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因素叠加作用下煤储层渗透率的动态变化规律 被引量:30
1
作者 汪吉林 秦勇 傅雪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48-1353,共6页
分析了煤储层渗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讨论了有关黏性渗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不同轴压、围压和气体压力梯度下,对山西晋城矿区原状无烟煤煤样进行了三维应力场的CH4渗流实验,计算并分析了有效应力、煤基质收缩、气体滑脱效应等因素对渗透... 分析了煤储层渗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讨论了有关黏性渗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不同轴压、围压和气体压力梯度下,对山西晋城矿区原状无烟煤煤样进行了三维应力场的CH4渗流实验,计算并分析了有效应力、煤基质收缩、气体滑脱效应等因素对渗透率的影响及其叠加作用的表现。认为吸附态的CH4分子组成了煤储层孔-裂隙气体渗流的边界层,滑脱效应存在于边界层以外,煤储层渗透率的动态变化是有效应力、煤基质收缩效应和滑脱效应叠加作用的结果,渗透率在压力梯度0~0.1 MPa阶段衰减最为显著,滑脱效应对渗透率的贡献远小于基质收缩效应,且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而几乎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渗透率 叠加作用 影响因素 黏性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建筑物荷载与地下水开采叠加作用下的地面沉降特征 被引量:15
2
作者 丁德民 马凤山 +2 位作者 张亚民 王杰 郭捷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3-439,共7页
在地下水开采和高层建筑荷载叠加作用下,城市地面沉降分布愈加复杂。以天津塘沽地区为例,考虑到土体在固结沉降中的平衡条件、弹性本构条件、变形协调条件和水流连续条件,以比奥固结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高层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叠加作用... 在地下水开采和高层建筑荷载叠加作用下,城市地面沉降分布愈加复杂。以天津塘沽地区为例,考虑到土体在固结沉降中的平衡条件、弹性本构条件、变形协调条件和水流连续条件,以比奥固结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高层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叠加作用下三维地面沉降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高层建筑物的附加荷载作用在其建成后的3~4 a内将产生可观的地面沉降量;抽水和高层建筑荷载叠加作用下的地面沉降存在耦合效应,叠加作用下的地面沉降值小于可比条件下单独抽水和单独荷载作用下地面沉降值之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开采 高层建筑荷载 叠加作用 地面沉降 耦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叠加作用”和“毒性分散效应”——由中药体内代谢研究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66
3
作者 徐风 杨东辉 +2 位作者 尚明英 王璇 蔡少青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88-703,共16页
中药药效物质进入体内后的血药浓度很低,能发挥药理作用吗;药效物质实际以什么形式(原形、代谢产物或两者兼有)发挥药效。针对问题,本文提出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新概念及"叠加作用"新假说:"中药药效物质... 中药药效物质进入体内后的血药浓度很低,能发挥药理作用吗;药效物质实际以什么形式(原形、代谢产物或两者兼有)发挥药效。针对问题,本文提出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新概念及"叠加作用"新假说:"中药药效物质显效形式的集合或叠加是药效的核心物质基础;各个显效形式的血药浓度的叠加作用是药效作用机制之一"。某中药药效物质各种显效形式的叠加作用是指其众多化学成分或/及代谢产物在同一个靶点上的叠加作用,是其各个化合物的浓度的叠加所产生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是"多成分单靶点的叠加作用",不同于"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中药体内研究表明,一种化学成分可产生众多代谢产物(多达50种以上);不同化学成分可产生相同代谢产物;代谢产物存在众多类似物、同系物甚至同分异构体(多达10种);有些化学成分之间可相互转化;部分代谢产物具有活性。这些结构极相近的化合物有可能具有相同药理作用靶点,为显效形式和叠加作用概念提供实验依据。建议开展显效形式和叠加作用研究,为中药药效物质本质和作用机制提供新解读,为"中药为何毒副作用小"提供新解释-"毒性分散效应"学说,为中药质量控制提出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效物质 显效形式 叠加作用 毒性分散效应 作用机制 多成分单靶点作用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煤厂暗道多热源叠加作用对通风排尘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曦 葛少成 +2 位作者 张兴华 张忠温 葛斐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0-156,共7页
为探究选煤厂输煤暗道多热源叠加作用对粉尘颗粒瞬态扩散的影响,采用热-流-固三场耦合理论,利用Fluent软件对通风排尘供暖过程中空间温度分布情况和粉尘颗粒瞬态扩散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并在平朔安家岭选煤厂2125暗道进行试验。模拟结果表... 为探究选煤厂输煤暗道多热源叠加作用对粉尘颗粒瞬态扩散的影响,采用热-流-固三场耦合理论,利用Fluent软件对通风排尘供暖过程中空间温度分布情况和粉尘颗粒瞬态扩散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并在平朔安家岭选煤厂2125暗道进行试验。模拟结果表明:在内部热源辐射散热的影响下,暗道空间内靠近热源区域形成了明显的温度梯度;热泳力加剧了粉尘颗粒沉积效果,粉尘颗粒更易积聚在设备表面或地面,下部区域粉尘质量浓度高达394 mg/m3。现场试验表明:暗道空间各测点温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验证了热-流-固耦合方法分析封闭空间内多污染热源通风供暖排尘过程中热源散热、气流场流动和粉尘颗粒动力场的三场耦合关系是正确的;明确暗道空间粉尘颗粒逸散特征,对提高降尘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固耦合 温度场 多热源叠加作用 温度梯度 通风排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与4,4′-联吡啶π-π叠加作用的核磁氢谱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许新华 姜胜天 +1 位作者 刘新友 张国平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61,共3页
通过核磁氢谱法研究酚类化合物与4,4′-联吡啶季铵盐π-π叠加作用,研究了吡啶环上α-H,β-H及氧乙基上的α′-H,β′-H的化学位移值及其改变的情况.结果表明,β-萘酚、α-萘酚、对苯二酚、间苯二酚及苯酚使上述氢的化学位移降低,其化... 通过核磁氢谱法研究酚类化合物与4,4′-联吡啶季铵盐π-π叠加作用,研究了吡啶环上α-H,β-H及氧乙基上的α′-H,β′-H的化学位移值及其改变的情况.结果表明,β-萘酚、α-萘酚、对苯二酚、间苯二酚及苯酚使上述氢的化学位移降低,其化学位移降低次序为:β萘酚>α-萘酚>对苯二酚、间苯二酚>苯酚.而8-羟基喹啉和间硝基苯酚导致上述氢的化学位移稍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氢谱 π-π叠加作用 4 4’-联吡啶 化学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藻类对温度与磷叠加作用的响应模式 被引量:3
6
作者 杨燕 朱雪竹 +2 位作者 张民 孔繁翔 黄亚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3-851,共9页
气候变暖对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扩张具有叠加作用,为探索不同藻类对气候变暖与富营养化叠加作用的响应模式,选用富营养化水体常见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 气候变暖对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扩张具有叠加作用,为探索不同藻类对气候变暖与富营养化叠加作用的响应模式,选用富营养化水体常见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作为材料,采用室内培养方法,模拟春末不同升温幅度(20+3、23+3和20+6℃),5个磷浓度水平(0、0.05、0.15、0.30和0.50 mg/L),通过生长速率、光化学参数等的测定,分析不同藻类对温度升高和营养盐添加的生长与光化学响应.结果表明:3种藻的生长速率对温度和磷的叠加作用呈现不同的响应模式:随着磷浓度的升高,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速率受温度的叠加作用不断增加,26℃时差异最大;水华鱼腥藻生长速率除在0.30 mg/L磷浓度时受温度叠加作用比较明显外,其他磷浓度水平均没有显著的叠加效应;斜生栅藻在不同磷浓度水平下受温度叠加作用影响有较大波动,但无明显差异.铜绿微囊藻对温度的叠加作用随着磷浓度的增加呈现逻辑斯蒂模式增长,而水华鱼腥藻和斜生栅藻均是在特定温度或特定营养盐浓度时呈现最大的叠加作用,叠加作用的趋势不明显.从Fv/Fm结果可知,铜绿微囊藻下降幅度明显高于水华鱼腥藻和斜生栅藻,随温度升高,磷浓度越高,铜绿微囊藻的Fv/Fm下降幅度越大,这可能是铜绿微囊藻在高生长速率下色素无法积累所致;水华鱼腥藻的Fv/Fm基本保持稳定,各组间差异较小;斜生栅藻的Fv/Fm在低磷浓度组明显低于高磷浓度组,并且随温度升高下降趋势增加,3种藻的光学特性响应反映了藻类在叠加作用下生长的变化.综上所述,铜绿微囊藻对温度上升与磷浓度的升高有更强的响应,导致其产生更高的生长速率,从而促进了蓝藻水华的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温度 叠加作用 水华鱼腥藻 斜生栅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轰波叠加作用下金属杆条断裂行为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方涛 梁民族 李翔宇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3-307,I0004,共6页
为了分析爆轰波叠加作用下45#钢杆的断裂行为,进行了爆轰波叠加效应试验.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杆条受力分布及断裂过程,分析了起爆模式、起爆间距和装药高度对杆条断裂行为的影响,并通过试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爆轰波叠... 为了分析爆轰波叠加作用下45#钢杆的断裂行为,进行了爆轰波叠加效应试验.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杆条受力分布及断裂过程,分析了起爆模式、起爆间距和装药高度对杆条断裂行为的影响,并通过试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爆轰波叠加后产生一条狭窄的压力增强带,在试验靶板上造成深度为1 mm的刻痕;起爆模式影响受力分布的均匀性,起爆点位于传爆药一端时,靠近起爆点一端的杆条所受压力峰值明显低于其他杆条;起爆点位于传爆药中心时,杆条受到爆轰波的作用时间更加集中,且压力大小接近;装药高度与起爆间距的比值在0.75~1.25之间时,爆轰波叠加后作用到杆条的压力随着装药高度或起爆间距的增加而增大.起爆间距对爆轰波叠加压力的影响比起爆点位置和装药高度的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爆轰波叠加作用 聚能效应 杆条断裂 断裂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巴泉火成岩及后期叠加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喻乐华 尹宗烈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389-399,共11页
通过对巴泉矿床构造形迹、火成岩及热液蚀变产物的全面研究,确定了矿床地质演化和主要事件发生的序列:北东向破碎带形成→二长花岗斑岩结晶→钠长石化→北西向断层F_5及角砾岩体形成→绿泥石化及铀矿化。二长花岗斑岩和斜长花岗斑岩是... 通过对巴泉矿床构造形迹、火成岩及热液蚀变产物的全面研究,确定了矿床地质演化和主要事件发生的序列:北东向破碎带形成→二长花岗斑岩结晶→钠长石化→北西向断层F_5及角砾岩体形成→绿泥石化及铀矿化。二长花岗斑岩和斜长花岗斑岩是富钾的,生成这些岩石的岩浆也是沿着钾质富集方向演化的;钠长石化的钠质热液来源于大气降水,与岩浆作用没有明显的成因联系。铀矿化与岩浆作用、钠质热液交代作用之间缺乏必然的成因联系。北东向破碎带是矿床地质演化的基础,控制着矿床岩浆作用和热液作用,它的再次活动并与北西向断层F_5共同作用产生了角砾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叠加作用 成矿 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4年长江巨洪中物理因子的叠加作用
9
作者 冯利华 陈雄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53-756,共4页
分析了形成1954年长江巨洪的物理因子,指出现有研究主要侧重单个物理因子对1954年长江巨洪的影响。事实上,1954年长江巨洪是这些因子叠加作用的结果,并且因子越多,叠加作用越强,巨洪的量级也就越大。
关键词 长江巨洪 物理因子 叠加作用 强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调整与控制作用下的叠加构造变形:以贵州地区燕山期构造为例 被引量:38
10
作者 杨坤光 李学刚 +2 位作者 戴传固 张慧 周琦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56,共7页
褶皱叠加方式与其形成的构造现象极为复杂。常见3种叠加方式为共轴叠加、横跨叠加和斜跨叠加。如果地质体均一,断层不发育,即会形成理想型叠加褶皱的构造样式。如果发育区域性大型断层,在不同方向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加上地质体的不均一... 褶皱叠加方式与其形成的构造现象极为复杂。常见3种叠加方式为共轴叠加、横跨叠加和斜跨叠加。如果地质体均一,断层不发育,即会形成理想型叠加褶皱的构造样式。如果发育区域性大型断层,在不同方向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加上地质体的不均一,就会在不同的区块内形成更为复杂的叠加褶皱与构造组合。贵州境内自古生代-中生代先后发育了5条切割基底的区域性断裂,至早中中生代,这些断层将区内切割为6个主要构造块体。在三叠纪之后的燕山构造运动期间,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叠加变形,早燕山期与晚燕山期区域应力场方向不同,使得不同区域断层的性质、位移发生变化,断层的多次活动起到了应力释放与调整作用,再加上块体地质结构的不均一性与软弱层的滑脱作用,最终在不同区块内发生了不同的褶皱叠加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褶皱构造样式与构造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褶皱作用 断层调整 构造运动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特提斯叠加成矿作用样式及过程 被引量:140
11
作者 邓军 王长明 李龚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49-1361,共13页
三江地区经历了特提斯洋的多期洋-陆俯冲和新生代以来的陆-陆碰撞;成矿主要集中在大洋生长与俯冲造山阶段以及碰撞造山主碰撞向晚碰撞的转换阶段,控制了区域喜马拉雅期斑岩型铜金矿带、沉积岩容矿型铅锌多金属矿带与造山型金矿带等。在... 三江地区经历了特提斯洋的多期洋-陆俯冲和新生代以来的陆-陆碰撞;成矿主要集中在大洋生长与俯冲造山阶段以及碰撞造山主碰撞向晚碰撞的转换阶段,控制了区域喜马拉雅期斑岩型铜金矿带、沉积岩容矿型铅锌多金属矿带与造山型金矿带等。在不同时期构造环境作用下,在矿田与矿床范围内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叠加成矿作用。叠加成矿作用可划分为3种类型及9种方式:(1)VMS-岩浆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燕山期"VMS型"矿体(老厂式Pb-Zn-Mo矿床和鲁春式Cu-Pb-Zn矿床),印支/燕山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VMS型矿体的羊拉式Cu-Mo-Pb-Zn矿床;(2)沉积-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燕山期沉积矿源层的白秧坪式Cu-Pb-Zn矿床,喜马拉雅期建造热液型Ge矿体叠加沉积煤层的大寨/中寨式Ge矿床,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加里东期分水岭式Fe-Cu矿床;(3)多期热液叠加型。主要为喜马拉雅期与印支期两期叠加成矿作用的老王寨床式Au矿床,燕山期叠加印支期普朗-红山式Cu矿床,喜马拉雅期多期次叠加的金满Cu矿床。叠加成矿作用增加矿床的资源储量,丰富了矿种类型;但是现在仅有部分年代学与矿田-矿床尺度地质现象的某些证据,叠加矿床的矿体-矿石结构特征、形成条件与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约束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特提斯 洋-陆俯冲 碰撞造山 叠加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十八倾壕金矿床的叠加成矿作用——来自黄铁矿组分特征的证据 被引量:5
12
作者 梁一鸿 张宏颖 +1 位作者 秦亚 刘雪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1,共5页
通过矿石中黄铁矿的ΔFe/ΔS值和Co/Ni值的分析,确定了内蒙古十八倾壕金矿床两种矿体———糜棱岩型矿体和石英脉型矿体中黄铁矿组分的不同特点:糜棱岩型矿体的黄铁矿属于贫铁贫硫型,Co/Ni值小于1;石英脉型矿体的黄铁矿属于贫铁富硫型,C... 通过矿石中黄铁矿的ΔFe/ΔS值和Co/Ni值的分析,确定了内蒙古十八倾壕金矿床两种矿体———糜棱岩型矿体和石英脉型矿体中黄铁矿组分的不同特点:糜棱岩型矿体的黄铁矿属于贫铁贫硫型,Co/Ni值小于1;石英脉型矿体的黄铁矿属于贫铁富硫型,Co/Ni值大于1。这与该矿床两种矿石的S和Pb同位素的组成特征相呼应:前者反映同韧性剪切作用有关的变质热液成矿;后者反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这又一次在物质成分上证明了十八倾壕金矿床是两次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同时也证明了前人提出的'不同层次叠加构造控矿'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韧性剪切带 叠加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的叠加变质作用 被引量:53
13
作者 杨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B05期1-8,共8页
中国煤变质具有多阶段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的特点;部分中国煤经历过3个变质演化阶段: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的第1演化阶段。以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为特征的第2演化阶段和以奠定煤变质格局为主的第3演化阶段。除煤的深成变质普遍存在外,... 中国煤变质具有多阶段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的特点;部分中国煤经历过3个变质演化阶段: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的第1演化阶段。以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为特征的第2演化阶段和以奠定煤变质格局为主的第3演化阶段。除煤的深成变质普遍存在外,区域岩浆热变质为另一种中国煤的主要变质模型;多热源叠加变质是中国大多数中、高煤级煤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影响最显著;中国煤的叠加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第2演化阶段;文中归纳出5种叠加变质作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热源 多阶段演化 叠加变质作用 煤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榛子沟铅锌矿床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特征及成矿流体来源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可勇 付丽娟 +1 位作者 韦烈民 王志高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90,共11页
榛子沟铅锌矿矿床是青城子矿田代表性矿床之一,矿体赋存于高家峪组和大石桥组之中,呈层状、似层状和脉状产出,受地层、岩浆和构造联合控制。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海底喷流、变质变形和热液叠加三期成矿作用,其中热液叠加成矿作用对脉状矿体... 榛子沟铅锌矿矿床是青城子矿田代表性矿床之一,矿体赋存于高家峪组和大石桥组之中,呈层状、似层状和脉状产出,受地层、岩浆和构造联合控制。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海底喷流、变质变形和热液叠加三期成矿作用,其中热液叠加成矿作用对脉状矿体的形成与层状矿体的局部热液改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可划分为I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石英和Ⅱ黄铁矿-方铅矿-石英-方解石两个阶段。流体包裹体和碳、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I阶段石英中发育气液两相和少量的富气相、CO2三相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属中高温、低盐度、低密度的CO_2-H_2O-NaCl体系热液,含H_2O、CO_2、CH_4和N_2,流体包裹体的δDH_2O-SMOW为-96.5‰和-95.4‰、δ^(18 )OH_2O-SMOW为-0.62‰和0.04‰、δ^(13)C为-4.8‰和-4.4‰,具有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流体的特点;Ⅱ阶段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低温、低盐度和低密度的H_2ONaCl体系热液,流体包裹体δDH2O-SMOW为-88.4‰^-80.0‰、δ18 OH2O-SMOW为-7.93‰^-5.57‰,具有大气降水的特点,δ^(13) C为-12.6‰^-7.9‰,具有岩浆水特点。综合分析表明,热液叠加成矿期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且成矿后期大气降水的混入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榛子沟铅锌矿床 热液叠加成矿作用 流体包裹体 碳氢氧同位素 成矿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加断裂作用原理在厦门地区断裂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含华 方志峰 +2 位作者 吴少娟 郑英财 王丽芳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5-88,共4页
在充分论证厦门地区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基础上,应用叠加断裂作用原理,分析厦门地区的断裂稳定性。厦门地区的断裂可划分为稳定型、基本稳定型、次稳定型和不稳定型4种。最后,利用地面调查、物探和勘探等综合技术手段确定断裂带的位置,... 在充分论证厦门地区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基础上,应用叠加断裂作用原理,分析厦门地区的断裂稳定性。厦门地区的断裂可划分为稳定型、基本稳定型、次稳定型和不稳定型4种。最后,利用地面调查、物探和勘探等综合技术手段确定断裂带的位置,在厦门地区典型的北东向、北西向断裂中采集断层泥样品。通过对断层泥进行显微刻蚀形貌测年、热释光测年及电子自旋共振测年,表明在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这些断裂在第四纪时期有过多次活动。证实叠加断裂作用原理在厦门地区断裂稳定性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叠加断裂作用原理 稳定性 类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朗特大型斑岩铜矿床叠加成矿作用的地质证据 被引量:1
16
作者 石洪召 范文玉 +1 位作者 王显峰 谭耕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29-30,共2页
普朗斑岩铜矿床位于中国西南三江成矿带,产于义敦岛弧南段的格咱火山-岩浆弧中(图1),是中国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的斑岩型铜矿之一,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普朗斑岩铜矿床已探明铜金属量114万吨,铜平均品位0.57%,伴生金28.... 普朗斑岩铜矿床位于中国西南三江成矿带,产于义敦岛弧南段的格咱火山-岩浆弧中(图1),是中国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的斑岩型铜矿之一,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普朗斑岩铜矿床已探明铜金属量114万吨,铜平均品位0.57%,伴生金28.80 t,钼6399 t,矿床远景储量近500万吨,是一个具有特大规模找矿潜力的斑岩型铜矿床,仅Ⅰ号主矿体之南段(勘探线0-8线)铜储量就约占总储量的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床 印支期 叠加成矿作用 隐爆角砾岩 普朗特 斑岩型铜矿床 主矿体 闪长玢岩 闪长斑岩 闪长岩 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噶尔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改造与叠加成矿作用研究
17
作者 张连昌 相鹏 +2 位作者 徐兴旺 屈迅 董连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3-350,共18页
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位于我国新疆北部,大地构造位于中亚成矿域的中段、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与华北-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增生造山带的接合部位,夹于北西向额尔齐斯-玛因鄂博断裂带和北北西向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的交汇处。研究发现卡拉先... 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位于我国新疆北部,大地构造位于中亚成矿域的中段、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与华北-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增生造山带的接合部位,夹于北西向额尔齐斯-玛因鄂博断裂带和北北西向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的交汇处。研究发现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在成矿构造地质、矿石组构、元素组合和成矿期次等方面表现出多期改造与叠加成矿的特征。在前期区域成矿背景、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的构造演化与成矿过程:在中-晚泥盆世,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处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构造背景,有两期中酸性斑岩侵入与Cu-Au-Mo矿化作用;早石炭世时,区域处于碰撞造山阶段,NW向韧性剪切变形造成原斑岩中的矿化发生迁移与再定位,片理构造发育处局部得到富集;晚石炭世到二叠纪是后碰撞伸展阶段,形成了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一系列张性构造和叠加的脉状矿化;进入中生代后,常见热液脉状铜矿化充填叠加到早期矿化之上,但同时本矿带遭受强烈的抬升与剥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先格尔斑岩成矿带 斑岩铜矿床 改造与叠加成矿作用 构造演化 东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加造模后膝关节骨密度改变及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 被引量:8
18
作者 贺文楠 蒋振刚 左新成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605-608,共4页
目的目前,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动物模型多根据某一致病因素而设计,而OA是综合因素的临床过程。文中评价叠加法制作OA模型的可行性,探讨造模后膝关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改变及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metal... 目的目前,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动物模型多根据某一致病因素而设计,而OA是综合因素的临床过程。文中评价叠加法制作OA模型的可行性,探讨造模后膝关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改变及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13)的表达。方法实验组30只兔行结扎股静脉并切断腓肠肌内外侧头造模,术后4、8、12周测量膝关节4个目的区(ROI)BMD后处死动物。对照组10只12周处死。取胫骨髁关节软骨作组织学、免疫组化定量分析。结果造模后4周可见软骨面粗糙。8周有滑膜增生,软骨面纤维化、糜烂,簇聚肥大软骨细胞。12周出现软骨面剥脱,骨质裸露,骨赘形成等。造模后4周R2和R3区BMD增高,R4区于8周BMD下降。4周时软骨MMP-13平均光密度(average optical density,AOD)升高是对照组的4倍,后迅速下降,12周仍较对照组高。结论叠加法制作OA模型,效果确实,简单易行。造模后不同目的区BMD有改变,关节不稳、应力改变是其主要原因。MMP-13早期明显升高,提示MMP-13可能主要在OA早期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作用 骨关节炎 骨密度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土加卸载与基坑开挖叠加对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院成 张博闻 +2 位作者 孟潮 靳军伟 郜新军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149,共8页
针对堆土加卸载与基坑开挖叠加效应导致既有地铁隧道变形较大的问题,建立考虑加卸载叠加效应影响的三维空间分析模型,研究不同堆土加卸载叠加基坑开挖卸载模式对邻近地铁隧道变形规律的影响,探讨隧道在堆土加载、移土卸载再叠加基坑开... 针对堆土加卸载与基坑开挖叠加效应导致既有地铁隧道变形较大的问题,建立考虑加卸载叠加效应影响的三维空间分析模型,研究不同堆土加卸载叠加基坑开挖卸载模式对邻近地铁隧道变形规律的影响,探讨隧道在堆土加载、移土卸载再叠加基坑开挖下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正上方堆土加卸载对隧道的竖向位移影响较大,是侧向堆土加卸载的3倍~5倍;在经历堆土加卸载后,隧道会残留不可忽视的变形,其残留竖向位移约为加载后位移的62%;堆土加卸载叠加侧方基坑开挖时,隧道变形受基坑开挖深度的影响较大,大于隧道埋深的开挖阶段会加剧隧道变形;4种叠加模式中,正上方堆土加卸载-侧方基坑开挖卸载隧道最终竖向位移最大,约17 mm,侧方堆土加卸载-异侧基坑开挖卸载隧道最终水平位移最大,约8 mm,邻近隧道施工时应充分考虑叠加效应的影响,尽量避免这两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变形 基坑开挖 数值模拟 堆土加卸载 叠加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腐蚀平行钢丝高温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0
作者 朱飞 王斌洋 +3 位作者 王晓佳 汤继刚 冯锦鹏 王谆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5-183,共9页
平行钢丝作为桥梁拉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易受腐蚀、高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力学性能退化。近年来,缆索承重桥梁车辆火灾事故风险急剧增大,然而目前腐蚀拉索钢丝高温后的力学性能评估方法研究尚不完善,以1770 MPa等级的... 平行钢丝作为桥梁拉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易受腐蚀、高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力学性能退化。近年来,缆索承重桥梁车辆火灾事故风险急剧增大,然而目前腐蚀拉索钢丝高温后的力学性能评估方法研究尚不完善,以1770 MPa等级的平行钢丝为研究对象,开展腐蚀时长为240、480和720 h的干湿循环加速腐蚀试验,得到模拟工业大气腐蚀环境下不同腐蚀程度的预腐蚀钢丝。对预腐蚀钢丝开展火灾试验与高温后拉伸试验,获得1770 MPa预腐蚀钢丝高温后应力-应变曲线,并选取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极限强度与断裂应变等4项力学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基于腐蚀折减因子与温度折减因子的预腐蚀钢丝高温后力学性能评估方法。结果表明,在腐蚀与火灾叠加作用下,1770 MPa平行钢丝力学性能显著退化,其中屈服强度、极限强度与断裂应变的折减因子极值分别为0.3758、0.3794与0.3565。研究结果可为长期服役情况下的拉吊索桥梁结构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钢丝 叠加作用 火灾试验 折减因子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