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8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阳观测系统二维指向机构变形误差在轨辨识方法
1
作者 王皓 王田野 +2 位作者 宋宵含 徐凯 许海玉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1,共7页
太阳观测系统由太阳观测载荷与二维指向机构组成,卫星在轨运行时,二维指向机构变形误差会对太阳观测载荷光轴指向确定精度造成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变形误差在轨辨识方法。首先,对太阳观测系统内部变形误差传递过程进行数学建模... 太阳观测系统由太阳观测载荷与二维指向机构组成,卫星在轨运行时,二维指向机构变形误差会对太阳观测载荷光轴指向确定精度造成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变形误差在轨辨识方法。首先,对太阳观测系统内部变形误差传递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其次,对数学模型中各坐标系间的变形误差参数给出在轨辨识方法。最后,通过数学仿真进行在轨变形误差模拟、变形误差参数辨识和光轴指向确定精度评估。仿真结果验证了文章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含二维指向机构的有效载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观测系统 二维指向机构 变形误差 在轨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珠丝杠进给系统弹性变形预测方法
2
作者 宋昱 孔令飞 +4 位作者 黄祖广 李珂 杨帅 马家豪 杨振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155,共7页
依据滚珠丝杠进给系统的实际布局形式,建立了包含系统惯性力和摩擦扰动综合作用下的进给系统弹性变形计算架构。以进给系统等效2-DOF模型为基础,结合Bouc-Wen迟滞形态函数,构建了进给系统预滑移非线性迟滞与滑移线性特征共存的摩擦扰动... 依据滚珠丝杠进给系统的实际布局形式,建立了包含系统惯性力和摩擦扰动综合作用下的进给系统弹性变形计算架构。以进给系统等效2-DOF模型为基础,结合Bouc-Wen迟滞形态函数,构建了进给系统预滑移非线性迟滞与滑移线性特征共存的摩擦扰动混合形态表征模型,明晰了不同移动参数或轨迹下电机-丝杠端和丝母-工作台端摩擦扰动的输出变化特征及其边界。以此为基础,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对比,探明了综合考虑惯性力及摩擦扰动作用下滚珠丝杠进给系统弹性变形与移动速度、加速度及轨迹形式之间的关联关系,验证了文章所提出的Bouc-Wen混合形态摩擦模型对提升进给系统弹性变形预测精度的有效性,这将为实现高速精密机床滚珠丝杠进给系统弹性变形的精准抑制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珠丝杠进给系统 弹性变形 混合形态摩擦模型 预测精度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冷却系统对ABS薄板制件翘曲变形的影响
3
作者 牛景丽 刘进钱 明平美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59,共4页
基于实际注塑经验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圆形薄板制件注塑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料筒温度为250℃,注射压力为12.0 MPa,保压压力为0.5 MPa,保压时间为3.0 s,模具温度为65℃。利用Moldflow软件对注塑ABS圆形薄板制件的机... 基于实际注塑经验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圆形薄板制件注塑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料筒温度为250℃,注射压力为12.0 MPa,保压压力为0.5 MPa,保压时间为3.0 s,模具温度为65℃。利用Moldflow软件对注塑ABS圆形薄板制件的机械冷却系统进行模拟仿真,并进行实际注塑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机械冷却系统为单根直径8 mm的冷却管路排列于模具单侧,冷却液温度25.00℃;模拟的进出口冷却温度分别为25.03,30.31℃,冷却时间为33.72 s,零件底面温度最高为62.01℃,零件z方向总翘曲变形量为1.153 mm;实际注塑时料筒温度对翘曲变形量影响最大,方差为1.53,但影响幅度较小,说明在所设计的机械冷却系统下,各因素的影响都在可控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翘曲变形 MOLDFLOW软件 机械冷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向门控式宽度学习系统的监测数据结构变形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向龙 王亚飞 +1 位作者 王彦博 王立新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9-736,共8页
监测数据深度学习预测模型运算量大、实时性差,为此结合宽度学习系统(BLS)和双向长短时记忆(Bi-LSTM)模型的优势,提出基于双向门控式宽度学习系统(Bi-G-BLS)的结构变形预测模型.对BLS的特征节点增加循环反馈和遗忘门结构,提高当前节点... 监测数据深度学习预测模型运算量大、实时性差,为此结合宽度学习系统(BLS)和双向长短时记忆(Bi-LSTM)模型的优势,提出基于双向门控式宽度学习系统(Bi-G-BLS)的结构变形预测模型.对BLS的特征节点增加循环反馈和遗忘门结构,提高当前节点对前一节点的依赖关系,分别从正向和反向提取时间序列的内部特征,充分挖掘数据的双向特征,在提高模型预测精确度的同时减少模型预测时间.基于实测的地铁基坑沉降监测数据的测试结果显示,所提预测模型与门控循环单元(GRU)、BLS、Bi-LSTM、G-BLS模型相比,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平均分别降低了21.04%、12.81%、24.41%;在预测精度相近的情况下,所提模型的预测时间比Bi-LSTM模型降低了99.59%.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预测速度和精确度上较对比模型有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变形 预测模型 深度学习 门控循环单元(GRU) 宽度学习系统(B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风下大跨拱桥变形对高速列车行车平稳性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小珍 周彦希 王铭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为探求侧风下的拱桥变形对列车平稳性的作用机理,通过风-车-桥耦合系统得到跨中横、竖向位移,分析不同风速、车速下的列车行车平稳性,量化桥梁变形对风-车-桥系统中列车横、竖向加速度的贡献;结合车体加速度响应的敏感波长及桥梁变形的... 为探求侧风下的拱桥变形对列车平稳性的作用机理,通过风-车-桥耦合系统得到跨中横、竖向位移,分析不同风速、车速下的列车行车平稳性,量化桥梁变形对风-车-桥系统中列车横、竖向加速度的贡献;结合车体加速度响应的敏感波长及桥梁变形的时频特性,分析桥梁变形对行车平稳性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桥梁竖向位移差异较横向位移差异较小,且主要位移由车致桥梁变形产生,最大幅值达到了-9.2mm;在列车及风荷载作用下,桥梁横向及竖向位移较为显著,但其对列车平稳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界墩位置处,约为其余位置响应的4倍;除交界墩区域,桥上列车的行车平稳性主要由风致列车振动及轨道不平顺决定;车体横向及竖向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分布与轨道不平顺的波长密切相关,其对应的敏感波长区间均小于120m;车体横向及竖向加速度主要受车辆荷载作用引起的桥梁变形影响,而风荷载引起的桥梁变形主要分布于主跨范围内,波长大于120m,因而未对列车车体加速度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行车平稳性 桥梁变形 风荷载 风-车-桥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防护系统冲击大变形视觉监测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田永丁 杨啸宇 +3 位作者 余志祥 骆丽茹 程强 许浒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63-171,共9页
局域少数点位的变形监测往往难以反馈复杂柔性防护系统的实际工作形态,常造成预警误报,为此提出了基于多点分布式的柔性防护系统变形视觉采集分析方法。利用帧间光流算法实现了落石冲击下柔性防护网系统全场二维速度场识别,据此建立了... 局域少数点位的变形监测往往难以反馈复杂柔性防护系统的实际工作形态,常造成预警误报,为此提出了基于多点分布式的柔性防护系统变形视觉采集分析方法。利用帧间光流算法实现了落石冲击下柔性防护网系统全场二维速度场识别,据此建立了速度幅值二维分布图,通过相邻帧图像的速度分布差值图实现了柔性防护系统全场冲击变形状态的实时追踪,进一步提出了复杂运动叠加情形下柔性防护网系统稠密测点变形高鲁棒性提取算法,并分析了其变形规律同时提取了最大变形量,实现了有限测点监测到无限分布式传感的突破。设计了三跨柔性防护系统足尺模型,开展了750 kJ落石冲击试验,通过高速相机非接触式监测了落石冲击防护系统全过程影像数据。研究表明:所提议方法实现了落石冲击下柔性防护系统全场变形状态非接触、全历程追踪,冲击过程包含落锤接触防护系统、最大冲击变形与触底反弹三个阶段;为验证所提方法的可靠性,提取了落石冲击下柔性防护系统跨中区域冲击大变形曲线,发现750 kJ能量冲击下柔性防护系统的最大变形量为-6.201 m,与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19%和0.93%。所提方法实现了足尺冲击试验中柔性防护系统工作形态的远程监测,有潜力应用于落石灾害下柔性防护系统的形态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防护系统 落石冲击 冲击大变形 计算机视觉技术 足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电机护环胀形新工艺及其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7
作者 倪洪启 吴宝胜 +1 位作者 杨兵 邵敏刚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0,共8页
【目的】为生产母线平直、加工余量少、残余应力低的高质量发电机护环,提出了一种基于水压机与超高压泵联动强化护环的新工艺。【方法】利用水压机压下模具,通过模具向下挤压护环,同时使用超高压泵向护环内部注入超高压液体,促使护环产... 【目的】为生产母线平直、加工余量少、残余应力低的高质量发电机护环,提出了一种基于水压机与超高压泵联动强化护环的新工艺。【方法】利用水压机压下模具,通过模具向下挤压护环,同时使用超高压泵向护环内部注入超高压液体,促使护环产生塑性变形。通过精确控制水压机的压力与超高压泵注液压力,调节护环的变形形状。当护环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变形阻力增大,需更换模具继续胀形,直至护环达到预期成形尺寸。相比传统液压胀形工艺,该新工艺设备成本更低且效率更高。以50Mn18Cr5材料作为发电机护环制造基材,采用ANSYS Workbench对胀形过程中的护环外径尺寸变化及受力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同时,根据自动控制系统的要求完成自动控制程序及HMI组态界面的设计,利用PLC控制发动机护环的生产过程,并通过HMI组态界面显示胀形过程中护环的直径变化、变形速度、系统压力及温度等参数。通过监测护环直径变化,精准调控水压机与超高压泵的压力,确保液压胀形顺利进行。若水压机和超高压泵发生故障,控制系统会自动报警,既保护操作人员安全,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结果】有限元分析显示,护环液压胀形过程中护环外径变化与实际生产结果的最大误差仅为2.312 mm,验证了新工艺的可行性。通过HMI组态界面直观呈现设备工作状态和参数,不仅保证了发电机护环的生产质量和效率,也使操作更加便捷。【结论】水压机与超高压泵联动的新工艺可有效生产母线平直、加工余量少、残余应力低的高质量发电机护环,为护环制造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电机护环 水压机与超高压泵联动 护环强化装置 自动控制系统 有限元分析 组态界面 变形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反式变形光学系统偏振像差分析及其对点扩散函数的影响
8
作者 马士杰 吴洪波 +2 位作者 赵尚男 吴庆 张新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8-1417,共10页
变形光学系统是一种具有双平面对称性的相对特殊的光学系统,其结构会引入非旋转对称的偏振像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一个折反式变形光学系统,并对该系统的偏振像差及其对点扩散函数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基于三维偏振光线追迹对折反... 变形光学系统是一种具有双平面对称性的相对特殊的光学系统,其结构会引入非旋转对称的偏振像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一个折反式变形光学系统,并对该系统的偏振像差及其对点扩散函数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基于三维偏振光线追迹对折反式变形光学系统进行仿真计算,获得偏振像差的详细数据,并计算各个表面的二向衰减、相位延迟分布特性以及系统的琼斯瞳、振幅响应矩阵、点扩散函数和偏振串扰对比度。结果表明:最大二向衰减为0.145,最大相位延迟为1.46×10^(-2)rad,均出现在次镜位置。2∶1变形比的光学系统的振幅响应函数在长焦端和短焦端方向的偏振串扰项存在40.6%的差异,偏振串扰将该变形光学系统的对比度限制在10^(-6)量级。高精度变形光学系统中的偏振像差不可忽略,可采用膜层设计和折反式结构等方法降低偏振像差影响。该研究结论可为变形光学系统在深空探测、相干通信系统等领域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光学系统 偏振像差 点扩散函数 琼斯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变形不同工况参数对行星齿轮系统齿隙影响规律研究
9
作者 吴志剑 王靖岳 +1 位作者 张成强 丁建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9-175,共7页
针对不同工况条件下,行星齿轮系统的齿侧间隙因热变形所发生的改变,提出一种包含内啮合副热变形的行星齿轮系统齿侧间隙改变量理论计算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稳态热-结构耦合场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验证,获得不同工况下的稳态温度场... 针对不同工况条件下,行星齿轮系统的齿侧间隙因热变形所发生的改变,提出一种包含内啮合副热变形的行星齿轮系统齿侧间隙改变量理论计算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稳态热-结构耦合场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验证,获得不同工况下的稳态温度场数据。基于所提出的模型并结合稳态温度场数据,分析变转速、变扭矩以及恒功率3种工况下,行星齿轮系统齿侧间隙随工况参数的变化规律,可为行星齿轮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齿轮系统 工况参数 变形 齿侧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罩结构热变形对复眼光学系统像质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王媛 杨陈 +1 位作者 李世杰 张进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3-192,共10页
复眼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受到材料性能变迁、加工装调误差及光机结构变形等多种因素影响。球形罩作为复眼光学系统中关键的集成部件,其尺寸精度决定着中继筒之间以及中继筒与球透镜之间的定位精度。一般出于整体系统减重的考虑,往往对其... 复眼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受到材料性能变迁、加工装调误差及光机结构变形等多种因素影响。球形罩作为复眼光学系统中关键的集成部件,其尺寸精度决定着中继筒之间以及中继筒与球透镜之间的定位精度。一般出于整体系统减重的考虑,往往对其壁厚有着减薄的偏好,然而当壁厚减薄到一定程度时,环境温度波动引起球形罩的结构热变形增大,其对复眼系统像质的影响将不容忽视。文中以球形罩为关键结构件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稳态热结构耦合分析,将热变形量转化为复眼光学系统误差量,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二次评估。结果表明,用材为结构钢的结构件受热变形影响,将导致相邻中继相机在沿轴方向产生0.424 mm的最大变形以及−0.367°~0.270°的倾斜误差,引入误差后的复眼光学系统在100 lp/mm处,中心位中继相机像质变化较小,四周及对角位中继相机MTF下降至0.3以下,像质受热变形影响显著,为球形罩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眼光学系统 球形罩 结构热变形 像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形分数阶Lorenz混沌系统的煤岩界面图像分割方法
11
作者 周素静 康楠 余敏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6-251,共6页
煤岩界面图像的精准分割对于确保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图像分割方法在处理复杂煤岩界面时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形分数阶Lorenz混沌系统的煤岩界面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变形分数阶Lorenz混沌系统的复杂... 煤岩界面图像的精准分割对于确保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图像分割方法在处理复杂煤岩界面时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形分数阶Lorenz混沌系统的煤岩界面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变形分数阶Lorenz混沌系统的复杂动力学特性生成混沌序列,通过对图像像素点进行扰动,增强图像的细节特征;然后,结合混沌序列的分布特性,对图像进行初步分割,获得候选分割区域;最后,采用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对候选区域进行精细分割,提取出煤岩界面的准确边界。通过在多组煤岩界面图像上开展试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变形分数阶Lorenz混沌系统的图像分割方法在分割精度和鲁棒性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煤岩界面,并具有较好的抗噪性能和计算效率,为煤岩图像处理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变形分数阶 LORENZ混沌系统 煤岩界面 自适应阈值 混沌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X洼断裂系统变形机制及其控洼-控源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旭 孙永河 +4 位作者 郑金云 蔡嵩 张慧敏 李明 魏建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86-1997,共12页
为明确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陆丰X洼洼槽迁移特征,掌握烃源岩展布规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运用断裂活动期次的厘定、断距-位移曲线和平衡剖面等技术手段,对珠一坳陷陆丰X洼断裂变形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为明确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陆丰X洼洼槽迁移特征,掌握烃源岩展布规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运用断裂活动期次的厘定、断距-位移曲线和平衡剖面等技术手段,对珠一坳陷陆丰X洼断裂变形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陆丰X洼为由NE—NEE—NWW弧形断裂(F_1)控制形成的北断南超半地堑,洼内发育NE、NEE、EW三组走向的次级断裂;根据主干断裂分段特征和断裂组合样式将研究区分为东、西两个次洼;主干断裂多期活动,共经历了裂陷Ⅰ幕、裂陷Ⅱ幕和裂陷Ⅲ幕三期构造变形,在不同的变形特征控制下,盆内形成了早文昌期活动断裂、早文昌—恩平期活动断裂、晚文昌—恩平期活动断裂、恩平期活动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共五套断裂系统。成因上,陆丰X洼内断裂整体受控于基底NE—NEE—NWW向弧形先存逆冲-变换断裂体系,在成盆期,西次洼沿先存NE-NEE向断裂拉张发生伸展变形,东次洼沿先存NWW向走滑断裂发生张扭变形;变形过程中受断面改造的影响,西次洼形成了反向切割断裂,东次洼形成了“V”字形的特殊构造样式。控陷断裂均具有分段生长特征,控制沉积中心从西北向东南、由盆缘向盆内方向迁移的同时影响文三、文四段烃源岩的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X洼 断裂活动强度 断裂系统 变形机制 控洼-控源作用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悬臂转子-轴承系统的热致同步振动失稳特性
13
作者 刘阳 余承智 袁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8-99,共12页
为探究轴颈温度分布对高速悬臂转子-轴承系统热致同步振动失稳特性(Morton效应)的影响,建立高速悬臂转子三维瞬态热弯曲响应模型,提出了Morton效应失稳阈值判据。首先,对滑动轴承进行三维瞬态热流体动力学计算,考虑空穴效应和温黏效应,... 为探究轴颈温度分布对高速悬臂转子-轴承系统热致同步振动失稳特性(Morton效应)的影响,建立高速悬臂转子三维瞬态热弯曲响应模型,提出了Morton效应失稳阈值判据。首先,对滑动轴承进行三维瞬态热流体动力学计算,考虑空穴效应和温黏效应,采用动态网格模型实现不同工况下的轴颈涡动,获得轴颈表面的周向和轴向温度分布。然后,采用三维实体和一维梁单元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转子热变形和动力学特性计算。最后,通过实验测试结果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收敛涡动和循环涡动,轴颈发散涡动产生的周向温差更大,转速为10000 r/min时,轴颈周向温差达到25 K;轴颈表面温度的周向分布曲线越接近正弦曲线、轴颈高温区域的轴向长度越长,转子的热不平衡量越大;提出的失稳阈值判据可精确判断转子-轴承系统的最高工作转速,与避开10%临界转速的传统判据相比,最高工作转速提高了7.2%。该研究可为高速悬臂转子-轴承系统的分析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ton效应 转子-轴承系统 转子热变形 振动失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桥耦合系统结构初始变形伪惯性力模型研究
14
作者 曾旻 刘汉云 +2 位作者 杨俊伟 毛娜 蒋君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以往车桥耦合动力分析中不考虑结构初始变形与轨道不平顺两者的差异。研究将高速铁路轨道-桥梁结构初始变形与轨道不平顺分开考虑,提出伪惯性力结构初始变形影响分析新模型,采用经典的Hertz弹簧-质量车辆模型,理论推导了车桥动力方程及... 以往车桥耦合动力分析中不考虑结构初始变形与轨道不平顺两者的差异。研究将高速铁路轨道-桥梁结构初始变形与轨道不平顺分开考虑,提出伪惯性力结构初始变形影响分析新模型,采用经典的Hertz弹簧-质量车辆模型,理论推导了车桥动力方程及轮轨力解析式,以高速铁路简支梁为对象,通过MATLAB自编程序,系统开展了车速及接触刚度影响分析。研究表明:整体上,轮轨力响应较车体加速度、桥梁位移响应对初始变形更敏感,Hertz弹簧刚度对轮轨力的影响要大于车速的影响;将初始变形作为附加轨道不平顺线性叠加模型受Hertz弹簧刚度影响大,伪惯性力模型受车速影响大;线性叠加模型高估了结构初始变形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该研究可为我国即将到来的高速列车-轨道-桥梁系统大批量运维养护潮,提供更精细准确的模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初始变形 车桥耦合系统 伪惯性力 Hertz弹簧 轮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新一代州平面坐标系统SPCS2022的建立与启示
15
作者 刘新江 曹解放 李长会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共5页
平面坐标系统服务于地理信息系统、大比例尺地图、大型工程建设等多种应用,美国的州平面坐标系统历经SPCS27、SPCS83到最新的SPCS2022,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按照统一的标准编设带名带号,综合考虑各州的地形特征、行政区划、人口分... 平面坐标系统服务于地理信息系统、大比例尺地图、大型工程建设等多种应用,美国的州平面坐标系统历经SPCS27、SPCS83到最新的SPCS2022,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按照统一的标准编设带名带号,综合考虑各州的地形特征、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等多种因素,将长度变形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为了保持现势性,SPCS2022与国家空间参考系统中的板块参考框架关联。梳理美国州平面坐标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SPCS2022的建立过程和主要特点,在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法上为建立独立平面坐标系提出启示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空间参考系统 平面坐标系 独立坐标系 投影带 墨卡托投影 兰勃特投影 长度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ssler系统的混沌控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贤丽 李贤善 赵逢达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6-108,共3页
采用无反馈控制的 3种方法 ,即参数周期扰动、周期激励和周期脉冲 (拍 )激励 ,对非线性Rossler系统的混沌态进行控制 ,均将混沌运动控制为规则的周期运动 .
关键词 rossler系统 混沌 混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ackstepping方法对超混沌Rossler系统的控制与同步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石 杨吉 栾红霞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9-73,共5页
对超混沌Rossler系统提出了基于Backstepping的超混沌控制与同步方法,在反向递推每一步设计算法中构造虚拟控制器,使得构造的Lyapunov函数导数负定,逐步修正算法使误差系统在Lyapunov意义下渐近稳定,实现控制器的设计.只使用一个控制器... 对超混沌Rossler系统提出了基于Backstepping的超混沌控制与同步方法,在反向递推每一步设计算法中构造虚拟控制器,使得构造的Lyapunov函数导数负定,逐步修正算法使误差系统在Lyapunov意义下渐近稳定,实现控制器的设计.只使用一个控制器实现了对超混沌Rossler系统控制与同步,数值实验结果证实了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 同步 BACKSTEPPING方法 超混沌rossler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变压器绕组变形的低压脉冲法测试系统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王钰 徐大可 +1 位作者 李彦明 张成良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27,34,共5页
对检测变压器绕组变形的低压脉冲法测试系统及相关问题作了探讨。重点研究了低压脉冲法中使用的较合适的脉冲波形参数、数字记录仪的分辨率及采样率等,以及测试中应该使用合适的接线方式。
关键词 变压器 变形 低压脉冲 绕组 测试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软弱岩盘隧道变形预估系统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李术才 王书法 +1 位作者 朱维申 李树忱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40-543,共4页
基于大变形分析 ,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台湾地区Ⅴ、Ⅵ类岩盘隧道在不同的地应力状态、岩石力学参数和开挖方法下 ,隧道围岩变形、受力与诸计算条件的关系 ,为隧道安全合理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关键词 隧道 有限元方法 变形预估系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灰色系统的深部巷道围岩变形预测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30
20
作者 靖洪文 吴俊浩 +1 位作者 马波 杨圣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99-1104,共6页
针对深部巷道围岩变形预测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及灰色理论的模糊灰色系统预测新模型。首先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对监测的数据样本进行模糊化处理,采用不同时刻历史数据赋予不同的隶属度,并引入巷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的权重参数... 针对深部巷道围岩变形预测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及灰色理论的模糊灰色系统预测新模型。首先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对监测的数据样本进行模糊化处理,采用不同时刻历史数据赋予不同的隶属度,并引入巷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的权重参数,将数据序列转化为一个带权重参数的模糊序列,再利用灰色理论建立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的模糊灰色系统预测模型(FGM)。同时在Matlab平台上开发了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的模糊灰色系统预测软件,并成功的进行了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数学 灰色系统 深部巷道 变形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