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文体学视阈下科技翻译中的叙事重构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志亭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1-137,共7页
后经典叙事学将叙事界定为信息传递的普遍方式,是构建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以此观点解读科技翻译的本质及其过程,可以摆脱以往叙事与科技的二元对立,使叙事与科技得以融合。科技话语从本质上看是叙事建构,而科技翻译则意味着对科... 后经典叙事学将叙事界定为信息传递的普遍方式,是构建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以此观点解读科技翻译的本质及其过程,可以摆脱以往叙事与科技的二元对立,使叙事与科技得以融合。科技话语从本质上看是叙事建构,而科技翻译则意味着对科技叙事的重构。叙事文体学结合叙事学与文体学的相关理论,为科技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从而可以更好地阐释科技话语的翻译属性问题。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再现原科技话语的叙事语言与叙事逻辑,可以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实现科技叙事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科技话语 科技翻译 叙事文体学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叙事文体学视角看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英译本 被引量:9
2
作者 宋悦 孙会军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83,89,共6页
当代作家余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出版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2007年由白亚仁(Allan.H.Barr)翻译成英文Cries in the Drizzle经美国安佳出版社出版。然而Cries in the Drizzle在Goodreads及亚马逊等网站的评... 当代作家余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出版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2007年由白亚仁(Allan.H.Barr)翻译成英文Cries in the Drizzle经美国安佳出版社出版。然而Cries in the Drizzle在Goodreads及亚马逊等网站的评分都不甚理想,国内外对该译本的研究也寥寥无几。从叙事文体学视角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本,笔者发现,《在细雨中呼喊》英译本中的部分文体特征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译本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上发生相应改变,译本的叙事效果也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叙事文体学意识对译者至关重要,译本的文体效果和叙事效果如果逊色于原著或者发生了偏差,则直接影响译本质量和接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细雨中呼喊》 叙事文体学 叙事 翻译接受 余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视野下对Point of View的重新界定 被引量:9
3
作者 申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共13页
在西方叙事作品研究界,“point of view”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一个核心概念和热门话题。叙事学和文体学都十分关注这一话题。表面上看,两个学派对“point of view”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探讨,而实际上两者在理念和路径上各行其道且相互排... 在西方叙事作品研究界,“point of view”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一个核心概念和热门话题。叙事学和文体学都十分关注这一话题。表面上看,两个学派对“point of view”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探讨,而实际上两者在理念和路径上各行其道且相互排斥。叙事学界在探讨“point of view”时,将其囿于观察者的感知(区分“谁说”和“谁感知”),这种自我限制不合情理。与此相对照,文体学在探讨“point of view”时,聚焦于叙述者(说话者)的立场态度,这种自我限制也造成了很大问题。这两个学派在探讨“point of view”时各自的片面性以及相互之间的排他性还导致了不少理论上的混乱。这也对国内的研究造成了影响。本文在指出以往问题的基础上,对“point of view”提出切合实际的新的界定,旨在通过这一新的界定帮助推进理论探讨的发展并促进跨学科研究,以便对叙事作品进行更好、更为全面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nt of view 重新界定 叙事学与文体学 片面与混乱 跨学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