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闽地非遗民间叙事形态与动画教学的融合研究 |
黄晓瑜
程若婷
巫思超
|
《丝网印刷》
|
2024 |
0 |
|
2
|
回到生活原点的写作——贾平凹《秦腔》的叙事形态 |
张学昕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5
|
|
3
|
论1990年代电视剧女性生存的叙事形态 |
符杰祥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06 |
5
|
|
4
|
《红楼梦》结构“新变”——两种叙事形态的组合 |
郑铁生
|
《曹雪芹研究》
|
2015 |
1
|
|
5
|
中韩偶像剧叙事形态差异对比 |
张希
|
《艺海》
|
2011 |
1
|
|
6
|
潮州皮影戏神“田公”信仰传说与民间演剧叙事形态演化的探析 |
邓琪瑛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12 |
0 |
|
7
|
“中国式”小说叙事形态面面观 |
孙仁歌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4 |
0 |
|
8
|
当代中国舞剧叙事形态研究 |
董丽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21 |
3
|
|
9
|
“人怎么这样狠毒啊”——关于余华《兄弟》(上部)的叙事形态 |
王晓峰
|
《艺术广角》
|
2006 |
2
|
|
10
|
当代博物馆建筑的跨媒介空间叙事形态研究 |
谢天
|
《美与时代(城市)》
|
2019 |
4
|
|
11
|
论杜丽鹃电影剧作的现代叙事形态 |
梁天明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12
|
多元叙事形态下国产生态电影的主题呈现 |
许贻斌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3
|
反象征的双重命运承托——从王安忆“三恋”看小说叙事形态的深刻嬗变 |
郑文浩
|
《艺术科技》
|
2015 |
0 |
|
14
|
中国早期电影叙事形态 |
刘云舟
|
《福建艺术》
|
2007 |
0 |
|
15
|
長慶體、梅村體與“本事詩”——略論中國詩體的叙事形態 |
張寅彭
|
《岭南学报》
|
2019 |
0 |
|
16
|
历史记忆的多重建构——论延安叙事的三种形态 |
谢迪斌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17
|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意识形态 |
刘再复
林岗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5
|
|
18
|
日常生活叙事空间的消失——论十七年国家意识形态叙事的一种策略及效果 |
董文桃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9
|
论主旋律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意识形态叙事的得失 |
何天洋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18 |
0 |
|
20
|
当代小说叙事中的平民立场 |
晓苏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