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区模型和变密度模型溶质运移试验对比分析
1
作者 陈亮 李飞 黄德文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20,共6页
为验证两区模型和变密度模型描述海水入侵过程中溶质运移现象的可行性,先后采用内径为9和11 cm的土柱进行室内稳定流土柱试验,讨论两区模型相比普通CDE模型的优点,以及采用直径10 cm,高300 cm土柱进行溶质运移试验,并应用非均质两区模... 为验证两区模型和变密度模型描述海水入侵过程中溶质运移现象的可行性,先后采用内径为9和11 cm的土柱进行室内稳定流土柱试验,讨论两区模型相比普通CDE模型的优点,以及采用直径10 cm,高300 cm土柱进行溶质运移试验,并应用非均质两区模型和过渡带变密度模型对验证结果作分析比较.采用决定系数和均方误差作为模型验证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两区模型较普通CDE模型能更准确地模拟D9和D11土柱中溶质运移的整个过程.在模型对比土柱试验中两区模型和变密度模型都能很准确地描述溶质运移,说明两区模型在海水入侵模拟试验中存在应用的可能性.在数值模拟过程中同时发现流速基本不变的情形下,随着尺度的增加,溶质运移过程中的弥散系数也增大,且产生尺度效应,故需进一步作室外参数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带 海水入侵 两区模型 变密度模型 室内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通道中两相流变密度模型空泡份额计算
2
作者 刘峰 陈文振 罗磊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5-188,共4页
基于Bankoff的圆管内和无限长平板间两相流变密度模型空泡份额计算式的推导,结合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场分布特征,建立了矩形通道中两相流流场分布规律方程,导出了变密度模型在矩形通道中空泡份额的计算式,并对3种通道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 基于Bankoff的圆管内和无限长平板间两相流变密度模型空泡份额计算式的推导,结合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场分布特征,建立了矩形通道中两相流流场分布规律方程,导出了变密度模型在矩形通道中空泡份额的计算式,并对3种通道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与原有Bankoff模型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变密度模型 空泡份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基底三维变密度重力反演 被引量:6
3
作者 冯旭亮 袁炳强 +3 位作者 李玉宏 张瑾爱 张林 郭瑞坤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1-471,I0012,共12页
渭河盆地前寒武系变质基底深度反演对于盆地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基底深度认识不足。盆地内各沉积层密度随深度变化且横向上亦有差异,因此采用常密度模式的重力反演不能准确得到盆地基底深度。本文根据渭河盆地综合地... 渭河盆地前寒武系变质基底深度反演对于盆地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基底深度认识不足。盆地内各沉积层密度随深度变化且横向上亦有差异,因此采用常密度模式的重力反演不能准确得到盆地基底深度。本文根据渭河盆地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解释结果,结合不同构造单元内各地层密度,在不同水平位置利用6种密度—深度函数拟合实际地层密度。不同函数拟合误差统计结果表明,指数变密度函数更符合渭河盆地沉积层密度变化规律。利用不同位置的指数变密度函数中地表密度差及密度随深度的变化系数进行插值,进而得到了全区的地表密度差及密度随深度变化因子,据此建立了渭河盆地及邻区三维密度模型,并利用该变密度模型反演了前寒武系结晶基底深度。与常密度模式重力反演结果对比表明,三维变密度反演结果更加准确,能为盆地油气勘探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该方法亦可为解决类似地质—地球物理问题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变密度模型 重力勘探 盆地基底 密度界面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地震数据可视化的体绘制模型与算法 被引量:3
4
作者 马仁安 杨静宇 王洪元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2期226-228,共3页
论文根据勘探数据量大、内部信息细节不重要等特点,应用了变密度粒子模型,使得分析人员能对油气藏的位置和储量等进行分析,从而能准确地确定钻井的位置,减少了风险。对传统的光线投射算法作了改进,对光线和体素立方体进行了离散化处理,... 论文根据勘探数据量大、内部信息细节不重要等特点,应用了变密度粒子模型,使得分析人员能对油气藏的位置和储量等进行分析,从而能准确地确定钻井的位置,减少了风险。对传统的光线投射算法作了改进,对光线和体素立方体进行了离散化处理,以层为单位遍历数据场,大大地减少了绘制时间,节约了内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可视化 光线投射算法 三维扫描转换 密度粒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遥感、重力多源信息研究郯-庐断裂带苏-鲁段构造特征 被引量:27
5
作者 姜文亮 张景发 +3 位作者 陈丁 路晓翠 张鹏 李丽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本文利用遥感与重力多源信息对郯庐断裂带苏鲁段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应用构造地貌学方法分析了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地貌特征;基于Parker界面反演法,利用变密度模型计算了莫霍面深度;随后采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局部重力场进行分... 本文利用遥感与重力多源信息对郯庐断裂带苏鲁段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应用构造地貌学方法分析了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地貌特征;基于Parker界面反演法,利用变密度模型计算了莫霍面深度;随后采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局部重力场进行分离,进而分析研究了苏鲁段地壳密度非均匀性及深部地壳结构。沿苏鲁段断裂带发育的水系错断、断层陡坎、地层错断、线性构造等构造地貌特征,表明了断裂带在晚第四纪经历了明显的右旋逆冲走滑运动。通过对布格重力场的反演分析可知,郯庐断裂带苏鲁段底部莫霍面深度差异比较大,断裂带错断了莫霍面,在临沭及泗洪地区存在强烈的莫霍面隆起与沿断裂带的上地幔与软流层高密度物质上涌现像,西侧莫霍面深度最大达到35km。苏鲁段断裂带被数条NW向断裂错断,在地表与深部都具有很明显的地质地貌与地球物理场特征。该区地壳介质密度具有显著的非均匀性特征,在中上地壳部位最明显,上地壳断裂带产生的布格重力异常与地表地形及地质地貌特征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苏鲁段 构造地貌学 变密度模型 小波多尺度分析 深部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location density model and microstructure of 7A85 aluminum alloy during thermal deformation 被引量:10
6
作者 HU Jian-liang WU Xiu-jiang +3 位作者 BO Hong JIAO Zi-teng HUANG Shi-quan JIN Mi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2999-3007,共9页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7A85 aluminum alloy at the conditions of strain rate(0.001−1 s^(−1))and deformation temperature(250−450°C)was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y(OM)and electron back scattering diffract...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7A85 aluminum alloy at the conditions of strain rate(0.001−1 s^(−1))and deformation temperature(250−450°C)was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y(OM)and electron back scattering diffraction(EBSD).Based on the K-M dislocation density model,a two-stage K-M dislocation density model of 7A85 aluminum alloy was established.The results reveal that dynamic recovery(DRV)an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DRX)are the main mechanisms o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thermal deformation of 7A85 aluminum alloy.350−400°C is the transformation zone from dynamic recovery to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At low temperature(≤350°C),DRV is the main mechanism,while DRX mostly occurs at high temperature(≥400°C).At this point,the sensitivity o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to temperature is relatively high.As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the average misorientation angle(θˉ_(c))increased significantly,ranging from 0.93°to 7.13°.Meanwhile,the f_(LAGBs) decreased with the highest decrease of 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t deformation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dislocation density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