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转型、视听革新与功能重塑:近十年中国儿童片的银幕“新语法”
1
作者 任晟姝 徐泽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2-26,共5页
近十年,中国儿童电影在叙事策略、视听语言与社会功能层面经历了系统性转型,逐步突破传统教育工具的单一属性,形成兼具审美自主性与文化主体性的“银幕新语法”。重点聚焦近十年间中国儿童片的整体发展脉络,重点梳理并分析金鸡奖、华表... 近十年,中国儿童电影在叙事策略、视听语言与社会功能层面经历了系统性转型,逐步突破传统教育工具的单一属性,形成兼具审美自主性与文化主体性的“银幕新语法”。重点聚焦近十年间中国儿童片的整体发展脉络,重点梳理并分析金鸡奖、华表奖及国际重要电影节获奖或提名的代表性作品,从叙事结构、视听策略与社会功能等三个维度的“新语法”,探讨其创作逻辑与文化功能的演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片 叙事转型 视听革新 功能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简单走向事实——从《活着》看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77-80,共4页
主要论述了小说《活着》在余华的先锋创作之后的叙事转型特征与意义。《活着》的叙事转型表现为 :作者内心真实与作品人物真实的融合统一 ,新的叙事内涵与节奏 ,叙述语言的明确性与包容性。文章还简要分析了《活着》
关键词 叙事转型 真实 叙述 《活着》 小说 余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生命本真的形式——论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转型 被引量:10
3
作者 田红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1,共5页
作为先锋派代表人物 ,余华 9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告别了极端先锋的写作 ,在先锋与传统之间找到了新的契合点。以简单朴素的形式 ,平易如话的话语形态 ,传达对生命本真的关注与思考。他在叙事方面的转型尤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 :小说新的... 作为先锋派代表人物 ,余华 9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告别了极端先锋的写作 ,在先锋与传统之间找到了新的契合点。以简单朴素的形式 ,平易如话的话语形态 ,传达对生命本真的关注与思考。他在叙事方面的转型尤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 :小说新的叙述控制 ;叙述人主体性向人物主体性转变 ;叙述话语从冷漠走向温情。本文拟以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为例 ,从叙事学的角度探究余华小说转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长篇小说 叙事转型 生命本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转型、媒体转换与女性身体写作的出场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建良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66,共4页
就文学叙事形态而言,女性身体写作的出场,实则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私人化叙事逻辑的一种延伸。同时,它的出场也应看作是传媒体制转化和媒介技术特征相结合的结果。女性身体写作展现了当代中国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却遁入都市人常有的"... 就文学叙事形态而言,女性身体写作的出场,实则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私人化叙事逻辑的一种延伸。同时,它的出场也应看作是传媒体制转化和媒介技术特征相结合的结果。女性身体写作展现了当代中国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却遁入都市人常有的"孤独"境地。因而其意义在于帮助我们理解与反思现实的生存形态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转型 媒体转换 女性身体写作 “孤独”症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年代的叙事转型与新世纪的文化转向
5
作者 管宁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4-108,共5页
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新生代和私人化两次小说叙事转型,不仅是作家文学观念的变化使然,同时也与这个时期大众文化兴起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文化转向,使文学更趋边缘化。但如果人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学,就不... 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新生代和私人化两次小说叙事转型,不仅是作家文学观念的变化使然,同时也与这个时期大众文化兴起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文化转向,使文学更趋边缘化。但如果人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学,就不会对文学的处境抱悲观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叙事转型 大众文化 文化转向 叙事艺术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待清醒的“梦”——评《新时期文学的叙事转型与文学思潮》
6
作者 邵晓华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6期131-132,共2页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文学思潮 叙事转型 “梦” 现代性问题 清醒 中国文学 “新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土化精神:文学叙事空间转型期的价值建构——兼论新世纪以来西部小说的本土化范式 被引量:1
7
作者 金春平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9-145,共7页
城乡转型时期的新世纪中国文学,逐步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空间话语判断,却面临着"后现代"和"多元化"所衍生的"价值风险"语境。文学本土化精神的构建,以对第一现代性的继承与质疑、第二现代性的流动与反思... 城乡转型时期的新世纪中国文学,逐步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空间话语判断,却面临着"后现代"和"多元化"所衍生的"价值风险"语境。文学本土化精神的构建,以对第一现代性的继承与质疑、第二现代性的流动与反思介入到当下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当中,力图终结西方式参照的文学线性叙事模式,催生具有本土文化范式的立体型价值谱系。本土化精神在对城与乡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现象进行审视与改造的同时,更加注重本土现实成因的深入开掘,从而避免了文化启蒙批判的简单和粗暴;在弘扬和重组城乡优秀文化质素的同时,以人道、人文、人性理念的"普世价值"为核心,最终指向中国文学叙事所忽略的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入理解和有效体系的积极建设,从而避免了文化传统主义的自足和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精神 叙事空间转型 价值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