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俄苏文化与蒋光慈革命叙述的二重变奏 被引量:1
1
作者 池大红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8-103,共6页
蒋光慈的革命叙述中既有基于革命者视角,认为革命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信革命的进步与必然的史诗性的宏大叙事,又有诗人视角折射下深情关注个体生命悲欢的生命话语。宏大叙事和生命话语相互交织,形成了蒋光慈革命叙述的丰富层... 蒋光慈的革命叙述中既有基于革命者视角,认为革命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信革命的进步与必然的史诗性的宏大叙事,又有诗人视角折射下深情关注个体生命悲欢的生命话语。宏大叙事和生命话语相互交织,形成了蒋光慈革命叙述的丰富层次。这既是他对俄苏文化亲和力的表现,也揭示出蒋光慈的精神气质和艺术个性与俄苏文化的种种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光慈 革命叙述 俄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与辛亥革命史叙述 被引量:3
2
作者 陈蕴茜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3-151,共9页
历史资源是一个政权实施统治的重要合法性来源。国民党在争取执政党地位过程中及成为执政党后,一直都非常重视对自身历史的纂与述。为此,专门建立中央党史陈列馆作为党史叙述与展览的空间,以服务于强化统治合法性的政治需要。国民党中... 历史资源是一个政权实施统治的重要合法性来源。国民党在争取执政党地位过程中及成为执政党后,一直都非常重视对自身历史的纂与述。为此,专门建立中央党史陈列馆作为党史叙述与展览的空间,以服务于强化统治合法性的政治需要。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的建立过程,恰能解析其如何利用近代新型公共空间形式——党史陈列馆的展览,将官修辛亥革命史叙述推向社会各界,以实现其宣传党化教育的目的。辛亥革命史叙述的转化,最能体现国民党利用历史资源进行政治合法性的塑造,折射出党史陈列馆的政治功能。特别选取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与辛亥革命史叙述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整个国民党党史叙述,是期待更加深入地解读政党、国家权力在展览政治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合法性 中央党史陈列馆 展览 辛亥革命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经典”为什么不能炼成——以王林《腹地》为个案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联芬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0,共17页
王林《腹地》是解放区文学中最早表现抗战的长篇小说,初版因有违《讲话》精神而被禁,历经三十年完成的修改本则对《讲话》亦步亦趋而遭读者冷遇。本文通过《腹地》两个版本的对读,结合史料,探究《腹地》修改与命运的戏剧性与悲剧性,呈... 王林《腹地》是解放区文学中最早表现抗战的长篇小说,初版因有违《讲话》精神而被禁,历经三十年完成的修改本则对《讲话》亦步亦趋而遭读者冷遇。本文通过《腹地》两个版本的对读,结合史料,探究《腹地》修改与命运的戏剧性与悲剧性,呈现当代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话语,在"辩证"逻辑下被意识形态赋予的强大权力,以及"红色经典"创造的艰难与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区文学 红色经典 王林《腹地》 革命历史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的“劳动”与“尊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被引量:9
4
作者 黄子平 张楠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1,共8页
"劳动"是当代文学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概念,黄子平的演讲从蔡翔的《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一书中引出了这一命题。通过对张爱玲的《秧歌》、赵树理的《登记》《"锻炼锻炼"》、张贤亮的... "劳动"是当代文学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概念,黄子平的演讲从蔡翔的《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一书中引出了这一命题。通过对张爱玲的《秧歌》、赵树理的《登记》《"锻炼锻炼"》、张贤亮的《绿化树》以及革命京剧《海港》等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讨论了"因为他/她能劳动"、"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和"劳工神圣:主人公精神"这样三个话题,进而对蔡翔的观点进行了呼应与对话。同时借由诸多历史事实和重要文献,达到了对历史现场的还原,展现了"劳动"与"尊严"之间复杂的内在逻辑。即一方面,政权为了确保劳动者的"尊严",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但另一方面,这种"尊严"有时却又是很不可靠的——"劳动"还可以作为一种惩罚和改造手段存在,劳动者也缺少闲暇时间、专业选择的自由,这些反过来又拆解着劳动者的"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 劳动 尊严 改造 劳工神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无法回避的反思——一段学术史的回顾 被引量:5
5
作者 罗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6,共7页
本文在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视野下,回顾了"当代文学"这一概念如何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史"中逐渐恢复思想活力,重新打开问题意识的历程,特别强调了洪子诚的"当代文学一体化... 本文在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视野下,回顾了"当代文学"这一概念如何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史"中逐渐恢复思想活力,重新打开问题意识的历程,特别强调了洪子诚的"当代文学一体化"和蔡翔的"社会主义危机及其克服"等论述的"典范"意义,指出近年来兴起的"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重返‘人民文艺’"的新趋向,依然处于这一学术史脉络的延长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 “一体化” 革命/叙述 “人民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