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挤压碎裂软岩隧道主被动联合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1
作者 高红杰 邢培刚 +5 位作者 马伟斌 赵建军 邹文浩 张金龙 黄新宇 徐浩田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90-307,共18页
针对西部地区某高原隧道遇到的国内外罕见的强挤压碎裂围岩大变形难题,通过分析隧道的变形特征和多轮方案调整后的变形控制效果,梳理解决隧道大变形问题的关键在于兼顾“防溜塌”与“控变形”的施工方案;重点研究分析隧道进口段区域构... 针对西部地区某高原隧道遇到的国内外罕见的强挤压碎裂围岩大变形难题,通过分析隧道的变形特征和多轮方案调整后的变形控制效果,梳理解决隧道大变形问题的关键在于兼顾“防溜塌”与“控变形”的施工方案;重点研究分析隧道进口段区域构造特点、岩体特性、地应力情况以及松动圈扩展规律,并结合力学开挖模型阐明强挤压碎裂软岩隧道大变形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分部开挖防溜塌、抗锚注支护控变形”为核心的主被动联合支护理念,并形成“分部开挖、密排超前、强化钢拱架支护、施作内置式锚杆、扩大径向注浆”的强挤压碎裂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对比优化前后的现场监测数据,发现应用大变形控制技术后,围岩变形减少超过40%,前期变形速率降低13.6~20.0 mm/d,钢拱架应力减小57%,有效解决了强挤压碎裂围岩引起的大变形灾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大变形 强挤压碎裂围岩 软岩隧道 变形机制 主被动联合支护 变形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家渡200m级高面板堆石坝变形控制技术 被引量:30
2
作者 杨泽艳 蒋国澄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41-1247,共7页
针对已建2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出现的问题,结合洪家渡坝工程特点,开展了坝体变形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探讨了200 m高坝变形规律与特点,从筑坝材料选择、堆石结构分区及填筑施工等方面进行坝体变形控制,提出了堆石预沉降控制量化指标,提... 针对已建2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出现的问题,结合洪家渡坝工程特点,开展了坝体变形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探讨了200 m高坝变形规律与特点,从筑坝材料选择、堆石结构分区及填筑施工等方面进行坝体变形控制,提出了堆石预沉降控制量化指标,提高堆石压实度、坝内陡边坡整形与设增模碾压区、填筑施工总体平衡上升等变形控制集成技术,并应用于洪家渡坝,取得了坝体变形小、面板无结构性裂缝和坝体渗漏量小的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家渡水电站 2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 变形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铁路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谭忠盛 杨旸 +1 位作者 陈伟 李松涛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1-178,共8页
中老铁路是泛亚铁路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向南穿越老挝境内,沿线隧道工程因受板块缝合带构造影响,多段引发大变形问题,严重制约施工进度和安全性。缝合带区域水平构造应力显著,大变形多发于软弱围岩隧道,整体变形特征表现为水平收敛... 中老铁路是泛亚铁路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向南穿越老挝境内,沿线隧道工程因受板块缝合带构造影响,多段引发大变形问题,严重制约施工进度和安全性。缝合带区域水平构造应力显著,大变形多发于软弱围岩隧道,整体变形特征表现为水平收敛大于拱顶沉降,大变形等级以轻微—中等为主,支护结构破坏以侧墙的屈曲破坏为主,并表现出明显的渐进过程。针对以上变形破坏特征,采用主动控制理念,从支护结构和施工方法两方面提出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增大单线铁路断面侧墙曲率,增设长锚杆,提高全环支护钢拱架刚度;控制台阶长度、初期支护及时封闭成环,合理缩短仰拱与掌子面距离。通过采用以上变形控制技术,有效降低隧道变形量,为中老铁路缝合带软岩隧道大变形安全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缝合带 软岩隧道 隧道大变形 变形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断面黄土隧道变形控制技术及支护受力特征 被引量:25
4
作者 孟德鑫 谭忠盛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83-387,共5页
本文以宝兰客专西坡隧道的现场施工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设置试验断面进行试验量测,量测内容包括围岩压力、初支钢架内力、洞内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来研究支护结构的受力规律,并分析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合理选定开挖进尺、超前支护、拱脚... 本文以宝兰客专西坡隧道的现场施工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设置试验断面进行试验量测,量测内容包括围岩压力、初支钢架内力、洞内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来研究支护结构的受力规律,并分析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合理选定开挖进尺、超前支护、拱脚变形控制和仰拱封闭距离控制等隧道变形控制技术的实施效果。最终得出,土压力最大值分别为536.k Pa和267.1k Pa,分别在左侧仰拱和右侧拱脚达到;初支钢架内力内外侧最大值为173.99MPa和16.85MPa,分别在左侧上导、右侧下导拱脚达到;围岩压力和初支钢架内力值均控制在要求范围内。拱顶最大沉降分别为110.2mm和115.1mm,周边收敛最大值分别为3.8mm和37.1mm,均控制在要求范围内,验证了西坡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的实施效果。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在上导开挖阶段变形速率最快,在仰拱封闭后基本趋于稳定,建议减小上导开挖进尺及台阶长度,并采取合理施工进度安排,尽量缩短上导的封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黄土隧道 变形控制技术 围岩压力 初支钢架内力 拱顶沉降 周边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砂互层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以浩吉铁路阳城隧道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志杰 蔡李斌 +5 位作者 邱志洪 芮小豪 马兆飞 程宏生 张曾照 徐海岩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469-478,共10页
针对土砂互层隧道易出现大变形问题,以浩吉铁路阳城隧道为例,通过分析大变形原因、围岩预加固和逐榀换拱等方面,对大变形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最后以现场监测结果对大变形段的施工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土砂互层地层围岩性质差,围... 针对土砂互层隧道易出现大变形问题,以浩吉铁路阳城隧道为例,通过分析大变形原因、围岩预加固和逐榀换拱等方面,对大变形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最后以现场监测结果对大变形段的施工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土砂互层地层围岩性质差,围岩强度不均导致应力集中、偏压以及施工针对性不足等是隧道大变形发生的主要原因。2)围岩压力和格栅钢架应力总体表现为前期波动变化、后期逐步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而喷射混凝土则表现为明显的迅速增长、增长放缓和逐渐稳定3个阶段。围岩压力和支护结构受力变化范围均处于安全状态。3)大变形段支护结构的材料性能未被充分利用。喷射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力为1523k Pa,为混凝土极限强度的6.3%;格栅钢架最大压应力值为24553 k Pa,是其极限强度的6.1%。4)对大变形段进行整治后的围岩压力为0~85 k Pa,喷射混凝土应力为-2400~420 k Pa,钢架应力为-33000~1600 k Pa,表明隧道结构处于稳定状态且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隧道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大变形控制技术对整治土砂互层隧道的大变形问题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浩吉铁路 阳城隧道 土砂互层 变形控制技术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格变形控制技术在带前置定子导管桨水动力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6
作者 刘敏 张宁 +2 位作者 高同兵 闫学琳 陈小宁 《舰船科学技术》 2011年第12期19-23,共5页
应用网格变形控制技术,对带前置定子导管桨进行了转动叶片水动力外形的优化设计研究,优化方案的敞水效率较原始方案提高了2%,并能显著减弱叶梢流动的分离现象。优化结果表明,基于网格变形控制技术的网格重构方法能在保证网格相似性的条... 应用网格变形控制技术,对带前置定子导管桨进行了转动叶片水动力外形的优化设计研究,优化方案的敞水效率较原始方案提高了2%,并能显著减弱叶梢流动的分离现象。优化结果表明,基于网格变形控制技术的网格重构方法能在保证网格相似性的条件下,解决多方案网格自动生成的难题,便于进行组合式推进器的水动力性能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变形控制技术 带前置定子导管桨 水动力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型壁板类零件加工变形控制技术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安顺 隋少春 +2 位作者 卢朝琴 汤立民 楚王伟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57-59,共3页
本文研究了超大型壁板类零件加工变形的控制技术,从整体上考虑零件加工变形控制,从毛坯处理、粗加工到精加工采取合理措施控制零件变形,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超大型壁板类零件加工变形控制技术全面考虑了零件加工变形控制的每一工序,这... 本文研究了超大型壁板类零件加工变形的控制技术,从整体上考虑零件加工变形控制,从毛坯处理、粗加工到精加工采取合理措施控制零件变形,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超大型壁板类零件加工变形控制技术全面考虑了零件加工变形控制的每一工序,这种加工变形的控制方法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在其他大型结构件加工中这种控制方法能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加工工艺 自然时效 加工精度 飞机研制 常温时效 变形控制技术 板类零件 毛坯处理 真空装夹 粗加工 在线测量技术 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崤山隧道软弱围岩台阶法施工预留变形量预测原理及变形控制技术 被引量:14
8
作者 杜鹏毅 郭永忠 +2 位作者 张奇 刘煜 黄明利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48-155,共8页
为更加合理地设计隧道开挖预留沉降量,避免造成超挖过多增加衬砌混凝土量或初期支护侵限的问题,依据变位分配控制原理,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等手段,分析软弱围岩台阶法施工时各工序施工对变形的影响程度,确定分步变形控制标准... 为更加合理地设计隧道开挖预留沉降量,避免造成超挖过多增加衬砌混凝土量或初期支护侵限的问题,依据变位分配控制原理,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等手段,分析软弱围岩台阶法施工时各工序施工对变形的影响程度,确定分步变形控制标准,根据分步变形控制标准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和应急工程措施,并依据分步实际变形量预测初期支护的最终变形量,为同一设计围岩等级下隧道预留变形量的动态设计提供指导。在崤山隧道台阶法施工工程中,成功地将初期支护变形控制在预留变形量之内,并动态设计下一循环预留变形量的大小,减少初期支护混凝土用量12.86%,可为隧道多步序开挖预留变形量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围岩隧道 台阶法 预留变形 变位分配 变形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铝合金机翼整体壁板加工变形控制技术 被引量:16
9
作者 林震宇 刘庆华 +2 位作者 黄官平 王梅 郭绍华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6-149,共4页
为了控制飞机重量,飞机零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进行了薄壁化设计,但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由于薄壁零件加工刚性差,切削过程中受到切削力、切削热的作用容易产生变形。同时由于零件内的残余应力对零件结构尺寸稳定性都有很大的影响,导致... 为了控制飞机重量,飞机零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进行了薄壁化设计,但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由于薄壁零件加工刚性差,切削过程中受到切削力、切削热的作用容易产生变形。同时由于零件内的残余应力对零件结构尺寸稳定性都有很大的影响,导致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和结束后变形较大。所以,航空整体壁板在制造技术中所面对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加工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控制技术 加工过程 整体壁板 铝合金 飞机零件 机翼 尺寸稳定性 飞机重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弱围岩隧道稳定性变形控制技术
10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12-912,共1页
作者:朱永全,开本:E16K,定价:45元,出版单位:人民交通出版社,版印次:1版1次,出版日期:2012.10.22,ISBN:978—7—114—10043—7。
关键词 变形控制技术 隧道稳定性 软弱围岩 出版单位 ISBN 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性泥岩铁路隧道变形机理与仰拱底鼓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志平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21,共9页
为揭示膨胀性泥岩铁路隧道仰拱底鼓变形机理并提出对应控制措施,以西(宁)至成(都)铁路膨胀性泥岩隧道为背景,采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案例调研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发现:膨胀性泥岩在浸水后物理力学参数明显降低,随着浸水时间增加,降... 为揭示膨胀性泥岩铁路隧道仰拱底鼓变形机理并提出对应控制措施,以西(宁)至成(都)铁路膨胀性泥岩隧道为背景,采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案例调研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发现:膨胀性泥岩在浸水后物理力学参数明显降低,随着浸水时间增加,降低速率逐渐减小,其膨胀系数为4.8%;FLAC3D中的应变软化模型通过湿度应力场与温度应力场的转化能较好模拟膨胀性泥岩浸水后的参数衰减效应,当初始含水率分别为5%、15%、25%时,膨胀力试验结果分别为37.84,123.90,189.06kPa;随着水位上升,隧周孔隙水压力逐渐增大,当地下水位分别为Z=-5 m、Z=0 m、Z=5 m、Z=10 m、Z=15 m、Z=30 m时,隧周最大孔隙水压力分别为0,100,125,200,250,350 kPa,仰拱底部随软化系数的增加由沉降逐渐变为隆起,隧底围岩软化及上部挤压造成的剪切破坏是仰拱底鼓的最大诱因;随着仰拱矢跨比增加,二次衬砌弯矩减小,拱底和墙脚位置二次衬砌弯矩减小值较大,因此仰拱底部受力得到优化;适当提高仰拱矢跨比,采用全环钢架+钢筋混凝土衬砌、加强基底排水、采用基底换填或管桩加固等措施是膨胀性泥岩铁路隧道设计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膨胀性泥岩 仰拱底鼓 变形机理 变形控制技术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土地基高速铁路路基变形控制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裕春 李安洪 +2 位作者 陈伟志 丁选明 崔新壮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17,共5页
研究目的:膨胀土地基在我国分布广泛,浸水后其强度衰减显著,吸水失水产生的胀缩变形反复,工程危害极大,既有铁路、公路路基病害非常突出,膨胀土边坡稳定、基床翻浆冒泥问题现已基本解决,普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路基变形也得到了较好控制,但... 研究目的:膨胀土地基在我国分布广泛,浸水后其强度衰减显著,吸水失水产生的胀缩变形反复,工程危害极大,既有铁路、公路路基病害非常突出,膨胀土边坡稳定、基床翻浆冒泥问题现已基本解决,普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路基变形也得到了较好控制,但其变形控制标准为20~30 cm,高速铁路以毫米级变形作为控制标准,在膨胀土地基上修建高速铁路路基必须解决路堑和低路堤的膨胀上拱变形和高路堤的沉降变形两大技术难题。研究结论:(1)天然膨胀土地基浸水后膨胀量明显大于无砟轨道铁路工务养护的限值,路基柔性填筑体对膨胀土的膨胀和收缩变形具有较好的缓冲作用;(2)天然膨胀土地基填筑路基在施工期可完成总沉降的80%以上、复合地基加固处理可达90%以上,超固结膨胀土地基上填筑路基高度不大时,加固地基与天然地基的总沉降量均较小;(3)膨胀土地基路堑及低矮路堤工程宜采用路堤式路堑结构,基床范围全部换填,加强防排水措施,地基宜采用小直径、小间距CFG桩加固,一般路堤对浅层4~6 m进行加固处理,高路堤地基处理按一般土质地基进行沉降计算分析确定;(4)本研究结果可为膨胀土地基高速铁路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地基 高速铁路 变形特性 变形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隧道近接工程变形控制标准梳理及工程防护措施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巩江峰 卿伟宸 +1 位作者 朱宏 张延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人们对出行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轨道交通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命脉。尤其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地铁等,其主要走行于城区,且以地下敷设为主,形成大量城区隧道。由于城区环境复杂,隧道...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人们对出行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轨道交通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命脉。尤其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地铁等,其主要走行于城区,且以地下敷设为主,形成大量城区隧道。由于城区环境复杂,隧道工程不可避免地上穿、下穿或侧穿既有铁路、地铁、公路、城市主干道、高层建筑等对变形敏感的既有建(构)筑物(以下简称“近接工程”)。如何保障近接工程在隧道施工期间的正常使用和安全,以及如何合理确定近接工程变形控制标准,是城区隧道工程建设的重点、难点和控制点。本文按近接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下管线等进行分类,系统梳理相关行业标准,研究提出不同环境下隧道的保护范围及要求、施工期间相关近接工程变形控制标准。同时基于控制标准,并结合工程经验,提出一套相对完善的近接工程设计、施工建议措施:勘察阶段应查明工程周边环境情况及场地地质条件;设计阶段在合理布置线路方案、预留足够安全净距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工法和可靠的支护结构体系,设置有效的隔离、保护、加固措施;施工阶段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近接工程 变形控制标准 变形控制技术 工程防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铁路沙嫩山隧道大变形区段松动圈发展规律及控制技术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千里 王永顺 +1 位作者 王建军 谭忠盛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3-106,共4页
通过现场测试隧道围岩变形分析中老铁路沙嫩山隧道大变形特征及围岩松动圈范围。结果表明:隧道大变形以水平收敛为主,存在拱架弯折、喷射混凝土剥落、掌子面溜塌等变形破坏现象,变形主要位于拱顶及拱腰;单线段、双线段隧道围岩松动圈范... 通过现场测试隧道围岩变形分析中老铁路沙嫩山隧道大变形特征及围岩松动圈范围。结果表明:隧道大变形以水平收敛为主,存在拱架弯折、喷射混凝土剥落、掌子面溜塌等变形破坏现象,变形主要位于拱顶及拱腰;单线段、双线段隧道围岩松动圈范围分别在6.0~6.5、8.0~9.0 m,均达到隧道设计跨度的58%以上。根据测试分析结果,从主动控制隧道变形出发,考虑注浆对围岩力学性能的改善作用,提出单线段隧道采用双层小导管或管棚对掌子面进行超前支护,锚杆打设深度不小于6.0 m,注浆范围不小于2.5 m;双线段隧道采取双层纵向连接筋搭接钢拱架、增设4根锁脚锚管、加设临时水平横撑或三角横撑等措施进行支护,锚杆打设深度不小于8 m,注浆范围不小于4 m。采用综合措施后,隧道4个测试断面最大水平收敛和最大拱顶沉降的平均值均减小5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变形控制技术 现场试验 松动圈 中老铁路 缝合带 围岩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工程技术措施对比分析——以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与瑞士圣哥达基线隧道为例 被引量:41
15
作者 王小林 黄彦波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21-1629,共9页
为解决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以控制的围岩大变形问题,依托国内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与瑞士圣哥达基线隧道,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从软岩大变形机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分级及变形控制技术3个方面对两隧道进行对比,得出如... 为解决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以控制的围岩大变形问题,依托国内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与瑞士圣哥达基线隧道,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从软岩大变形机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分级及变形控制技术3个方面对两隧道进行对比,得出如下结论:1)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是在岩性、地下水、地应力场、围岩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因开挖卸荷、应力二次分布引起围岩发生塑性剪切滑移所致; 2)在高地应力软岩分级方法上,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与圣哥达基线隧道均采用了BQ法,但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分级更全面,圣哥达基线隧道分级更具针对性; 3)在高地应力软岩情况下,圣哥达基线隧道采用的新意法的全断面施工方法在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上要优于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采用的台阶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软岩隧道 围岩分级 变形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深部近接全过程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振科 董俊 +2 位作者 朱勇 于群丁 谢俊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14,共9页
研究目的:城市深部(50 m以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多硐室近接建造问题,稳定性与变形控制要求相较于常规地下空间更加严格,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设计方法指导工程实践。为此,本文提出针对城市深部近接地下空间的全过程变形控制设计方法。研... 研究目的:城市深部(50 m以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多硐室近接建造问题,稳定性与变形控制要求相较于常规地下空间更加严格,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设计方法指导工程实践。为此,本文提出针对城市深部近接地下空间的全过程变形控制设计方法。研究结论:(1)基于多硐室近接开挖对岩土体、既有硐室、新建硐室变形机制研究结果,提出了近接建造变形控制原则,建立了城市深部地下空间近接全过程变形控制设计流程,给出了硐室施工变形(含岩土体变形)和结构变形的控制标准,提出了考虑近接类型、围岩等级、近接间距的近接风险分区标准;(2)从施工工法、岩土体变形控制、既有结构变形控制、新建结构稳定与变形控制等方面着手,提出了典型地层、风险分区条件下的深部近接隧道变形控制设计建议;(3)将该设计方法应用于重庆地铁18号线富歇区间典型深部近接工程,结果表明:依据该方法给出的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控制深部近接工程变形,确保新建硐室稳定、既有硐室变形处于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可用于指导城市深部地下空间近接变形控制设计,具备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深部 近接建造 近接风险分区 变形控制标准 变形控制技术 变形控制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薄壁焊接密封舱体工艺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长喜 王中阳 《航天器工程》 2004年第3期32-36,共5页
描述了神舟号飞船研制中大型薄壁密封舱的焊接变形控制技术、整舱组合加工工装的设计制造方法、大尺寸密封面和密封槽的加工技术、舱体对接密封接口的加工技术、舱体轮廓度保证及测量技术等。提出了大量标准件+极少量专用件=有效的工装... 描述了神舟号飞船研制中大型薄壁密封舱的焊接变形控制技术、整舱组合加工工装的设计制造方法、大尺寸密封面和密封槽的加工技术、舱体对接密封接口的加工技术、舱体轮廓度保证及测量技术等。提出了大量标准件+极少量专用件=有效的工装的工装设计技术途径,用于神舟号飞船密封舱体加工,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技术研究 舱体 焊接密封 薄壁 神舟号飞船 变形控制技术 加工技术 制造方法 加工工装 测量技术 技术途径 工装设计 密封舱 中大型 密封槽 密封面 大尺寸 轮廓度 专用件 标准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源与热沉的距离对焊接接头应变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菊 杜欲晓 +1 位作者 关桥 郭德伦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05-107,共3页
热源与热沉的距离D是动态控制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的关键参数之一。采用有限元技术开展了热源与热沉中心的距离对焊接接头应变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冷却介质的急冷作用使得热源与热沉之间的温度陡降,温度梯度变大,热沉作用处成为焊缝... 热源与热沉的距离D是动态控制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的关键参数之一。采用有限元技术开展了热源与热沉中心的距离对焊接接头应变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冷却介质的急冷作用使得热源与热沉之间的温度陡降,温度梯度变大,热沉作用处成为焊缝中心线上温度最低的位置;不同的D值引起的焊缝中心点的温度历史不同,塑性应变的历史不同,残余态结果也不同。热源与热沉之间距离越近,拉伸作用越强。热源与热沉中心的距离较近时,可以产生大于加热阶段形成的压缩塑性应变的拉伸塑性应变,从而不仅补偿加热时产生的缩短应变,而且还使焊缝中存在拉伸塑性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控制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 热源与热沉中心的距离 温度场 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