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质深熔作用与成岩成矿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兆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986-989,共4页
变质作用与地壳形成演化过程密切伴生,并与成岩成矿作用具密切关系。从动力学系统分析,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变质深熔作用是温压递进性变质作用。变质深熔作用是变质过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温压、热力学、动力学及... 变质作用与地壳形成演化过程密切伴生,并与成岩成矿作用具密切关系。从动力学系统分析,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变质深熔作用是温压递进性变质作用。变质深熔作用是变质过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温压、热力学、动力学及地球化学特性,文中定义为变质深熔系统,简称MAS,它是由物质来源、能量来源、作用形式,物质转移与富集,形成时间与位置等要素组成。文中列举与变质深熔作用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及矿床实例,并据MAS要素分析其成岩、成矿机制,剖析了哀牢山变质带、云开变质带花岗质岩石属变质深熔成因,变质带中伟晶岩矿床、剪切带金矿床形成与变质深熔作用具密切关系。当前国际上十分重视在矿床形成和物质转移中变质作用研究,因此深入开展变质深熔作用与成岩成矿关系研究具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变质深熔系统 变质深熔 成岩 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变质深熔作用与成岩成矿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兆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9-38,共10页
变质作用与地壳形成演化过程密切伴生 ,并与成岩、成矿作用具密切关系。从动力学系统分析 ,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变质深熔作用是温压递进性变质作用。变质深熔作用是变质过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独特的温压、热力学、动力学及... 变质作用与地壳形成演化过程密切伴生 ,并与成岩、成矿作用具密切关系。从动力学系统分析 ,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变质深熔作用是温压递进性变质作用。变质深熔作用是变质过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独特的温压、热力学、动力学及地球化学特性 ,文中定义为变质深熔系统 ,简称MAS ,它是由物质来源、能量来源、作用形式 ,物质转移与富集 ,形成时间与位置等要素组成。文中列举与变质深熔作用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及矿床实例 ,并据MAS要素分析其成岩、成矿机制 ,剖析了哀牢山变质带、云开变质带花岗质岩石属变质深熔成因 ,变质带中伟晶岩矿床、剪切带金矿床形成与变质深熔作用具密切关系。当前国际上十分重视在矿床形成和物质转移中的变质作用研究 ,因此深入开展变质深熔作用与成岩、成矿关系研究具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深熔系统 成矿作用 成岩作用 变质溶作用 花岗质岩石 成矿机制 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那邦地区地壳变质深熔过程及其构造意义:来自渐新世混合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约束
3
作者 任敏 马莉燕 +7 位作者 李双 彭头平 刘希军 张学娇 丁伟 蔡永丰 董晓颖 顾昭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1-680,共20页
滇西腾冲地块西侧的那邦地区作为东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藏南冈底斯带的南延,不仅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重要信息,也记录了高原岩石圈向南挤出的详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区部分原划分为早前寒武基底的高黎贡群... 滇西腾冲地块西侧的那邦地区作为东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藏南冈底斯带的南延,不仅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重要信息,也记录了高原岩石圈向南挤出的详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区部分原划分为早前寒武基底的高黎贡群形成于新生代,并经历过多期次的变质深熔作用,但关于变质深熔过程和变质机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对滇西那邦地区新生代混合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混合岩重结晶锆石年龄为29 Ma。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暗色混合岩基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暗色体,富铝低钙,富集LREE,亏损HREE,其ε_(Nd)(t)值为-4.31和-4.69,显示岛弧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盈江始新世变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暗示其源区为受到俯冲板片流体改造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第二类暗色体,富集LILE和HREE,而低轻稀土和亏损高场强元素,ε_(Nd)(t)值为-11.35,指示其源区为更古老的基性堆晶下地壳,结合始新世锆石具有低HREE特征,表明该暗色体原岩经历过加厚下地壳水平的石榴石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浅色体为花岗闪长岩,具有低钾准铝质特征,富集HREE,亏损高场强元素,全岩(^(87)Sr/^(86)Sr)i值(0.7124)高,ε_(Nd)(t)值(-13.71)低,表明来源于与其共生的暗色体原岩的深熔,并有少量沉积物熔体的混染。综合区域构造‒岩浆‒变质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腾冲地块在始新世早期~41 Ma经历过一次重要地壳加厚事件,随后发生了涉及地幔岩石圈水平的向南挤出和伸展。而40~20 Ma期间则发生以挤压为主的仅地壳层次的向南挤出和减薄,并引发了一系列中下地壳变质深熔作用。腾冲地块那邦地区的混合岩代表的是始新世‒渐新世早期变质深熔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新世 混合岩 锆石U-PB定年 变质深熔 岩石圈挤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半岛西北部古元古代高温变质-深熔作用:宏观和微观岩石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15
4
作者 赵磊 张艳斌 +4 位作者 吴福元 李秋立 杨正赫 金正男 崔元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045-3069,共25页
朝鲜半岛左接中国大陆右连日本岛链,其地质位置重要不言而喻,对其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属性的准确厘定,直接关系到对整个东北亚地质的全面理解和认识。本文对朝鲜半岛狼林地块西部的南浦群和甄山群的相关岩石进行了研究。野外露头、... 朝鲜半岛左接中国大陆右连日本岛链,其地质位置重要不言而喻,对其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属性的准确厘定,直接关系到对整个东北亚地质的全面理解和认识。本文对朝鲜半岛狼林地块西部的南浦群和甄山群的相关岩石进行了研究。野外露头、手标本和岩相学观察表明,南浦群和甄山群岩石保存了深熔作用的宏观和微观证据,矿物组合以及矿物间的反应结构表明南浦群和甄山群混合岩经历了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并且在晚期熔体结晶过程中发生了逆反应或退变质过程。7件样品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在古元古代经历了多阶段(期)的变质和深熔作用过程。南浦群岩石在1917Ma可能经历了第一阶段(期)变质作用,在1877~1855Ma经历了第二阶段(期)变质深熔和石榴石持续生长,熔体冷却结晶时代为1842Ma。甄山群样品给出的变质深熔和石榴石生长的时代为1841~1830Ma,1785Ma可能代表深熔作用中抽取的熔体冷却的时代。但是,为何南浦群和甄山群样品记录的变质和深熔作用时代显示较大的差异,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综述前人研究成果可知,狼林地块与华北克拉通东部辽吉活动带,在变质和深熔作用类型方面存在不同之处,然而它们所记录的古元古代高温变质-深熔时代的一致性,表明二者可能至少在古元古代之前就形成了统一的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半岛 古元古代 高温变质- 狼林地体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周口店官地杂岩变质-深熔作用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兵 巴金 +5 位作者 张璐 陈能松 李晓彦 章泽军 陈海红 袁晏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7-42,共6页
应用LA-ICP-MS技术测得北京周口店官地杂岩深熔成因浅色体和其源岩——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548+23/-24)Ma和(2538+34/-35)Ma。这表明,官地杂岩在新太古代末期发生了高级区域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定年结果为华北陆块的东... 应用LA-ICP-MS技术测得北京周口店官地杂岩深熔成因浅色体和其源岩——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548+23/-24)Ma和(2538+34/-35)Ma。这表明,官地杂岩在新太古代末期发生了高级区域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定年结果为华北陆块的东部地块新太古代末期的克拉通化事件提供了进一步的变质年代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地杂岩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区域变质作用 克拉通化 华北陆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体东部早侏罗纪变质和深熔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董昕 张泽明 +1 位作者 田作林 李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46-2462,共17页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体不仅记录了中生代的新特提斯洋俯冲及随后新生代的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造山作用,而且还记录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南、北拉萨地体的拼合作用。本文对拉萨地体东部东久地区的片岩和脉体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体不仅记录了中生代的新特提斯洋俯冲及随后新生代的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造山作用,而且还记录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南、北拉萨地体的拼合作用。本文对拉萨地体东部东久地区的片岩和脉体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片岩经历了峰期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中压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以及晚期的降温、降压过程。片岩记录了峰期矿物组合蓝晶石+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钛铁矿+石英,退变质矿物组合石榴石+夕线石+堇青石+黑云母+斜长石+钛铁矿+石英,晚期退变质矿物组合堇青石+黑云母+白云母+绿泥石+斜长石+钛铁矿+石英。相平衡模拟研究表明,片岩的峰期变质作用温度、压力条件约为720℃、0.9GPa;退变质条件约为670℃、0.59GPa以及480℃、0.12GPa。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含石榴石长英质脉体具有显著的Eu元素正异常(δEu=3.57),为斜长石堆晶的产物。锆石U-Pb年代学表明,片岩和脉体在早侏罗纪的181Ma和195Ma发生了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本文结合已发表研究结果表明,东久地区的高级变质岩可划分出不同的构造岩片,在早侏罗纪先后经历了相似温、压条件的变质作用,为南、北拉萨地体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侏罗纪 变质作用 拉萨地体 碰撞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佛坪地区早中生代变质-深熔-变形作用的锆石U-Pb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志慧 陈龙耀 +2 位作者 曲玮 胡娟 刘晓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5-562,I0001-I0009,共27页
本文通过几何学与运动学等构造变形分析,勾勒出南秦岭佛坪地区龙草坪混合岩化片麻岩穹隆、佛坪县城片麻岩穹隆以及秧田坝—十里铺走滑剪切带的基本形态。同时,对该区混合岩、麻粒岩以及变形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与年代学研究。结果... 本文通过几何学与运动学等构造变形分析,勾勒出南秦岭佛坪地区龙草坪混合岩化片麻岩穹隆、佛坪县城片麻岩穹隆以及秧田坝—十里铺走滑剪切带的基本形态。同时,对该区混合岩、麻粒岩以及变形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与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岩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其中中色体年龄集中在(211.8±1.9)Ma,浅色体中锆石边部年龄为(203.7±1.6)Ma,而继承核部则显示了与本地区泥盆纪变质沉积岩中碎屑锆石一致的年龄谱系。麻粒岩的锆石也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核与边分别得到(201.5±7.0)Ma和(188.1±1.5)Ma的加权平均年龄。伟晶岩和细粒花岗岩样年龄分别为(200.4±2.0)Ma和(201.1±1.5)Ma,误差范围内一致。穹隆一带的副片麻岩和走滑剪切带南侧变质沉积岩分别得到(198.1±2.2)Ma和(196.1±2.1)Ma的变质年龄。佛坪县城片麻岩穹隆一带的变形花岗岩年龄为(205.5±3.0)Ma。综合以上构造变形与变质-深熔-岩浆作用的研究,我们构建了佛坪地区早中生代构造演化序列,并提出片麻岩穹隆侵位过程中得到了作为勉略带东侧部分的秧田坝—十里铺韧性走滑剪切带活动的促进。并认为南秦岭构造带至少在217~212Ma之前仍处于俯冲环境,于211~201Ma进入同碰撞背景,并于200~190Ma完成同碰撞向伸展体制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变形 锆石U-PB年龄 片麻岩穹隆 走滑剪切带 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矿物中熔融包裹体与矿床成因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兆麟 张文兰 +2 位作者 翟伟 孙凯 文拥军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9-111,共3页
在新疆乔尕山及广东河台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的含金石英脉及糜棱岩中首次发现熔融包裹体及流体 熔融包裹体,其均一化温度分别为780~960℃与600℃。用电子探针及扫描电镜能谱对熔融包裹体子矿物成分进行分析,通过56个熔融包裹体231个测点分... 在新疆乔尕山及广东河台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的含金石英脉及糜棱岩中首次发现熔融包裹体及流体 熔融包裹体,其均一化温度分别为780~960℃与600℃。用电子探针及扫描电镜能谱对熔融包裹体子矿物成分进行分析,通过56个熔融包裹体231个测点分析,鉴定出石英、白云母、黑云母、磁铁矿等十种子矿物,组成不同的矿物组合。子矿物常含Si、Al、Na、K、Au、Ag、Cu等元素。剪切带金矿床中熔融包裹体的发现为其成因研究提供了新依据,表明成矿与多阶段硅酸盐熔体及流体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 融包裹体 电子探针 变质深熔 岩浆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钨锂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的内在成因关系和形成机制——以内蒙古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床为例 被引量:22
9
作者 周振华 高旭 +2 位作者 欧阳荷根 刘军 赵家齐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4-1022,共19页
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矿床,具有"上脉下体"的垂向矿化分带特征,矿集区范围内表现出以花岗岩体为中心的高温锡钨钼矿化、中温铜锌矿化、外围低温铅锌银矿化的水平分带。目前,对锡钨锂多金... 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矿床,具有"上脉下体"的垂向矿化分带特征,矿集区范围内表现出以花岗岩体为中心的高温锡钨钼矿化、中温铜锌矿化、外围低温铅锌银矿化的水平分带。目前,对锡钨锂多金属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的内在成因关系和形成机制及深部地质背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Ar-A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维拉斯托锡钨锂矿区石英脉型矿石中白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131.7±1.4)Ma,显示其与外围维拉斯托铜锌矿床和拜仁达坝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基本一致,属同一构造-岩浆活动产物。石英斑岩中铁锂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121.9±1.3)Ma,可能代表了最晚期的岩浆活动时限,暗示维拉斯托矿区存在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本次研究还获得了维拉斯托矿床东南侧磨盘山岩体边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41.6±1.5)Ma(MSWD=0.75),该年龄不仅与含矿岩体石英斑岩体的年龄一致,也与北大山高分异杂岩体的形成年龄相近,揭示了维拉斯托外围高分异花岗杂岩体深边部及其与地层接触带部位还有寻找锡多金属矿的巨大潜力。综合本次工作和大量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兴安岭南段稀有金属矿床都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后伸展和软流圈上涌的构造背景,维拉斯托锡钨锂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属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不同金属元素在不同的矿化空间内的选择性沉淀是造成元素分带性的直接原因,其成矿特征上可类比南美玻利维亚锡银成矿带。值得提出的是,维拉斯托矿区岩石组合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锂矿化有关的片麻岩穹窿群类似,锡林郭勒杂岩可能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对于岩浆-变形-变质-深熔作用过程及对稀有金属成矿的制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岩石圈伸展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岩浆-变形-变质-作用 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