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要造岩矿物动态重结晶作用及其变质条件 被引量:42
1
作者 纪沫 胡玲 +1 位作者 刘俊来 曹淑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6-233,共8页
动态重结晶是一种重要的矿物变形作用,主要包括膨凸、亚晶粒旋转和颗粒边界迁移重结晶作用三种变形机制。随着变质程度的不断增强,膨凸、亚晶粒旋转和颗粒边界迁移重结晶作用顺次出现。动态重结晶作用是温度、压力、应力以及流体等多方... 动态重结晶是一种重要的矿物变形作用,主要包括膨凸、亚晶粒旋转和颗粒边界迁移重结晶作用三种变形机制。随着变质程度的不断增强,膨凸、亚晶粒旋转和颗粒边界迁移重结晶作用顺次出现。动态重结晶作用是温度、压力、应力以及流体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与变形温度有关,因此我们认为以变质相带代替温度变化作为主要造岩矿物动态重结晶机制的转变条件应该更为合理。通过大量薄片观察和综合分析,我们概述了不同变质相条件下主要造岩矿物的变形特征组合,并提出了主要造岩矿物的动态重结晶发生的相对顺序大致应为方解石→黑云母→石英→长石→角闪石→橄榄石→辉石,与前人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岩矿物 动态重结晶作用 变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商丹构造带商南段岩石变形与变质条件探讨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加好 宋传中 +4 位作者 任升莲 王中 涂文传 张欢 张浩然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41-649,共9页
秦岭商丹构造带(商南—丹凤构造带)商南段南缘出露一套构造岩组合,其中包括变质砂岩、云母片岩、含石榴子石云母石英片岩、初糜棱岩以及糜棱岩等。岩片之间呈逆冲叠置关系、褶皱和断裂发育,其中保留大量的岩石变形—变质方面的信息。本... 秦岭商丹构造带(商南—丹凤构造带)商南段南缘出露一套构造岩组合,其中包括变质砂岩、云母片岩、含石榴子石云母石英片岩、初糜棱岩以及糜棱岩等。岩片之间呈逆冲叠置关系、褶皱和断裂发育,其中保留大量的岩石变形—变质方面的信息。本文以含石榴子石云母石英片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矿物学特征研究并结合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认为其中的石榴子石为铁铝榴石,具有成分环带。利用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压计和多硅白云母地质压力计估算该区变质作用峰期温度为560~588℃,变质压力上限为0.59~0.65GPa,对应变质相为绿帘-角闪岩相到低角闪岩相,为大陆造山带环境。变形强度分析显示本区岩石变形强烈,应变椭球体呈现为三轴扁椭球状(压扁型)。利用商丹带糜棱岩中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粒径计算出糜棱岩变形时的古应力差在23.93~36.70MPa之间,应变速率范围为4.47793×10-15s-1~1.36090×10-14s-1,属中等应变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丹构造带(商南—丹凤构造带) 变质条件 地质温压计 变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龟山杂岩的形成时代、构造属性及变质条件:对秦岭-桐柏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指示
3
作者 李加好 邓聚 +5 位作者 王晴 杨挺宇 任升莲 宋传中 谭静 陈守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396-2410,共15页
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拼合的产物。桐柏造山带作为古生代秦岭增生造山带与中生代大别碰撞造山带之间的纽带,记录了两大板块之间从洋壳俯冲、地体增生到最终的碰撞造山过程。本文选取桐柏造山带龟山杂岩为研究对... 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拼合的产物。桐柏造山带作为古生代秦岭增生造山带与中生代大别碰撞造山带之间的纽带,记录了两大板块之间从洋壳俯冲、地体增生到最终的碰撞造山过程。本文选取桐柏造山带龟山杂岩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变沉积岩、斜长角闪岩和花岗质脉体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指示变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为~411 Ma,次要年龄峰值为~490 Ma,最年轻四颗碎屑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352±11 Ma。斜长角闪岩原岩结晶时代为498±18 Ma,花岗质脉形成时代为412.8±4.4 Ma,两者中变质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320±10 Ma,指示它们共同经历了早石炭世变质作用。变质峰期温压条件为T=571~632℃,P=0.59~0.76 GPa,属于中压相系角闪岩相变质。区域年代对比分析显示,龟山杂岩变沉积岩物源来自于北侧的北秦岭地体,属于弧前沉积,沉积时代下限为早石炭世早期。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在古秦岭洋向北的俯冲过程中,上述沉积岩与斜长角闪岩因构造作用拼贴在一起,于~320 Ma发生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该研究结果也指示了古秦岭洋最终闭合时间可能晚于早石炭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变质条件 构造属性 龟山杂岩 秦岭-桐柏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太湖地区榴辉岩峰期变质条件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石永红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09-620,共12页
大别山太湖地区曾被作为“冷”、“热”榴辉岩带的交界处所在,我们对大别山太湖地区的进行了1:10000地质填图,并详细研究了该地区榴辉岩的岩相学和矿物成分变化,以及K_D值、峰期变质P-T条件。研究表明榴辉岩自南向北可分为三类:①朱家... 大别山太湖地区曾被作为“冷”、“热”榴辉岩带的交界处所在,我们对大别山太湖地区的进行了1:10000地质填图,并详细研究了该地区榴辉岩的岩相学和矿物成分变化,以及K_D值、峰期变质P-T条件。研究表明榴辉岩自南向北可分为三类:①朱家冲型榴辉岩;②大坝型榴辉岩;③金河桥型榴辉岩。其中朱家冲型榴辉岩和金河桥型榴辉岩显示出明显的温度、压力差异,它们形成的P-T条件分别为:P=2.14GPa、T=563℃和P=3.76GPa、T=791℃。大坝型榴辉岩的峰期变质P-T条件差别较大,在柯石英-石英相变线附近徘徊,变质环境相当于高压-超高压过渡环境。朱家冲型榴辉岩与大坝型榴辉岩分别对应于前人所划分的“冷”、“热”榴辉岩,并且两者在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上是连续变化的,没有明显的温、压间断。因此,我们认为本区所谓的“冷”、“热”榴辉岩带界线是不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太湖地区 榴辉岩 KD值 峰期变质P-T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峰期变质条件 被引量:4
5
作者 石永红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5-387,338,共14页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同南大别高压 超高压变质地体是由“冷”、“热”榴辉岩带组成的观点 ,但关于两者的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次研究重点解剖大别山太湖地区花凉亭水库附近地区 ,力图通过对各类榴辉岩峰期变质P T条件的研...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同南大别高压 超高压变质地体是由“冷”、“热”榴辉岩带组成的观点 ,但关于两者的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次研究重点解剖大别山太湖地区花凉亭水库附近地区 ,力图通过对各类榴辉岩峰期变质P T条件的研究 ,揭示南大别变质地体的地质结构。全区由南向北出露 4种岩石 :云母片岩、黑云母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和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榴辉岩多呈大小不等的透镜体、岩块或层状分布于后 3类岩石中。根据内洽地质温压计的计算结果 ,并结合各类榴辉岩的地理位置 ,可以看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P T条件自朱家冲经水口、大坝至金河桥是渐次增高的 ,并没有明显的压力差存在 ,其中水口、大坝附近的榴辉岩相当于高压 /超高压过渡环境中形成的榴辉岩。因此 ,我们认为南大别变质地体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冷”、“热”榴辉岩带并不是以断层形式相接触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 榴辉岩 峰期变质P-T条件 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中天山地块星星峡群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峰期变质条件
6
作者 朱米西 朱文斌 +1 位作者 葛荣峰 王逸琼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5-581,共17页
中天山地块是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寒武纪基底的年龄自西向东逐渐变老。星星峡群位于中天山地块最东端,是天山造山带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目前为止,有关星星峡群原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后期发生的变形变质作用尚无详细研究。... 中天山地块是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寒武纪基底的年龄自西向东逐渐变老。星星峡群位于中天山地块最东端,是天山造山带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目前为止,有关星星峡群原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后期发生的变形变质作用尚无详细研究。文章重点对星星峡群的变质片岩和片麻岩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取样,室内开展了薄片观察、矿物电子探针分析以及全岩地球化学测试。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星星峡群变质片岩和片麻岩的原岩主要为泥质岩和砂岩;微量与稀土元素结果显示,星星峡群沉积形成于大陆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依据矿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数据结合全岩主量元素测试结果计算获得,星星峡群所经历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大致为610~730℃,6.8~8.5 kbar。此外,通过最新的基底岩石变质年龄限定星星峡群发生峰期变质的时间大概在38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天山地块 星星峡群 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变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蚌埠荆山地区变质P-T条件评价与锆石U-Pb定年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娟 宋传中 +3 位作者 石永红 李加好 刘玉娟 王智慧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4-935,共22页
本次研究区荆山位于蚌埠隆起区西部,主要由荆山岩体和太古代五河杂岩(庄子里组)组成。前人主要对荆山岩体进行了大量详实的年代学研究,认为其形成于晚侏罗世(160.2±1.3 Ma),继承锆石记录了(217.1±6.6 Ma)三叠纪变质改造作用,... 本次研究区荆山位于蚌埠隆起区西部,主要由荆山岩体和太古代五河杂岩(庄子里组)组成。前人主要对荆山岩体进行了大量详实的年代学研究,认为其形成于晚侏罗世(160.2±1.3 Ma),继承锆石记录了(217.1±6.6 Ma)三叠纪变质改造作用,但是对该地区变质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相对缺乏。为此,本文对荆山岩体南侧的角闪岩(WS002-2)、含石榴子石花岗片麻岩(WS004-2)和斜长角闪岩(WS003-2)以及其内部的黑云斜长角闪岩(WS007-1)夹块进行了细致的变质P-T条件分析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样品WS002-2因矿物组合简单,适用的温压计有限,其获得的P-T值最低:-T=617±13℃和P-=0.39±0.02 GPa;WS004-2获得的变质P-T条件为T-=545±8℃~549±8℃和P-=0.92±0.02 GPa~1.03±0.02 GPa;WS003-2和WS007-1获得的P-T条件较为一致,二者的平均P-T条件范围为T-=650±11℃~675±10℃和P-=0.64±0.06 GPa~0.70±0.06 GPa。为了进一步细化变质时限,本文对样品WS004-1(花岗片麻岩)和WS007-1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前者记录了3期明确的地质事件:(1) 2 808±65 Ma;(2) 2 657±64 Ma~2 533±67 Ma;(3) 1 873±80 Ma~1 802±75 Ma,应分别指示了初始陆壳形成时限、华北克拉通~2.5 Ga和1.9~1.8 Ga经历的高级变质和退变质作用;后者记录了4期明确的地质事件:(1) 157±4 Ma;(2) 244±6 Ma~212±5 Ma;(3) 480±15 Ma~336±8 Ma;(4) 774±19 Ma~579±14 Ma。其中,变质年龄157±4 Ma仅1颗,应记录了荆山地区经历了晚侏罗世变质作用;年龄(2)应与蚌埠隆起区三叠纪超高压地幔/下地壳拆沉作用相关;年龄(3)和年龄(4)与华北克拉通普遍经历的古生代—中生代变质改造、大规模岩浆活动以及新元古代岩浆活动较为一致。本次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荆山地区的变质岩石学和年代学结果,初步将蚌埠隆起区划分为4个变质P-T区间,其形成时限与变质年代学研究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埠隆起 荆山 变质P-T条件 年代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榴辉岩的分布与变质温压条件 被引量:30
8
作者 刘贻灿 徐树桐 +4 位作者 李曙光 陈冠宝 江来利 周存亭 吴维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5-395,T005,共12页
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的榴辉岩主要有两种产状,一是产于变形较强(面理化)的橄榄岩中,另一种是产于片麻岩中。其中,绿辉石中硬玉端元组分大多为Jd=20mol%~52mol%。产于橄榄岩和片麻岩中榴辉岩的石榴子石成分分别相当于Colema... 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的榴辉岩主要有两种产状,一是产于变形较强(面理化)的橄榄岩中,另一种是产于片麻岩中。其中,绿辉石中硬玉端元组分大多为Jd=20mol%~52mol%。产于橄榄岩和片麻岩中榴辉岩的石榴子石成分分别相当于Coleman的B型和C型榴辉岩。石榴子石成分特征及钠质单斜辉石中石英针状出溶体的出现表明,本区榴辉岩早期可能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且至少经历了3个变质阶段,即:①榴辉岩相峰期变质阶段,主要矿物共生组合为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蓝晶石+石英(或柯石英假象?),p≥2.5GPa、t=595~874℃;②高压麻粒岩相变质阶段,主要矿物共生组合为石榴子石+透辉石+紫苏辉石+钛铁矿+尖晶石+斜长石等,p=1.1~1.37GPa、t=817~909℃;③角闪岩相变质阶段,主要矿物共生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磁铁矿等,p=0.5~0.6GPa、t=500~600℃。该区榴辉岩独特的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表明榴辉岩在折返初期并未能上升到中上地壳,而处于下地壳,它与南部超高压变质岩有不同的p-t演化史,即在榴辉岩相峰期变质之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或稍升温减压)和降温减压变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变质温压条件 超高压变质作用 镁铁-超镁质岩带 大别山 角闪岩 石榴子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地块东南缘变质P-T条件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石永红 王娟 +1 位作者 康涛 徐旭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40-1558,共19页
大别山东南缘高压-超高压地块一直为研究的热点地区,人们普遍认同其是由2个具有不同变质级别的单元构成,并以此为基点探讨大别造山带的俯冲、折返机制。然而,由于工作程度所限,对于大别山腹地店前-寺前-罗溪地区一直缺乏详细的资料,对... 大别山东南缘高压-超高压地块一直为研究的热点地区,人们普遍认同其是由2个具有不同变质级别的单元构成,并以此为基点探讨大别造山带的俯冲、折返机制。然而,由于工作程度所限,对于大别山腹地店前-寺前-罗溪地区一直缺乏详细的资料,对其确实的变质属性及年龄并不清晰,限制了人们对该地区客观的结构单元划分的准确理解。本次通过区域变质岩石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详实地分析了该地块的结构构成。研究显示,大别山东南缘高压-超高压地块由2个超高压单元和1高压单元构成,并呈岩石-构造岩片形式相互叠置,其变质P-T条件分别为:(1)单元-Ⅰ:T=723±22℃和P=3.90±0.43GPa(金刚石稳定域);(2)单元-Ⅱ:T=630±45℃和P=3.10±0.23GPa(柯石英稳定域);(3)单元-Ⅲ:T=545±24℃和P=2.48±0.11GPa(石英稳定域)。锆石U-Pb年龄表明这三个单元具有穿时性,形成于不同的时间段,自单元-Ⅰ、单元-Ⅱ至单元-Ⅲ,年龄分别为226.4±2.6Ma→230.1±3.5Ma→235.2±4.2Ma年龄(徐旭峰等,2013)。在空间分布上自北向南,总体的峰期变质P-T条件逐渐降低,年龄则逐渐变老。但由于风化剥蚀作用,在马龙-石马一线的单元-I以构造窗形式产出,致使P-T条件呈现跳跃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东南缘 榴辉岩 变质年龄P-T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南部黄镇—凉亭河一线宿松变质杂岩岩石学和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及与高压榴辉岩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石永红 林伟 王清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9-342,共14页
通过对宿松变质杂岩的野外地质观测、岩相学和热力学评价及其峰期变质温压条件的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并对比南大别高压单元研究结果,探讨宿松变质杂岩的岩石构成和变质特征。研究表明宿松变质杂岩自北向南可分为I、II和III三个带,主体... 通过对宿松变质杂岩的野外地质观测、岩相学和热力学评价及其峰期变质温压条件的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并对比南大别高压单元研究结果,探讨宿松变质杂岩的岩石构成和变质特征。研究表明宿松变质杂岩自北向南可分为I、II和III三个带,主体仅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至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温压范围为t=398~613℃和p=0.61~1.53GPa,平均温压值为t=517℃±50℃和p=1.03±0.21GPa。该变质杂岩未显示任何蓝片岩相的变质特征,其内部也没有温度分带或连续变化的趋势。对比南大别高压单元的峰期变质条件,它们压力差至少可达p=0.92GPa,温度差可能在t=45℃,两者应在构造作用下叠置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南部 榴辉岩 石榴云母片岩宿松变质杂岩 峰期变质温压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城-源潭铺地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P-T条件及其构造归属 被引量:6
11
作者 石永红 林伟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315-2324,共10页
通过对南大别桐城-源潭铺一带榴辉岩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和 P-T 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榴辉岩为典型的高压榴辉岩,其不含任何超高压矿物,石榴石具有良好的自形结构,包含大量的早期矿物包体,成分变化显示了进变质特征。精确的峰期 P-T ... 通过对南大别桐城-源潭铺一带榴辉岩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和 P-T 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榴辉岩为典型的高压榴辉岩,其不含任何超高压矿物,石榴石具有良好的自形结构,包含大量的早期矿物包体,成分变化显示了进变质特征。精确的峰期 P-T 计算显示,榴辉岩的形成温压条件分别为:1.62~2.35GPa,421℃~604℃。研究结果表明,桐城-源潭铺一带大约250km^2的区域属于高压变质块体,周遍为断层所限,以构造岩片形式存在,该高压块体与大别山南部的超高压变质单元相比至少有0.3GPa 的压力差。结合野外观察,推测由于北大别变质穹隆造成了该高压榴辉岩体现今的分布状态。这一新的高压块体的确定对于重新认识大别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格架,以及理解其俯冲和折返的精细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源潭铺地区 榴辉岩 峰期变质P—T条件 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别太湖地区榴辉岩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及所揭示的构造含义
12
作者 石永红 王清晨 林伟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通过岩石学、矿物成分和峰期变质温压条件的研究表明,南大别变质块体由超高压带、高压/超高压“混合”带和高压带3个变质单元组成,具有区域上的温压渐变趋势。应用5个 Crt-Cpx 温度计和 Grt-Cpx-Phe 压力计,对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 通过岩石学、矿物成分和峰期变质温压条件的研究表明,南大别变质块体由超高压带、高压/超高压“混合”带和高压带3个变质单元组成,具有区域上的温压渐变趋势。应用5个 Crt-Cpx 温度计和 Grt-Cpx-Phe 压力计,对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计算显示,自北向南,可分为4个温压域,温度压力逐渐降低:760~950℃,3.5~4.1 GPa→ 660~750℃,2.7~3.1 GPa→640~780℃,2.0~2.7 GPa→550~680℃,1.5~2.3 GPa,这表明南大别变质块体在俯冲过程中是一个连续的块体。然而,超高压带和高压带之间的压力差异以及不同变质带内相邻榴辉岩之间的压力差、无序分布特征及其与围岩的构造接触关系显示,南大别变质块体经历了强烈的缩短过程,现今榴辉岩的分布特征反映的是折返至地表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别 太湖地区 榴辉岩 峰期变质温压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方角闪石组合的变质压力类型 被引量:2
13
作者 游振东 周汉文 钟增球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3-370,共8页
斜方角闪石组合是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的一种特殊的岩石类型 ,以富Mg、Al,贫Ca、K为特征 ,矿物组成为堇青石、斜方角闪石和富铝矿物如Al2 SiO5、十字石、石榴石、斜长石、云母类和单斜角闪石类。其分布遍及欧亚及大洋洲各地的古老岩系中 ... 斜方角闪石组合是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的一种特殊的岩石类型 ,以富Mg、Al,贫Ca、K为特征 ,矿物组成为堇青石、斜方角闪石和富铝矿物如Al2 SiO5、十字石、石榴石、斜长石、云母类和单斜角闪石类。其分布遍及欧亚及大洋洲各地的古老岩系中 ,在许多产地与硫化物矿床有密切关系。按其变质条件可以分为低压和高压两种类型 :低压型以堇青石 -直闪石 -镁铁闪石组合为特征 ;高压型以蓝晶石、铝直闪石组合为特征 ,有时有石榴石。堇青石、十字石构成围绕蓝晶石周围的冠状体 ,成为变质地体经历近绝热抬升的极好证据。本文论述其特征矿物组合、结构的演化、所涉及的变质反应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斜方角闪石组合 变质 矿物 变质条件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宿松变质杂岩变质演化过程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安泰 石永红 +1 位作者 赵俊先 杨根山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7-738,共12页
宿松变质杂岩位于大别造山带最南端,是该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变质程度相对较低,记录的变质演化信息相对较少,所以其变质P-T轨迹的构建一直是研究难点,制约了对大别造山带形成过程的全面理解。针对宿松变质杂岩特征性岩石—... 宿松变质杂岩位于大别造山带最南端,是该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变质程度相对较低,记录的变质演化信息相对较少,所以其变质P-T轨迹的构建一直是研究难点,制约了对大别造山带形成过程的全面理解。针对宿松变质杂岩特征性岩石——石榴斜长角闪岩展开了细致的岩相学、矿物化学研究和热力学评价。结果表明:该类岩石具有切尔马克闪石+绿帘石+石英+金红石(Ts+Ep+Qz+Rt)、石榴石+斜长石+切尔马克闪石+石英+绿帘石+金红石(Grt+Pl+Ts+Qz+Ep+Rt)、斜长石+切尔马克闪石+石英+磁铁矿(Pl+Ts+Qz+Mag)及以绿泥石+石英(Chl+Qz)为代表等4个变质阶段矿物组合,其温压范围依次为591℃~620℃、0.48~0.56GPa,606℃~636℃、1.01~1.12GPa,600℃~619℃、0.79~0.91GPa,400℃~500℃、0.1~0.3GPa,展现了一个近等温升压→近等温降压→降温降压的变质P-T轨迹。P-T轨迹的构建表明宿松变质杂岩经历了早期快速俯冲、折返和晚期缓慢抬升过程,暗示了作为扬子板块前缘块体——宿松变质杂岩在大洋板片拖曳作用下迅速俯冲,由于板片断离在浮力作用下迅速回返,并长时间停滞在上地壳层次,再缓慢上升至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杂岩 变质作用 石榴斜长角闪岩 峰期变质条件 P-T 轨迹 地质温压计 大别造山带 扬子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岩中的球状结构及其对变质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安平 石永红 曾晓燕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262-3270,共9页
球状结构是指由纤维状晶体组成的放射状集合体,其为一种高度不平衡的结构。它们常见于火山岩、假玄武玻璃、沉积岩以及热液沉积物中,在不同变质级别的变质岩中也有广泛报道。变质岩中的球状结构记录了丰富的变质作用信息,然而其在变质... 球状结构是指由纤维状晶体组成的放射状集合体,其为一种高度不平衡的结构。它们常见于火山岩、假玄武玻璃、沉积岩以及热液沉积物中,在不同变质级别的变质岩中也有广泛报道。变质岩中的球状结构记录了丰富的变质作用信息,然而其在变质岩中的成因机制和对变质作用的指示意义尚缺少详细的研究。球状结构的生长需要温度、压力或成分的改变使得结晶体系远离平衡,它的结晶动力学过程受物质的扩散控制,要求晶体生长速率远大于物质扩散速率。详细解析球状结构和分析导致不平衡的因素有助于限定变质作用的条件和过程。本文拟从变质岩中报道的代表性球状结构出发,基于球状结构结晶所需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总结变质岩中球状结构的四种可能成因机制:流体结晶、变质熔体结晶、冲击变质作用和高度不平衡的变质反应。组成球状结构的纤维状晶体具有大的表面能,在持续保持温压和流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快速重结晶使得球状结构消失,球状结构得以保留意味着其所处的环境要迅速转变为它不再结晶的条件。因此,变质岩中的球状结构指示寄主岩石经历了持续时间很短的非平衡变质作用过程。借鉴其它学科研究球状结构的定量方法和在变质作用条件下开展球状结构的实验研究是变质岩中球状结构研究的潜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状结构 不平衡结晶 变质岩结构 变质条件 变质作用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变质地质学视角透析“浅变质”佛子岭群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石永红 史进飞 +2 位作者 赵俊先 杨根山 周安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91-710,共20页
佛子岭群位于大别造山带最北缘,处于华北和扬子板块结合部位,是获取两大板块耦合过程和信息的重要岩石单元.由于佛子岭群一直被视为典型的“浅变质”复理石建造,故研究多是从沉积学角度展开,并籍此对其构造归属和动力学机制产生了不同... 佛子岭群位于大别造山带最北缘,处于华北和扬子板块结合部位,是获取两大板块耦合过程和信息的重要岩石单元.由于佛子岭群一直被视为典型的“浅变质”复理石建造,故研究多是从沉积学角度展开,并籍此对其构造归属和动力学机制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为此,本文将从新的视角(变质地质学),解析佛子岭群岩石构成和变质作用,为充分探讨佛子岭群形成机制提供变质岩石学的支撑.野外调查和全面岩相学分析表明,佛子岭群主体是由各类片岩、石英岩和少量石榴云母片岩构成,但因后期构造作用,裹挟有少量的其他岩石单元的花岗质片麻岩和变基性岩块.对特征性岩石(石榴云母片岩)的主期变质PT条件估算显示,佛子岭群普遍经历了中-高压角闪岩相变质,温压范围为T=550℃~620℃和P=0.6~1.0 GPa.细致的野外露头观测和精细的岩相学研究表明,佛子岭群各类岩石均是由新生的变质矿物构成,普遍发育变晶结构,不具备任何沉积结构和构造.所谓的“沉积韵律”,可能是由不同变质矿物含量差异构成的成分层所致.对比前人研究成果,佛子岭群与庐镇关群存在一个0.9 GPa的压力差异,暗示了两者并非形成于相同的动力学背景,其可能为一个独立的微陆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子岭群 主期变质PT条件 中-高压角闪岩相 变晶结构 沉积韵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别变质带高温变质作用的证据和时限:龚家岭地区刚玉片麻岩及其围岩的记录
17
作者 彭春蕾 石永红 +4 位作者 王娟 侯振辉 腊晓峰 刘晓宇 王智慧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0-836,共27页
长期以来,大别造山带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有关该造山带的高温或超高温变质作用的研究则相对有限,且主要集中于北大别变质带中残存的特征性岩石--榴辉岩和变基性岩,对于普遍发育的长英质和泥质片麻岩的变质属性和时限则... 长期以来,大别造山带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有关该造山带的高温或超高温变质作用的研究则相对有限,且主要集中于北大别变质带中残存的特征性岩石--榴辉岩和变基性岩,对于普遍发育的长英质和泥质片麻岩的变质属性和时限则极少涉及,制约了人们对该造山带形成与演化过程的充分解读。为此,本次研究以北大别龚家岭地区广泛出露的刚玉片麻岩和含辉石花岗闪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为研究对象,展开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岩相学、矿物化学分析、热力学评价和年代学研究。研究显示,这些片麻岩经历了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3个阶段的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分别为:(1)T=724℃~762℃和P=0.3~0.4 GPa;(2)T=586℃~595℃和P=0.3~0.4 GPa;(3)T=382℃~395℃和P=0.1~0.3 GPa,总体显示了近等压降温的特征。其中条件(1)基本达到了高温变质作用范畴,为北大别变质带中普遍发育的片麻岩的主期变质条件。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刚玉片麻岩具Group-Ⅰ和Group-Ⅱ两组锆石年龄,分别为709±19 Ma~677±19 Ma和207±2 Ma。含辉石花岗闪长片麻岩则记录了Group-Ⅰ、Group-Ⅱ和Group-Ⅲ等3组锆石年龄,分别为602±23 Ma~237±11 Ma、217±4 Ma和192±5 Ma。结合锆石CL图和Th/U比值分析,这两个片麻岩的Group-Ⅰ组锆石Th/U比均大于0.1(多数>0.4),均为岩浆继承锆石,该年龄反映了早期多岩浆事件。Group-Ⅱ组锆石的Th/U比均<0.1,显示了变质成因特征,其217~207 Ma年龄对应于主期麻粒岩相变质时限。Group-Ⅲ组锆石的Th/U比均<0.1,表现变质增生特征,其192 Ma年龄相当于角闪岩相变质时限。本次研究表明北大别变质带主体经历了浅层次的高温变质作用,缺乏高温超高压变质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别变质 高温变质作用 刚玉片麻岩 主期变质条件 锆石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依兰地区黑硬绿泥石片岩岩石学与P-T条件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孔凡梅 李旭平 +2 位作者 焦丽香 王泽利 武倩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17-1923,共7页
依兰地区黑龙江杂岩中黑硬绿泥石片岩矿物组合为黑硬绿泥+绿泥石+多硅白云母+钠长石+透闪石+钾长石±黑云母。岩石矿物学研究表明黑硬绿泥石片岩形成于250~400℃,6~9kbar的变质条件下。黄褐色黑硬绿泥石呈束状、放射状集合体。黑... 依兰地区黑龙江杂岩中黑硬绿泥石片岩矿物组合为黑硬绿泥+绿泥石+多硅白云母+钠长石+透闪石+钾长石±黑云母。岩石矿物学研究表明黑硬绿泥石片岩形成于250~400℃,6~9kbar的变质条件下。黄褐色黑硬绿泥石呈束状、放射状集合体。黑硬绿泥石片岩形成于佳木斯地块向西与松嫩地块俯冲拼贴过程中蓝片岩变质作用的后期,压力稍有降低而温度略有升高的变质变形环境,是蓝片岩向绿片岩转变的蓝闪绿片岩相变质条件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地区 绿泥石片岩 岩石学 P-T条件 黑硬绿泥石 BLUESCHIST metamorphism mineral assemblage 变质条件 岩石矿物学研究 蓝闪绿片岩相 蓝片岩 佳木斯地块 多硅白云母 矿物组合 变质作用 变形环境 studies product form 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蚌埠隆起区石榴辉石岩变质P-T轨迹的构建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娟 刘玉娟 +1 位作者 石永红 宋传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63-780,共18页
蚌埠隆起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胶—辽—吉造山带的最南端,主体由五河杂岩组成。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同位素年代学和变质温压条件研究,其中变质P-T条件研究结果差异较大,以压力变化最为显著,对峰期变质P-T条件缺乏统一认识... 蚌埠隆起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胶—辽—吉造山带的最南端,主体由五河杂岩组成。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同位素年代学和变质温压条件研究,其中变质P-T条件研究结果差异较大,以压力变化最为显著,对峰期变质P-T条件缺乏统一认识。本文对蚌埠隆起区石榴辉石岩进行了大量的岩相学、矿物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该岩石记录了3期变质作用,其中S-M1和S-M2的矿物组合类似为Grt+Cpx+Opx+Amp+Pl+Ilm,S-M3的矿物组合为Cpx+Amp+Pl+Grt (极边窄带)。结合变质温压条件分析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本次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石榴辉石岩WS047-1中记录的3期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分别为T-M1 = 616 ℃~647 ℃、P-M1 = 1.03~1.08 GPa,T-M2 = 721 ℃~837 ℃、P-M2 = 1.11~1.29 GPa和T-M3 = 531 ℃~607 ℃、P-M3 = 0.81~0.91 GPa,经历了由较高压力的角闪岩相→中-低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的变质过程;2)据变质温压条件分析知,蚌埠隆起区具有顺时针的P-T轨迹特征,S-M1→S-M2和S-M2→S-M3分别为近等压升温和近等压降温的缓慢过程;3)石榴辉石岩锆石U-Pb年代学结果主要分为4组:1 839±13 Ma、1 925±31 Ma、2 041±55 Ma和2 762±14 Ma,其中峰值变质年代为1.93~1.84 Ga;4)结合温压条件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本文认为蚌埠隆起区的P-T轨迹与弗朗西斯科型俯冲或大陆碰撞环境的P-T轨迹较为类似,其应与1.93~1.84 Ga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的碰撞拼合及胶—辽—吉造山带形成时限基本吻合。本次研究为深入理解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特征和蚌埠隆起区的变质作用及演化,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科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埠隆起 变质温压条件 P-T轨迹 锆石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牛凸岭地区低温-高压榴辉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石永红 林伟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88-1296,共9页
依据对南大别超高压带腹地的榴辉岩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和热力学的研究表明,南大别腹地——牛凸岭地区榴辉岩属于低温高压榴辉岩,并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该地区榴辉岩的共生围岩主要为片岩、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石榴石多为自形-半自... 依据对南大别超高压带腹地的榴辉岩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和热力学的研究表明,南大别腹地——牛凸岭地区榴辉岩属于低温高压榴辉岩,并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该地区榴辉岩的共生围岩主要为片岩、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石榴石多为自形-半自形,内含大量的早期矿物包体,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分别为:T=360~520℃;P=1.3~2.4GPa。对比南大别超高压榴辉岩形成的变质条件,两者压力差可达0.7GPa,约20km 厚的地壳深度缺失。结合构造分析牛凸岭单元更类似于桐城-源潭铺高压块体,推测其属于构造上层部位岩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峰期变质P—T条件 牛凸岭单元 压力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