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形成机制及失忆性
被引量:
4
1
作者
王海军
汤雷
+2 位作者
任旭华
杨安玉
牛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07-1014,共8页
地应力信息储存于开挖后的岩石中,变形率变化法(DRA)是基于岩石变形记忆效应测量地应力的方法,正确的机制是认识变形记忆效应与推广、改进DRA法的基础。传统推测的机制并不能解释低应力区存在变形记忆效应及失忆性等现象。首先进行火山...
地应力信息储存于开挖后的岩石中,变形率变化法(DRA)是基于岩石变形记忆效应测量地应力的方法,正确的机制是认识变形记忆效应与推广、改进DRA法的基础。传统推测的机制并不能解释低应力区存在变形记忆效应及失忆性等现象。首先进行火山沉积岩试样的物理试验,证明低应力区仍然存在变形记忆效应,记忆信息可同时采用侧向应变及轴向应变测量,两者精度一致。提出在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机制为微裂纹接触面及颗粒接触面的摩擦滑动。基于此机制,采用弹性元件、黏性元件和圣维南体构建相应的轴对称理论基本单元模型及多接触面理论模型。进行不同放置时间下的单轴循环压缩试验。结果表明,由轴对称理论模型可以得到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侧向DRA曲线与轴向DRA曲线准确度一致且在记忆信息处向上弯曲等、并对失忆性现象进行了初探。理论模型与物理试验结果一致,由此证明微裂纹接触面及颗粒接触面的摩擦滑动可以得到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同时,理论模型及物理试验结果为提高DRA法的测量准确度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记忆效应
变形
率变化法
地应力测量
摩擦滑动
失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应用、试验与理论
被引量:
7
2
作者
王海军
汤雷
+3 位作者
任旭华
钟凌伟
司富安
HSIEH Ariel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71-1583,共13页
基于岩石变形记忆效应DME&DRA法,为准确便捷测量初始地应力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国际上及中国台湾的一系列实践应用证明了其巨大的潜力。但是,岩石变形记忆效应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在中国(除中国台湾外)刚起步,同时,试验及理论的系统性研...
基于岩石变形记忆效应DME&DRA法,为准确便捷测量初始地应力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国际上及中国台湾的一系列实践应用证明了其巨大的潜力。但是,岩石变形记忆效应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在中国(除中国台湾外)刚起步,同时,试验及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整体上落后于工程应用,成为制约DME&DRA法成熟和普及的瓶颈问题。因此,开展岩石变形记忆效应的应用、试验、理论的研究进展综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给出岩石DME&DRA法的基本概念,然后给出在国际上的应用实践现状;从7个方面的内容对试验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评述:(1)岩石变形记忆DRA曲线特征;(2)岩石变形记忆效应的失忆性;(3)人工记忆与地应力记忆;(4)初始加载保持时间;(5)初始加载重复次数;(6)记忆存在应力区域;(7)三维应力记忆特征;详细探讨各方面成果及不足;探讨了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形成机理的两种认识及相应的理论模型,深入剖析现有研究结论与进展揭示存在的挑战,最终给出研究方向与建议。为推动国内开始开展岩石变形记忆效应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地应力
岩石
变形记忆效应
(DME)
变形
率分析法(DRA法)
岩石力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形成机制及失忆性
被引量:
4
1
作者
王海军
汤雷
任旭华
杨安玉
牛岩
机构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材料结构研究所
西澳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
出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07-1014,共8页
基金
江苏省2010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No.CX10B_215Z)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079087)
文摘
地应力信息储存于开挖后的岩石中,变形率变化法(DRA)是基于岩石变形记忆效应测量地应力的方法,正确的机制是认识变形记忆效应与推广、改进DRA法的基础。传统推测的机制并不能解释低应力区存在变形记忆效应及失忆性等现象。首先进行火山沉积岩试样的物理试验,证明低应力区仍然存在变形记忆效应,记忆信息可同时采用侧向应变及轴向应变测量,两者精度一致。提出在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机制为微裂纹接触面及颗粒接触面的摩擦滑动。基于此机制,采用弹性元件、黏性元件和圣维南体构建相应的轴对称理论基本单元模型及多接触面理论模型。进行不同放置时间下的单轴循环压缩试验。结果表明,由轴对称理论模型可以得到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侧向DRA曲线与轴向DRA曲线准确度一致且在记忆信息处向上弯曲等、并对失忆性现象进行了初探。理论模型与物理试验结果一致,由此证明微裂纹接触面及颗粒接触面的摩擦滑动可以得到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同时,理论模型及物理试验结果为提高DRA法的测量准确度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变形记忆效应
变形
率变化法
地应力测量
摩擦滑动
失忆性
Keywords
deformation memory effect (DME)
deformation rate analysis (DRA)
in situ stress determination
frictional sliding
memory fading
分类号
TD313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应用、试验与理论
被引量:
7
2
作者
王海军
汤雷
任旭华
钟凌伟
司富安
HSIEH Ariel
机构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
河海大学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TheUniversityofWesternAustralia
出处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71-1583,共13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1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9170,51739008)
+1 种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71130)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Y417007,Y417016)
文摘
基于岩石变形记忆效应DME&DRA法,为准确便捷测量初始地应力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国际上及中国台湾的一系列实践应用证明了其巨大的潜力。但是,岩石变形记忆效应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在中国(除中国台湾外)刚起步,同时,试验及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整体上落后于工程应用,成为制约DME&DRA法成熟和普及的瓶颈问题。因此,开展岩石变形记忆效应的应用、试验、理论的研究进展综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给出岩石DME&DRA法的基本概念,然后给出在国际上的应用实践现状;从7个方面的内容对试验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评述:(1)岩石变形记忆DRA曲线特征;(2)岩石变形记忆效应的失忆性;(3)人工记忆与地应力记忆;(4)初始加载保持时间;(5)初始加载重复次数;(6)记忆存在应力区域;(7)三维应力记忆特征;详细探讨各方面成果及不足;探讨了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形成机理的两种认识及相应的理论模型,深入剖析现有研究结论与进展揭示存在的挑战,最终给出研究方向与建议。为推动国内开始开展岩石变形记忆效应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基础。
关键词
初始地应力
岩石
变形记忆效应
(DME)
变形
率分析法(DRA法)
岩石力学
研究进展
Keywords
in-situ stress
deformation memory effect
deformation rate analysis
rock mechanics
research advance
分类号
TU452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形成机制及失忆性
王海军
汤雷
任旭华
杨安玉
牛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应用、试验与理论
王海军
汤雷
任旭华
钟凌伟
司富安
HSIEH Ariel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