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路面边缘信息的城市道路边界提取方法
1
作者 刘如飞 刘梦雅 +1 位作者 赵庆鑫 马新江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1,共8页
针对城市道路环境复杂,路边车辆、行人等遮挡因素导致车载激光点云道路边界提取困难、提取不完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路面边缘和路缘石点叠加提取城市道路边界及缺失边界补全的方法。首先利用布料模拟算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去除树冠等... 针对城市道路环境复杂,路边车辆、行人等遮挡因素导致车载激光点云道路边界提取困难、提取不完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路面边缘和路缘石点叠加提取城市道路边界及缺失边界补全的方法。首先利用布料模拟算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去除树冠等非地面点的干扰;然后对预处理后的点云分别提取路面边缘和路缘石点,根据路面边缘和路缘石的空间分布关系,利用叠加分析法去除伪边界点,获取准确的道路边界;最后根据提取道路边界的空间关系进行边界缺失部分的修补,得到完整的道路边界。对不同边界类型的城市路段进行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道路边界的完整度在91%以上,准确度在95%以上,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激光扫描 路缘石 道路边界 叠加融合 拓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域加权叠加的高动态范围图像融合算法 被引量:2
2
作者 郭露露 易红伟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36-345,共10页
针对成像传感器自身设备动态范围限制的问题,改进了基于相机响应曲线的多曝光图像融合方法。改变曝光时间,获得一组不同曝光度的图像,对高亮图像和低亮图像进行图像融合。首先直接基于图像像素值求解转换因子,简化了高亮图像与低亮图像... 针对成像传感器自身设备动态范围限制的问题,改进了基于相机响应曲线的多曝光图像融合方法。改变曝光时间,获得一组不同曝光度的图像,对高亮图像和低亮图像进行图像融合。首先直接基于图像像素值求解转换因子,简化了高亮图像与低亮图像像素比率因子曲线的运算,避免了对相机响应曲线的求解,通过比率因子将低亮图像中的像素值映射至高亮图像像素值范围,然后对图像进行局域加窗处理,根据高亮图像窗口内的像素饱和情况,划分出像素值完全过曝、不完全过曝和良好过曝三种情况。针对不同的曝光情况,根据高亮图像窗口内的邻域像素饱和情况,确定不同的权重系数进行多曝光加权融合。实验结果表明,局域加权叠加方法很好地保留了两幅图像中的暗部细节信息和高亮场景信息,并通过对比其他算法,融合图像的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性均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动态范围成像 图像融合叠加 相机响应曲线 相机 局域加权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方法探讨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广军 武文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9-301,共3页
研究了基于IHS变换和多分辨率小波分析的叠加融合方法,并提出了改进的叠加融合方法,其基本做法是保持多光谱(低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I分量小波分解后的低频信息不变,将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小波分解后的高频信息叠加到多光谱I分量小波分... 研究了基于IHS变换和多分辨率小波分析的叠加融合方法,并提出了改进的叠加融合方法,其基本做法是保持多光谱(低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I分量小波分解后的低频信息不变,将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小波分解后的高频信息叠加到多光谱I分量小波分解后的高频信息上,而后对叠加后的I分量进行小波逆变换得到I′,最后对I′HS进行IHS逆变换得到融合后的多光谱影像。融合实验结果证明,改进后的叠加融合方法不仅提高了多光谱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而且在保持多光谱影像的光谱特性等方面相对于改进前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数据融合 IHS变换 小波分析 叠加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综合地质建模技术 被引量:16
4
作者 龙胜祥 张永庆 +3 位作者 李菊红 孙志宇 商晓飞 戴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55,共9页
目前,页岩气藏地质建模采用的技术思路和实现方式主要源于常规油气藏,对页岩气藏并不适用,而可资借鉴的国内外相关成果则鲜见。为此,首先针对页岩气藏的特殊性,确定相配套的地质建模技术流程;再结合测录井资料解释、地震叠前叠后资料解... 目前,页岩气藏地质建模采用的技术思路和实现方式主要源于常规油气藏,对页岩气藏并不适用,而可资借鉴的国内外相关成果则鲜见。为此,首先针对页岩气藏的特殊性,确定相配套的地质建模技术流程;再结合测录井资料解释、地震叠前叠后资料解释及采样地质实验分析等结果,建立工区构造和页岩小层发育模型;并在此格架体模型下应用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建立了页岩气储层厚度、孔隙度、含气饱和度、总有机碳含量、硅质含量、脆性指数等属性模型;综合应用地震AFE属性、构造曲率、应变体积膨胀资料,结合地质认识与钻井显示,采用目标建模方法,建立天然裂缝DFN模型;在人工压裂缝展布模式判断及参数拟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工压裂缝模型;最后,采取逐级叠加的方法,建立了页岩气藏综合地质模型并进行气井的生产史拟合与动态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与常规油气藏相比,页岩气藏地质建模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小层划分与对比困难、基质参数多且存在着相互约束关系、天然裂缝成因和尺度多样以及天然裂缝干扰和影响下人工压裂缝分布复杂;②天然裂缝模型实现了对裂缝系统几何形态和分布的有效细致描述,人工压裂缝模型能较好地体现人工裂缝分布状况及压裂改造体积,通过逐级融合叠加页岩气藏构造和小层发育模型、多种基质属性参数模型、多尺度天然裂缝模型及其约束下的人工压裂缝模型,可以完成页岩气藏综合地质模型的建立;③气井生产史拟合结果显示,在井底压力误差小于3.3%的情况下,所建立的页岩气藏综合地质模型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综合地质模型 建模技术 框架模型 基质属性模型 天然裂缝模型 人工压裂缝模型 逐级融合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