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鸭瘟病毒强毒株与弱毒株双重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
作者 周婉婷 崔雪志 +9 位作者 毛秋艳 汪建华 李玉峰 李金平 刘朔 彭程 杨吉喆 侯广宇 刘华雷 蒋文明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8期108-114,共7页
鸭瘟是一种由鸭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鸭业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该病主要依靠鸭瘟弱毒活疫苗进行防控。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其基因组为双链DNA,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种变异类型。为建立一种能够区分鸭瘟病... 鸭瘟是一种由鸭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鸭业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该病主要依靠鸭瘟弱毒活疫苗进行防控。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其基因组为双链DNA,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种变异类型。为建立一种能够区分鸭瘟病毒强毒株与弱毒株的双重PCR鉴别检测方法,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分析鸭瘟病毒基因组序列,设计针对UL2和LORF5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双重PCR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能够准确区分鸭瘟病毒强毒株与弱毒株,同时对其他禽类病原无交叉反应:最低可检测到10拷贝的鸭瘟病毒DNA,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使用建立的方法对2019-2024年收集的临床疑似鸭瘟病料进行检测,发现经典强毒株集中流行于2019-2022年,而变异强毒株在2023-2024年更为常见,表明鸭瘟病毒优势流行株可能正在发生变化。综上,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鉴别检测方法为鸭瘟病毒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对鸭瘟防控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瘟病 UL2基因 LORF5基因 双重PCR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rtha K61株活疫苗对猪伪狂犬变异毒株和传统毒株的免疫保护效力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严伟东 李畅 +2 位作者 于学祥 何启盖 杨汉春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18,23,I0001,共6页
为了分析猪伪狂犬病活疫苗Bartha K61株预防流行变异毒株的效力。以经典PRV-EA株和变异PRV-XT株为攻毒毒株,评价Bartha K61活疫苗免疫仔猪对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保护效力。用Bartha K61株活疫苗免疫4~5周龄断奶仔猪,免疫28 d后,分别用P... 为了分析猪伪狂犬病活疫苗Bartha K61株预防流行变异毒株的效力。以经典PRV-EA株和变异PRV-XT株为攻毒毒株,评价Bartha K61活疫苗免疫仔猪对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保护效力。用Bartha K61株活疫苗免疫4~5周龄断奶仔猪,免疫28 d后,分别用PRV-EA株和流行变异PRV-XT株攻毒,观察仔猪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检测鼻腔排毒情况。结果显示,Bartha K61株活疫苗可对经典PRV-EA株攻毒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但对变异毒株PRV-XT仅能提供部分保护。PRV-EA株攻毒组所有猪只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而PRV-XT攻毒组出现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表明Bartha K61株活疫苗对传统毒株有良好保护效果,而对流行变异毒株不能提供完全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伪狂犬病 Bartha K61活疫苗 PRV-EA 变异强毒prv-xt株 保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瘟强毒川W株的分离、鉴定及毒力测定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发龙 岳华 索化夷 《四川畜牧兽医》 2005年第3期28-29,共2页
四川成都某鸭场分离得到一株疑似鸭瘟病毒,经细胞培养、中和实验、PCR鉴定,证明分离株为鸭瘟病毒,毒力测定及动物实验表明其可能为强毒株。试验结果提示鸭瘟病毒毒力变异和增强都会使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下降。
关键词 鸭瘟病 力测定 变异 疫苗 鉴定 分离 免疫保护作用 动物实验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董国英 《现代畜牧兽医》 2006年第1期40-42,共3页
从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副黏病毒(DG01株),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且血凝活性能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和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能使SPF鸡胚、非免疫鸭胚和鹅胚100%死亡。电镜观察见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多为圆形有囊膜,直径在200nm左右;ELD50为1... 从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副黏病毒(DG01株),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且血凝活性能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和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能使SPF鸡胚、非免疫鸭胚和鹅胚100%死亡。电镜观察见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多为圆形有囊膜,直径在200nm左右;ELD50为108.6/ml,MDT为56h,ICPI为1.94。对DG01株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F基因,鉴定为基因Ⅶ型强毒株,测序结果与CH2000同源率为91.8%,因此确定DG01株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的基因变异强毒株。动物接种试验表明DG01株对鸭无致病性,对鹅、鸡、鸽具有100%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副黏病 新城疫 基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N蛋白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朋霞 闫若潜 +6 位作者 王华俊 马震原 王淑娟 赵雪丽 谢彩华 赵月龙 李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21-1026,共6页
为建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变异株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扩增PEDV变异强毒株N基因并克隆至pQE30载体后进行原核表达,对表达的蛋白进行纯化和鉴定。用纯化的重组N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矩阵法优化ELISA反应条件... 为建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变异株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扩增PEDV变异强毒株N基因并克隆至pQE30载体后进行原核表达,对表达的蛋白进行纯化和鉴定。用纯化的重组N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矩阵法优化ELISA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PED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对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对500份来源于不同猪场的临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进口商品化试剂盒比较。结果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约为50.4 ku,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其反应原性良好。该ELISA方法的最优反应条件为:重组N蛋白最佳包被浓度为2μg/m L;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100,作用时间1 h;羊抗猪HRP-Ig G最适稀释度为1∶5 000,作用时间为30 min;TMB最佳显色时间为10 min。该方法可特异性检测PEDV抗体,而与PRV、PRRSV、CSFV、PCV、TGEV等病原的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该方法检测出阳性血清的最高稀释倍数与中和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对500份临床猪血清的检测结果,与进口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结果相比符合率为99.6%。本研究为PEDV抗体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血清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 变异 N蛋白 原核表达 间接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流感流行病学与新型疫苗的研发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福勇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1-4,共4页
禽流感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禽病。文章对禽流感的病原学、宿主、传播途径、发病季节、临床症状、流行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对当前疫苗研发现状进行盘点的同时。
关键词 禽流感病 DNA RNA 流感病 疫苗 菌苗 抗原变异 交叉保护性 力返 禽类 AIV 感染 养禽业 高致病性禽流感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的流行变化及防控对策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胡彦龙 朱建纲 《中国畜牧业》 2022年第8期117-118,共1页
目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我国定殖并形成较大污染面,疫情发生风险依然较高。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治疗方法,非洲猪瘟仍将是我国生猪产业生产安全最大的威胁。随着非洲猪瘟在我国定殖,加之病毒... 目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我国定殖并形成较大污染面,疫情发生风险依然较高。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治疗方法,非洲猪瘟仍将是我国生猪产业生产安全最大的威胁。随着非洲猪瘟在我国定殖,加之病毒的不断变异,强毒株和变异毒株在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疫情处置上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要适应非洲猪瘟防控新形势,强化常态化防控措施,提高疫情处置能力,健全疫情防控体系,不断促进非洲猪瘟防控及生猪养殖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生猪养殖业 变异 疫情处置 生猪产业 防控对策 疫情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流行的诊断及预防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邓文超 《中国畜牧业》 2022年第1期59-59,共1页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2018年8月3日,我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并在之后快速传播,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我国定植,呈现点多、面广的趋势,发生风险...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2018年8月3日,我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并在之后快速传播,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我国定植,呈现点多、面广的趋势,发生风险不容忽视。据国内多家研究单位的研究报道,国内非洲猪瘟病毒呈现多样性,经典强毒株和变异株共存,变异株又包括单基因缺失株、双基因缺失株和自然变异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烈性传染病 猪瘟流行 养猪业 基因缺失 变异 预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措施
9
作者 高巧梅 《中兽医学杂志》 2020年第2期39-39,共1页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强毒株、变异毒株、隐性感染逐渐出现,使得该病的发病日龄提前,病程也逐渐增长,最早3日龄的雏鸡就可以发病,肉鸡出栏前、蛋鸡性成...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强毒株、变异毒株、隐性感染逐渐出现,使得该病的发病日龄提前,病程也逐渐增长,最早3日龄的雏鸡就可以发病,肉鸡出栏前、蛋鸡性成熟以后都可以发病.此病的非典型化也使得该病的诊断变得困难,治疗成本逐渐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 接触性传染病 发病日龄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变异 性成熟 隐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