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变和弦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运用举要 |
王炎琪
王玫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
2
|
论属七和弦的调性意义 |
马东风
|
《音乐创作》
|
2007 |
2
|
|
|
3
|
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的变音体系(下) |
华萃康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1995 |
1
|
|
|
4
|
变化音的类型与调性关系 |
马东风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
5
|
全音音阶及全音音阶和弦 |
朱爱国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
|
|
|
6
|
对位化和声及其运用 |
廖宝生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7
|
|
|
7
|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作品中的色彩性和声手法及其形象表现 |
乔惟进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1987 |
2
|
|
|
8
|
和声习题写作的高级阶段 |
乔惟进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2000 |
1
|
|
|
9
|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和声风格研究 |
李合洲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
10
|
揭开调性分析的第一层面纱 |
朱媛媛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