整合面等贯通,局部存在油气混源的复合性特征... 为进一步明确渤海湾盆地武清凹陷的油气勘探潜力,开展了该区重点生烃层系(古近系沙三—沙四段、石炭—二叠系)的含油气系统研究。结果发现:生烃灶不完全吻合,呈现平面部分交叉,由于断层或不整合面等贯通,局部存在油气混源的复合性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二维盆地模拟研究成果,分层系划分出了6个有利的油气运聚区带,指出武清凹陷含油气系统运聚叠合区带(即黄花店—泗村店古潜山一带)是中浅层勘探最有利的区带;其次,凹陷深部洼槽区也是有利的深层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清凹陷 古近纪 石炭 二叠纪 油气系统 生烃灶 复合 油气运聚单元 勘探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被引量:55
14
作者 赵文智 何登发 《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 2000年第3期1-11,共11页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具有演化历史长、沉积层系多、构造变动频繁的特点。其中发育的含油气系统常表现出多源多灶多期生烃与运聚成藏以及油气藏多期调整改造的复杂性,形成过程有多个关键时刻、而且系统间存在交叉、叠置与窜通。本文基于...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具有演化历史长、沉积层系多、构造变动频繁的特点。其中发育的含油气系统常表现出多源多灶多期生烃与运聚成藏以及油气藏多期调整改造的复杂性,形成过程有多个关键时刻、而且系统间存在交叉、叠置与窜通。本文基于中国含油气系统形成与分布的复杂性,提出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总结其特征并提出相应划分与评价方法。建议从生烃灶确定开始,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确定不同关键时刻,各成藏地质要素特征与空间组合关系,指出油气运移和聚集的空间范围。流体历史分析与盆地模拟等现代勘探技术的配套使用在复合含油气系统划分与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油气盆地划分 中国 复合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盐城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 被引量:3
15
作者 宋宁 朱霞 +1 位作者 林春明 赵彦彦 《海洋地质动态》 2003年第12期18-22,2,共5页
苏北盐城凹陷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上、下2个复合含油气系统。上复合含油气系统,即Pz、K2p、K2t(生)—K2t、E1f1(储)—E1f1+E1f2(盖),古生界、中生界浦口组和泰州组为烃源岩层,泰州组和阜宁组一段为储集层,阜宁组一段顶部至二段暗色泥岩... 苏北盐城凹陷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上、下2个复合含油气系统。上复合含油气系统,即Pz、K2p、K2t(生)—K2t、E1f1(储)—E1f1+E1f2(盖),古生界、中生界浦口组和泰州组为烃源岩层,泰州组和阜宁组一段为储集层,阜宁组一段顶部至二段暗色泥岩为区域盖层,油气沿深大断裂运移,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在古近纪晚期至新近纪早期,有利勘探区在深大断裂附近的中、新生界发育地区;下复合含油气系统,即Pz、K2p(生)—Pz、K2p(储)—K2p3+K2p4(盖),油气通过断层或不整合运移,油气大量生成的关键时刻为古近纪早期,该系统中气藏分布在古生界被中生界覆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天然气 复合油气系统 盐城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9
16
作者 瞿辉 王社教 《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 2000年第3期89-97,103,共10页
玛湖-盆一井复合含油气系统是准噶尔盆地中最重要的复合含油气系统之一,该复合含油气系统包含了下二叠统佳木河组、风城组、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在内的三套主要烃源岩。上三叠统白碱滩组的大套泥岩是该复合含油气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域... 玛湖-盆一井复合含油气系统是准噶尔盆地中最重要的复合含油气系统之一,该复合含油气系统包含了下二叠统佳木河组、风城组、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在内的三套主要烃源岩。上三叠统白碱滩组的大套泥岩是该复合含油气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域性盖层。该复合含油气系统自形成以来,主要经历了三个关键时刻;三叠纪末,是佳木河组的大量生气期和风城组的生油高峰期,也是西北缘油气主要成藏期;白垩纪,为乌尔禾组的主要生油期,也是陆梁隆起中西部石油的主要成藏期;第三纪,是乌尔禾组的生气高峰期,也是陆西南地区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油气系统 二叠系 准噶尔盆地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富汗-塔吉克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与资源潜力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凯逊 韩淑琴 +6 位作者 王宗秀 陶崇智 韩凤彬 李春麟 李小诗 Halilov Zailabidin Takenov Nurgazy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20-930,共11页
阿富汗—塔吉克盆地是中亚地区常规油气具有良好勘探潜力的前陆叠合盆地之一。基于最新的数据资料,应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方法,本文研究了阿富汗—塔吉克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评估了油... 阿富汗—塔吉克盆地是中亚地区常规油气具有良好勘探潜力的前陆叠合盆地之一。基于最新的数据资料,应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方法,本文研究了阿富汗—塔吉克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评估了油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并探讨了油气资源潜力和未来勘探领域。研究表明,盆地发育2套主力含油气系统,分别为中下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含油气系统和始新统/下白垩统—古新统Bukhara含油气系统。区域上,盆地的油气主要分布于西南吉萨尔隆起和苏尔汉坳陷,盆地总体表现为"贫油富气"特征。其中,74.0%的天然气储量分布在西南吉萨尔隆起,71.5%的石油储量分布在苏尔汉坳陷,几乎所有凝析油都分布于西南吉萨尔隆起。层系上,油气在侏罗系、白垩系以及古近系分布,但集中分布于侏罗系。油气分布整体表现出"盐上构造圈闭富油,盐下地层圈闭聚气"的特征,有利生储盖组合和局部构造控制盐下层系油气分布,新生代构造运动等控制盐上层系油气分布和富集程度。资源评价结果表明,阿富汗—塔吉克盆地待发现可采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的资源量分别为202.74 MMbbl、8680.15 Bcf和126.65 MMbbl,合计油当量1776.09 MMboe,最具有勘探潜力的成藏组合为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成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富汗-塔吉克盆地 油气分布 主控因素 油气系统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
18
《海相油气地质》 2000年第4期80-80,共1页
复合含油气系统,是指在叠合含油气盆地中,多套烃源岩系在一个或数个负向地质单元中集中发育,并在随后的继承发展中出现多期生烃、运聚成藏与调整改造的变化,从而导致多个含油气系统的叠置、交叉与窜通。
关键词 复合油气系统 叠合油气盆地 烃源岩 油气运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及描述
19
作者 兰酊 《海相油气地质》 2001年第1期39-39,共1页
复合含油气系统描述就是综合应用石油地质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选择合理的成图界面和参数,刻画含油气系统空间展布与结构特点。
关键词 复合油气系统 油气 油气资源 评价 油气运移 烃源岩 勘探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52
20
作者 马立桥 陈汉林 +3 位作者 董庸 夏九峰 孙凤霞 杨兰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42,共8页
从板块作用机制入手,基于构造应力场、构造形迹和沉积建造等综合分析,把晚三叠世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以来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1)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特提斯洋关闭机制下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2)晚侏罗世... 从板块作用机制入手,基于构造应力场、构造形迹和沉积建造等综合分析,把晚三叠世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以来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1)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特提斯洋关闭机制下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伊佐奈歧板块斜向俯冲机制下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发育阶段;3)晚白垩世—古近纪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下的伸展盆地发育阶段,包括晚白垩世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和古近纪断陷盆地发育阶段;4)新近纪喜马拉雅造山作用机制下的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关于古近纪箕状断陷(群)的发育过程,强调了NWW向基底断裂左行走滑拉分和NE向逆冲推覆体系分别对盆地形成和箕状断陷发育的控制作用,从建造-改造-保存的角度指出了海相油气系统赋存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构造演化 海相 油气系统 晚期成藏 苏北-南黄海南部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