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栖克雷伯氏菌DX120E中RpoN和NtrC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黄颖 孙安妮 +4 位作者 盘杨飞 闫佳维 王雨仪 李杨瑞 邢永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38,147,共10页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RpoN和NtrC对变栖克雷伯氏菌菌株DX120E氮代谢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该菌株在生物固氮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DX120EΔrpoN突变株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DX120EΔrpoNΔntr C双突变株,并对其进行...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RpoN和NtrC对变栖克雷伯氏菌菌株DX120E氮代谢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该菌株在生物固氮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DX120EΔrpoN突变株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DX120EΔrpoNΔntr C双突变株,并对其进行鉴定。对DX120E野生型菌株、ΔrpoN突变株和ΔrpoNΔntrC双突变株的生长特性、运动能力、胞外多糖产量、生物膜形成及氨基酸代谢能力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DX120EΔrpoNΔntrC双突变株。与DX120E野生型菌株相比,DX120EΔrpoNΔntrC双突变株在以蛋白胨和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无明显差异,但在以硝酸钾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无法正常生长,DX120EΔrpoNΔntrC双突变株的硝酸盐利用能力、群集能力、胞外多糖产量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均有所减弱;DX120EΔrpoN突变株不能利用组氨酸,DX120EΔrpoNΔntrC双突变株可以利用组氨酸,但不能利用脯氨酸;DX120EΔrpoN突变株和DX120EΔrpoNΔntrC双突变株在生长特性、泳动和群集、生物膜形成及胁迫耐受能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RpoN和NtrC影响菌株DX120E的硝酸盐利用能力、群集能力、胞外多糖产量及生物膜形成能力,RpoN对DX120E的生物学特性调控占主导地位,RpoN和NtrC共同参与调控细菌对氨基酸的摄取及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栖克雷伯氏菌 RPON NTRC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 nifH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英文)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琨琨 牛俊奇 +3 位作者 魏春燕 邢永秀 杨丽涛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19-1725,共7页
【目的】了解甘蔗内生固氮菌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DX120E nif H基因的生物信息学,为揭示甘蔗内生固氮菌DX120E的固氮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NCBI上其他固氮菌株的nif H序列设计引物,对内生固氮菌Klebsiel... 【目的】了解甘蔗内生固氮菌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DX120E nif H基因的生物信息学,为揭示甘蔗内生固氮菌DX120E的固氮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NCBI上其他固氮菌株的nif H序列设计引物,对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菌进行PCR扩增;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核苷酸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对其蛋白结构进行预测。【结果】甘蔗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 nif H基因的ORF为882bp,Gen Bank登录号为KF732646.1,与Klebsiella pneumoniae 342、Klebsiella variicola At-22等6种固氮菌的nif H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5.0%-99.0%。DX120E nifH蛋白与Klebsiella pneumoniae 342的亲缘关系最近,与非克雷伯氏菌固氮菌的亲缘关系较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菌株DX120E的nif H基因编码293个氨基酸,起特别重要的氨基酸残基非常保守。该基因在N端有11个氨基酸残基即酪氨酸—甘氨酸—赖氨酸—甘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赖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苏氨酸,其属于典型结合ATP的基序结构。nif H蛋白分子量为32.07k D,pI为4.92,为酸性蛋白;其具有2个ASN糖基化位点,1个CAMP磷酸化位点,6个CK2磷酸化位点,6个PKC磷酸化位点。疏水性预测显示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结论】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DX120E nif H基因的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克雷伯氏菌固氮菌属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该基因在甘蔗生物固氮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内生固氮 变栖克雷伯氏菌 NIFH基因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菌草根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的分离、鉴定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林标声 汪丽芳 +2 位作者 宋昭昭 贾雨雷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6-122,共7页
采用Ashby和Nfb无氮培养基从巨菌草成熟期根部分离得到1株具有高效固氮性能的内生固氮菌GN02,其在分离的菌落中所占比例最高,且酶活性较高.经16S rDNA序列鉴定,该菌株与克雷伯氏菌属各菌株同源性关系可达99%,结合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 采用Ashby和Nfb无氮培养基从巨菌草成熟期根部分离得到1株具有高效固氮性能的内生固氮菌GN02,其在分离的菌落中所占比例最高,且酶活性较高.经16S rDNA序列鉴定,该菌株与克雷伯氏菌属各菌株同源性关系可达99%,结合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为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在含氮源的KP培养基中菌株GN02的生长情况明显优于无氮源的Ashby培养基.菌株GN02在KP培养基中的最优培养条件为:温度37.1℃,pH 5.6,蔗糖25.6 g·L^(-1),在此条件下其D_(600 nm)能达到1.48,比优化前提高了22.31%.响应面优化所得到的培养条件重复性好,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固氮 变栖克雷伯氏菌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蚯蚓肠道固氮菌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梁珍 李林辉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第8期44-45,60,共3页
蚯蚓被称为“土壤生态系统工程师”,有研究表明蚯蚓肠道内含有固氮菌,分离和利用其固氮能力很有意义。本文从蚯蚓肠道内分离到了一株细菌006,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及nifH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菌落呈白色、圆形、半... 蚯蚓被称为“土壤生态系统工程师”,有研究表明蚯蚓肠道内含有固氮菌,分离和利用其固氮能力很有意义。本文从蚯蚓肠道内分离到了一株细菌006,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及nifH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菌落呈白色、圆形、半透明、光滑、湿润、易挑取。菌体呈短杆状,单个排列。革兰氏染色阴性,与变栖克雷伯氏菌16SrDNA序列高度同源,确定其为变栖克雷伯氏菌,并从中克隆到了固氮酶基因nifH,确定其固氮作用。本研究为后期开展以蚯蚓为固氮载体的研究提供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固氮 变栖克雷伯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