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牧:叙事与抒情的深度交融
1
作者 陈仲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118,共8页
一、深度抒情的转型杨牧与余光中一样,同属"五项全能"高手,诗歌、散文、翻译、评论,样样了得,还兼擅编辑出版,作为文坛典律化中坚,两次荣登台湾十大诗人榜单,实至名归。《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的编者基本采用叶维廉的评语:&... 一、深度抒情的转型杨牧与余光中一样,同属"五项全能"高手,诗歌、散文、翻译、评论,样样了得,还兼擅编辑出版,作为文坛典律化中坚,两次荣登台湾十大诗人榜单,实至名归。《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的编者基本采用叶维廉的评语:"杨牧是位‘无上的美’的服膺者,他的诗耽于美的溢出——古典的惊悸,自然的律动,以及常使我们兴起对古代宁静纯朴生活的眷恋。"~((1))他创作的产量也与同余光中一样惊人,半个世纪单是诗歌已逾千首,散文集近20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大诗人 叶维廉 杨牧 余光中 五项全能 叙事与抒情 编辑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七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九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在南昌召开
2
作者 采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F0003-F0003,共1页
2019年10月26—28日,第七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九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主办,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 2019年10月26—28日,第七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九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主办,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来自英、美、法、俄、加、匈等国家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300余位叙事学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叙事学的学科建设、西方叙事学前沿理论及运用、中西叙事传统比较、中国古代叙事理论、后人类视域下的各种叙事可能、传媒变革与跨学科叙事、当代文化的叙事影响、叙事与抒情以及电影叙事学等议题展开热烈而卓有成效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师范大学 中国叙事 叙事学研究 文艺理论 叙事与抒情 科研机构 传媒变革 知名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体演变看秋胡故事的接受 被引量:1
3
作者 耿祥伟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8-152,共5页
秋胡故事,最初以不同面貌频频出现于史传、变文、绘画、诗歌、小说、戏曲等领域,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母题。在流传过程中,不同文体对它有着不同的处理,这种处理不仅带有浓厚的伦理思想意义,还体现了不同文学张力所带来的多... 秋胡故事,最初以不同面貌频频出现于史传、变文、绘画、诗歌、小说、戏曲等领域,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母题。在流传过程中,不同文体对它有着不同的处理,这种处理不仅带有浓厚的伦理思想意义,还体现了不同文学张力所带来的多样性的文化审美意趣。通过对秋胡故事的梳理,可以对其在中国古代的接受情况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与把握,从而还原其在整个中国文学接受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胡故事 文学母题 文体演变 叙事与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咏史诗论略 被引量:7
4
作者 江艳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51-55,共5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诗歌上承诗骚,下开唐宋的重要发展时期,作为一种与整个古典诗歌艺术发展同步的特定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有其规律和经验值得总结,而过去对咏史诗的研究多偏重于唐代。本文在理清魏晋南北朝咏...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诗歌上承诗骚,下开唐宋的重要发展时期,作为一种与整个古典诗歌艺术发展同步的特定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有其规律和经验值得总结,而过去对咏史诗的研究多偏重于唐代。本文在理清魏晋南北朝咏史诗传承演变的基础上,论述总结了这一时期咏史诗在题材义理、形式体制和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充分肯定了魏晋南北朝咏史诗为唐代诗歌繁荣所做的艺术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咏史与咏怀 叙事与抒情 传承演变 建安 左思颜延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赋”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曹文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25-28,共4页
在《诗经》创作中,“赋”同“比”·“兴”一样,都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也是诗人借以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概括的重要艺术特征。可以说,《诗》三百篇,之所以能“动人心”、“增人感”,传之久远,虽遭秦火而不灭,除其思想内容的... 在《诗经》创作中,“赋”同“比”·“兴”一样,都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也是诗人借以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概括的重要艺术特征。可以说,《诗》三百篇,之所以能“动人心”、“增人感”,传之久远,虽遭秦火而不灭,除其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和其它艺术因素外,也跟“赋”法的大量使用分不开。 可是,什么是“赋”?我国古代学者的理解虽较一致,但认识仍有深浅之别。一种看法是“赋”就是“铺”,就是“敷”,亦即直接叙事,如汉人郑玄“赋之言,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周礼》郑注)、唐人孔颖达“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辞赋也。”(《毛诗正义》)、南宋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诗集传》)等人的论述均是。另一种是“赋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 《诗经》 “比” 赋体诗 比兴 形象思维 毛诗正义 周南 朱熹 叙事与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