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荷载作用下五边形石墨烯的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1
作者 赵泽若 韩同伟 +2 位作者 李仁 葛峻铭 王嘉越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57,共7页
五边形石墨烯是一种完全由碳五元环组成的准二维的亚稳态碳结构,在不同载荷作用下其变形破坏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ReaxFF反应力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五边形石墨烯的拉伸、剪切和纳米压痕破坏过程,得到了五边形石墨烯... 五边形石墨烯是一种完全由碳五元环组成的准二维的亚稳态碳结构,在不同载荷作用下其变形破坏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ReaxFF反应力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五边形石墨烯的拉伸、剪切和纳米压痕破坏过程,得到了五边形石墨烯的拉伸和剪切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压入载荷-位移曲线,系统分析了五边形石墨烯的变形破坏机理,并验证了五边形石墨烯在不同载荷作用下是否表现出塑性变形特征的一致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拉伸或纳米压入等不同加载方式均可准确测出五边形石墨烯的本征力学性能参数,其杨氏模量265.4~285.1 N/m,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一致.研究还发现,五边形石墨烯在拉伸、剪切和纳米压痕过程中均会出现不可逆的塑性变形特征,而引起塑性变形的原因是由于不可逆的碳五元环向碳多元环结构的转变.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基于五边形石墨烯的微/纳米机电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边形石墨烯 变形破坏机理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软岩大断面硐室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及其控制
2
作者 唐进 吴开洪 +3 位作者 王志修 刘鑫 吉昱钦 赵星如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6,共10页
深井复杂地层矿山大断面软岩硐室在高应力、开挖扰动及自身软岩影响下,常发生严重变形破坏,威胁工程安全。本文以毛坪铅锌矿盲混合井大断面软岩卷扬机房硐室为研究对象,通过岩体质量评价、现场破坏形式调查及原支护方案下围岩变形破坏... 深井复杂地层矿山大断面软岩硐室在高应力、开挖扰动及自身软岩影响下,常发生严重变形破坏,威胁工程安全。本文以毛坪铅锌矿盲混合井大断面软岩卷扬机房硐室为研究对象,通过岩体质量评价、现场破坏形式调查及原支护方案下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分析,系统探讨了软岩大断面硐室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现场调查得出硐室围岩的岩体质量极差,节理裂隙发育,松散软弱,主要破坏形式有帮部开裂、顶部石炭系地层垮塌及支护结构破坏,破坏主要受地质因素、设计因素及施工因素共同影响;②通过软岩塑性区理论计算,揭示了支护力与塑性区半径的关系,提出了“720 kN级抗剪预应力长锚索+600 kN级预应力锚索+300 kN级预应力锚索+钢板+喷射混凝土+钢带+卷扬机基础底板C40钢筋混凝土”的综合加固方案;③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分析得出:硐室开挖后围岩应力集中明显,最大位移达11 cm,随时间增加变形持续增大,300 d后位移达29 cm;支护后围岩变形逐步收敛,位移稳定在31 cm,验证了加固方案的有效性;④现场监测数据显示,锚索应力计受力在60 d后趋于稳定,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卷扬机房硐室围岩稳定性显著提升。该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围岩自承能力和整体支护强度,有效控制了围岩流变,为类似深井复杂地层大断面软岩硐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 大断面硐室 变形破坏机理 加固方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断面硐室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 被引量:66
3
作者 肖同强 李化敏 +1 位作者 杨建立 蒋绍永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1-636,共6页
针对断面面积近100m^2。的大采高支架换装硐室,采用现场观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其变形破坏机理:硐室断面增大致使围岩破碎区、塑性区增大,超大断面硐室塑性区半径达到普通断面硐室的2.2倍;断面增大引起掘进扰动应力增高,而锚杆... 针对断面面积近100m^2。的大采高支架换装硐室,采用现场观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其变形破坏机理:硐室断面增大致使围岩破碎区、塑性区增大,超大断面硐室塑性区半径达到普通断面硐室的2.2倍;断面增大引起掘进扰动应力增高,而锚杆加固厚度小、初期支护阻力小致使软弱围岩严重变形破坏。针对支架换装硐室0~2.5m的破碎区、2.5~8.0m的塑性区,提出了分区耦合支护围岩稳定控制原理:硐室围岩由浅至深破坏程度逐渐减小,达到稳定所需支护强度逐渐减小,采用高强高预紧力“锚杆、注浆锚索、锚索”支护及“分区注浆加固”技术,可形成针对破碎区、塑性区和弹性区的3个相互联系的承载圈,从而满足各个分区支护强度需要,实现支护结构和围岩共同承载,保证围岩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断面 软弱围岩 变形破坏机理 分区耦合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裂隙煤岩体变形破坏机理及高压注浆改性强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李文洲 康红普 +3 位作者 姜志云 司林坡 蔡瑞春 郭罡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2-923,共12页
为了对深部高应力裂隙煤岩体变形破坏特征及改性强化机理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小孔径水压致裂法对埋深500 m左右和1000 m左右的地应力分布特征进行现场实测研究,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不同埋深条件下地应力分布特征、煤岩体破裂强度及典型... 为了对深部高应力裂隙煤岩体变形破坏特征及改性强化机理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小孔径水压致裂法对埋深500 m左右和1000 m左右的地应力分布特征进行现场实测研究,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不同埋深条件下地应力分布特征、煤岩体破裂强度及典型裂隙分布发育特征,拟合得到了不同埋深条件下裂隙煤岩体摩尔强度包络线公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研究了不同埋深不同应力水平条件下煤岩体不同角度裂隙变形破坏特征。根据裂隙扩展应变能释放率与能量吸收率间的关系,探讨了影响深部裂隙煤岩体改性强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建立裂隙悬臂梁力学模型,采用格里菲斯裂纹扩展破坏准则分析了裂隙扩展临界载荷和裂隙不同角度间的关系。基于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研究结果,通过对不同埋深煤岩体破裂强度的统计分析,结合煤岩体改性强化的工艺及装备要求,提出了深部裂隙煤岩体改性强化的基本原则及临界值范围。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在千米深井工作面巷道进行了现场试验,得到了裂隙煤岩体改性强化高压注浆全过程改性压力曲线。通过对裂隙煤岩体不同改性强化阶段浆液扩散特征的分析,最大注浆改性强化压力为30 MPa,一般为15~20 MPa,与提出的改性原则相符。通过现场取样表征分析、实验室扫描电镜对尺度2~20μm浆液固结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纳米压痕试验对浆液固结体和煤岩体的界面弹性模量效应进行了分析,从宏观到微观验证了裂隙煤岩体改性强化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裂隙煤岩体 变形破坏机理 高压注浆 改性强化试验 地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边坡失稳的动力过程及典型变形破坏机理 被引量:26
5
作者 丁鑫品 王振伟 李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606-2611,共6页
以平朔矿区露天井工协调开采工程实践为背景,采用物理模拟与数值分析相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采动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与应力分布规律,揭示了"关键硬岩层"与"关键弱层"耦合作用下采动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与典型失稳机理... 以平朔矿区露天井工协调开采工程实践为背景,采用物理模拟与数值分析相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采动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与应力分布规律,揭示了"关键硬岩层"与"关键弱层"耦合作用下采动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与典型失稳机理,提出了采动边坡变形破坏演化的四阶段理论,即表生改造、结构改造、时效变形和最终失稳(稳定),建立工程力学模型,推导出了采动边坡进入时效变形和最终失稳(稳定)阶段的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井联采 采动边坡 关键岩层 变形破坏机理 动力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反演的保扎滑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胡新丽 唐辉明 +2 位作者 李长冬 王亮清 刘佑荣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5-801,共7页
大型复杂滑坡的复活变形机理研究,是目前滑坡地质灾害研究热点之一。针对恩施地区典型大型复杂滑坡-保扎滑坡,在系统研究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滑坡的形成机制。建立二维计算模型,利用Flac软件,依据钻孔位移监测数据,通过位... 大型复杂滑坡的复活变形机理研究,是目前滑坡地质灾害研究热点之一。针对恩施地区典型大型复杂滑坡-保扎滑坡,在系统研究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滑坡的形成机制。建立二维计算模型,利用Flac软件,依据钻孔位移监测数据,通过位移反分析反演岩土体参数。对滑坡天然状态、河流不同下切深度进行了三种工况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保扎滑坡为牵引式滑坡。滑坡发育于志留系易滑岩组,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是前缘老沟河的不断侵蚀下切与掏蚀,滑塌变形不断向中后部发展,从而引发整体滑动。②目前影响保扎滑坡变形与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滑坡前缘河流下切及降雨;③保扎滑坡目前处于整体稳定状态。随着河流下切深度的增加,该滑坡将产生渐进式牵引破坏。建议对滑坡前缘进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扎滑坡 河流下切 参数反演 FLAC 变形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念秦 罗东海 姚勇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14,共5页
研究目的:随着西部地区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尤其是铁路建设,不可避免地遇到大量黄土高边坡。大量的黄土边坡灾害严重影响着西部经济建设,危害行车安全。黄土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研究分析是其预测预报的基础,通过研究可在工程... 研究目的:随着西部地区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尤其是铁路建设,不可避免地遇到大量黄土高边坡。大量的黄土边坡灾害严重影响着西部经济建设,危害行车安全。黄土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研究分析是其预测预报的基础,通过研究可在工程设计和维护中作为设置防治措施的依据。研究结论:将黄土高边坡按坡体结构分为新黄土边坡、新老黄土边坡、老黄土边坡、新黄土+基岩边坡、新老黄土+基岩边坡、老黄土+基岩边坡6种类型;分别对其变形破坏类型、特点、形成机理及其危害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黄土边坡稳定性定性评价标准;通过对太中铁路沿线黄土高边坡稳定性统计分析,提出了黄土边坡防治的建议。对铁路沿线黄土高边坡设计防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变形破坏机理 稳定性分析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阜新海洲露天矿顺层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天鸿 芮勇勤 +2 位作者 唐春安 马新民 霍起元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6-39,共4页
以阜新海州露天矿边坡为例 ,在弱层流变试验的基础上 ,依据其长期强度的时间效应 ,对该处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动态评价 ,探讨了该类型边坡失稳预测的方法。
关键词 蠕动边坡 动态稳定性 失稳预测 露天矿 变形破坏机理 工程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某水电站库区古滑坡堵江成因及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陈超 任光明 +2 位作者 吴龙科 韦振新 鲁博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98,共5页
通过现场调查,结合边坡的地形地貌、坡体结构、变形破坏和江岸纹泥沉积特征,分析认为滑坡在变形破坏后高速下滑,撞击对岸山体并堰塞堵江,在经历长期的河湖相沉积后逐渐溢流溃决,部分滑体分别残留于左、右岸山坡上。根据恢复的原始地形,... 通过现场调查,结合边坡的地形地貌、坡体结构、变形破坏和江岸纹泥沉积特征,分析认为滑坡在变形破坏后高速下滑,撞击对岸山体并堰塞堵江,在经历长期的河湖相沉积后逐渐溢流溃决,部分滑体分别残留于左、右岸山坡上。根据恢复的原始地形,通过刚体极限平衡分析可知滑坡为地震诱发,为了进一步研究滑坡堵江成因和变形破坏机理,运用离散元数值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天然状态下坡体浅表部沿层面和缓倾坡外优势结构面产生卸荷拉裂,地震作用使坡体内部层面拉裂并沿缓倾坡外优势结构面剪断破坏,其破坏堵江过程可概括为:前缘剪切变形、后缘震动拉裂→滑面贯通、高速下滑→铲刮河床、刨蚀对岸山体→前缘受阻隆起、后缘坐落下滑、中部堰塞堵江→震后停积自稳,坡体具有明显的动力放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滑坡 变形破坏机理 堵江特征 离散元数值模拟 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巴东李家湾滑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广宁 黄波林 王世昌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9-42,72,共5页
以三峡库区李家湾滑坡为例,对库水位变动影响下的滑坡变形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现场详细调查、原位声波测试和室内岩体单轴抗压和耐崩解试验分析,认为滑坡岩性组合特征、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其变形破坏提供了运动空间,库水位波动、水流... 以三峡库区李家湾滑坡为例,对库水位变动影响下的滑坡变形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现场详细调查、原位声波测试和室内岩体单轴抗压和耐崩解试验分析,认为滑坡岩性组合特征、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其变形破坏提供了运动空间,库水位波动、水流流动为滑坡内部岩体运动提供了动力条件。由于软弱夹层的存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斜坡内部岩体发生剪切滑移,坡面发生拉裂。在库水位周期性波动影响下,前缘坡脚岩体受到江水侵蚀,泥灰岩软弱夹层向内发生凹陷,岩体发生弯折倾倒破坏;在江水的侧向淘蚀作用下,岩体发生滑移、错动、坍塌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变形破坏机理 库水位波动 李家湾滑坡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聚物粘结炸药的力学行为及变形破坏机理 被引量:35
11
作者 陈鹏万 丁雁生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61-164,共4页
结合实验研究对高聚物粘结炸药 (PBX)的力学行为和细观力学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PBX材料最主要的破坏机理是界面脱粘和粘结剂的成穴失效。
关键词 高聚物粘结炸药 力学行业 变形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岩隧道锚变形破坏机理缩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火明 李维树 +2 位作者 王帅 吴相超 王中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7-71,共5页
为了研究软岩中隧道锚变形破坏机理及破坏模式,通过对隧道锚现场1∶10缩尺模型进行超载破坏试验,对加载过程中锚体模型的外观变形、内观变形、钻孔测斜以及破坏裂缝进行分析,获得了锚体模型在推力作用下载荷-变形全过程曲线以及变形破... 为了研究软岩中隧道锚变形破坏机理及破坏模式,通过对隧道锚现场1∶10缩尺模型进行超载破坏试验,对加载过程中锚体模型的外观变形、内观变形、钻孔测斜以及破坏裂缝进行分析,获得了锚体模型在推力作用下载荷-变形全过程曲线以及变形破坏特征,并结合数值模拟的超载试验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成果表明:锚体模型变形破坏全过程类似于软岩载荷试验变形破坏3个阶段;锚塞体底部与岩体接触面部位受拉剪破坏形成破坏底边界,锚塞体上方岩体受锚塞体向上挤压形成纵向拉裂缝以及与锚塞体成约45°夹角的剪裂缝。隧道锚极限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锚塞体底界面以及上部岩体抗拉能力和抗剪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锚 缩尺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变形破坏机理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高陡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曹兰柱 李惠发 +1 位作者 王珍 王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3,共7页
针对露天矿普遍存在的一类复杂特殊的高陡边坡稳定性及变形区防治的问题,以抚顺西露天矿南帮变形区高陡边坡为工程背景,采用Morgenstern-Price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RFPA相结合的方法对高陡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问题进... 针对露天矿普遍存在的一类复杂特殊的高陡边坡稳定性及变形区防治的问题,以抚顺西露天矿南帮变形区高陡边坡为工程背景,采用Morgenstern-Price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RFPA相结合的方法对高陡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抚顺西露天矿南帮变形区高陡边坡破坏机制为前缘蠕滑、后缘拉裂的"坐落-滑移式"破坏,该区域稳定性差,处于不稳定状态.针对南帮变形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边坡变形综合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高陡边坡 变形破坏机理 边坡稳定性 边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巫峡口—独龙高陡岸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广宁 黄波林 王世昌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2-97,共6页
三峡库区自175 m蓄水以来,地质灾害事件频发,尤其在地质环境脆弱的巫峡库岸段,2008年龚家方斜坡发生380 000 m3崩滑,产生高达13 m的涌浪,严重影响该库岸段航道运营安全。以巫峡口—独龙库岸段为研究区域,通过资料搜集、地面调查、工程... 三峡库区自175 m蓄水以来,地质灾害事件频发,尤其在地质环境脆弱的巫峡库岸段,2008年龚家方斜坡发生380 000 m3崩滑,产生高达13 m的涌浪,严重影响该库岸段航道运营安全。以巫峡口—独龙库岸段为研究区域,通过资料搜集、地面调查、工程地质测绘、山地工程等多种手段,在掌握其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和岸坡岩体结构类型的基础上,根据库岸段内斜坡变形及破坏特征,划分出18个潜在不稳定斜坡。分析表明:该库岸段变形破坏模式为复合弯曲倾倒、"V"倾倒、剪切破坏,其可能诱发斜坡整体失稳模式为倾倒型和滑移型。总结出其存在累进性破坏、"锁固段"脆性破坏和整体性破坏3种机理。成果可为今后同类高陡岸坡的调查研究提供借鉴意义,同时为三峡库区防灾减灾、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巫峡 高陡岸坡 失稳模式 变形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水变动状况下危岩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广宁 齐信 +2 位作者 王芳婷 王世昌 黄波林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3-298,共6页
为了查明大山庙危岩体宏观变形破坏特征,掌握在库水波动作用下,危岩体内部岩体劣化程度及其强度变化状况,分析其变形破坏机理,对其失稳模式进行研判,在宏观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声波测试,以及室内干湿循环状况下抗压强度和耐崩解性... 为了查明大山庙危岩体宏观变形破坏特征,掌握在库水波动作用下,危岩体内部岩体劣化程度及其强度变化状况,分析其变形破坏机理,对其失稳模式进行研判,在宏观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声波测试,以及室内干湿循环状况下抗压强度和耐崩解性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危岩体变形破坏特征主要为拉裂、剪切、坠落,干湿循环对危岩体有较明显的劣化作用,其完整性、强度和耐崩解性均存在明显降低趋势。大山庙危岩体变形破坏机理为在库水波动作用下产生的结构和材料连续累进性破坏过程,其最可能的失稳模式为剪切-滑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水位 危岩 变形破坏机理 材料破坏 结构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冶铁矿高陡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春梅 李先福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77-1580,共4页
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F25断裂滑脱带内Ⅳ区滑坡群的变形破坏特征主要表现为大量地裂缝和整体滑坡。文章运用自然历史分析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分析了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认为该滑坡群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岩体结构、... 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F25断裂滑脱带内Ⅳ区滑坡群的变形破坏特征主要表现为大量地裂缝和整体滑坡。文章运用自然历史分析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分析了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认为该滑坡群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岩体结构、诱发因素等综合作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传递系数法对该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在最不利荷载组合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系数为0.989;根据该滑坡群的稳定性现状,提出了以锚杆挂网喷浆支护、嵌缝、设置挡墙等为主的综合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滑坡 断裂滑脱带 变形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的变形破坏机理和土力学计算理论问题 被引量:24
17
作者 卢肇钧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5-74,共10页
本文论述天然土的变形和破坏机理所包含的各种复杂因素,并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应力方面,包括应力类型、应力水平和应力途径的影响;第二,应变方面,包括弹性、塑性、加工硬化、加工软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残余强度和逐渐破坏等... 本文论述天然土的变形和破坏机理所包含的各种复杂因素,并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应力方面,包括应力类型、应力水平和应力途径的影响;第二,应变方面,包括弹性、塑性、加工硬化、加工软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残余强度和逐渐破坏等影响;第三,孔隙水方面,包括固结排水条件、凝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含水量变化的影响;第四,加荷速率及受力时间方面,包括瞬时荷载、长期荷载、振动作用下的强度和流变等影响;第五,土的不等向和不均匀性所产生的影响。由于土的性质复杂,土力学理论计算与实际情况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土力学工作者在运用某一种计算理论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多种其他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参照多方面的资料对计算结果作出必要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破坏机理 土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王陵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研究——以国家重点文物高句丽太王陵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成禹 何满潮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5-28,共4页
本文在现场工程地质条件及变形破坏特征勘察的基础上,对高句丽太王陵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用三维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对陵体在自重和渗流场藕合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太王陵出现的条石内倾、条石拉开等变形是... 本文在现场工程地质条件及变形破坏特征勘察的基础上,对高句丽太王陵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用三维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对陵体在自重和渗流场藕合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太王陵出现的条石内倾、条石拉开等变形是由其本身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自重作用下形成的;(2)持力层承载力不足,地基失稳是引起该国家重点文物破坏的主要原因;(3)陵坡滑移是由于本身安全储备较低,在地基失稳和地震等的共同作用下引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 变形破坏机理 应力 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场流变试验的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若军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87,共4页
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是煤矿深部开采软岩巷道支护的主要灾害之一。基于国投新集刘庄矿深部泥岩现场三轴流变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技术。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逐次线性化的间接方法,利用非线性流变力学模型,拟合... 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是煤矿深部开采软岩巷道支护的主要灾害之一。基于国投新集刘庄矿深部泥岩现场三轴流变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技术。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逐次线性化的间接方法,利用非线性流变力学模型,拟合得到泥岩蠕变本构方程,分析得出刘庄矿深部软岩巷道的合理支护方式,即采用反底拱和全封闭的施工方式,顺层掘进的重要硐室锚杆打按方位应尽可能与层面垂直,同时进行底板锚注补强支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现场三轴流变试验 变形破坏机理 数值模拟 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透明土的库水位骤降下消落带滑坡-伞型锚体系变形破坏机理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昌 马文超 +1 位作者 胡元骏 史光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07-1417,共11页
消落带是关系到库岸滑坡稳定性的敏感地带,尤其在库水下降作用下,消落带应力、渗流及变形发生明显改变。而伞形锚作为一种新型锚固技术,以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承载力高等优点逐渐运用于工程实践。因此,研究库水位骤降下消落带滑坡-... 消落带是关系到库岸滑坡稳定性的敏感地带,尤其在库水下降作用下,消落带应力、渗流及变形发生明显改变。而伞形锚作为一种新型锚固技术,以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承载力高等优点逐渐运用于工程实践。因此,研究库水位骤降下消落带滑坡-伞型锚固体系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TH1水库滑坡水位消落带为原型,采用透明土模型试验,考虑不同坡角和锚固间距,设计了6个消落带滑坡-伞型锚固体系物理试验。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获得了滑坡内部位移、速度和宏观变形数据。结果发现:(1)较未加固模型,减少坡角、植入伞型锚杆可以明显提高消落带滑坡稳定性,减少消落带滑坡滑移速度及破坏程度;(2)不同锚固间距与消落带坡角条件下,消落带滑坡-伞型锚固体系呈现3种典型破坏模式:完全贯穿式,局部滑移式及多级滑移式;(3)坡角越大,滑坡受库水位骤降影响越大,滑动面越深,而伞型锚杆的植入可以改变滑动面的形态、位置,提高滑坡整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土 水位消落带 伞型锚 库水位骤降 变形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