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北新元古界软沉积物液化变形-塌落叠合构造的古地震成因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熙 王明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8-324,共7页
在皖北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下部粉砂岩层中,发育有一个软沉积物液化变形-塌落叠合构造。观测剖面共分为三部分:下部为啸积砾岩未变形层,中部为液化均一层、球枕状层和塌落叠合层,上部为震积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之上为啸积砾岩未变形层。... 在皖北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下部粉砂岩层中,发育有一个软沉积物液化变形-塌落叠合构造。观测剖面共分为三部分:下部为啸积砾岩未变形层,中部为液化均一层、球枕状层和塌落叠合层,上部为震积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之上为啸积砾岩未变形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地震-海啸震积岩序列。中部的液化均一层、球枕状层和塌落叠合层是震积事件的主旋回层。对剖面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分析后发现,该剖面位于浅海陆棚边缘斜坡相带。在古地震多旋回脉动震颤作用下,经液化均一变形,负载体下沉滑覆及盖层塌落多重叠合,最终形成具有软沉积物变形特征的叠合构造。四十里长山组沉积期,位于浅海陆棚边缘斜坡地带的粉砂质软沉积物,为震颤变形的能量转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强地震的多旋回脉动作用,给软沉积物液化均一变形、负载体下沉滑覆、盖层塌落叠合等提供了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构造 球枕状层 震积岩 多旋回脉动 液化均一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多期构造叠合构造解析及模式分析
2
作者 吴景峰 蒙启安 付晓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54,共8页
为了理清方正断陷多期构造叠合引起的盆地变形,断陷内部构造样式多样及构造解析存在多解性的问题,通过对地震资料的重新梳理、区域构造特征及郯庐断裂演化的分析,结合伸展、走滑拉分、走滑挤压以及后期抬升剥蚀等多期构造叠加对方正断... 为了理清方正断陷多期构造叠合引起的盆地变形,断陷内部构造样式多样及构造解析存在多解性的问题,通过对地震资料的重新梳理、区域构造特征及郯庐断裂演化的分析,结合伸展、走滑拉分、走滑挤压以及后期抬升剥蚀等多期构造叠加对方正断陷的影响,对构造解析提出了新的认识和方法,并建立了方正断陷伸展—走滑—挤压三维应力模式。研究认为断陷西部改造程度弱,继承了断陷初期白垩系盆地的伸展模式,断陷东部后期挤压推覆改造强度大,伸展模式已不适用,必须考虑逆冲推覆构造的影响,断陷中部发育的伊汉通断裂走滑特征明显,花状构造发育,以伊汉通断裂为界断陷东西两侧表现为不对称差异走滑断陷特征,伊汉通断裂两侧应用走滑模式解析,因此,对于多构造叠合断陷盆地不能单纯地用伸展模式来解析,更应考虑后期的改造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复杂断陷盆地构造解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叠合 构造解析 方正断陷 不对称差异走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古、今构造叠合圈闭的有效性
3
作者 岳东明 杨凯歌 安凤山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6期25-27,50,共4页
须家河组受多构造旋回、高古地温、早生排烃、储层致密等地质条件的制约,其圈闭具有形成早、演化强、隐蔽性大的特点。基于坳陷的油气地质特点,仅采用常规圈闭的静态研究方法难以正确认识非常规气藏的有效圈闭。因此,采取动态方法并结... 须家河组受多构造旋回、高古地温、早生排烃、储层致密等地质条件的制约,其圈闭具有形成早、演化强、隐蔽性大的特点。基于坳陷的油气地质特点,仅采用常规圈闭的静态研究方法难以正确认识非常规气藏的有效圈闭。因此,采取动态方法并结合典型气藏圈闭分析,发现与生排烃高峰期匹配、叠合后期构造并长期继承性保持的古、今构造叠合的复合圈闭是须家河组气藏的有效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家河组 古、今构造叠合圈闭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时空演化:多重板块构造体制范围及叠合的鉴别证据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涛 张建军 +6 位作者 李舢 童英 郭磊 张晓伟 黄河 张磊 薛怀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44,共17页
东北亚大地构造发展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的俯冲-碰撞作用。如何鉴别和厘定这三种构造体制的时空影响范围和叠合过程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巨型岩浆岩带的建库编图,揭示了该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 东北亚大地构造发展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的俯冲-碰撞作用。如何鉴别和厘定这三种构造体制的时空影响范围和叠合过程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巨型岩浆岩带的建库编图,揭示了该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迁移规律;据此,探讨和厘定了这三大板块构造体制的时空分布范围和构造叠合过程。二叠纪到三叠纪早期间,古亚洲洋体制经历了俯冲到碰撞,主要作用于阿拉善—华北北缘—大兴安岭一带;期间,鄂霍茨克洋主要为陆缘环境,影响范围限于中北部蒙古—外贝加尔一带,并在侏罗纪逐渐向蒙古—鄂霍茨克主缝合带迁移,到白垩纪,其造山带伸展垮塌阶段,影响范围增大,远程效应波及阿拉善—华北北缘—大兴安岭一带,叠加于古亚洲洋体制产物之上。古太平洋构造体制主要发育于三叠纪—侏罗纪时期,其平板俯冲影响范围抵达大兴安岭—太行山,在白垩纪,俯冲板片后撤,影响范围迁移至东亚大陆最东缘。这些作用叠加于古亚洲洋体制产物之上;并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体制同时叠合于大兴安岭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时空演化 构造体制叠合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制 环太平洋构造体制 古亚洲洋构造体制 岩浆迁移 东北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特征综述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26
5
作者 李本亮 魏国齐 贾承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0-202,共13页
中国特定环境下发育的前陆盆地和冲断带在地质构造上具有许多的特殊性。在综述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对中国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历程、沉积充填特征、构造成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构造变形特征等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发... 中国特定环境下发育的前陆盆地和冲断带在地质构造上具有许多的特殊性。在综述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对中国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历程、沉积充填特征、构造成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构造变形特征等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发育的5个主要特征:(1)两种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发生正反转的叠合性,即挤压构造下作为"本体"的前陆层序与拉张构造下作为"基础"的裂谷、断陷盆地之间的叠置;(2)显生宙以来中国大陆先后发生了4期前陆冲断构造演化的多期性,它们分别是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晚期;(3)基于小克拉通基底拼贴后在造山带前缘复活再生的继承性,即统一拼合大陆内部的构造变形导致古造山带的复活,在古造山带边缘发育新生代前陆盆地或前陆冲断带;(4)在空间分布上受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控制发生陆内变形的系统性,在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内构造变形强度、盆地沉降幅度、盆山耦合程度等从内环向外环依次降低,从古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构造变形强度依次降低,构造变形样式逐渐简单、构造变形时间依次变新;(5)前陆冲断带的构造样式由于受边界力学条件和沉积地层介质作用而具有多变性,存在沉积盖层内脆性变形的断层相关褶皱、造山带前缘韧性变形的基底卷入构造、与走滑构造相伴生的基底卷入的断层相关褶皱、盆地内部塑性变形的盐构造。正是因为上述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决定了油气聚集与分布特征的规律性和复杂性,由此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构造地质研究与油气勘探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构造叠合 构造多期性 构造继承性 构造变形特征 油气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周缘活动主控下形成的叠合盆地 被引量:28
6
作者 刘树根 邓宾 +4 位作者 孙玮 钟勇 李智武 李金玺 姜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8-326,共19页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和青藏高原东缘,地震勘探资料等揭示盆地前寒武纪基底保存完整的古俯冲带和地堑-地垒结构,说明盆地基底后期构造活动非常稳定;显生宙以来经历晚震旦世-石炭纪、二叠纪-中三叠世两幕克拉通边缘强拉张-强挤压...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和青藏高原东缘,地震勘探资料等揭示盆地前寒武纪基底保存完整的古俯冲带和地堑-地垒结构,说明盆地基底后期构造活动非常稳定;显生宙以来经历晚震旦世-石炭纪、二叠纪-中三叠世两幕克拉通边缘强拉张-强挤压,而克拉通内弱拉张-弱挤压的构造演化过程,体现出盆地内部稳定性结构沉积演化特征。克拉通内弱拉张初期以海相碳酸盐岩大面积稳定沉积(即震旦系灯影组和二叠系栖霞-茅口组)和随后的风化壳岩溶作用(即桐湾期、东吴期等不整合面)为特征,弱拉张期以拉张槽(如:绵阳-长宁拉张槽和开江-梁平拉张槽等)的形成为典型特征;弱挤压则以古隆起(如: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印支期泸州古隆起等)的发育为典型特征。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后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受控于其周缘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是现今地貌和构造盆地的主要建造期,形成了四川l盆地周缘突变(线型)和渐变(弥散型)两种盆山结构。盆地西边界(龙门山)和北边界(米仓山-大巴山)即是线型突变边界,也是扬子地块(板块)的边界,边界几何形状和扬子板块刚性特征对盆山系统结构-构造特征等有较大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的东边界(齐岳山-大娄山)和西南边界(大凉山)即是渐变弥散型边界,同时也是板(陆)块内部的边界,它们受控于邻区(盆外)的构造变形和盆内沉积盖层中滑脱层的分布特征。受控于盆地(克拉通)周缘活动,四川盆地垂向上前寒武纪基底与盖层、盖层内早期和晚期构造具解耦特征。基底与盖层构造的解耦有利于盆地内部前寒武纪基底结构构造的保存和盖层内大型隆-坳结构的形成演化;盖层内早期和晚期构造的解耦有利于早期构造免遭后期破环,对深层油气藏的保存意义重大。总之,四川盆地可能是具独特形成过程和特征的叠合盆地新类型,其突出特征表现为周缘活动、内部稳定及早期和晚期构造解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拉张-强挤压 弱拉张-弱挤压 突变型盆山结构 渐变型盆山结构 构造解耦叠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埕岛低凸起东部南区新生代断裂系统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谢宗奎 王志伟 +6 位作者 明玉坤 王明 张在振 杨彬 马自超 孙士杰 黄元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3-420,共8页
埕岛低凸起东部南区新生代受控于伸展与走滑作用,断裂构造复杂,传统认为中深层北东向与近东西向断层属于同期同沉积断层。针对这一观点及引起的问题,利用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构造地质理论解析断裂系统。研究区主要发育正断层、走滑正断... 埕岛低凸起东部南区新生代受控于伸展与走滑作用,断裂构造复杂,传统认为中深层北东向与近东西向断层属于同期同沉积断层。针对这一观点及引起的问题,利用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构造地质理论解析断裂系统。研究区主要发育正断层、走滑正断层两种类型,断开层位有基底—东营组、平原组—东营组、平原组—基底三种情况,现今断裂以东营组与馆陶组之间的区域不整合面为时限划分为两期断裂系统。早期断裂主要切开基底—东下段,属于同沉积断层;晚期断裂主要切开平原组—东营组,可断达基底,其发育受早期断裂制约。北东向与近东西向断层分别属于早晚两期断裂系统,对油气分布各起关键性控制作用:先期基底升降引起的伸展作用形成北东向断层,控制洼槽地貌与深水重力流沉积环境,发育了连片的层状砂质碎屑流;后期郯庐断裂右行走滑派生了近东西向雁列断层,断层面既充当储层上倾方向的遮挡条件,又在东西向挤压时封闭性变差而变成油气垂向运移通道,断层及断层作用控制了圈闭分布与油气聚集的有序性,自东向西,圈闭及油水界面依次升高且充满度变小,呈全充满、欠充满、半充满等状态。断裂系统研究将地质体置于一定的构造应力场中,分析断层组合的空间排列和交切关系以及断层的力学机制和位移特征等,探究时空演化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断裂系统研究方法在构造作用叠合区具有适宜性,对该区及类似地区的勘探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低凸起 叠合构造 断裂系统 构造应力 断层封闭性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新方法剖析钻探井失利原因:以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碳酸盐岩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君青 姜振学 +2 位作者 庞雄奇 庞宏 姜福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61-1172,共12页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已发现的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显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然而由于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早期形成的寒武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经历了后期的调整、改造、破坏和再聚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已有的油气成藏理论难以指...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已发现的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显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然而由于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早期形成的寒武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经历了后期的调整、改造、破坏和再聚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已有的油气成藏理论难以指导该地区的油气勘探。目前寒武系地层钻探成功率偏低,仅为25%。从地质角度出发,采用"功能要素匹配-构造过程叠合-晚期相势源复合的新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失利井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揭示该地区油气成藏机理,以便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的15口失利井的分析结果表明:80%的失利井由于功能要素不匹配,落在有利成藏领域之外而失利;7%的失利井由于构造过程叠合改造破坏了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落在有利勘探区带之外而失利;13%的失利井由于晚期相-势-源不复合,落在有利勘探目标外而失利。该方法完美地解释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钻探失利的原因,说明其在指导油气勘探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以后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寒武系 失利 功能要素匹配 构造过程叠合 晚期相-势-源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石炭系油气探井失利原因分析
9
作者 霍志鹏 焦姣 +2 位作者 庞雄奇 陈君青 庞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1-670,共10页
石炭系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的层位之一,成藏条件复杂。为了探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石炭系有利勘探区域,提高探井成功率,文中利用油气功能要素组合—构造过程叠合—相势耦合的新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石炭系的29口成功井... 石炭系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的层位之一,成藏条件复杂。为了探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石炭系有利勘探区域,提高探井成功率,文中利用油气功能要素组合—构造过程叠合—相势耦合的新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石炭系的29口成功井和49口失利井进行了原因剖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成功井均位于功能要素有效组合—弱弱构造过程叠合—优相低势的范围内,失利井中10%的探井因功能要素不全或不能有效组合而失利,18%的失利井由于油气藏遭受后期构造运动被调整、破坏,72%的探井则是由于晚期相势不能有效复合。本研究加深认识了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复杂性、表明了新方法分析探井成功与失利原因的有效性,对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 石炭系 失利井 功能要素组合 构造过程叠合 相势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志留系油气钻探失利井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焦姣 庞雄奇 +2 位作者 庞宏 姜福杰 李建华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122,共8页
为了认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志留系储层特征及其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利用叠合盆地油气功能要素组合-构造过程叠合-相势耦合控油气成藏的新方法,分析该层系18口钻探失利井原因.结果表明:50%的探井因油气成藏功能要素不全或不能有效组合而失... 为了认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志留系储层特征及其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利用叠合盆地油气功能要素组合-构造过程叠合-相势耦合控油气成藏的新方法,分析该层系18口钻探失利井原因.结果表明:50%的探井因油气成藏功能要素不全或不能有效组合而失利,6%的探井因油气藏遭受后期构造运动被调整、破坏而失利,44%的探井因晚期相势不能有效复合而失利.该研究能够加深认识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预测的复杂性,检验新方法分析钻探井失利原因的有效性,及其在油气勘探过程中的指导性、对油气勘探区预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 志留系 功能要素组合 构造过程叠合 相势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