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余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出版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2007年由白亚仁(Allan.H.Barr)翻译成英文Cries in the Drizzle经美国安佳出版社出版。然而Cries in the Drizzle在Goodreads及亚马逊等网站的评...当代作家余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出版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2007年由白亚仁(Allan.H.Barr)翻译成英文Cries in the Drizzle经美国安佳出版社出版。然而Cries in the Drizzle在Goodreads及亚马逊等网站的评分都不甚理想,国内外对该译本的研究也寥寥无几。从叙事文体学视角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本,笔者发现,《在细雨中呼喊》英译本中的部分文体特征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译本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上发生相应改变,译本的叙事效果也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叙事文体学意识对译者至关重要,译本的文体效果和叙事效果如果逊色于原著或者发生了偏差,则直接影响译本质量和接受效果。展开更多
在西方叙事作品研究界,“point of view”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一个核心概念和热门话题。叙事学和文体学都十分关注这一话题。表面上看,两个学派对“point of view”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探讨,而实际上两者在理念和路径上各行其道且相互排...在西方叙事作品研究界,“point of view”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一个核心概念和热门话题。叙事学和文体学都十分关注这一话题。表面上看,两个学派对“point of view”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探讨,而实际上两者在理念和路径上各行其道且相互排斥。叙事学界在探讨“point of view”时,将其囿于观察者的感知(区分“谁说”和“谁感知”),这种自我限制不合情理。与此相对照,文体学在探讨“point of view”时,聚焦于叙述者(说话者)的立场态度,这种自我限制也造成了很大问题。这两个学派在探讨“point of view”时各自的片面性以及相互之间的排他性还导致了不少理论上的混乱。这也对国内的研究造成了影响。本文在指出以往问题的基础上,对“point of view”提出切合实际的新的界定,旨在通过这一新的界定帮助推进理论探讨的发展并促进跨学科研究,以便对叙事作品进行更好、更为全面的分析。展开更多
文摘当代作家余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出版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2007年由白亚仁(Allan.H.Barr)翻译成英文Cries in the Drizzle经美国安佳出版社出版。然而Cries in the Drizzle在Goodreads及亚马逊等网站的评分都不甚理想,国内外对该译本的研究也寥寥无几。从叙事文体学视角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本,笔者发现,《在细雨中呼喊》英译本中的部分文体特征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译本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上发生相应改变,译本的叙事效果也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叙事文体学意识对译者至关重要,译本的文体效果和叙事效果如果逊色于原著或者发生了偏差,则直接影响译本质量和接受效果。
文摘在西方叙事作品研究界,“point of view”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一个核心概念和热门话题。叙事学和文体学都十分关注这一话题。表面上看,两个学派对“point of view”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探讨,而实际上两者在理念和路径上各行其道且相互排斥。叙事学界在探讨“point of view”时,将其囿于观察者的感知(区分“谁说”和“谁感知”),这种自我限制不合情理。与此相对照,文体学在探讨“point of view”时,聚焦于叙述者(说话者)的立场态度,这种自我限制也造成了很大问题。这两个学派在探讨“point of view”时各自的片面性以及相互之间的排他性还导致了不少理论上的混乱。这也对国内的研究造成了影响。本文在指出以往问题的基础上,对“point of view”提出切合实际的新的界定,旨在通过这一新的界定帮助推进理论探讨的发展并促进跨学科研究,以便对叙事作品进行更好、更为全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