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花岗质岩石的成因与多期地壳再造事件
1
作者 傅雪梅 李猛 +1 位作者 杨巍 王超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55-2671,共17页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广泛出露的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花岗质岩石具有929±6 Ma变质年龄、915±6~904±5 M...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广泛出露的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花岗质岩石具有929±6 Ma变质年龄、915±6~904±5 Ma岩浆结晶年龄以及420±3~402±4 Ma的变质流体改造年龄。岩石地球化学显示,鱼卡河、开屏沟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K_(2)O/Na_(2)O比值为1.53~2.60,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具有低的锆石ε_(Hf)(t)值(-12.86~-0.76),源岩为变沉积岩或变质杂砂岩。彩石沟、石棉矿西沟花岗质片麻岩的K_(2)O/Na_(2)O<1,为中钾钙碱性系列,与鱼卡河、开屏沟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相比,Eu异常不明显,具有Sr正异常,源岩具有角闪岩或英云闪长岩源区特征。石棉矿西沟花岗质片麻岩的ε_(Hf)(t)值为-5.21~+15.52,说明石棉矿西沟花岗质片麻岩的源区物质组成的不均一性,其源区可能以基性新生地壳物质为主,存在一定的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样品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源区角闪石和白云母的脱水熔融,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饱含水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鱼卡地体中约915~904 Ma的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后碰撞构造背景,其中石棉矿西沟花岗质片麻岩记录了新元古代地壳在420~400 Ma的变质流体改造事件,可能与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有关。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花岗质岩石记录了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造山作用过程中的多期熔融/变质流体改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 大陆地壳 花岗岩 脱水熔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记录 被引量:52
2
作者 许志琴 刘福来 +4 位作者 戚学祥 张泽明 杨经绥 曾令森 梁凤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745-1760,共16页
通过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重塑,揭示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陆缘拉伸构造环境。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中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 通过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重塑,揭示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陆缘拉伸构造环境。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中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花岗质片麻岩原岩年龄为780-680Ma;榴辉岩、石榴角闪岩的原岩年龄为765—730Ma,副片麻岩中包含了730Ma、680Ma、621Ma和较年轻的继承性碎屑锆石和结晶锆石年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正片麻岩类和榴辉岩的原岩所代表的花岗岩浆和基性岩浆活动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后的新元古代裂解事件的产物,而副片麻岩的原岩为新元古代-古生代时期形成的扬子被动陆缘的沉积-火山表壳盖层,它们与结晶基底一起在240- 220Ma期间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地体 南苏鲁 SHRIMP U-PB测年 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丹巴穹状变质地体 被引量:18
3
作者 游振东 程素华 赖兴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8-159,共12页
四川西部丹巴地区最为引人注目的地质构造是穹状变质地体的发育。华北、扬子和羌塘三个板块之间的南北向和东西向双向收缩,引起区内发育了大小不等的十几个穹状变质地体,自北而南有马奈、春牛场、丹巴、公差、格宗等变质穹隆。多数穹... 四川西部丹巴地区最为引人注目的地质构造是穹状变质地体的发育。华北、扬子和羌塘三个板块之间的南北向和东西向双向收缩,引起区内发育了大小不等的十几个穹状变质地体,自北而南有马奈、春牛场、丹巴、公差、格宗等变质穹隆。多数穹隆的核部出露的是前寒武纪的片麻岩和混合岩,例如春牛场侵入体。其中的片麻岩原岩、黑云母和角闪石质片麻岩均属本区最老的岩石。它不整合于志留纪地层之下,年代学研究证明其年代属新元古代(大约865-785Ma)。混合岩从形态上说,多为条带状,偶见角砾状的角闪石质混合岩。但是也有不少穹隆,核部是花岗岩类。岩石化学研究证明,它们大多属于S型花岗岩,仅个别为Ⅰ型。穹状变质地体的外围变质带可分三类:(1)巴罗带型区域递增变质带,有的显示变质带的倒转;(2)巴肯型变质带;(3)低级区域变质带,多数是中压绿片岩相。巴罗带变质的泥质岩,多数变晶矿物如黑云母、十字石、石榴石均具早期低级变质矿物的定向包襄物,显示明显叠加变质的信息。变质泥质岩的∑REE=(195-274)×10^-6,(La/Yb)n=0.811~1.917。稀土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具Nb、P、Ti负异常,显示大陆地壳的特征,是陆缘碎屑物质区域变质产物。巴肯带出露于丹巴以北,主要变质泥质岩是夕线石片麻岩类,常见铁铝榴石而少见堇青石,说明原岩富铁贫镁,局部出现锌铁尖晶石。由北侧的巴肯带到巴罗型变质的公差穹隆到南部的格宗穹隆变质带是从高温到低温连续变化的。因之,我们倾向于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东南缘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呈NE向分布的低一中压区域变质带,总体是一条热轴,垂直走向,向东南温度逐步降低。据前人同位素年龄资料:M1巴罗型区域变质发生于约210~205Ma,马奈花岗岩U-Pb锆石年龄为(197±6)Ma。M2巴肯型变质与岩体侵入有关,年龄约为164Ma。M3喜马拉雅期重结晶的黑云母年龄约为30Ma。总之,丹巴变质穹隆的形成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构造演化中重要的一幕,其主要活动期起于印支晚期最后结束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和挤出。依据低压高温变质带的空间分布,推测本区印支末期存在一NE向的热轴,同时也是S型花岗岩体的出露区。至于木里一带穹隆与丹巴穹隆在变质程度上的差异,应当归因于印支晚期的陆壳增厚过程中,北倾南倒逆冲剪切造成区域热流的不均一性。也说明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在喜山期隆升之前具有复杂的构造变质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状变质地体 丹巴 青藏高原 热轴 巴罗型变质 巴肯型变质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与超高压变质带原岩的接触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戚学祥 许志琴 +1 位作者 齐金忠 陈方远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76-286,共11页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与超高压变质带接触关系的确定对该地区构造格局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变质带内的锦屏群底部含砾岩层不整合覆盖于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朐山花岗片麻岩之上,含...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与超高压变质带接触关系的确定对该地区构造格局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变质带内的锦屏群底部含砾岩层不整合覆盖于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朐山花岗片麻岩之上,含砾岩层中的砾石虽然经历了后期的塑性变形改造,但其地质特征仍展示出地层下部层位沉积砾石特有的性质。此外,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出朐山花岗片麻岩与锦屏群变质岩的原岩分别形成于859Ma和814Ma。这些都说明锦屏群变质岩与下伏朐山花岗片麻岩原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在后期的构造运动过程中它们一起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变形作用,折返过程中锦屏群变质岩向北西西方向逆冲,形成叠加于不整合接触面的韧性剪切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 朐山花岗片麻岩 锦屏群变质 角度不整合 韧性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超高压变质地体四道河地区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鄢全树 钟增球 周汉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6-196,共11页
对四道河地区超高压变质岩剖面的研究分析显示,该剖面有3种岩石类型:榴辉岩类、片麻岩和面理化含榴花岗岩。榴辉岩具不同程度的退变质现象,呈透镜体状产出于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和面理化含榴花岗岩中,原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柯... 对四道河地区超高压变质岩剖面的研究分析显示,该剖面有3种岩石类型:榴辉岩类、片麻岩和面理化含榴花岗岩。榴辉岩具不同程度的退变质现象,呈透镜体状产出于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和面理化含榴花岗岩中,原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柯石英和金红石。榴辉岩退变为斜长角闪岩近于等化学系列;片麻岩在主量成分上与榴辉岩及其退变产物(斜长角闪岩)存在突变关系,但微量元素与榴辉岩有一定的相似性;面理化含榴花岗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点为:富SiO2 、K2 O +Na2 O和高价阳离子Ga、Y以及REE ,K2 O/Na2 O值低,贫Al、Ca、Mg、Ti、P ,结合构造环境、同位素及年代学资料分析,其应属于后碰撞造山A型花岗岩。基于以上认识推断:大陆板片俯冲至上地幔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表壳岩变质形成榴辉岩;当超高压变质岩石折返至中下地壳时发生了强烈的减压退变质作用形成斜长角闪岩,随后,与片麻岩及面理化含榴花岗岩一道从中下地壳向地表进一步折返,并一同经历了后期的变质变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地体 岩石学 四道河 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吉南地区早元古代变质地体的组成及主要特征 被引量:55
6
作者 贺高品 叶慧文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在辽东-吉南地区存在两个性质不同的变质地体:辽北地体和辽南地体,二者之间以断裂带或韧性剪切带相接。辽北地体包括北辽河群和老岭群,辽南地体包括南辽河群和集安群。不同变质地体内的早元古代变质岩系在地层系统及岩石组合、原岩... 在辽东-吉南地区存在两个性质不同的变质地体:辽北地体和辽南地体,二者之间以断裂带或韧性剪切带相接。辽北地体包括北辽河群和老岭群,辽南地体包括南辽河群和集安群。不同变质地体内的早元古代变质岩系在地层系统及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及沉积环境、变质作用类型及pTt轨迹、区域构造和岩浆活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它们在早元古代时期形成于不同的大陆边缘,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成条件和演化历史。两个变质地体最晚在早元古代晚期经构造作用拼贴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吉南地区 变质地体 变质 岩石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基本组成 被引量:5
7
作者 桑隆康 游振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65-273,共9页
本文以新城-圻春断裂为界将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划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和扬子陆块北缘两个次级变质地体。两个次级地体不仅在地球物理、构造变形方面明显不同,而且在物质成分上有显著差异:它们有各自独立的变质地层系统,遭受了不同类型... 本文以新城-圻春断裂为界将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划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和扬子陆块北缘两个次级变质地体。两个次级地体不仅在地球物理、构造变形方面明显不同,而且在物质成分上有显著差异:它们有各自独立的变质地层系统,遭受了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有完全不同的岩浆活动图象。上述差异均可指示华北、扬子两古陆碰撞对接时扬子陆块北缘向北俯冲至华北陆块南缘之下,这可能包括两次敛合作用、从元古代开始至中生代最终结束的长期复杂的造山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地体 地层 前寒武纪 大陆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岩石组合及其演化——以皖西南碧溪岭和双河地区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鄢全树 钟增球 周汉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46-1253,共8页
碧溪岭和双河地区是大别超高压地体内2个典型的露头区,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研究发现,岩石组合主要为榴辉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和面理化花岗岩。榴辉岩具有壳源的特点,是地壳岩石在地幔深处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形成的;... 碧溪岭和双河地区是大别超高压地体内2个典型的露头区,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研究发现,岩石组合主要为榴辉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和面理化花岗岩。榴辉岩具有壳源的特点,是地壳岩石在地幔深处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形成的;斜长角闪岩为板块折返期间榴辉岩的退变质产物;片麻岩为斜长角闪岩在折返过程中在合适的环境下深熔递进演变的产物;而面理化花岗岩是片麻岩部分熔融的结果。榴辉岩与片麻岩和面理化花岗岩之间为经过改造的原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地体 岩石组合 演化 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峰期变质条件 被引量:4
9
作者 石永红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5-387,338,共14页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同南大别高压 超高压变质地体是由“冷”、“热”榴辉岩带组成的观点 ,但关于两者的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次研究重点解剖大别山太湖地区花凉亭水库附近地区 ,力图通过对各类榴辉岩峰期变质P T条件的研...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同南大别高压 超高压变质地体是由“冷”、“热”榴辉岩带组成的观点 ,但关于两者的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次研究重点解剖大别山太湖地区花凉亭水库附近地区 ,力图通过对各类榴辉岩峰期变质P T条件的研究 ,揭示南大别变质地体的地质结构。全区由南向北出露 4种岩石 :云母片岩、黑云母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和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榴辉岩多呈大小不等的透镜体、岩块或层状分布于后 3类岩石中。根据内洽地质温压计的计算结果 ,并结合各类榴辉岩的地理位置 ,可以看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P T条件自朱家冲经水口、大坝至金河桥是渐次增高的 ,并没有明显的压力差存在 ,其中水口、大坝附近的榴辉岩相当于高压 /超高压过渡环境中形成的榴辉岩。因此 ,我们认为南大别变质地体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冷”、“热”榴辉岩带并不是以断层形式相接触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 榴辉岩 峰期变质P-T条件 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矿物学在某些低级变质地体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振亚 赵文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70-70,共1页
1990年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与技术会议在美国召开,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科技领域正式诞生。纳米科学为许多传统学科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纳米生物学、纳米催化学等的兴起。自80年代多种微束分析技术(如EPMA,SEM,AEM,... 1990年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与技术会议在美国召开,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科技领域正式诞生。纳米科学为许多传统学科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纳米生物学、纳米催化学等的兴起。自80年代多种微束分析技术(如EPMA,SEM,AEM,TEM,STM,PIXE,SXR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矿物学 低级变质地体 变质 硅酸盐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级变质地体中多期变质事件的甄别:以东南极埃默里地区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晓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5-939,共15页
在多期高级变质地体中确定每期变质事件的性质、时代和P-T轨迹是一项非常困难的研究工作,也是变质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将精细的地质年代学研究与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岩石学观察相结合,这是建立同位素年龄与变质事件之间有机联系的... 在多期高级变质地体中确定每期变质事件的性质、时代和P-T轨迹是一项非常困难的研究工作,也是变质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将精细的地质年代学研究与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岩石学观察相结合,这是建立同位素年龄与变质事件之间有机联系的最好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来甄别东南极埃默里地区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高级变质事件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基本上查明了两期变质事件的影响范围、变质时代和P-T演化,但也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一般而言,在同一变质地体中发育两期/多期具有不同构造指向的挤压-伸展变形、保存不同类型(如顺时针和逆时针)或者不连续的P-T演化轨迹以及含有两组/多组变质年龄等可视为存在多期变质事件的标志。当前对多期高级变质作用叠加的研究中还存在两个不清楚的岩石学问题,其一是早期变质作用对晚期变质重结晶施加了什么样的影响?其二是晚期变质作用如何叠加在早期变质矿物组合之上?所以,探索多期高级变质事件的叠加机理、变质行为及控制因素仍是未来岩石学家的艰巨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变质地体 多期变质叠加 埃默里地区 东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地体中脉金矿床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小久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1-77,共7页
最近研究表明,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津巴布韦、印度等地变质地体中脉金矿床形成于葡萄石-绿纤石相到低麻粒岩相变质环境。这组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理、成矿时代和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相近,虽然它们形成深度和环境不同,但连... 最近研究表明,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津巴布韦、印度等地变质地体中脉金矿床形成于葡萄石-绿纤石相到低麻粒岩相变质环境。这组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理、成矿时代和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相近,虽然它们形成深度和环境不同,但连续有序地产于地壳由浅到深的不同深度上,根据矿床形成的温度、压力和深度条件,可将脉金矿床划分为浅成矿床、中成矿床和深成矿床。我国变质地体中的一些脉金矿床形成环境和成矿特征与国外矿床类似,而另一些矿床则存在重大差异。90年代以来提出的脉金矿床成矿模式包括: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多阶段多成因模式和改造成矿模式等。巨大的脉金成矿省出现在地史上三个时期,即晚太古代(约2.7~2.6Ga)、晚古生代(450~340Ma)和中-新生代,这与超大陆的增生和拼接作用发生的时期相应。巨大的金矿集中区位于外部造山带;较小矿床的形成在时间和空间上也与超大陆旋回内部造山带的碰撞构造作用有关。脉金矿床与煌斑岩没有成因联系,但橄榄玄粗质岩浆作用反映了外来地体斜向碰撞之后隆升和减压的地球动力学状态,而金矿床即形成于这一特殊背景。应力制图技术(STM^(TM))是预测成矿靶区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地体 脉金矿床 成矿模式 地球动力学背景 成矿机理 成矿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开变质地体的地质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康云骥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75-280,共6页
位于两广交界处的云开大山地区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变质表壳岩与寒武纪变形变质花岗岩组成的变质地体。该地体形成于晚前寒武纪 ,它在古生代向北运移并同时发生左旋旋转 ,从而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在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期间 ,该地体最... 位于两广交界处的云开大山地区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变质表壳岩与寒武纪变形变质花岗岩组成的变质地体。该地体形成于晚前寒武纪 ,它在古生代向北运移并同时发生左旋旋转 ,从而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在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期间 ,该地体最终与钦州沉积地体拼合。由于应力弛张作用 ,使两地体间的构造分界线 (灵山构造带 )后期表现为左旋断层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地体 韧性剪切 云开大山 前寒武纪 古生代 应力弛张作用 构造分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后龙门山中压变质地体的形成时代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晓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89年第3期269-274,共6页
该变质地体发育在古生界—三叠系的地槽型建造之中,属中压相系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它生成于印支晚期,并伴随着强烈的褶皱变形、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它起源于巴颜喀拉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碰撞,热流上升可能和陆内的俯冲及壳内局部... 该变质地体发育在古生界—三叠系的地槽型建造之中,属中压相系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它生成于印支晚期,并伴随着强烈的褶皱变形、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它起源于巴颜喀拉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碰撞,热流上升可能和陆内的俯冲及壳内局部熔融带的产生有关。该中压变质带与西侧三叠系复理石的低压过渡型区域动力热流变带及区域动力变质带相伴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后龙门山 变质地体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库米什变质地体研究
15
作者 朱文斌 王赐银 马瑞士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73-383,共11页
新疆库米什地区的变质杂岩,过去曾被认为是泥盆系地层和海西期花岗岩体。本文研究表明,该杂岩体的诸方面特征与其周围古生代岩块存在明显差异,而与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的托格拉克布拉克群可以对比。实际上,库米什变质杂岩并... 新疆库米什地区的变质杂岩,过去曾被认为是泥盆系地层和海西期花岗岩体。本文研究表明,该杂岩体的诸方面特征与其周围古生代岩块存在明显差异,而与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的托格拉克布拉克群可以对比。实际上,库米什变质杂岩并非泥盆系地层和海西期花岗岩体。而是天山造山带中的前寒武纪变质地体,是因弧后扩张从塔里木克拉通北缘裂解出来的大陆碎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米什 变质地体 新疆 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太古代高级变质地体中的金矿化
16
作者 孙晓明 徐克勤 +1 位作者 任启江 Reid.R.Keays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很多人认为太古代地体中没有绿岩带就不可能有金矿化,但华北地台上一些高级变质地体中也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金矿。本文讨论了高级变质地体中产生金矿化的可能性、初步总结了此类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并将其与典型绿岩带型金矿进行了对化... 很多人认为太古代地体中没有绿岩带就不可能有金矿化,但华北地台上一些高级变质地体中也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金矿。本文讨论了高级变质地体中产生金矿化的可能性、初步总结了此类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并将其与典型绿岩带型金矿进行了对化,发现了它们之间存在一系列区别。本文并对产生之些区别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化 太古代 变质地体 华北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乌拉尔与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对比与启示
17
作者 刘嵘 桑隆康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17,共5页
通过对俄罗斯南乌拉尔造山带Maksyutov杂岩的野外考察及资料分析,并与大别HP-UHP变质地体进行对比后认为,两个高压超高压变质产物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如:皆处在起源于微陆、微洋、多岛海环境的俯冲碰撞带、缺乏与超高... 通过对俄罗斯南乌拉尔造山带Maksyutov杂岩的野外考察及资料分析,并与大别HP-UHP变质地体进行对比后认为,两个高压超高压变质产物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如:皆处在起源于微陆、微洋、多岛海环境的俯冲碰撞带、缺乏与超高压变质作用同期的岩浆作用和洋壳消亡证据等。进一步探讨二者形成机制的共性,有利于揭示陆壳俯冲及折返过程中物质的运动特性,查明俯冲带内构造热演化与岩浆作用关系等重要地质问题。Maksyutov杂岩中的块状石墨可能源于金刚石,这一认识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岩 大别山 高压超高压 变质地体 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及其成因解释 被引量:38
18
作者 张儒媛 从柏林 刘忠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11-226,共16页
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是秦岭-大别构造带的东延部分,主要由含榴辉岩的角闪岩相片麻岩和含蓝片岩的浅变质岩系组成。榴辉岩的变质年龄集中在320~220Ma(石炭纪-三叠纪)之间。柯石英榴辉岩的最新年龄为210Ma。以柯石英榴辉岩为代表的超高压... 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是秦岭-大别构造带的东延部分,主要由含榴辉岩的角闪岩相片麻岩和含蓝片岩的浅变质岩系组成。榴辉岩的变质年龄集中在320~220Ma(石炭纪-三叠纪)之间。柯石英榴辉岩的最新年龄为210Ma。以柯石英榴辉岩为代表的超高压变质岩可能是具有元古代基底苏鲁微大陆块前缘俯冲到70~100km或更深的地方,遭受超高压变质作用形成的。在晚三叠纪由于中朝和扬子板块的碰撞和缝合,产生的一系列逆冲、叠加和剪切作用使深位变质岩片受到抬升,使它们出露于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地区 变质地体 柯石英 榴辉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古宙高级变质地体中金矿床的一种形成模式——陕西潼峪金矿床的形成机理
19
作者 胡正国 《黄金科技动态》 1989年第2期11-16,共6页
金作为地球的一种遍在元素,在不同热—动力环境中都具有特殊的行为性状,呈现为:高温条件下活化迁移,中温条件下富集定位,低温条件下溶解归并。因此它所形成的内生和表生矿床都极为复杂多样,可谓是一种多因复成的典型后生聚集成矿元素。... 金作为地球的一种遍在元素,在不同热—动力环境中都具有特殊的行为性状,呈现为:高温条件下活化迁移,中温条件下富集定位,低温条件下溶解归并。因此它所形成的内生和表生矿床都极为复杂多样,可谓是一种多因复成的典型后生聚集成矿元素。金元素在地球各圈层、地壳各岩类中的分配,以及太古宙和元古宙地层(岩石)的含量大大高于寒武纪以后各地层的含量等都可清楚表明金的深源性,并决定该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后生性和伴生性,由此而规定了金的时空分布规律:Ant期金、银单独成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因 太古宙 变质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柏地区高压变质地体在地壳中的抬升机制 被引量:23
20
作者 崔建军 胡健民 刘晓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165-2176,共12页
桐柏杂岩位于秦岭与大别造山带之间,南北两侧为NWW-SEE向延伸的含榴辉岩高压变质地体,其构造就位过程及其与高压变质地体的构造关系为地质学家们所关注。本文研究表明,所谓的桐柏杂岩实际上是一个早白垩世花岗质片麻岩杂岩体,其内包裹... 桐柏杂岩位于秦岭与大别造山带之间,南北两侧为NWW-SEE向延伸的含榴辉岩高压变质地体,其构造就位过程及其与高压变质地体的构造关系为地质学家们所关注。本文研究表明,所谓的桐柏杂岩实际上是一个早白垩世花岗质片麻岩杂岩体,其内包裹一定数量的三叠纪中高级变质岩石。桐柏杂岩南北两条边界韧性剪切带具有相反的运动学指向,分别为大型右行和左行韧性剪切带,其形成时代为131Ma。这两条韧性剪切带中的剪切面理分别朝SSW和NNE向倾斜,韧性剪切带及杂岩体内部发育的拉伸线理均稳定地朝SEE方向缓倾伏。而在杂岩体的东端发育低角度近南北向韧性剪切变形带,其糜棱面理朝SEE方向低角度缓倾斜,矿物拉伸线理也朝SEE方向低角度缓倾伏,运动学标志指示东侧地质体朝295°~310°的方向逆冲。因此,桐柏杂岩实际上被一个顺造山带的韧性剪切带所围限,这个韧性剪切带及杂岩体内部韧性变形运动学指示了一个早白垩世由东向西的低角度抬升过程,而这一过程直接导致了含榴辉岩高压变质地体沿着造山带的方向从地壳深部抬升到近地表。这一研究结果对理解和认识桐柏-大别-苏鲁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晚期抬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柏地区 高压 变质地体 壳中 抬升机制 area levels China Tongbai complex 韧性剪切带 DUCTILE SHEAR zone METAMORPHIC rocks SHEAR zones 桐柏杂岩 Early CRETACEOUS 杂岩 低角度 southern SEE norther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