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夏季风建立前后全球环流调整的气候风场变差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东凌 朱敏 张铭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7-229,共13页
利用变差度诊断分析,分析讨论了亚洲夏季风建立及前后(4月1日至6月30日)气候风场变差度的时空特征,发现北半球在4月10日和21日、5月15日和31日、6月11日和28日分别有6次大气环流大调整;变差度的大值区则均位于广义季风区;变差度确实是... 利用变差度诊断分析,分析讨论了亚洲夏季风建立及前后(4月1日至6月30日)气候风场变差度的时空特征,发现北半球在4月10日和21日、5月15日和31日、6月11日和28日分别有6次大气环流大调整;变差度的大值区则均位于广义季风区;变差度确实是诊断大气环流调整和研究广义季风的客观定量工具。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该6次环流大调整分别对应于春季来临(平流层极涡崩溃)、冬季环流彻底崩溃(仲春)、南海夏季风建立、南亚夏季风建立、江淮入梅(东亚夏季风建立)、梅雨间歇。南海夏季风建立是北半球季节转换中最强的环流调整(突变),该调整完成后北半球环流转为夏季形势;南海和南亚夏季风建立均与各层等压面上的全球环流调整有关,不是单一等压面上的局部现象。南海与南亚夏季风建立的环流调整在700 hPa上最明显;在850 hPa,南海夏季风建立最早出现于南海南部,南亚夏季风建立则最早出现在印度半岛西面的东阿拉伯海上。冬季环流崩溃、南海、南亚及东亚夏季风建立均与北半球对流层中层副热带高压、高层南亚高压以及平流层青藏高压三者的脊线北移有关,太阳直射点北移是脊线北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分析 亚洲夏季风 环流调整 气候风场 变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变差度与南亚夏季风建立的关系
2
作者 朱敏 张东凌 张铭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5-322,共8页
利用多年南亚夏季风建立前后的降水量资料计算和分析了全球和印度次大陆的气候降水变差度.在4~6月份全球该变差度先增加再减少,5月份达到峰值,这具体反映了由冬到夏的季节转换过程,5月份处于明显的季节转换之中.印度次大陆东岸和孟加... 利用多年南亚夏季风建立前后的降水量资料计算和分析了全球和印度次大陆的气候降水变差度.在4~6月份全球该变差度先增加再减少,5月份达到峰值,这具体反映了由冬到夏的季节转换过程,5月份处于明显的季节转换之中.印度次大陆东岸和孟加拉国该变差度增幅剧烈是南亚夏季风建立的预兆.南亚夏季风与索马里急流和80~90°E的越赤道气流密不可分,该夏季风的建立与一周左右南半球高纬流场的失稳也有密切关系.该变差度可客观定量的诊断季节变化和夏季风建立的时间,是一个好用的气候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降水变差度 南亚夏季风 爆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的季节突变与季风的建立II·个别年份南海夏季风的情况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铭 张东凌 +2 位作者 左瑞亭 何卷雄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3-314,共12页
将流的标准化变差度概念应用到各年南海夏季风建立研究中去,并用其作为大气环流调整的客观定量指标。用该指标定义的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与用传统天气气候学方法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的来临日期,在绝大多数具体年份两者均很接近,故可... 将流的标准化变差度概念应用到各年南海夏季风建立研究中去,并用其作为大气环流调整的客观定量指标。用该指标定义的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与用传统天气气候学方法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的来临日期,在绝大多数具体年份两者均很接近,故可作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先兆指标。但有一些年份,南海季风的建立不伴随着低空环流的突变过程,两种方法都可能不准确,可靠的方法也许是用场相似度作指标。此外,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下层就出现了环流调整,该调整为南海夏季风建立打下基础,而南海夏季风爆发则表现为低空环流的大调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是高、低空全球大气环流发生显著调整的结果,并非限于南海范围局部,南海夏季风建立不能看作是发生在南海的局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大气环流 变差度 季节突 预兆日期 建立日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雨带的季节内变化 被引量:48
4
作者 苏同华 薛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1-628,共18页
基于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及变差度方法,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演变特征,发现东亚地区在夏季期间存在两次明显的次季节突变,主要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的两次东退北跳,第一次是在6月中旬,第二次是在7月下旬。由于副高与雨带密切相... 基于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及变差度方法,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演变特征,发现东亚地区在夏季期间存在两次明显的次季节突变,主要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的两次东退北跳,第一次是在6月中旬,第二次是在7月下旬。由于副高与雨带密切相关,雨带在演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两次明显的突跳,分别对应于江淮流域至日本一带梅雨期以及中国华北和东北雨季的开始。较第一次北跳而言,副高的第二次北跳更为明显。副高的第一次北跳主要受南海地区对流活动加强的影响,而第二次北跳则是暖池对流活动与高纬地区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暖池地区向东北方向传播的Rossby波列以及高纬地区东传的Rossby波通过锁相作用使得副高强烈北跳。此外,副高与其西部边缘凝结潜热的相互作用导致副高发生季节内的低频振荡。风场变差度的分析表明,高纬地区对流层中低层环流的调整随着夏季季节进程逐渐减弱,这与中高纬地区温差的变化有关。而高纬地区高层环流的调整在夏季后半期随着高度的增加却逐渐增强,这与高层环流从夏到冬的季节变化有关。从风场相似度的变化上还可以看到,副高第二次北跳后东亚地区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环流状态。南半球环流对于南海及暖池地区对流活动的增强有重要影响。6月中旬,南海与暖池地区对流活动的增强是由于南海西边界西风加强并向东扩展造成的,这与马斯克林高压(马高)的加强密切相关。而在7月中旬,澳大利亚高压(澳高)的增强使其东北部的越赤道气流加强,南半球大量冷空气侵入到暖池地区,加强了暖池地区的不稳定性以及低层的辐合,从而使暖池地区的对流活动增强。但在夏季前半期,暖池对流活动也可调制澳高强度与其东北部越赤道气流强弱的关系,使得二者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南半球冬季期间,澳高在振荡中减弱,这与澳洲大陆下垫面温度及上游马高的能量频散有关,前者影响澳高的变化趋势(减弱),而后者影响澳高的低频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次季节突 副高 对流活动 变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的区域差异和突变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韦道明 李崇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49-1157,共9页
使用1957年9月1日—2002年8月31日共45年ECWMF的温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采用EOF、REOF相结合的方法,对东亚冬季风进行了区域划分,即蒙古区、日本区及中国东部区。分析3个分区的区域平均1000 hPa温度、海平面气压、风场... 使用1957年9月1日—2002年8月31日共45年ECWMF的温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采用EOF、REOF相结合的方法,对东亚冬季风进行了区域划分,即蒙古区、日本区及中国东部区。分析3个分区的区域平均1000 hPa温度、海平面气压、风场和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后,发现各个分区的物理量演变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认为对冬季风活动进行区划研究是必要的;同时发现风场中风向在冬季风的建立和撤退时较易出现突变特征。对各个分区的风场进行了气候突变检验,得到各个分区冬季风建立和撤退的不同日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区域差异 EOF/REOF 标准化变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n-isothermal curing kinetics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benzoxazine-phenolic copolymers 被引量:2
6
作者 徐丽 司徒粤 +2 位作者 胡剑峰 曾汉维 陈焕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3期392-398,共7页
Using novolac phenolic resin, aniline and formaldehyde as raw materials, benzoxazine-phenolic copolymers with different percentages of benzoxazine rings were prepared. FT-IR was adopted to characterize the molecular s... Using novolac phenolic resin, aniline and formaldehyde as raw materials, benzoxazine-phenolic copolymers with different percentages of benzoxazine rings were prepared. FT-IR was adopted to characteriz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novolac-type phenolic resin and the benzoxazine-phenolic copolymer BP31.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ing process of the copolymers, the curing behavior and curing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and the catalytical effect of phenolic hydroxyl on the curing behavior of copolymers was investigated. To investigate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is resin, the thermal degradation behaviors of the cured samples were studied by thermal gravimetric (TG) method, and glass-transition temperatures (Tg) of the cured copolymers were also evaluated by DSC. The dynamic Ozawa method was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the curing process as well. The activation energy is 78.8 kJ/mol and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 is in the range from 40.0 to 5.2 (K/min)" according to reaction temperatures. The Ozawa exponent decreases from 2.4 to 0.7 with the increase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curing mechanism is expounded brief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G result shows that the highest char yield of copolymers is 50.3%. The highest Tg of copolymers is 489 K, 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pure benzoxazine re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ZOXAZINE novolac-type phenolic resin copolymer cure kinetics thermal degradation Ozawa method CROSSLINK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load sharing behavior of transverse-torsional coupled planetary gear train with multiple clearances 被引量:4
7
作者 盛冬平 朱如鹏 +2 位作者 靳广虎 陆凤霞 鲍和云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2521-2532,共12页
A new nonlinear transverse-torsional coupled model with backlash and bearing clearance was proposed for planetary gear set. Meanwhile, sun gear and planet's eccentricity errors, static transmission error, and time... A new nonlinear transverse-torsional coupled model with backlash and bearing clearance was proposed for planetary gear set. Meanwhile, sun gear and planet's eccentricity errors, static transmission error, and time-varying meshing stiffness we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fferential governing equations of motion were solved by employing variable step-size Rung-Kutta numerical integration method. The behavior of dynamic load sharing characteristics affected by the system parameters including input rate, sun gear's supporting stiffness and eccentricity error, planet's eccentricity error, sun gear's bearing clearance, backlashes of sun-planet and planet-ring meshes were investigated qualitat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Some theoretical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t last which extend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load sharing behavior of planet gear train, enrich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of planetary gear t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etary gear train dynamic load sharing time-varying stiffness backlash bearing clear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