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仿的消逝,或大型叙事的终结——论网络短剧的媒介定位与叙事美学
1
作者 赵斌 《长江文艺评论》 2024年第3期39-46,共8页
网络短剧从未像今天一样贴近我们的眼睛与拇指,“刷剧”这个词,也因为网络短剧的存在,更加形象地描述了如今“观看”(Gaze)的形态。从媒介发展的角度观察,网络短剧的形态似乎“既新又旧”。其一,“新”在于全新的制作模式。影视制作对... 网络短剧从未像今天一样贴近我们的眼睛与拇指,“刷剧”这个词,也因为网络短剧的存在,更加形象地描述了如今“观看”(Gaze)的形态。从媒介发展的角度观察,网络短剧的形态似乎“既新又旧”。其一,“新”在于全新的制作模式。影视制作对技术和资本体量的门槛要求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制作新势力加入进来;特别是流量自媒体的加入,让短剧呈现出更多的个体化形态。其二,“新”还在于全新的文化观察视野。新的日常生活内容如今有资格进入制作范畴,并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发展 图像模式 观察视野 影视制作 叙事美学 制作模式 观众接受 网络短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悬疑犯罪电影叙事美学的后现代表征
2
作者 杨菲 张梦楠 王利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2-87,共6页
2015年,一部投资仅170万的国产“小成本”悬疑犯罪电影《心迷宫》横空出世,而后刷爆全网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口碑佳作。自此,国产悬疑犯罪电影佳作迭出,主要以悬疑与惊悚为表现风格,采用类型杂糅的叙事方法和荒诞解构的人物塑造,深描人性... 2015年,一部投资仅170万的国产“小成本”悬疑犯罪电影《心迷宫》横空出世,而后刷爆全网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口碑佳作。自此,国产悬疑犯罪电影佳作迭出,主要以悬疑与惊悚为表现风格,采用类型杂糅的叙事方法和荒诞解构的人物塑造,深描人性的幽深地带及其所投射的社会症结,为观众带来层次丰富的后现代体验:电影类型的杂糅混搭与叙事结构的无序拼贴丰富了影片叙事层次,激发观众多元的审美体验;广场化的群聚式演出虽能给观众提供奇幻景观与身心快感,却难以回避“符号游戏”带来的表层化与空心化的问题;解构宏大、聚焦边缘的影片在隐喻中充当了映射社会现实的多棱镜,更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悬疑犯罪电影 叙事美学 类型融合 狂欢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浩导演电影的角色定位、叙事美学与人物群像
3
作者 陈丽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77,共4页
宁浩导演的作品既包含了“第六代”导演的反映辛辣社会现实,又能使影片规训于符合时下语境话语,在电影语言上又具有一定创新性,同时他非常擅长抓住观众的欣赏趣味,力求做到商业与艺术的和谐统一。他有着强烈作者导演意识和后现代主义风... 宁浩导演的作品既包含了“第六代”导演的反映辛辣社会现实,又能使影片规训于符合时下语境话语,在电影语言上又具有一定创新性,同时他非常擅长抓住观众的欣赏趣味,力求做到商业与艺术的和谐统一。他有着强烈作者导演意识和后现代主义风格,在类型片杂糅和多样性进行了尝试。正如他创办的“坏猴子”一样,他的影片充满了破坏与重塑的矛盾,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拼贴、复制与重组,作为新生代导演后现代主义典范活跃于中国商业电影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猴子72变计划 角色定位 叙事美学 人物群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中的叙事美学
4
作者 詹望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1-67,共7页
托马斯·沃尔夫的处女作《天使,望故乡》是一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表达了沃尔夫对个体经验的反思性回顾和对精神世界的执着探索。小说采用自由灵活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以小镇青年的个体故事折射20世... 托马斯·沃尔夫的处女作《天使,望故乡》是一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表达了沃尔夫对个体经验的反思性回顾和对精神世界的执着探索。小说采用自由灵活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以小镇青年的个体故事折射20世纪初美国社会境况,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兼蓄的风格,与作者的责任意识、抒情化的语言风格、生动的人物塑造、“永恒时间”的哲思相呼应。在自我回忆的语言行为上,《天使,望故乡》多处存在“二我差”现象,呈现出强烈的美学张力,具有真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使 望故乡》 托马斯·沃尔夫 叙事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平凡英雄》的叙事美学探析
5
作者 宋家兴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9期93-96,共4页
电影《平凡英雄》展现出不少游离于传统的叙事技巧与美学新质。该影片通过对抗力量下悬念和矛盾的转移、集体群像刻画中微观视角的描绘、地域景观与人物形象的协同塑造以及平民视角下个人理想向集体理想的审美转向等叙事美学策略,演绎... 电影《平凡英雄》展现出不少游离于传统的叙事技巧与美学新质。该影片通过对抗力量下悬念和矛盾的转移、集体群像刻画中微观视角的描绘、地域景观与人物形象的协同塑造以及平民视角下个人理想向集体理想的审美转向等叙事美学策略,演绎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赛,传播了主流价值观念,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探究电影《平凡英雄》的成功之处,可以为类型电影的叙事方式及价值体系的建构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美学 《平凡英雄》 对抗力量 集体群像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活的基层:《县委大院》的叙事美学与价值书写
6
作者 李凯强 《影视制作》 2024年第4期101-104,共4页
电视剧《县委大院》立足真实生活,聚焦乡土中国,关注新时代以来的县域基层治理,以极强的时代感和人民性讲述了光明县委带领广大百姓共同进步的“中国之治”故事。这既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社会背景下对我国基层治理成效的影像展演,也... 电视剧《县委大院》立足真实生活,聚焦乡土中国,关注新时代以来的县域基层治理,以极强的时代感和人民性讲述了光明县委带领广大百姓共同进步的“中国之治”故事。这既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社会背景下对我国基层治理成效的影像展演,也以接地气的现实故事、平和的叙事姿态、典型化的人物塑造带领观众感悟基层工作的不易与艰辛,实现了叙事美学建构与现实价值传播的双重探索,是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又一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委大院》 现实题材电视剧 县域治理 叙事美学 价值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套层结构、身份变换到复合叙事——论当代电影叙事美学的视野转向 被引量:12
7
作者 马立新 何源堃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1-147,189,共8页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娱乐的发展,电影观众的消费方式、接受水平、审美趋向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电影叙事也发生了鲜明的时代转向,从经典叙事转向了以套层叙事为代表的“复杂叙事”和以身份变换为代表的“奇观叙事”,并且正在...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娱乐的发展,电影观众的消费方式、接受水平、审美趋向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电影叙事也发生了鲜明的时代转向,从经典叙事转向了以套层叙事为代表的“复杂叙事”和以身份变换为代表的“奇观叙事”,并且正在逐步转向既具有复杂性又具有奇观性的“复合叙事”.在此过程中,当代电影的叙事美学也经历了一个从参与性、语境性到“杂交性”的转向,呼应着观众需求和时代背景,体现出多元审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电影 叙事美学 套层结构 身份变换 复杂叙事 复合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电影的叙事美学论纲 被引量:3
8
作者 厉震林 张园 《福建艺术》 2010年第2期4-9,共6页
一、“第五代”电影的寓言叙事 中国电影虽然说与政治一直有着密切互通关系.但是.它仍然有着自身的美学发展通道。“文革”结束以后.在经历“第四代”电影的政治控诉、人本关怀以及美学改良以后.中国电影必然会深化它的美学改革和... 一、“第五代”电影的寓言叙事 中国电影虽然说与政治一直有着密切互通关系.但是.它仍然有着自身的美学发展通道。“文革”结束以后.在经历“第四代”电影的政治控诉、人本关怀以及美学改良以后.中国电影必然会深化它的美学改革和发展进程.“第五代”电影应运而生。毫无疑问.“第五代”电影的出现.乃是中国电影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它不仅代表着一次重大电影观念革命.同时.也意味着封闭了三十多年的中国电影重新走进世界视野.并开始注重国际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代”电影 叙事美学 中国电影 国际化策略 寓言叙事 美学发展 “文革” 人本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演绎塞外边陲中的孤岛——评《八恶人》与《新龙门客栈》的密闭空间叙事美学 被引量:3
9
作者 石晓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5-77,共3页
《八恶人》是2015年由昆汀·塔伦迪诺执导的美国西部片,《龙门客栈》是1982年香港导演李惠民执导的古装武侠片.然而,这两部从题材、风格,到价值观和文化背景都迥然不同的电影,却给观众以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八恶人》与《新龙... 《八恶人》是2015年由昆汀·塔伦迪诺执导的美国西部片,《龙门客栈》是1982年香港导演李惠民执导的古装武侠片.然而,这两部从题材、风格,到价值观和文化背景都迥然不同的电影,却给观众以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八恶人》与《新龙门客栈》都各自营造了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作为故事背景,并由此展开情节冲突和情感叙事,营造了特殊的电影美学感受.本文就《八恶人》与《新龙门客栈》的叙事美学展开讨论,扒一扒这两部'风马牛不相及'的电影之间存在的共通与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龙门客栈》 叙事美学 孤岛 演绎 空间 电影美学 文化背景 故事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渔叙事美学中的市民意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蓝天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1-36,共6页
李渔的叙事美学中体现者强烈的市民意识,建构了以接受者为核心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叙事的选材上提倡"人情物理";叙事风格上崇尚"机趣";结构上重视故事情节的线性叙述。李渔的叙事美学注重接受者对作品的审美认同,强... 李渔的叙事美学中体现者强烈的市民意识,建构了以接受者为核心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叙事的选材上提倡"人情物理";叙事风格上崇尚"机趣";结构上重视故事情节的线性叙述。李渔的叙事美学注重接受者对作品的审美认同,强调接受者的审美参与,对叙事文学的发展既有理论的指导作用,又有实践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叙事美学 市民意识 叙事风格 结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内在的深广性和广泛的隐喻性相结合”——艾伟《风和日丽》的叙事美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永春 《扬子江(评论)》 2010年第1期72-77,共6页
作为一位扎实的新生代小说家,艾伟的长篇小说《爱人同志》、《越野赛跑》、《爱人有罪》及中短篇小说等都曾引起关注。其新作《风和日丽》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叙事策略与人物塑造手法,预示了新的小说美学的诞生。《风和日丽》
关键词 小翼 新生代小说 小说美学 叙事美学 相结合 人性 隐喻性 人物塑造 叙事策略 宏大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叠加·间隙:《没有过不去的年》空间叙事美学诠解 被引量:1
12
作者 但愿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5-70,共6页
《没有过不去的年》(以下简称《过》)于2021年1月初上映,作品体现了以导演尹力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对中国现实主义美学的追求。导演使用大量快切、错位和长镜头,聚焦当代中国多子女家庭的人伦关系与社会变化,介绍以王自亮为主叙述者... 《没有过不去的年》(以下简称《过》)于2021年1月初上映,作品体现了以导演尹力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对中国现实主义美学的追求。导演使用大量快切、错位和长镜头,聚焦当代中国多子女家庭的人伦关系与社会变化,介绍以王自亮为主叙述者的王氏一家在春节前15天里的点滴生活,通过王自亮“被裹着走”的状态缀连其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群体间的“清明上河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 叙事美学 现实主义美学 人伦关系 长镜头 作品体现 叙述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爱情是狗娘》的叙事美学
13
作者 吴宇 王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19-123,共5页
电影《爱情是狗娘》在复杂精致的叙事符码之下内在地结构起了一个悲悯深刻的情感内核,绘制出了一幅墨西哥社会生存图景,叙事行为在本片中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手段。本文从对话性的结构、异质空间的呈现以及视听修辞表意三个角度分析... 电影《爱情是狗娘》在复杂精致的叙事符码之下内在地结构起了一个悲悯深刻的情感内核,绘制出了一幅墨西哥社会生存图景,叙事行为在本片中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手段。本文从对话性的结构、异质空间的呈现以及视听修辞表意三个角度分析该片的叙事美学,通过文献法、比较法、举例法论述叙事美学如何在影片中呈现。认为该片的叙事美学蕴含着从形式层面抵达哲学层面的意味,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自我生命意识的省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调结构 异质空间 视听修辞 叙事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变与超越——耿占春叙事美学观念述评
14
作者 常如瑜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9-32,共4页
面对复杂的符号和象征组成的现代叙事体系,耿占春主要关注两个问题:其一为叙事的时代转变及其社会意义,另一个则是现代叙事对传统叙事的超越(即"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叙事的新传统已经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得以确立,它大... 面对复杂的符号和象征组成的现代叙事体系,耿占春主要关注两个问题:其一为叙事的时代转变及其社会意义,另一个则是现代叙事对传统叙事的超越(即"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叙事的新传统已经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得以确立,它大不同于此前的写作,叙事学及其理论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就叙事美学的基本观念而言,耿占春所提出的"百科全书"小说,首先是对集体经验的对抗和重构,其次是对情感与知识边界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美学 耿占春 符号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威电影对立“身体图式”叙事美学分析
15
作者 高明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8-70,共3页
身体作为一种有理解力和评判力的资源,参与对于支撑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那些大小秩序的公共生产,因此成为文化生产的重要内容。电影作为重要现代性文化样本对身体修辞的拓展更为鲜明深入。漫威电影类型化叙事基本都是通过对抗... 身体作为一种有理解力和评判力的资源,参与对于支撑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那些大小秩序的公共生产,因此成为文化生产的重要内容。电影作为重要现代性文化样本对身体修辞的拓展更为鲜明深入。漫威电影类型化叙事基本都是通过对抗性身体的塑造得以展开,"身体图式"的对立不仅体现在情节功能上的角色对立,更蕴含着对立的美学意指以及深层的文化编码,成为美国超级英雄电影意识形态规训及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文化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威电影 身体图式 叙事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权视角下奥斯卡金像奖影片叙事美学
16
作者 张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4-36,共3页
奥斯卡金像奖影片一直颇受瞩目,其叙事美学策略是电影业界的标杆。它依托美国发达的电影工业,混合商业与艺术,实现电影的社会功能,符合电影的娱乐本质又满足了大众对电影的期待,为电影人提供了一种可以实践的电影美学叙事,推动着美国主... 奥斯卡金像奖影片一直颇受瞩目,其叙事美学策略是电影业界的标杆。它依托美国发达的电影工业,混合商业与艺术,实现电影的社会功能,符合电影的娱乐本质又满足了大众对电影的期待,为电影人提供了一种可以实践的电影美学叙事,推动着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本文通过对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影片的叙事美学分析,展现电影对社会话语权的表达方式,以期为我国电影叙事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美学 话语权 影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案剧《国门英雄》的叙事美学分析
17
作者 刘清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0-131,共2页
《国门英雄》作为2012年颇有影响的涉案剧,剧情起伏跌宕、正反人物充满了悲情色彩,兼得伦理剧与涉案剧之精华。该剧虽然也继承了《便衣警察》《英雄无悔》《刑警本色》等涉案剧常见的叙述模式,如英雄人物塑造的主旋律化,情节曲折中的潜... 《国门英雄》作为2012年颇有影响的涉案剧,剧情起伏跌宕、正反人物充满了悲情色彩,兼得伦理剧与涉案剧之精华。该剧虽然也继承了《便衣警察》《英雄无悔》《刑警本色》等涉案剧常见的叙述模式,如英雄人物塑造的主旋律化,情节曲折中的潜伏色彩等,但不落窠臼,有很多超乎观众审美期待与审美视野的地方,同时也引起了较多的争议,更折射出了当前涉案电视剧制作的新的动向,是值得研究的涉案剧类型的另一经典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门英雄》 涉案剧 叙事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视域下《古墓丽影:源起之战》的叙事美学
18
作者 刘若雷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5-47,共3页
《古墓丽影:源起之战》是由美国华纳、米高梅,以及收购了《古墓丽影》Eidos原创游戏公司的艾尼克斯和GK等公司联合出品的动作冒险大片。影片背景改编自《古墓丽影》游戏新三部曲,几乎原封不动地照搬游戏中的精彩镜头与关键故事情节,影... 《古墓丽影:源起之战》是由美国华纳、米高梅,以及收购了《古墓丽影》Eidos原创游戏公司的艾尼克斯和GK等公司联合出品的动作冒险大片。影片背景改编自《古墓丽影》游戏新三部曲,几乎原封不动地照搬游戏中的精彩镜头与关键故事情节,影片中的野性美学以一种在场、切近、真实性而进行了一种后现代技法支撑下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墓丽影》 叙事美学 后现代 视域 游戏公司 公司联合 故事情节 现代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布宁短篇小说《蛐蛐儿》的叙事美学浅析
19
作者 刘志强 刘子元 商博飞 《今古文创》 2021年第40期18-19,共2页
契诃夫在一封信里曾经说过:"文学之所以称为文学,就是因为它描写的生活是生活本来的面目。"伊凡·亚历克塞维奇·布宁作为俄罗斯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及手法赋予小说鲜活的生命特征,拜读布宁... 契诃夫在一封信里曾经说过:"文学之所以称为文学,就是因为它描写的生活是生活本来的面目。"伊凡·亚历克塞维奇·布宁作为俄罗斯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及手法赋予小说鲜活的生命特征,拜读布宁的作品,可以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真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民间的生活。本文将以短篇小说《蛐蛐儿》为例,探寻该作品的叙事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宁 俄国社会 短篇小说 《蛐蛐儿》 叙事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厝火积薪的当代生存想象——病毒题材灾难片叙事美学解读
20
作者 高超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52-59,共8页
病毒题材灾难片作为重要的灾难片亚类型延伸,无疑是人类对于自身繁衍居安思危式的原生性生存想象,以恶性病毒的灾难侵袭与人类的对抗自救完成叙事建构,在现实投射与人性观照层面具有最为直接的艺术魅力。在叙事层面既延承了传统灾难片... 病毒题材灾难片作为重要的灾难片亚类型延伸,无疑是人类对于自身繁衍居安思危式的原生性生存想象,以恶性病毒的灾难侵袭与人类的对抗自救完成叙事建构,在现实投射与人性观照层面具有最为直接的艺术魅力。在叙事层面既延承了传统灾难片紧张恐慌的灾难叙事风格,又突出强化了病毒作为与人共存的微观生物的神秘感与毁灭力。该类型影片的创作立足现实,借助“罪与罚”的思辨式主旨充分展现了人对于“存在或毁灭”命题的忧患焦虑,同时在“救世神话”想象中以类型化的审美质感和发散性的当代思维,诠释了温情世俗生活亘古不变的人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灾难片 英雄救世 主题内涵 叙事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