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原型盆地叠加演化过程讨论沉积盆地分类及含油气性 被引量:6
1
作者 窦立荣 温志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0-1113,共14页
从威尔逊旋回原理出发,通过解剖全球483个沉积盆地前寒武纪以来成盆演化历史,并基于拉张、挤压及剪切3种应力环境,探讨了原型盆地的类型划分、叠加演化及沉积充填模式,总结出板块构造演化在3个方面控制着原型盆地的叠加演化过程及含油... 从威尔逊旋回原理出发,通过解剖全球483个沉积盆地前寒武纪以来成盆演化历史,并基于拉张、挤压及剪切3种应力环境,探讨了原型盆地的类型划分、叠加演化及沉积充填模式,总结出板块构造演化在3个方面控制着原型盆地的叠加演化过程及含油气条件。研究认为:①全球85%以上的沉积盆地是由两类以上原型盆地叠加演化而成;②原型盆地的叠加演化过程以威尔逊旋回为周期且按着固定轨迹循环往复进行,在一个周期的每个阶段都能够形成特定的原型盆地;③每个原型盆地都能够形成独特的构造-沉积体系,从而决定其独有的生、储、盖等含油气条件,后期叠加的原型盆地不但能够改变早期原型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而且可能形成新的含油气系统。将全球每个盆地最新一期板块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原型盆地界定为现今的盆地类型,并划分出陆内生长裂谷、陆内夭折裂谷、陆间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内克拉通、海沟、弧前、弧后裂谷、弧后坳陷、弧后小洋盆、周缘前陆、弧后前陆、走滑拉分和走滑挠曲共14类。该分类方案不仅能够确保每个沉积盆地类型的唯一性,便于推广应用,而且可以通过盆地类比,以科学预测现今各类沉积盆地的含油气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分类 板块构造 威尔逊旋回 主要原型盆地 次要原型盆地 叠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负担的叠加式演化逻辑与长效减负机制探索 被引量:3
2
作者 赵焱鑫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55-57,共3页
当前的基层工作者普遍存在工作任务负担、职务晋升负担、行政问责负担、家庭生活负担等,然而,基层工作者个体心理韧性的不足和组织支持与人文关怀的缺失会让这些负担产生叠加的结果,即职业倦怠与主动抽离,进而给基层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当前的基层工作者普遍存在工作任务负担、职务晋升负担、行政问责负担、家庭生活负担等,然而,基层工作者个体心理韧性的不足和组织支持与人文关怀的缺失会让这些负担产生叠加的结果,即职业倦怠与主动抽离,进而给基层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基层工作负担叠加式演化的原因包括形式主义与职责倒挂、晋升困境与认知偏差、过度问责与责任甩锅、结构失衡与角色冲突。为有效应对基层负担的叠加式演化,应构建长效减负机制,如流程再造机制、激励创新机制、容错纠错机制、心理干预机制、组织支持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等,对基层工作负担进行有效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工作者 基层负担 叠加演化 长效减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60
3
作者 郑孟林 田爱军 +4 位作者 杨彤远 何文军 陈磊 吴海生 丁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7-917,共11页
应用地表地质、地震与钻井等资料,结合准噶尔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研究进展,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变形的叠加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构造变形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多期叠加的特点。南北向划分博格达山前... 应用地表地质、地震与钻井等资料,结合准噶尔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研究进展,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变形的叠加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构造变形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多期叠加的特点。南北向划分博格达山前、东部隆起与克拉美丽山前三大构造变形区。东部隆起构造变形区南北分为三大构造变形带,北部构造变形带为一组北东向展布的背斜与向斜构造,中部为北西西向展布古凸起,南部构造变形带发育受早期构造控制的近南北向构造,形成叠瓦状褶皱-断裂组合。该区经历了石炭纪的伸展断陷和南北向挤压变形,中生代的挤压走滑和新生代南北向的挤压等多期构造变形,具有挤压、走滑、逆冲推覆与膝褶褶皱等多种构造变形型式,划分为六大构造演化阶段。通过已发现油气藏的解剖,认为构造变形差异性、多期叠加古凸起、不整合和断裂等控制了油气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逆冲推覆 构造变形 古凸起 不整合 叠加演化 油气聚集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100
4
作者 隋风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9-793,共15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资源丰富,但地质结构及演化十分复杂,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最新勘探进展及区域研究资料,重新梳理了该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叠合演化过程,探讨了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具...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资源丰富,但地质结构及演化十分复杂,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最新勘探进展及区域研究资料,重新梳理了该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叠合演化过程,探讨了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段、上下分层"的构造特征,二叠纪以来先后经历了早二叠世后造山伸展、中—晚二叠世强烈挤压逆冲、三叠纪继承性逆冲叠加、侏罗纪—白垩纪整体振荡升降和新生代陆内前陆等五大构造阶段,总体上三叠纪前构造活动强烈,三叠纪之后构造趋于稳定。不同地区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差异性,自北向南3种垂向叠加演化方式形成3类复式地质结构:哈山地区属于"推覆-超剥型",克拉玛依地区属于"逆掩-超剥型",车排子地区属于"冲断-超剥型"。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一是不同的叠加演化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地质结构类型,进而控制不同的源、圈、输导体系等成藏要素及其空间配置关系;二是多期构造活动导致多个成藏期,形成了多种油气成藏模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经历了多次逆冲抬升,是油气长期指向区,复杂的构造演化导致其具有多源供烃、多期成藏、立体含油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叠加演化方式 地质结构 圈源配置 成藏模式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多期裂缝形成机制及定量表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志勇 陈开远 +1 位作者 冯建伟 隋淑玲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2-279,共8页
致密砂岩油气是重要的非常规资源,裂缝作为主要渗流通道,其本身分布规律的复杂性以及多期发育和多期充填的特征,直接影响着裂缝预测的精度,目前尚缺乏一套全面解决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的系统方法。因此,需要深入探讨多期裂缝的识别、充填... 致密砂岩油气是重要的非常规资源,裂缝作为主要渗流通道,其本身分布规律的复杂性以及多期发育和多期充填的特征,直接影响着裂缝预测的精度,目前尚缺乏一套全面解决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的系统方法。因此,需要深入探讨多期裂缝的识别、充填过程和形成—叠加演化机制,建立合理的裂缝表征模型,以定量预测裂缝参数分布范围。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致密储层裂缝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关键方向:通过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分析裂缝发育特征,结合构造演化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确定裂缝发育期次;通过热液充填模拟实验和岩石力学实验,揭示裂缝充填机制,及其在多期应力作用下裂缝的萌生、扩展和叠加过程;采用实验统计方法,基于能量守恒定理和最大应变能密度理论,建立考虑裂缝差异充填的各向异性强度破裂准则,建立裂缝参数的定量表征模型。最终,本文形成和完善了致密砂岩多期裂缝演化及量化表征的理论体系,为此类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多期裂缝 差异充填 叠加演化 定量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