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性思维下的博物馆沉浸式交互策略研究
1
作者 闻雯 曾勇 《湖南包装》 202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以叙事性思维为设计方法,深入研究叙事性思维理论在博物馆智能化沉浸式交互领域的应用,针对故事情节设计、角色塑造、故事与展品融合以及参观者参与互动等关键要素,提出基于叙事性设计的创新策略,创造更具沉浸感和个性化的博物馆体验,... 以叙事性思维为设计方法,深入研究叙事性思维理论在博物馆智能化沉浸式交互领域的应用,针对故事情节设计、角色塑造、故事与展品融合以及参观者参与互动等关键要素,提出基于叙事性设计的创新策略,创造更具沉浸感和个性化的博物馆体验,提升参观者的情景体验和文化共鸣,减少文创与藏品之间的割裂感。未来应继续深入探索叙事性理论的应用,并结合新兴技术的创新实践,推动博物馆人文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博物馆 沉浸式交互 策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作品叙事策略研究——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晓倩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I0008-I0008,共1页
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内容与叙事结构。随着文学史的发展,叙事结构的变化也是必然的。当代文学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法与叙事策略影响着当代人的精神和思想。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策略,能够从侧面把握文学史的进程,对中国文学在当... 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内容与叙事结构。随着文学史的发展,叙事结构的变化也是必然的。当代文学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法与叙事策略影响着当代人的精神和思想。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策略,能够从侧面把握文学史的进程,对中国文学在当代以及未来的发展和传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黄伟林、刘铁群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书,正是基于作者多年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研究。针对不同文体的代表性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进行了分析,为读者呈现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策略的多样性和特色,对当代文学的研究与创作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叙事策略 叙事结构 表现手法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景宣传片的叙事伦理分析及叙事策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世灯 徐刘杰 《影视制作》 2018年第10期85-89,共5页
VR技术在全景视频领域的应用,使二维视频的叙事元素和逻辑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叙事维度向四维扩展、画面中景别元素消失、单个镜头内注重营造叙事场、场面调度转化为场调度、交互方式更加丰富。全景宣传片是对现有二维宣传片的有益补充... VR技术在全景视频领域的应用,使二维视频的叙事元素和逻辑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叙事维度向四维扩展、画面中景别元素消失、单个镜头内注重营造叙事场、场面调度转化为场调度、交互方式更加丰富。全景宣传片是对现有二维宣传片的有益补充,通过长镜头营造完整的叙事空间,将场内人物的动向、视点作为引起注意的主要线索,音乐、音响渲染场内的氛围及引起观众视点的转移,以空间转移作为上下镜头组接的形式依据,以时间向度作为叙事递进的内在逻辑,实现场与场之间的连接。虚拟建模与现实场景的组合,对景区人文、历史等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和展示。不久的将来,便携式VR设备与虚拟增强技术(AR)相结合后,一定会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景视频 叙事特点 景点宣传片 策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籍里的中国》:关于文化典籍类综艺节目的叙事策略创新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郑舒心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期83-85,共3页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华文化自信的传承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运用巧妙的叙事转换及拓展,对中华典籍进行人格化、情感化、戏剧化的艺术转码,生动地将中华典籍呈现在荧幕上,拉近了...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华文化自信的传承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运用巧妙的叙事转换及拓展,对中华典籍进行人格化、情感化、戏剧化的艺术转码,生动地将中华典籍呈现在荧幕上,拉近了典籍与人民之间的距离,也是文化经典当代化传播的一次成功尝试。本文聚焦于该节目的叙事策略,尝试从叙事主体、叙事空间、叙事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创新了影像文本的叙事方式,并探究出“典籍热”背后的成功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典籍里的中国》 叙事策略 创新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事新编、新事旧编的叙事策略——《故事新编》的叙事学研究
5
作者 郑家建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8-35,共8页
关键词 叙事策略 《故事新编》 叙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园过渡环节组织中教师指导策略的叙事研究
6
作者 王声平 林玲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第7期59-62,共4页
一、问题提出过渡环节是幼儿在一日各个环节活动中,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时产生的中间阶段,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纽带。过渡环节既能减少活动各部分的低效衔接,又能满足幼儿身心调节的需求,保证一日生活顺畅自如。[1]《幼儿... 一、问题提出过渡环节是幼儿在一日各个环节活动中,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时产生的中间阶段,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纽带。过渡环节既能减少活动各部分的低效衔接,又能满足幼儿身心调节的需求,保证一日生活顺畅自如。[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等浪费时间的现象,提高活动效率”。[2]不同于集体的、正式的教学活动和户外活动,过渡环节作为一日生活的“驿站”,它是非正式且不独立存在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环节 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叙事研究 中间阶段 教育契机 户外活动 幼儿园一日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动的书写——九十年代香港城市小说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袁勇麟 陈琳 《扬子江(评论)》 2007年第6期108-116,共9页
当前学界关于香港城市小说研究的成果有两个侧重点,首先,大多数的目光都集中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作家作品,原因就在于60、70年代是香港历史中重要的时期,不仅香港经济有了一个腾飞的状态,而且。
关键词 城市小说 九十年代 香港历史 叙事策略 小说研究 香港文学 短篇小说 香港作家 后现代 文学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语境下姜文电影的叙事策略
8
作者 刘砚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70-72,共3页
姜文作为我国著名演员,成功转型导演创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可以说姜文的电影作品诞生在一个社会文化转型的时期,在复杂又多元的后现代语境下,姜文的电影则更多地去展示一种以政治和历史为背景的文化符号。本文通过对姜文本人及... 姜文作为我国著名演员,成功转型导演创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可以说姜文的电影作品诞生在一个社会文化转型的时期,在复杂又多元的后现代语境下,姜文的电影则更多地去展示一种以政治和历史为背景的文化符号。本文通过对姜文本人及其作品进行发掘和探讨,将其电影作品放在后现代语境下去分析其表达出来的浓厚的后现代语言色彩。这种色彩的出现,拓宽了电影拍摄工作的视野,也影响了观影人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文 电影叙事 策略研究 后现代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单纯中寓丰富——论《我们的卑微的灵魂》的叙事策略
9
作者 周桂华 《宜春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93-95,共3页
论述了小说《我们的卑微的灵魂》的叙事策略。确定一个恰当的叙述方位,选取一位如意的叙述人和一个最佳的叙述视角进行故事的讲述,是《我们卑微的灵魂》在文本叙事上的重要策略。创造一个富于艺术张力的多层反复文本,这是《我们卑微的... 论述了小说《我们的卑微的灵魂》的叙事策略。确定一个恰当的叙述方位,选取一位如意的叙述人和一个最佳的叙述视角进行故事的讲述,是《我们卑微的灵魂》在文本叙事上的重要策略。创造一个富于艺术张力的多层反复文本,这是《我们卑微的灵魂》在叙事上的又一策略。这种多层反复文本,是由人物视点、“叙述代言人”、故事的否定性反复连环以及戏谑与反讽式叙事等因素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小说研究 《我们的卑微的灵魂》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充实而有光辉——从《血战台儿庄》论徐青峰的叙事策略
10
作者 郑工 《美术大观》 2017年第10期38-49,共12页
徐青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写实画派成员。作品展览及获奖情况:1994年油画《我静静的喘息》获"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优秀奖。1996年水彩《青铜时代》获中国... 徐青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写实画派成员。作品展览及获奖情况:1994年油画《我静静的喘息》获"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优秀奖。1996年水彩《青铜时代》获中国首届水彩展银奖。入编《中国美术全集·水彩卷》。1999年水彩《故乡》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1999年油画《天空》荣获中央美术学院第十届助教研修班毕业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战台儿庄》 叙事策略 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美术家协会 油画艺术 作品展览 《青铜时代》 中央美术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私语化写作叙事策略的魅力及缺失
11
作者 车红梅 《写作》 2005年第10期19-22,共4页
随着社会变革尤其是人文思潮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文学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陈染、林白、海男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私语天空,这是“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最引入注目、遭非议最多的一脉。”(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 随着社会变革尤其是人文思潮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文学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陈染、林白、海男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私语天空,这是“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最引入注目、遭非议最多的一脉。”(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高教出版社1999版,第181页。)私语化写作包括个人经历、记忆、心理等女性深层意识空间所隐含的形态,是对女性世界更深刻、更透彻的揭示。作家们有着共同的思想背景,类似的生活经验,创作上面临着相同的文化资源,因而在叙事策略上表现出私语化写作的强烈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语化写作 叙事策略 女性作家 中国 第一人称 当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为西用 西为中用——李安电影的跨文化叙事策略 被引量:3
12
作者 姚丽芳 《电影评介》 2012年第20期11-12,共2页
李安的电影既表现了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一种自省,也饱含了他博采众长的文化态度,从而形成他独具一格的跨文化叙事策略和创作特色。在他的影片中,导演不是对各种文化武断地进行优劣之分,而是将种种矛盾与冲突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 李安的电影既表现了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一种自省,也饱含了他博采众长的文化态度,从而形成他独具一格的跨文化叙事策略和创作特色。在他的影片中,导演不是对各种文化武断地进行优劣之分,而是将种种矛盾与冲突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碰撞中反思东方文化,并以东方文化视角审视西方现代文明,将不同的心理与现实冲突融合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电影 跨文化研究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伏中的女人——“后革命”时期的性别叙事策略
13
作者 邱月 周维东 《艺术广角》 2010年第4期36-39,共4页
2008年上演的电视剧《潜伏》曾经在中国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关于这部电视剧的讨论也进行得限多、很深入,现在再来谈论这部戏颇有点“炒冷饭”的嫌疑;但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去伪存真,如果一个现象背后的本质没有被准确地挖掘出来,即使... 2008年上演的电视剧《潜伏》曾经在中国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关于这部电视剧的讨论也进行得限多、很深入,现在再来谈论这部戏颇有点“炒冷饭”的嫌疑;但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去伪存真,如果一个现象背后的本质没有被准确地挖掘出来,即使再“旧”的事件也有拿出来再“炒”的必要。 的原因,很多评论家将之归结为“谍战”的题材,这颇有点“存在便是必然”的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策略 后革命 性别 女人 2008年 《潜伏》 学术研究 电视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伯纳德·马拉默德研究述评
14
作者 李莉莉 《外语与翻译》 2012年第2期52-60,共9页
国外文学批评界在马拉默德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论证:文化和社会性研究、主题研究以及叙事策略与创作技巧研究等。探讨国外的研究现状、研究动态和研究特点,可以深入发掘马拉默德研究在关注重... 国外文学批评界在马拉默德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论证:文化和社会性研究、主题研究以及叙事策略与创作技巧研究等。探讨国外的研究现状、研究动态和研究特点,可以深入发掘马拉默德研究在关注重点、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等方面展现出来的特色,从而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默德 文化和社会性研究 主题研究 叙事策略与创作技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物”到“问题”:深化毛泽东研究的新视点
15
作者 张明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7-127,共1页
现阶段可以接触到的大部分毛泽东研究著述都基于一种“人物研究”范式。所谓“人物研究”是指以毛泽东这一主体性人物为所有叙事逻辑的切入点与主线,依据人物的思想、生平活动的发展逻辑与历史性次序加以揭示和解读,以叙述性话语和描... 现阶段可以接触到的大部分毛泽东研究著述都基于一种“人物研究”范式。所谓“人物研究”是指以毛泽东这一主体性人物为所有叙事逻辑的切入点与主线,依据人物的思想、生平活动的发展逻辑与历史性次序加以揭示和解读,以叙述性话语和描述性层面为主要叙事策略,以展现人物客观历史性活动轨迹(包括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为最终目的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研究 人物研究 视点 叙事逻辑 叙述性话语 理论与实践 生平活动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月的乡村》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
16
作者 田馨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第10期26-29,共4页
《八月的乡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首版发表于1935年,1942年被伊万·金翻译成英文,由埃德加·斯诺作序,在纽约史密斯·达雷尔出版社出版,成为中国现代第一部被翻译成英文的长篇小说,也成了美国人民了解... 《八月的乡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首版发表于1935年,1942年被伊万·金翻译成英文,由埃德加·斯诺作序,在纽约史密斯·达雷尔出版社出版,成为中国现代第一部被翻译成英文的长篇小说,也成了美国人民了解中国抗日战场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但是目前关于《八月的乡村》的研究多集中在文本分析、创作考据、抗战叙事等方面,关于其在海外的译介与研究方面的探讨还比较匮乏。所以本文以《八月的乡村》在美国的传播为落脚点,深入还原其译介策略及背后的深层推动力,以期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研究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八月的乡村》 抗战叙事 译介与研究 翻译成英文 海外传播 译介策略 埃德加·斯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楼小说——关于李洱《应物兄》的读解 被引量:7
17
作者 阎晶明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73,共7页
《应物兄》是一部奇异之书。按说李洱早已在长篇小说上有《花腔》声名远播,他的策略应该是以有频率的长篇小说不断问世,作为自己保持着创作活力的证明。可是,据说他已有多年没有新作出版了,接续之作就是写了13年的这部《应物兄》。我一... 《应物兄》是一部奇异之书。按说李洱早已在长篇小说上有《花腔》声名远播,他的策略应该是以有频率的长篇小说不断问世,作为自己保持着创作活力的证明。可是,据说他已有多年没有新作出版了,接续之作就是写了13年的这部《应物兄》。我一向不以为创作时间的长度与作品的质量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生活就是小说的话,每个人穷其一生都在完成一部属于自己的长篇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策略 研究 小说叙事 《应物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