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缝纫机乐队》的喜剧叙事模态
1
作者 侯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06-108,共3页
相对于《煎饼侠》而言,《缝纫机乐队》收获了更多好评,它令人看到了董成鹏对喜剧电影类型元素已更为熟稔,并已经开始逐渐树立个人的喜剧风格。只是对于《缝纫机乐队》,人们往往更容易关注其明星策略或摇滚乐的"情怀牌",而忽... 相对于《煎饼侠》而言,《缝纫机乐队》收获了更多好评,它令人看到了董成鹏对喜剧电影类型元素已更为熟稔,并已经开始逐渐树立个人的喜剧风格。只是对于《缝纫机乐队》,人们往往更容易关注其明星策略或摇滚乐的"情怀牌",而忽视了电影精心选择的母题,建构的情节。事实上,就叙事而言,《缝纫机乐队》是极为符合喜剧经典叙事模态的,它为我们认识喜剧叙事,尤其是当代中国喜剧电影常见的喜剧叙事形式,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纫机乐队》 董成鹏 喜剧叙事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正道电影悬疑叙事模态论说
2
作者 易晓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40-143,共4页
自出道的《宅变》到之后的《催眠大师》《记忆大师》等,陈正道表现出了清晰的类型专注意识,他在一系列作品中为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悬疑叙事模态。首先,是非线性叙事,割裂的时空、非连续性的叙述结构将悬疑效果最大化。其次,是连续反... 自出道的《宅变》到之后的《催眠大师》《记忆大师》等,陈正道表现出了清晰的类型专注意识,他在一系列作品中为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悬疑叙事模态。首先,是非线性叙事,割裂的时空、非连续性的叙述结构将悬疑效果最大化。其次,是连续反转和闭合式结局,能够不断地带给观众惊喜。最后,是设置多重悬念,仰赖人物内在驱动并挖掘新式视听符号,使悬疑叙事自然流畅。此外,陈正道还在类型融合上有所尝试,力图规避同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正道 悬疑电影 叙事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GC多模态叙事视角下的非遗数字创意产品人机共创设计研究
3
作者 李旭 刘彦杰 黄桂红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13-327,共15页
目的本文从AIGC多模态叙事视角出发,构建非遗文化的数字叙事创意转化及产品多模态人机共创的设计方法,为AIGC赋能非遗文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提供新思路和路径。方法基于AIGC多模态叙事的发展逻辑分析其对非遗数字化创造性转化的作用,探... 目的本文从AIGC多模态叙事视角出发,构建非遗文化的数字叙事创意转化及产品多模态人机共创的设计方法,为AIGC赋能非遗文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提供新思路和路径。方法基于AIGC多模态叙事的发展逻辑分析其对非遗数字化创造性转化的作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文本、纹样图像、文化互动等多模态文化要素与非遗数字创意产品多模态设计的耦合关系,针对“Z世代”用户数字文化消费多元化需求特征,提出以多模态数字叙事构建为主轴,设计师端“目标设定-元素提取-内容整合-场景应用”与AIGC端“叙事分析-智能解码-模态重构-跨界呈现”人机共创的方法,据此设计贵州“傩戏”非遗的数字创意产品。结果归纳出AIGC多模态叙事为视角的人机共创设计方法以文字叙事、视觉叙事、互动叙事三种模式进行非遗产品《山神的守护》创作,增强了傩戏数字化表达和传播效果。结论AIGC多模态叙事人机共创的设计方法,可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意转化、跨界互联”多维度互动体验,为非遗数字化创造性转化和产品应用提供新的设计路径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模态叙事 人机共创 非遗 数字创意产品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创意遇上AI: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文学多模态叙事的可能与限度 被引量:1
4
作者 陆朦朦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0,共6页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网络文学的各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从数据库生产与多模态再现,到效率化叙事与容错性创新,再到个性化交互与定制化体验,人工智能不仅能帮助创作者构思情节、生成文本,还能结合图像、音频、视...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网络文学的各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从数据库生产与多模态再现,到效率化叙事与容错性创新,再到个性化交互与定制化体验,人工智能不仅能帮助创作者构思情节、生成文本,还能结合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出更加立体、丰富的叙事体验。但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文学多模态叙事有其限度,包括模态广度扩张下原作品故事意义与价值观念的粗粒化呈现与有损压缩,造成意义深度的稀释;基于存量人类世界多模态数据预训练而生成的多模态内容存在有限想象、价值偏见与价值对齐问题;人工智能缺乏身体肉身体验的非意向性创作往往造成情感体验与人性价值可沟通性的匮乏。由于多元主体利益博弈的存在,未来如何实现人工智能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仍是需要我们进行长期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模态叙事 网络文学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多模态叙事与认同引导 被引量:4
5
作者 陆朦朦 崔波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31,共7页
网络文学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供了异域趣缘性下的话语融通体系和数字赋能下的民间传播方案。对此,首先要根据受众认知难度将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类型进行区分与归纳,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 网络文学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供了异域趣缘性下的话语融通体系和数字赋能下的民间传播方案。对此,首先要根据受众认知难度将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类型进行区分与归纳,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华文化元素提出三种多模态叙事协同路径,包括多模态辅助式内包叙事、多模态强化式互补叙事和多模态语境式交互叙事等。最后从消费性认识、互动性认知和情感性认同层次递进地提出包裹性多尺度文化认同引导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中华文化 海外传播 模态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故事绘本的多模态视觉叙事方法与设计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邓婷 李雷 王伊辰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22-429,共8页
目的以多模态视觉叙事理论为基础,展开红色故事绘本的视觉叙事方法研究,为红色文化绘本的设计创作提供设计参考和依据,以指导相关红色故事绘本的设计与实践,推动红色文化和精神的现代化传播。方法以红色绘本的叙事构建与设计为侧重点,... 目的以多模态视觉叙事理论为基础,展开红色故事绘本的视觉叙事方法研究,为红色文化绘本的设计创作提供设计参考和依据,以指导相关红色故事绘本的设计与实践,推动红色文化和精神的现代化传播。方法以红色绘本的叙事构建与设计为侧重点,围绕红色绘本的叙事逻辑、叙事线索、叙事场域、叙事路径进一步阐释多模态视觉叙事设计方法与原则,结合“中国好人”叶连平老师的相关事迹进行了绘本叙事设计与实践。结论红色故事绘本的多模态视觉叙事重在挖掘叙事内容和叙事方法,不仅包括视觉层面的符号、图形、色彩、构图、文字等的识别和传达,更重要的是通过视觉信息承载故事内容的情感、氛围和联想,帮助读者建立有效的情感沟通、空间联想、氛围感知渠道,进而传达红色文化内涵,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与联想,达到传递红色文化精神的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模态视觉叙事 叙事方法 叙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超媒介的“奥运城市”: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双重叙事模式探析
7
作者 蒋贤成 崔灿 钟新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0,共9页
在数字媒介技术介入下,作为“超级媒介事件”的奥运会与作为“超级媒介物”的城市的关系面临重塑。传统的“奥运城市”传播模式以“奥运”超媒介凭借主题优势“植入”城市空间为底层逻辑,而当下“城市”超媒介因其虚实交融的空间格局开... 在数字媒介技术介入下,作为“超级媒介事件”的奥运会与作为“超级媒介物”的城市的关系面临重塑。传统的“奥运城市”传播模式以“奥运”超媒介凭借主题优势“植入”城市空间为底层逻辑,而当下“城市”超媒介因其虚实交融的空间格局开始对“奥运”超媒介的主导权发起挑战。基于叙事学中的“双重叙事”理论,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及残奥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为研究对象,采取多模态叙事分析方法,探究“奥运”与“城市”这两种超媒介在巴黎奥运期间的叙事动力机制,并对奥运叙事与城市叙事之间关系的演进趋向、可能风险及调和策略展开讨论。研究发现,城市叙事地位的提升催生了奥运叙事模式的再造,体现在多维叙事空间的互构与遮蔽、多元叙事主体的共创与角力、多重叙事主题的互文与对冲等层面。新的“奥运城市”传播模式既展现出两种超媒介合力交融、共创传播的积极面向,也暴露出城市叙事在争夺主导权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叙事断裂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媒介 城市传播 巴黎奥运会 双重叙事 模态叙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说话的爱》:作为电影哲学实践的感性具身与多模态言说
8
作者 李慧 张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31-134,共4页
电影《不说话的爱》以听障家庭为叙事核心,通过具身感知、多模态言说及普遍关怀三重维度,探讨了超越语言中心主义的沟通可能。影片将身体作为意义生成的核心媒介,通过触觉化视觉语言重构观影体验,在声音缺席的语境下以色彩隐喻、动作美... 电影《不说话的爱》以听障家庭为叙事核心,通过具身感知、多模态言说及普遍关怀三重维度,探讨了超越语言中心主义的沟通可能。影片将身体作为意义生成的核心媒介,通过触觉化视觉语言重构观影体验,在声音缺席的语境下以色彩隐喻、动作美学化等策略实现情感传递。导演通过家庭、法庭、社会等多重空间的视觉编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沟通困境。影片突破“健全—残障”的二元对立,将听障群体的特殊经验升华为对人性共通困境的哲学追问,证明真正地理解需要回归身体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说话的爱》 具身性 模态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词汇的多模态叙事教学 被引量:20
9
作者 吴春明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1-174,共4页
多模态叙事教学融合了多模态理论和叙事教学法,以多模态的手段、叙事化的形式设计和组织教学。在英语的词汇教学中,多模态叙事教学使词汇教学突破了词和句本位,上升到语篇的层次,更加注重词汇运用的语境性、交际性、文化性和得体性。本... 多模态叙事教学融合了多模态理论和叙事教学法,以多模态的手段、叙事化的形式设计和组织教学。在英语的词汇教学中,多模态叙事教学使词汇教学突破了词和句本位,上升到语篇的层次,更加注重词汇运用的语境性、交际性、文化性和得体性。本文在分析多模态理论与叙事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多模态叙事教学,阐述其含义与意义,并探讨了多模态叙事教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词汇 模态 叙事 模态叙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江湖”:金庸武侠小说多模态叙事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风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5-143,196,197,共11页
金庸武侠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学界对金庸小说的研究主要是文本视角,结合小说图像和文本多模态叙事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以视觉设计语法、图像认知框架和图文符际模型为理论指导,以金庸"御用"画家为金庸... 金庸武侠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学界对金庸小说的研究主要是文本视角,结合小说图像和文本多模态叙事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以视觉设计语法、图像认知框架和图文符际模型为理论指导,以金庸"御用"画家为金庸小说创作的插画为研究语料,深入考察插画图文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及图文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插画以武侠人物的群体形象为主要内容;第二,插画建构与受众之间形成的是平等权势;第三,插画图文关系的数量依次为扩展、延展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武侠小说 模态叙事 视觉设计语法 图像隐喻 符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模态视像化叙事建构 被引量:10
11
作者 席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6-112,共17页
本文基于自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模态语料库,借助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理论,从模态表征类型、映射类型、分类占比、认知理据、运作机制等方面系统识解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解构政治理念多模态视像化建构的叙事逻辑和过程范式。定量定性研... 本文基于自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模态语料库,借助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理论,从模态表征类型、映射类型、分类占比、认知理据、运作机制等方面系统识解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解构政治理念多模态视像化建构的叙事逻辑和过程范式。定量定性研究发现:语料运用图像、文字、布局、颜色、几何5种模态主要通过源域图像—目标域文字的跨模态映射和图像单独构成隐喻、文字阐释目标域的同模态映射构建了8种多模态根转喻和6种多模态根隐喻,多种模态符号同频共振,隐转喻良性互动,邀约海内外受众共通叙事。通过“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多重叙事辅线,建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的叙事主题。语料历时演变趋势表明图像模态在叙事建构中地位提升、呈现高度自明性,类型占比契合事变时移,视像化建构理路深受器重,但仍存在叙事内容不均、视觉表征同质化、叙事表达累赘繁复、内隐外显叙事背道而驰、叙事主体单一独白等不足,今后需在多模态叙事内容、叙事符号、叙事表达、叙事主体和叙事方式等维度持续深度耕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模态隐喻 模态转喻 模态叙事 模态语料库 政治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何以且如何复兴——关于“新世纪文学”的一个视角
12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2025年第5期10-15,共6页
观察“新世纪文学”,必然要处理其与之前文学传统的关系,这便涉及“大传统”和“小传统”,以及当下文学背景与前史的关系,但这个联系不具有特定性。本文在这里所谈的“传统的复兴”,意在讨论某种固有的叙事模态,以及当代作家“文化身份... 观察“新世纪文学”,必然要处理其与之前文学传统的关系,这便涉及“大传统”和“小传统”,以及当下文学背景与前史的关系,但这个联系不具有特定性。本文在这里所谈的“传统的复兴”,意在讨论某种固有的叙事模态,以及当代作家“文化身份的本土觉醒”,这是历经了多年求索与向世界搜寻之后的一种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叙事模态 传统复兴 新世纪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