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层控制的蠕滑型顺层岩质滑坡变形破坏机制与失稳模式
1
作者 郭双枫 府金宇 +1 位作者 张鹏 李宁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2-553,共12页
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是由软弱夹层和岩体共同控制的,而软弱夹层物理力学性质差,极易诱发顺层滑坡灾害。含控制断层顺层岩质边坡的失稳机制与破坏模式一直都是岩土工程领域中高度关注的问题。基于现场调查,以黄河上游某大型... 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是由软弱夹层和岩体共同控制的,而软弱夹层物理力学性质差,极易诱发顺层滑坡灾害。含控制断层顺层岩质边坡的失稳机制与破坏模式一直都是岩土工程领域中高度关注的问题。基于现场调查,以黄河上游某大型水电工程坝址区右岸顺层岩质边坡为例,利用有限单元直接求解边坡稳定性的方法建立模型,采用界面单元模拟结构面的摩擦滑动、张开和闭合,研究受F 27断层控制的边坡发生蠕滑-拉裂变形破坏的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不同工况下变形体的稳定性态。结果表明:由顺层节理以及断层F 27所构成的潜在滑动面是控制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天然及暴雨状态下边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地震及极端状态下,顺层节理和断层F 27相继延伸、扩展、贯通,形成蠕滑底边界,后缘发生拉裂变形破坏,导致坡体沿中-缓倾控制性结构面发生蠕滑-拉裂失稳破坏;边坡失稳后严重危害工程安全,需进行重点工程处理,并采取边坡加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岩质边坡 控制性断层 -拉裂 失稳机制 变形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蠕滑错动作用下高铁路基变形特征研究
2
作者 闫茜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4,共6页
研究目的:活动断裂蠕滑错动影响下高速铁路路基工程的变形特征及控制方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文通过建立可考虑断层蠕滑活动特性的“基岩-覆盖层-路基结构”三维分析模型,分析断层蠕滑错动作用下高速铁路路基结构的变形特... 研究目的:活动断裂蠕滑错动影响下高速铁路路基工程的变形特征及控制方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文通过建立可考虑断层蠕滑活动特性的“基岩-覆盖层-路基结构”三维分析模型,分析断层蠕滑错动作用下高速铁路路基结构的变形特征,阐明断层的运动方式、位错量、覆盖层厚度等主要影响因素对路基变形的作用方式及敏感程度。研究结论:(1)不同运动方式的断层位错作用导致路基面及边坡呈现不同形态的变形特征,特别是走滑作用下的近断层边坡表现出明显的“中部鼓胀”;(2)在倾滑断层蠕滑错动作用下,存在着使路基不平顺范围趋向稳定的临界蠕滑量和临界覆盖层厚度;(3)走滑量的增大明显加剧路基侧移与近断层边坡的“中部鼓胀”,而足够的覆盖层厚度则将明显平缓上述侧向变形;(4)本研究结果可为铁路路基工程在断层错动背景下的变形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错动 临界位错量 临界覆盖层厚度 路基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变形压电粘滑旋转驱动器设计与实验研究
3
作者 王宇航 张亚飞 +2 位作者 郭金堤 马瑞 张韬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163,共7页
为实现压电旋转驱动大负载、高速度的需求,提出一种将平行四边形放大机构改进为柔性自变形机构的压电粘滑旋转驱动器。工作时,与转子间的接触力会随运动趋势变化,并且带有位移放大的作用。利用直圆柔性铰链和直角形柔性铰链设计自变形... 为实现压电旋转驱动大负载、高速度的需求,提出一种将平行四边形放大机构改进为柔性自变形机构的压电粘滑旋转驱动器。工作时,与转子间的接触力会随运动趋势变化,并且带有位移放大的作用。利用直圆柔性铰链和直角形柔性铰链设计自变形柔性定子,通过伪刚体法和有限元法,对自变形压电粘滑旋转驱动器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最后搭建实验系统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自变形压电粘滑旋转驱动器的最大负载为2.039 kg、最大速度为242.2 mrad/s、分辨率为7.2μr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器 压电叠堆 变形柔性机构 旋转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的金沙江上游探戈古滑坡变形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张亚楠 郭长宝 +2 位作者 杨志华 吴瑞安 闫怡秋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200,共15页
探戈古滑坡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上游的一个特大型滑坡,该滑坡空间结构特征复杂、变形强烈,本文采用遥感解译、InSAR、无人机和野外调查等技术手段,对金沙江上游探戈古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SBAS-InSAR技... 探戈古滑坡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上游的一个特大型滑坡,该滑坡空间结构特征复杂、变形强烈,本文采用遥感解译、InSAR、无人机和野外调查等技术手段,对金沙江上游探戈古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SBAS-InSAR技术,基于2016年1月至2022年2月144景Sentinel-1升轨数据,揭示探戈古滑坡变形明显,其雷达视线LOS方向最大形变速率为-87.2 mm·a^(-1),最大累积形变量达到590 mm;根据InSAR形变监测结果,将探戈古滑坡划分为4级变形区:极强变形区(V_(LOS)<-70 mm·a^(-1))、强变形区(-70 mm·a^(-1)≤V_(LOS)<-44.2 mm·a^(-1))、弱变形区`(-44.2 mm·a^(-1)≤V_(LOS)<-18.4 mm·a^(-1))和稳定区(V_(LOS)≥-18.4 mm·a^(-1)),调查发现探戈古滑坡中前部发育一强变形区,呈现高位蠕滑变形。野外调查发现,探戈古滑坡强变形区内发育陡坎、挡土墙变形、公路切坡导致的滑塌等地表变形现象,与SBAS-InSAR形变结果一致。探戈古滑坡变形受强降雨作用影响显著,为降雨因素作用下的推移式高位蠕滑变形模式,在时间上有较强的降雨滞后性,主要表现为静止-缓慢蠕滑-加速蠕滑等间歇性蠕滑特征。研究认为,探戈古滑坡在强降雨作用下容易失稳,形成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具有堵塞金沙江的风险,建议进一步加强金沙江流域蠕滑变形滑坡的遥感调查、InSAR形变监测和风险防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SBAS-InSAR 探戈 强降雨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江达圭利大型深层滑坡蠕滑变形特征与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吉鑫 郭长宝 +3 位作者 吴瑞安 宋德光 闫怡秋 李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55-1868,共14页
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该区域发育一系列大型—特大型深层滑坡,曾多次发生滑坡失稳堵江事件。位于西藏江达县的圭利滑坡为一大型深层古滑坡,滑坡空间结构特征复杂、变形强烈。在收集并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综... 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该区域发育一系列大型—特大型深层滑坡,曾多次发生滑坡失稳堵江事件。位于西藏江达县的圭利滑坡为一大型深层古滑坡,滑坡空间结构特征复杂、变形强烈。在收集并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野外地质调查、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测、InSAR形变监测、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圭利滑坡几何特征和蠕滑变形特征进行分析,并揭示其成因和失稳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圭利滑坡在平面上可划分为滑坡后缘区(Ⅰ)和滑坡堆积区(Ⅱ)两部分,其中滑坡堆积区可划分为局部稳定区(Ⅱ_(1))和前缘强变形区(Ⅱ_(2)、Ⅱ_(3)),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团队钻探数据,钻探揭露的深层滑带埋深分别为64.02 m、57.90 m、54.13 m,滑坡体积约6.55×10^(7)m^(3)。SBAS-InSAR监测数据表明,圭利滑坡目前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局部处于加速变形阶段,强烈变形区位于滑坡中前部,向后呈渐进变形破坏特征,地表最大形变速率可达−92.12 mm/a,滑坡体变形主要受降雨和河流侵蚀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滑体位移变形量较小,稳定性较好;暴雨工况下圭利滑坡的前缘强变形区出现明显的变形迹象,可能发生失稳下滑,牵引后部堆积体发生滑动,为典型的牵引式蠕滑变形模式,下滑的堆积体可能堵塞金沙江,存在形成堵江−溃坝−洪水灾害链的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圭利滑坡防治提供有效参考,对大型深层滑坡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圭利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则木河断裂变形产物中微观粘滑与蠕滑标志的鉴别 被引量:4
6
作者 姚大全 刘加灿 +3 位作者 汤有标 李杰 鲍斯发 高玉峰 《地震学刊》 CSCD 1994年第2期1-8,共8页
在则木河断裂带宏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石破裂实验成果,对包括1850年大震变形带在内的断裂产物进行定向原态采集、固结、制片和镜下系统观测,从复杂纷呈的变形遗迹中鉴别出微观粘滑与蠕滑标志。最后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关键词 断裂带 岩石破裂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变形产物中的微观粘滑与蠕滑标志 被引量:1
7
作者 姚大全 汤有标 +3 位作者 李杰 刘加灿 高玉峰 鲍斯发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31-238,共8页
本文通过对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带上的变形产物进行定向采集、原态固结并进行系统微观观测,结合宏观和实验岩石学资料分析,归纳出能反映该断裂运动特性的微观粘滑与蠕滑标志,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岩组分析 古地震 标志 标志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蠕滑变形及局部粘滑变形的岩石学记录 被引量:2
8
作者 吴琼 李海兵 +5 位作者 CHEVALIER Marie-Luce 潘家伟 米桂龙 葛成隆 赵中宝 李亚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797-3816,共20页
鲜水河断裂带作为控制青藏高原物质大规模向东侧向挤出的北部边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大陆内部强震活动最频繁的断裂带之一,但大地测量学研究表明它具有广泛的浅部蠕滑变形行为。认识断裂带蠕滑与粘滑兼具的变形行为及其控制因素是评估鲜... 鲜水河断裂带作为控制青藏高原物质大规模向东侧向挤出的北部边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大陆内部强震活动最频繁的断裂带之一,但大地测量学研究表明它具有广泛的浅部蠕滑变形行为。认识断裂带蠕滑与粘滑兼具的变形行为及其控制因素是评估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的关键。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在四川甘孜州龙灯乡出露的宽约800m的岩石-构造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和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方法,对断层岩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性质开展详细研究。研究剖面由约100m宽的砂岩破碎带和约700m宽断层岩组成,广泛发育断层角砾岩和薄层且呈弥散式分布的断层泥,断层岩内普遍具有压溶构造,但局部断层岩具有快速滑动结构特征,表明断裂带在蠕滑变形过程中存在局部地震粘滑变形行为。断裂带内流体作用使断层岩中长石和白云母蚀变成以伊利石为主的粘土矿物(含量5%~11%),新生的粘土矿物在密集的面理中定向排列,促进了断层的弱化和在浅部(4km以上深度)的蠕滑变形。而在断裂带局部裂隙较为发育的位置,流体的注入导致了大量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12%~33%)的沉淀和Ca元素的富集,使断层岩内强矿物(石英、长石、方解石和白云石)增多,造成了蠕滑断层的局部强化,促进了断层浅部变形行为由非震蠕滑向地震粘滑的转变。该认识可更好地了解蠕滑断层的地震行为并为区域防震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岩 变形行为(滑/) 矿物组成 流体作用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舟曲江顶崖古滑坡复活变形特征与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杨校辉 朱鹏 +3 位作者 窦晓东 袁中夏 张卫雄 丁保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7-957,共11页
为研究江顶崖古滑坡复活变形特征与稳定性,通过历史资料调研、现场踏勘与监测、卫星遥感和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分析了主滑坡体、滑坡后壁及侧壁的变形特征与稳定性。结果表明:滑体前缘高陡边坡因降雨及河流冲刷导致坡脚失稳;中后部土体... 为研究江顶崖古滑坡复活变形特征与稳定性,通过历史资料调研、现场踏勘与监测、卫星遥感和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分析了主滑坡体、滑坡后壁及侧壁的变形特征与稳定性。结果表明:滑体前缘高陡边坡因降雨及河流冲刷导致坡脚失稳;中后部土体受地下水、连续强降雨影响,抗剪强度降低,下滑力增大,逐步向前推移;最终由于前缘土体的滑动,导致抗滑力减小,随之引发整体滑动,为缓慢滑动的牵引式滑坡。滑体后壁、两侧侧壁高陡,变形迹象明显,在强降雨或地震工况下易失稳滑动。江顶崖滑坡具有长期蠕滑变形、多次复活滑动等特点,是甘肃省近年来规模、范围最大的滑坡之一,在地震或暴雨作用下,滑坡有再次复活的可能,建议加强对滑坡区的变形监测,同时,对区域内不稳定斜坡进行加固治理,防止出现重大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活 变形特征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清江隔河岩水库茅坪滑坡蠕滑变形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杨为民 徐瑞春 +2 位作者 吴树仁 谭振轩 石菊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2-320,共9页
茅坪滑坡是清江隔河岩库区一个大型的基岩古滑坡体。自1993年4月隔河岩水库蓄水以来,滑坡体变形日趋明显,表现为整体蠕滑的特征。根据该滑坡12年的变形监测资料,分析了滑坡的蠕滑变形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认为茅坪滑坡变形具有累进性破坏... 茅坪滑坡是清江隔河岩库区一个大型的基岩古滑坡体。自1993年4月隔河岩水库蓄水以来,滑坡体变形日趋明显,表现为整体蠕滑的特征。根据该滑坡12年的变形监测资料,分析了滑坡的蠕滑变形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认为茅坪滑坡变形具有累进性破坏的特点,目前处于加速蠕变阶段。稳定计算结果也表明,滑坡体处于一种潜在临界不稳定状态。若遇强降雨、库水位骤降、岩崩或地震等触发因素,茅坪滑坡有可能整体失稳下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 隔河岩水库 茅坪 变形 稳定性 降雨 蓄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制动摩擦块表面微织构影响粘滑振动的有限元及试验研究
11
作者 张棋翔 莫继良 +4 位作者 项载毓 王权 冯双喜 翟财周 朱松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3-383,共11页
高速列车在制动过程中出现的低频粘滑振动现象给制动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降低或抑制制动过程中的粘滑振动对于提高列车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通过在摩擦块表面设计了一系列不同数量的平行微织构,并结合有... 高速列车在制动过程中出现的低频粘滑振动现象给制动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降低或抑制制动过程中的粘滑振动对于提高列车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通过在摩擦块表面设计了一系列不同数量的平行微织构,并结合有限元仿真和试验分析,研究了其对粘滑振动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表面微织构能改善盘/块界面接触状态,增加实际接触面积,使接触应力分布均匀,降低磨损并提高界面贴合稳定性。在所设计的微织构参数范围内,粘滑振动强度随表面微织构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其振动形式由不规则粘滑振动逐渐转为近简谐振动。因此,改善摩擦界面接触状态是降低粘滑振动强度的主要因素,良好的界面贴合度和轻微的磨损有助于实现粘滑振动的有效抑制。研究成果可为抑制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粘滑振动的摩擦界面调控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应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制动系统 表面微织构 振动 接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变形监测分析与复活机制研究——以宁夏S204线大泉沟滑坡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顾小军 赵春瑶 +3 位作者 肖强 赵龙飞 李子旭 闫亚亚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4期203-208,共6页
以宁夏S204线大泉沟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为例,通过系统地分析滑坡成因,并结合滑坡工程治理期间变形监测资料,明确滑坡复活的变形破坏模式与特征。结果表明: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的复活过程仍受降雨、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降雨和丰... 以宁夏S204线大泉沟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为例,通过系统地分析滑坡成因,并结合滑坡工程治理期间变形监测资料,明确滑坡复活的变形破坏模式与特征。结果表明: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的复活过程仍受降雨、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降雨和丰富的地下水使滑坡体常年处于饱水状态,黄土底部和泥岩接触面、接触带的岩土体长期处于过湿软塑-饱和状态。同时,受孔隙水压力、动水压力和岩土体自重作用,上覆黄土沿含水量高或饱和的软弱结构面(黄土-泥岩接触面)发生蠕滑变形。人工开挖坡脚,缩短减小滑坡锁固段,使上部土体向临空面发生蠕滑剪切破坏,后缘发生拉裂破坏。因此,滑坡整体形成了蠕滑剪切—拉裂破坏的复活模式,复活过程分为蠕滑和基本稳定2个阶段。通过研究发现此类滑坡的治理除支挡工程外,应注重地下排水工程,降低地下水位,才能有效根治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泥岩接触面 复活 变形监测 -拉裂 工程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断层蠕滑与震动对高铁路基变形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闫茜 王连俊 +1 位作者 毛忠良 刘涵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8-43,共6页
研究目的:在当前国内高等级铁路大规模建设,不可避免需穿越活动断裂区域的背景下,为综合考察断层蠕滑位移与粘滑震动叠加作用下高铁路基结构的变形响应特征,分析铁路服役年限内地震发生时机对路基工程变形特征的影响,本文建立考虑活断... 研究目的:在当前国内高等级铁路大规模建设,不可避免需穿越活动断裂区域的背景下,为综合考察断层蠕滑位移与粘滑震动叠加作用下高铁路基结构的变形响应特征,分析铁路服役年限内地震发生时机对路基工程变形特征的影响,本文建立考虑活断层不同运动类型的三维数值模型,分析多种工况下路基变形特征。研究结论:(1)断层蠕滑运动作用下路基变形主要表现为随基岩运动同方向的整体平动;(2)线路纵向影响范围对于逆冲型蠕滑量较为不敏感,对平移断层的蠕滑发展却较为敏感;(3)逆断层的影响范围显著大于正断层;(4)已有蠕滑累积量是震动发生后路基变形的重要影响因素,且逆断层与走滑断层较正断层对时间更为敏感;(5)从铁路抗震抗断角度出发,徐宿淮盐铁路跨越郯庐活动断裂宜采用有砟轨道路基,相应计算结果可为高铁跨越活断层路基工程的加固设计与实施提供计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位移 震动叠加 纵向影响范围 路基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均匀特征的岩石蠕滑与黏滑变形演化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宋义敏 张悦 +2 位作者 许海亮 王亚飞 贺志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3-371,共9页
基于岩石摩擦滑动变形场的非均匀特征,开展了岩石蠕滑和黏滑两种形式的摩擦滑动规律研究。采用双面摩擦模型试验方法,以数字散斑相关方法作为观测手段,分别研究了岩石蠕滑和黏滑变形过程中围岩位移场等值线、变形场非均匀统计指标、变... 基于岩石摩擦滑动变形场的非均匀特征,开展了岩石蠕滑和黏滑两种形式的摩擦滑动规律研究。采用双面摩擦模型试验方法,以数字散斑相关方法作为观测手段,分别研究了岩石蠕滑和黏滑变形过程中围岩位移场等值线、变形场非均匀统计指标、变形能密度与滑动面滑动速度演化及规律。结果表明:围岩位移场等值线分布能较好地反映滑动面阻滑特征,其中强阻滑区域的位移等值线呈弧状且分布较稀疏,弱阻滑区域的位移场等值线呈平行状且分布较密集;岩石蠕滑过程中,非均匀统计指标呈现波动增长特征,岩石黏滑过程中,非均匀统计指标呈现出突变跳跃特征。岩石蠕滑过程中不同区域的滑动速度均呈加速与减速滑动的交替状态,滑动面上各点滑动趋势不同;岩石黏滑过程中不同区域的滑动速度均出现突变。岩石蠕滑过程中不同区域上的变形能密度均处于积累与释放的波动状态,岩石黏滑过程中不同区域变形能密度产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变形 动速度 位移场 变形能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家坝水电站右岸马延坡蠕滑体深部变形监测
15
作者 李超 刘波 张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35-38,59,共5页
马延坡是向家坝水电站右岸工程重要的施工区域,受工程边坡开挖切脚和大气降雨等因素影响,形成大规模蠕滑变形趋势,对向家坝工程整体顺利施工及后期运行极为不利。在前期地质勘探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合理选择了重点监测断面,并布置了深部... 马延坡是向家坝水电站右岸工程重要的施工区域,受工程边坡开挖切脚和大气降雨等因素影响,形成大规模蠕滑变形趋势,对向家坝工程整体顺利施工及后期运行极为不利。在前期地质勘探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合理选择了重点监测断面,并布置了深部变形监测孔(滑动式测斜孔),对蠕滑体的深部位移进行连续监测。根据后续监测成果准确判断出了滑动面的具体位置,以及跟踪分析了蠕滑体深部变形规律,为马延坡综合治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延坡 深部变形 监测分析 向家坝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亚喀则滑坡复活变形机理及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明辉 李浩然 王东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5-309,共5页
位于大渡河上游的亚喀则古滑坡,早期为顺层滑动,其变形复活与表水入渗、后缘崩塌加载和河流侵蚀作用密切相关。通过GPS监测和现场调查,发现滑坡变形具有同步性和变形趋势的一致性,不均一性明显,最大位移发生在滑坡前缘,年均位移达1.5m/a... 位于大渡河上游的亚喀则古滑坡,早期为顺层滑动,其变形复活与表水入渗、后缘崩塌加载和河流侵蚀作用密切相关。通过GPS监测和现场调查,发现滑坡变形具有同步性和变形趋势的一致性,不均一性明显,最大位移发生在滑坡前缘,年均位移达1.5m/a,滑坡后缘为0.25m/a,滑坡表现为长期缓慢的蠕滑变形,滑坡体上发育的多条纵张、横张与压剪性裂缝,使滑坡部分解体、整体性破坏,预测未来发生高速滑动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活变形 大渡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震发生的粘滑失稳机理及其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7
作者 梁冰 章梦涛 《阜新矿业学院学报》 1997年第5期521-524,共4页
在煤岩体变形失稳破坏机理的基础上对矿震发生的机理.发生准则进行了研究.并对由于开采引发的矿震进行了数值模拟,从而可以对矿震问题进行定量化研究.
关键词 矿震 失稳 数值模拟 岩石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施家梁滑坡发育特征及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18
作者 汪东云 张赞勋 付林森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79-87,共9页
本文对重庆市施家梁滑坡形成的地质背景,老滑坡、新滑坡、蠕滑拉裂区的发育特征和变形破坏特点及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对滑坡区稳定性作了预测评价,并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 变形破坏 拉裂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蠕滑断裂带岩石组成和构造特征分析:以龙门山灌县-安县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何祥丽 李海兵 +3 位作者 王焕 张蕾 孙知明 司家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209-3224,共16页
断裂蠕滑可以连续释放部分构造应力,但仍可能造成重大的地质灾害,甚至具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断层岩是断裂作用中的直接产物,其物质组成和内部构造可为揭示断裂带滑移机制提供关键信息。2008年M_w7.9汶川地震中破裂的龙门山灌县-安县... 断裂蠕滑可以连续释放部分构造应力,但仍可能造成重大的地质灾害,甚至具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断层岩是断裂作用中的直接产物,其物质组成和内部构造可为揭示断裂带滑移机制提供关键信息。2008年M_w7.9汶川地震中破裂的龙门山灌县-安县断裂带具有蠕滑性质,是探究大陆内部蠕滑断裂滑移机制的最佳案例。本文以龙门山灌县-安县断裂带地表探槽和深部钻孔的断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碎屑统计、X射线粉末衍射矿物分析、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结果显示该断裂带断层泥碎屑含量和颗粒大小均小于断层角砾岩,其粘土矿物含量高达50%以上,且断层岩中普遍发育粘土-碎屑组构以及拖尾构造、似S-C组构等多种压溶构造。综合分析发现压溶作用、低摩擦系数物质以及颗粒滑移对灌县-安县断裂带的蠕滑变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三者相辅相成,因此认为灌县-安县断裂带的蠕滑过程主要是压溶作用和摩擦-颗粒滑移机制共同作用,该认识可更好地了解地震周期并为区域防震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岩 物质组成 构造变形 机制 灌县-安县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北部断裂岩特征与变形行为研究
20
作者 白明坤 李海兵 +4 位作者 郑勇 吴琼 CHEVALIER Marie-Luce 潘家伟 任治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98-4019,共22页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强震频率最高的活动断裂之一,断裂岩以及大地测量学研究发现该断裂带可能具有广泛的蠕滑变形。研究该断裂带几何结构和变形行为有助于认识蠕滑与粘滑机制,并为评估其强震危险性提供关键科学依据。本...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强震频率最高的活动断裂之一,断裂岩以及大地测量学研究发现该断裂带可能具有广泛的蠕滑变形。研究该断裂带几何结构和变形行为有助于认识蠕滑与粘滑机制,并为评估其强震危险性提供关键科学依据。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北部断层剖面及其中的断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显微构造观察、扫描电镜以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等方法,对断裂带的几何结构、断裂岩物理特征与矿物组成等开展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炉霍段北部的最新主断面位于断裂变形带东部边界,走向N110°,倾向北东,倾角约50°,具有左行走滑兼正断的运动学特征;主断面附近的断层泥相对发育,上盘以棕色为主,宽约3cm,下盘以黑色为主,宽约20~30cm,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和石英。靠近主断面强矿物含量达70%以上,矿物颗粒均以棱角状、长条状为主,存在矿物颗粒被截切形成平直截切面的现象,指示其应以粘滑变形行为为主;断裂带内的断层泥透镜体则显示,粘土矿物含量极高(>60%),定向明显且面理发育,Al和K元素富集等现象,指示可能存在前期蠕滑变形行为。上述结果指示,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可能经历了从蠕滑到粘滑变形行为的转变。以上研究结果与鲜水河断裂带以高角度左行走滑,广泛存在蠕滑变形的认识不同,表明断裂带变形行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不一致的特征,除了围岩性质和流体作用以外,断裂的空间几何结构也是重要的控制因素。新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更深入了解大型走滑断裂带变形行为、孕震机制以及未来强震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 断裂几何结构 变形行为 滑/ 断层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