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性动物
1
作者 刘光泉 《湖南农业》 2004年第6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变性动物 性别变化 性逆转 红鲷鱼 牡蛎 鳝鱼 白头翁鱼 沙蚕 蓝条石斑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锥体细胞失功能大鼠和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大鼠对视锥与视杆通路振荡电位的分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少伟 安晶 +5 位作者 夏峰 张磊 张迁 陶冶 李振峰 张作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6-252,共7页
背景振荡电位(OPs)是评估视网膜缺血缺氧性疾病视网膜功能变化的重要工具,利用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动物模型对视锥、视杆通路起源的OPs特点进行研究非常重要。目的在两种自发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模型大鼠中分离视锥、视杆通路,对比分析... 背景振荡电位(OPs)是评估视网膜缺血缺氧性疾病视网膜功能变化的重要工具,利用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动物模型对视锥、视杆通路起源的OPs特点进行研究非常重要。目的在两种自发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模型大鼠中分离视锥、视杆通路,对比分析视杆、视锥通路起源的OPs波的特点。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锥体细胞失功能(RCD)大鼠、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大鼠各6只,以RETI—scan视觉生理记录系统分别在暗适应(12h)和明适应(10min)条件下,用不同强度的刺激光(-35、-25、-15、-5、0、5db)进行刺激,记录各组大鼠的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通过Matlab7.0的Butterworth滤波提取OPs,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对所得OPs进行频谱分析。结果暗适应条件下SD大鼠和RCD大鼠的ERG均可见a波和b波,但CSNB大鼠b波阙如;明适应条件下,sD大鼠和CSNB大鼠可见b波,但RCD大鼠各波阙如。暗适应较高刺激光强度下,SD大鼠和RCD大鼠均有低频(主频)和高频(次频)两个明显的频峰,分别为75~110Hz、90~120Hz和90—120Hz、110~135Hz;不同刺激光强度下,CSNB大鼠只有一个频峰,为70~100Hz。而明适应不同刺激光强度下,sD大鼠和CSNB大鼠均只有一个频峰,分别为75~95Hz和70~85Hz。明适应条件下与sD大鼠比较,CSNB大鼠b波隐含时延长,b波振幅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暗适应条件下,RCD大鼠b波隐含时和振幅与sD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D大鼠比较,RCD和CSNB大鼠OPs波振幅下降,隐含时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适应条件下不同刺激光强度下CSNB大鼠OPs波的隐含时明显长于sD大鼠,振幅明显低于SD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锥、视杆通路起源的OPs有不同特性,自发性视网膜退行性改变大鼠的视杆OPs有两个频峰,正常情况下,视杆通路对OPs的贡献比视锥通路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电生理/视网膜电图 振荡电位 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视网膜锥体失能大鼠 先天性 静止性夜盲大鼠 傅里叶变换 频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地区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驱动基因表达情况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乔秀丽 艾丹 +2 位作者 梁洪陆 穆殿斌 郭其森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0,共7页
背景与目的分子生物学靶向治疗已逐渐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分析山东地区NSCLC多种驱动基因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为筛选分子靶向治疗目标人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荧... 背景与目的分子生物学靶向治疗已逐渐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分析山东地区NSCLC多种驱动基因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为筛选分子靶向治疗目标人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荧光探针PCR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 4-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EML4-ALK)、肉瘤致癌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ROS proto-oncogene 1,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OS1)、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gene,KRAS)基因表达情况,回顾性分析阳性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EGFR基因突变阳性率为36.70%,主要为19、21外显子突变,突变人群主要为女性、腺癌、不吸烟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ML4-ALK融合基因重排阳性率为9.37%。人群特征主要为60岁以下不吸烟人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突变与病理类型和性别间无明显差异。ROS1融合基因重排阳性率为3.67%,均为60岁以下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份病例标本开展KRAS基因检测,阳性标本数2例,阳性率为8.70%。2份阳性标本均为60岁以上病例,男女各占1例,病理类型均为腺癌,均无吸烟史。此外,未发现有两种基因同时突变的病例。结论 EGFR、EML4-ALK、ROS1、KARS基因在NSCLC患者中存在较高的突变率,且具有不同的人群特征,在选择靶向治疗人群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肉瘤致癌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 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与EML4-ALK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吴菡 孙苏安 +2 位作者 刘海燕 刘文杰 黄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119-2122,共4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动物微管相关蛋白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L4-ALK)融合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病理确诊的NSCLC患者213例,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检测EGFR基因的突变状态,RT-PCR法检...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动物微管相关蛋白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L4-ALK)融合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病理确诊的NSCLC患者213例,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检测EGFR基因的突变状态,RT-PCR法检测EML4-ALK融合基因表达情况,分析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GFR基因突变率为25.35%,女性、腺癌、非吸烟患者突变率显著较高(P<0.05)。EML4-ALK融合基因表达率为2.82%,女性、腺癌、60岁以下非吸烟人群突变率显著较高(P<0.05)。未发现两个基因共同突变的病例。结论 NSCLC患者存在EGFR基因、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均以女性、腺癌、非吸烟者表达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