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马齿苋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皮肤瘙痒的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陈霞 樊官伟 +5 位作者 陈云志 王艳 孔祥艳 李倩 陈梦璐 蒲翔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0-1706,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实验探讨马齿苋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皮肤瘙痒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马齿苋的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Cards、TTD、OMIM数据库获取ACD和皮肤瘙痒的靶点,Venny2.1平台获取马齿苋与...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实验探讨马齿苋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皮肤瘙痒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马齿苋的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Cards、TTD、OMIM数据库获取ACD和皮肤瘙痒的靶点,Venny2.1平台获取马齿苋与ACD及皮肤瘙痒的交集靶点,STRING数据库分析交集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以及重要靶点相互作用图,DAVID数据库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糠酸莫米松乳膏组、空白基质乳膏组和马齿苋低、高剂量乳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各组运用2,4-二硝基氯苯(DNCB)构建ACD皮肤瘙痒模型,各组给予相应乳膏外涂14 d后观察小鼠背部皮损以及抓挠情况,HE染色观察皮肤病理损伤,ELISA法检测血清IL-6、CXCL8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TNF-α、JNK、p-JNK、c-Jun、p-c-Jun蛋白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马齿苋活性成分181个,ACD靶点1314个,皮肤瘙痒靶点4113个,三者相交靶点103个,核心靶点有TNF-α、c-Jun、IL-6、CXCL8等,涉及TNF-α、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表明马齿苋可减轻ACD小鼠背部皮损以及抓挠次数,下调血清IL-6、CXCL8水平以及皮肤组织TNF-α、JNK、p-JNK、c-Jun、p-c-Jun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马齿苋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干预ACD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JNK/c-Jun信号通路,减少炎性介质IL-6、CXCL8释放,缓解皮肤瘙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皮肤瘙痒 网络药理学 炎性介质 TNF-α/JNK/c-Jun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抗炎效果
2
作者 陈宇 杨纪元 +5 位作者 邱之阳 张笑 邱昌扬 周凯 郝泽金 陈志敏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67,共7页
为了明确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效果,并探究油茶籽油中的主要抗炎物质,分别制备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热榨油茶籽原油、热榨精炼油茶籽油、土榨油茶籽油和超临界CO_(2)油茶籽油,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及添加不同... 为了明确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效果,并探究油茶籽油中的主要抗炎物质,分别制备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热榨油茶籽原油、热榨精炼油茶籽油、土榨油茶籽油和超临界CO_(2)油茶籽油,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及添加不同活性物质的油茶籽油对ACD模型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并结合ELISA法、HE染色和免疫组化探究其对小鼠炎症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油茶籽油对ACD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最高,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其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降低率超过10%,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好转,耳廓肿胀组织中NF-κB阳性表达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预防性给药的抗炎效果普遍低于造模后给药;倍数添加角鲨烯和生育酚的油茶籽油对ACD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显著提高,在50%左右,且角鲨烯、生育酚处理组小鼠耳廓组织中NF-κB阳性表达量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因此,外用超临界CO_(2)萃取的油茶籽油治疗小鼠ACD效果最佳,其抗炎效果并非源于单一活性成分,与角鲨烯和生育酚等活性成分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抗炎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超临界CO_(2)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被引量:20
3
作者 孙明立 魏敏杰 +2 位作者 金万宝 王爽 杜娃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2-134,F0002,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动物作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各自的优势,为实际应用中恰当选择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二硝基氯苯(dinitrochlorobenzene,DNCB)作为致敏剂,以腹部致敏、背部激发的方法分别... 目的比较两种动物作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各自的优势,为实际应用中恰当选择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二硝基氯苯(dinitrochlorobenzene,DNCB)作为致敏剂,以腹部致敏、背部激发的方法分别建立豚鼠(连续激发4次)和小鼠(1次激发)两种ACD动物模型,并以丙酮作为对照。激发后0~96h,对激发部位进行动态分级。激发后96h,H-E染色观察激发部位皮肤病理变化,并计算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动态评分结果显示:豚鼠激发后72h红斑程度最强,临床分级以3级为主,并于72~96h保持不变;小鼠激发后24h红斑程度最强,临床分级以4级为主,48h后红斑程度减轻。病理结果显示:两种模型激发部位皮肤内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脾指数和胸腺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两种动物模型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通过上述方法分别成功建立了豚鼠和小鼠ACD动物模型。豚鼠红斑程度较弱,且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小鼠红斑程度较强,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 小鼠 二硝基氯苯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炎洗剂对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7
4
作者 刘青 王琼 +3 位作者 陈慧 姜誉弘 王丽灵 王思农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目的评价皮炎洗剂治疗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疗效。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小鼠背部ACD。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CD组、阳性组、皮炎洗剂大剂量组(0.4g/mL)、中剂量组(0.2g/mL)、小剂量组(0.1g/mL),每组10只... 目的评价皮炎洗剂治疗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疗效。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小鼠背部ACD。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CD组、阳性组、皮炎洗剂大剂量组(0.4g/mL)、中剂量组(0.2g/mL)、小剂量组(0.1g/mL),每组10只,于致敏后给药,观察各组小鼠第4次激发24h后皮损炎症程度、组织病理切片、炎症细胞数量改变及血清中IFN-和IL-4水平的变化。结果皮炎洗剂中、大剂量能有效减轻ACD小鼠引起的免疫器官肿大、皮损炎症程度,减少皮损组织炎症细胞数量,调节ACD组小鼠血清中-干扰素(IFN-)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论皮炎洗剂对小鼠ACD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皮炎洗剂调节Th1、Th2型细胞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洗剂 小鼠 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IFN-Γ IL-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各时期IL-33水平探索 被引量:5
5
作者 于曦 刘海亮 +6 位作者 王燕 王晓钰 陶羽 包凯帆 季律 王璨 洪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31-1332,共2页
IL-33通过与二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上的ST2和IL-1受体辅助蛋白(IL-1 RAcP)结合,参与多种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是引发过敏性疾病的关键因素。上皮细胞可经刺激产生IL-33,作用于ILC2s并使其产生... IL-33通过与二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上的ST2和IL-1受体辅助蛋白(IL-1 RAcP)结合,参与多种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是引发过敏性疾病的关键因素。上皮细胞可经刺激产生IL-33,作用于ILC2s并使其产生Th2型细胞因子,促进Th2型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如过敏性皮炎吲、哮喘㈨、过敏性鼻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IL-33 诱导初期 异硫氰酸荧光素 ILC2s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病变组织的形态、病理以及外周血中IL-6、IL-10、IL-17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宋成林 陈亚凤 +1 位作者 戴俭宇 陈以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61-1464,I002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患耳与健耳的耳厚度差、耳重量差、病变组织的病理影响以及周围血中IL-6、IL-10和IL-17的改变,揭示针刺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学的部分机制。方法:将40只昆明种白色雄...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患耳与健耳的耳厚度差、耳重量差、病变组织的病理影响以及周围血中IL-6、IL-10和IL-17的改变,揭示针刺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学的部分机制。方法:将40只昆明种白色雄性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二硝基氯苯刺激法,制作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观察治疗后小鼠患耳与健耳的耳厚度差、耳重量差、病变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外周静脉血中IL-6、IL-10和IL-17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患耳与健耳的耳厚度差、耳重量差明显增加,病变组织的炎性改变明显加重,IL-6、IL-17明显增加(P〈0.05,有统计意义),IL-10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意义);西药组、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较,患耳与健耳的耳厚度差、耳重量差明显降低,病变组织的炎性改变明显好转,IL-6、IL-17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意义),IL-10明显增加(P〈0.05,有统计意义)。结论:针刺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外周血中的IL-6、IL-10和IL-17的含量,进而调整Th17/Treg细胞的平衡,从而实现了耳厚度差、耳重量差的降低,病变组织炎性的改善,达到了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IL-6 IL-10 IL-17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胆泻肝汤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Treg/Th17细胞平衡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刘颖 李忻红 +1 位作者 马贤德 关洪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12-1815,共4页
目的:观察变应性接触性皮炎Treg/Th17细胞平衡的变化,探讨龙胆泻肝汤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部分干预机制。方法:将4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龙胆泻肝汤组、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组,每组10只。采用DNCB皮肤涂抹方法制备小... 目的:观察变应性接触性皮炎Treg/Th17细胞平衡的变化,探讨龙胆泻肝汤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部分干预机制。方法:将4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龙胆泻肝汤组、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组,每组10只。采用DNCB皮肤涂抹方法制备小鼠背部ACD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龙胆泻肝汤组、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组小鼠均按照成人2倍等效剂量灌胃,连续给药21 d,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致敏部位皮肤,对皮肤组织中Foxp3、RORγt、IL-17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西药组、龙胆泻肝汤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oxp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IL-17、RORγ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西药组和龙胆泻肝汤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oxp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IL-17、RORγ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Treg/Th17细胞失衡可能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之一,而龙胆泻肝汤可能就是通过作用于该靶点,调节Treg/Th17细胞平衡,而实现其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TREG TH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季青水提液对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大鼠AIM2/Caspase-1炎症小体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杜伟 黄文涛 +4 位作者 罗金萍 占敏霞 罗先钦 何白英 张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3-69,共7页
基于中药四季青的抗炎作用,研究四季青水提液对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大鼠可能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结果发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至观察终点,1)中、高剂量组皮损积分均明显降低;2)病理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动物造模皮肤真皮纤维组织增生修... 基于中药四季青的抗炎作用,研究四季青水提液对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大鼠可能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结果发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至观察终点,1)中、高剂量组皮损积分均明显降低;2)病理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动物造模皮肤真皮纤维组织增生修复良好,低、中、高剂量组炎细胞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18,IL-1β水平均降低,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18水平也降低;4)高剂量组AIM2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四季青水提液对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大鼠有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AIM2/Caspase-1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青水提液 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AIM2 CASPASE-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NF-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李莉 梁刘萍 +1 位作者 后桂荣 罗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82-1584,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加味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分组给药,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各组局部皮肤NF-κB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小鼠在NF-κB染色强度、染色面积及表达阳性率等方... 目的探讨中药加味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分组给药,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各组局部皮肤NF-κB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小鼠在NF-κB染色强度、染色面积及表达阳性率等方面与生理盐水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玉屏风颗粒可有效抑制NF-κB的表达相关。这可能是其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玉屏风颗粒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芍总苷联合强的松治疗豚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春 李传应 +1 位作者 袁君 魏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16-1320,共5页
目的考察白芍总苷(TGP)以及TGP和强的松(Pre)联合用药对豚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方法 90豚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组,模型组,TGP(21、42、84 mg/kg)组,联合给药(TGP 42 mg/kg+Pre 1.4mg/kg)组和Pre(1.4、2.8 mg/kg)组。用二... 目的考察白芍总苷(TGP)以及TGP和强的松(Pre)联合用药对豚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方法 90豚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组,模型组,TGP(21、42、84 mg/kg)组,联合给药(TGP 42 mg/kg+Pre 1.4mg/kg)组和Pre(1.4、2.8 mg/kg)组。用二硝基氯苯诱导豚鼠制备ACD模型,各给药组均于实验第21天开始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检测耳重量及耳厚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豚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和IL-4含量水平。结果 ACD豚鼠的耳片明显肿胀,并伴有大量的单核细胞浸润。TGP(42、84 mg/kg)以及联合给药组(TGP 42 mg/kg+Pre 1.4 mg/kg)能明显减轻ACD豚鼠炎症反应,改善其耳片病理,并降低血清中升高的IL-4水平,以及升高其降低的IL-2水平。此外联合给药组对豚鼠ACD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TGP组以及Pre组。结论 TGP以及联合给药对豚鼠ACD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为ACD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总苷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8和33 mRNA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治疗后的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程晓蕾 陈宏 +2 位作者 解奎霞 王立茹 门剑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和IL-33 mRNA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湿疹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部分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探...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和IL-33 mRNA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湿疹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部分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探讨应用白芍总苷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2周及4周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80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18、IL-33 mRNA的表达量;对患者应用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noy,TGP)治疗2周和4周后外周血IL-18 mRNA和IL-33 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IL-18和IL-33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IL-18 mRNA和IL-33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且上述3组中IL-18 mRNA和IL-33 mRNA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慢性期组。经白芍总苷治疗2周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IL-18和IL-33mRNA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白芍总苷治疗4周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33比治疗2周后明显降低。IL-18、IL-33ΔCT值与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0.59,P均<0.01)。有家族过敏史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组较无家族过敏史患者组IL-18和IL-33 mRNA表达量高。结论:IL-18和IL-33可能参与了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分型和严重程度有关。白芍总苷可能通过调节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IL-18和IL-33 mRNA表达量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33 白芍总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评价指标探讨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圆圆 阎春林 +1 位作者 马莉 郑志忠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53-356,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的评价指标。方法首先用DNFB致敏小鼠,分别于激发后24、48、72 h及96 h检测激发后耳肿度、双侧耳重量之差、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耳双面距离之差、组织切片中浸润细胞种类及数量、双侧耳引流淋巴结细胞数... 目的探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的评价指标。方法首先用DNFB致敏小鼠,分别于激发后24、48、72 h及96 h检测激发后耳肿度、双侧耳重量之差、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耳双面距离之差、组织切片中浸润细胞种类及数量、双侧耳引流淋巴结细胞数目及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观察各指标与激发后耳肿度之间的一致性。结果与激发后耳肿度一样,其他各指标均显示出一致的随时间变化趋势,即:24 h及48 h时炎症程度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弱,至96 h时已减弱至一半左右。结论除激发后耳肿度之外,激发后双侧耳重量之差、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耳双面距离、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局部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等亦可反映炎症的程度,且更客观,从而丰富了该模型的评价指标,便于我们从多方面客观地评价药物的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料木黄酮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丛林 曾耀英 +2 位作者 蔡小嫦 易敏 施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85-888,共4页
目的:探讨染料木黄酮(Gen)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小鼠ACD模型,观测不同剂量Gen对小鼠耳廓肿胀程度、鼠耳皮肤组织病理变化、体重及胸腺指数、脾指数的影响。结果:各剂量Gen组均能明... 目的:探讨染料木黄酮(Gen)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小鼠ACD模型,观测不同剂量Gen对小鼠耳廓肿胀程度、鼠耳皮肤组织病理变化、体重及胸腺指数、脾指数的影响。结果:各剂量Gen组均能明显抑制DNFB诱发的小鼠耳廓肿胀,抑制炎症细胞浸润,降低胸腺指数,且不影响小鼠体重增长。低剂量Gen组增加脾指数,高剂量Gen组降低脾指数。结论:Gen对DNFB诱发的小鼠ACD有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木黄酮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的干预及对T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莉 罗仁 +1 位作者 曾抗 周再高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1-702,共2页
目的探讨中药加味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及其对T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ACD小鼠模型,分组给药后观察小鼠体质量、耳片厚度及重量的改变,同时利用ELISA技术对其外周血中IFN-γ及IL-4进行检测,并分析中药干预对T... 目的探讨中药加味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及其对T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ACD小鼠模型,分组给药后观察小鼠体质量、耳片厚度及重量的改变,同时利用ELISA技术对其外周血中IFN-γ及IL-4进行检测,并分析中药干预对T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加味玉屏风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耳厚度、重量及体质量的改变均小于生理盐水组,并存在显著的量效关系。同时,中药组外周血IFN-γ及IL-4均较生理盐水组降低(P<0.05),但IFN-γ降低更为显著,导致IFN-γ/IL-4比值降低。结论中药加味玉屏风颗粒可有效抑制小鼠的ACD,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T淋巴细胞的分化,促进T细胞向Ⅱ型分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加味玉屏风颗粒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油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沈琪 王梅 康金森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0-55,共6页
目的研究沙棘油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的治疗作用。方法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高中低3个剂量沙棘油外用组(100%,50%和25%)及阳性药对照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每组10... 目的研究沙棘油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的治疗作用。方法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高中低3个剂量沙棘油外用组(100%,50%和25%)及阳性药对照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每组10只。以2,4-二硝基氯苯(DNCB)致敏和激发建立小鼠ACD模型,耳部皮损情况评分作为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的指标,在激发后48 h测定各试验组小鼠的耳廓肿胀度和脾指数,并以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耳部皮肤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情况。结果小鼠耳肿胀度测定结果表明沙棘油高剂量组(9 m L/kg,外用)可明显抑制DNCB诱发的小鼠耳廓肿胀,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小鼠脾指数测定结果表明沙棘油各剂量组可能通过促进免疫器官发育来发挥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沙棘油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耳组织表皮增厚程度减小,表皮及真皮水肿明显减轻,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真皮血管扩张充血现象缓解,抑制炎性细胞浸润。结论沙棘油对DNCB诱发的小鼠ACD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油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菜籽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汶春苗 杨闰平 +5 位作者 胡坚 焦泽龙 杨宇光 杨剑凌 李恒进 赵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9-572,共4页
目的研究芥菜籽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芥菜籽组、正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芥菜籽组喂养含5%芥菜籽饲料。3周后,以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小... 目的研究芥菜籽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芥菜籽组、正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芥菜籽组喂养含5%芥菜籽饲料。3周后,以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小鼠ACD模型,耳部激发24 h后,观察芥菜籽对小鼠耳肿胀度,组织病理改变,皮损处朗格汉斯细胞(LC)浸润、局部促炎细胞因子及血清IFN-γ等因子的水平。结果芥菜籽能抑制ACD小鼠的耳肿胀度、降低皮损处LC浸润、降低IL-1β、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P<0.05),但对血清IFN-γ、IL-4、IL-17水平没有影响(P>0.05)。结论芥菜籽对小鼠ACD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LC的迁移及降低炎症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籽 二硝基氟苯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朗格汉斯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妍 郭在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68-669,共2页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小鼠ACD模型,采用致敏前及诱发后两种给药方法,口服不同剂量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观察抑制作用。结果:致敏前开始给药,3种药物均能明...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小鼠ACD模型,采用致敏前及诱发后两种给药方法,口服不同剂量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观察抑制作用。结果:致敏前开始给药,3种药物均能明显抑制ACD小鼠耳肿胀(P<0.05),但咪唑斯汀的抑制作用强于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P<0.05);诱发后开始给药,咪唑斯汀组小鼠耳肿胀消退快于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P<0.05)。结论:咪唑斯汀对小鼠ACD抑制作用强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斯汀 氯雷他定 西替利嗪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肤洗剂配合红光治疗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方丽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4期653-658,共6页
目的:观察中药苦肤洗剂联合红光治疗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的效果。方法: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苦肤洗剂组、苦肤洗剂联合红光组、糠酸莫米松软膏联合红光组,每组10只,连续治疗5天。观察小鼠耳变态反应... 目的:观察中药苦肤洗剂联合红光治疗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的效果。方法: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苦肤洗剂组、苦肤洗剂联合红光组、糠酸莫米松软膏联合红光组,每组10只,连续治疗5天。观察小鼠耳变态反应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ELISA分别测定小鼠外周血IFN?γ/IL?4、IFN?γ、IL?4、IL?5数值。病理标本观察过敏反应过程中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真皮炎性细胞计数。结果:各治疗组均出现变态反应评分下降,小鼠搔抓现象缓解,组织病理显示炎症反应缓解,均能够使IFN?γ/IL?4数值显著提高,并且苦肤洗剂联合红光组促进IFN?γ/IL?4数值显著提高,效果优于苦肤组。外周血相对应的细胞因子IL?4、IL?5含量降低而IFN?γ含量相应升高。结论:苦肤洗剂联合红光组和西药膏联合红光组均能改善小鼠ACD模型耳部炎症反应。但在减轻ACD小鼠模型瘙痒程度上苦肤洗剂联合红光组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肤洗剂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基础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蕲艾挥发油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作用机制研究
19
作者 胡中柱 孙爱华 +3 位作者 张慧 张梓童 赵建红 罗红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1099-1100,共2页
目的探讨蕲艾挥发油小鼠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作用.方法:选取80只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采用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测定小鼠耳肿胀程度、小鼠耳片重量差、血清及病灶组织匀浆中IL-2、IFN-γ、TNF-α浓度.结果:正常对照组1只小鼠有过敏反应... 目的探讨蕲艾挥发油小鼠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作用.方法:选取80只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采用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测定小鼠耳肿胀程度、小鼠耳片重量差、血清及病灶组织匀浆中IL-2、IFN-γ、TNF-α浓度.结果:正常对照组1只小鼠有过敏反应,模型组有3只小鼠发生过敏反应,两组小鼠的过敏反应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蕲艾挥发油应用组和其他组组小鼠耳厚度差、耳片重量差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蕲艾组小鼠血清及耳组织匀浆中IL-2、IFN-γ、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小鼠,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蕲艾挥发油应用于小白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治疗没有明显的毒性及皮肤刺激性,具有明显的抗过敏、抗炎、调价免疫功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蕲艾挥发油小鼠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尼司特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体外研究
20
作者 邹晴 郭在培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1-463,共3页
目的:研究曲尼司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体外法测定曲尼司特各剂量对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水平... 目的:研究曲尼司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体外法测定曲尼司特各剂量对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结果:曲尼司特给药浓度大于等于30μg/mL各组可剂量依赖性抑制上清液中IL-2、IFN-γ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曲尼司特可能通过抑制IL-2、IFN-γ水平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治疗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尼司特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