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CO_(2)驱后水气交替注入驱替特征及剩余油启动机制
被引量:
6
1
作者
孙成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8,共7页
水气交替注入(WAG)是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CO_(2)连续气驱后实施WAG驱,仍然存在驱替特征模糊、剩余油启动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以海拉尔油田贝14区块为研究对象,借助Micro⁃CT研究WAG驱启动剩余油的微观作用机制,同...
水气交替注入(WAG)是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CO_(2)连续气驱后实施WAG驱,仍然存在驱替特征模糊、剩余油启动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以海拉尔油田贝14区块为研究对象,借助Micro⁃CT研究WAG驱启动剩余油的微观作用机制,同时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CO_(2)驱后水气交替注入的驱替特征。Micro⁃CT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区块大孔隙的体积比例超过85%,在被CO_(2)全部动用后成为了气窜通道,采收率仅47.95%;CO_(2)驱后WAG驱不仅启动次级大孔隙中的剩余油,对中小孔隙的剩余油也有不同程度的动用。长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在CO_(2)驱后开展WAG驱,水和气段塞需要交替注入一定量(0.40 PV左右)后采收率才能大幅度增加,气水比和段塞尺寸存在最优值,分别为1∶1和0.10 PV,该条件下WAG驱的采收率增幅主要由第3、4交替轮次所贡献,10轮次的水气交替注入可在CO_(2)驱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8.68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
交替
注入
(
wag
)
特低渗透油藏
CO_(2)驱
剩余油启动机制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低渗透油藏CO2变周期气水交替注入气水比理论设计
被引量:
4
2
作者
侯刚刚
杨勇
+3 位作者
王伟
蔡国新
刘同敬
侯吉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6857-6864,共8页
基于开发过程中饱和度、渗透率、分流率不断变化的特点,提出变周期水气交替注入(water alternating gas,WAG)气水比理论设计的概念。从油、气、水三相渗流力学原理出发,借助三相相对渗透率表征模型,建立各相饱和度与相对渗透率间的函数...
基于开发过程中饱和度、渗透率、分流率不断变化的特点,提出变周期水气交替注入(water alternating gas,WAG)气水比理论设计的概念。从油、气、水三相渗流力学原理出发,借助三相相对渗透率表征模型,建立各相饱和度与相对渗透率间的函数关系,得到各相饱和度与流度、气水比、流度偏离系数等相关参数的函数关系。流度偏离系数为引入的新参数,用于考察气水两相流动能力偏离水的流动能力幅度。采用枚举法,得到三相饱和度与气水比和流度偏离系数的关系图版,初步确定三相流动范围内气水比和流度偏离系数的取值范围。根据流度偏离系数和气水比关系曲线的特征点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确定变周期WAG气水比理论取值的合理范围。通过对实际区块气水比理论设计研究表明:合理气水比与含水饱和度是幂指数的函数关系;目标区块气水比的取值范围为0~34,流度偏离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518。在中低含水阶段,建议WAG气水比理论设计数值为2;在中含水阶段,建议WAG气水比理论设计数值为1;在中高含水阶段,建议WAG气水比理论设计数值为0.5。该方法得到的变周期WAG气水比数值与数值模拟方法得到的结论相同,填补了变周期WAG气水比理论设计空白,对于完善变周期WAG其他参数的理论设计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变
周期
水气
交替
注入
(
wag
)
气水比
流度偏离系数
理论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二氧化碳驱油注入方式优选实验
被引量:
38
3
作者
王维波
师庆三
+2 位作者
余华贵
黄春霞
陈龙龙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7-500,504,共5页
针对二氧化碳(CO2)驱油注入方式优选问题,选择连续注气、水气交替注入、周期注气3种方式对低渗透岩心进行室内对比实验,同时对3种注气方式的主要参数(注气压力、速度、比例、段塞大小)以采出程度、水/气突破时间为评价标准进行优化研究...
针对二氧化碳(CO2)驱油注入方式优选问题,选择连续注气、水气交替注入、周期注气3种方式对低渗透岩心进行室内对比实验,同时对3种注气方式的主要参数(注气压力、速度、比例、段塞大小)以采出程度、水/气突破时间为评价标准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压力及注入速度增加,见气采出程度和最终采出程度逐步增大后趋于稳定,最佳注入压力为26 MPa,最佳注入速度为2.4 cm3/min;水气交替水气比为1∶1时,最终采出程度最高,水、气突破时间较为接近;从最终采出程度看,水气交替最佳段塞为0.20 PV;周期注气最终采出程度随着注气段塞的增加而增大,小周期注入量有利于推迟见气。从见气采出程度和最终采出程度综合考虑,周期注入段塞0.03 PV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
注入
方式
连续注气
水气
交替
周期
注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CO_(2)驱后水气交替注入驱替特征及剩余油启动机制
被引量:
6
1
作者
孙成岩
机构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呼伦贝尔分公司
出处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8,共7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庆油气持续有效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E-0202)。
文摘
水气交替注入(WAG)是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CO_(2)连续气驱后实施WAG驱,仍然存在驱替特征模糊、剩余油启动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以海拉尔油田贝14区块为研究对象,借助Micro⁃CT研究WAG驱启动剩余油的微观作用机制,同时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CO_(2)驱后水气交替注入的驱替特征。Micro⁃CT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区块大孔隙的体积比例超过85%,在被CO_(2)全部动用后成为了气窜通道,采收率仅47.95%;CO_(2)驱后WAG驱不仅启动次级大孔隙中的剩余油,对中小孔隙的剩余油也有不同程度的动用。长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在CO_(2)驱后开展WAG驱,水和气段塞需要交替注入一定量(0.40 PV左右)后采收率才能大幅度增加,气水比和段塞尺寸存在最优值,分别为1∶1和0.10 PV,该条件下WAG驱的采收率增幅主要由第3、4交替轮次所贡献,10轮次的水气交替注入可在CO_(2)驱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8.68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水气
交替
注入
(
wag
)
特低渗透油藏
CO_(2)驱
剩余油启动机制
提高采收率
Keywords
water alternating gas injection(
wag
)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CO_(2) flooding
remaining oil mechanism
enhanced oil recovery Geology&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2024,43
分类号
TE348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低渗透油藏CO2变周期气水交替注入气水比理论设计
被引量:
4
2
作者
侯刚刚
杨勇
王伟
蔡国新
刘同敬
侯吉瑞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6857-6864,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500900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B0605500)。
文摘
基于开发过程中饱和度、渗透率、分流率不断变化的特点,提出变周期水气交替注入(water alternating gas,WAG)气水比理论设计的概念。从油、气、水三相渗流力学原理出发,借助三相相对渗透率表征模型,建立各相饱和度与相对渗透率间的函数关系,得到各相饱和度与流度、气水比、流度偏离系数等相关参数的函数关系。流度偏离系数为引入的新参数,用于考察气水两相流动能力偏离水的流动能力幅度。采用枚举法,得到三相饱和度与气水比和流度偏离系数的关系图版,初步确定三相流动范围内气水比和流度偏离系数的取值范围。根据流度偏离系数和气水比关系曲线的特征点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确定变周期WAG气水比理论取值的合理范围。通过对实际区块气水比理论设计研究表明:合理气水比与含水饱和度是幂指数的函数关系;目标区块气水比的取值范围为0~34,流度偏离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518。在中低含水阶段,建议WAG气水比理论设计数值为2;在中含水阶段,建议WAG气水比理论设计数值为1;在中高含水阶段,建议WAG气水比理论设计数值为0.5。该方法得到的变周期WAG气水比数值与数值模拟方法得到的结论相同,填补了变周期WAG气水比理论设计空白,对于完善变周期WAG其他参数的理论设计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变
周期
水气
交替
注入
(
wag
)
气水比
流度偏离系数
理论设计
Keywords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variable cycle water alternating gas(
wag
)
gas-water ratiofluidity
deviation coefficient
theoretical design
分类号
TE348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二氧化碳驱油注入方式优选实验
被引量:
38
3
作者
王维波
师庆三
余华贵
黄春霞
陈龙龙
机构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
出处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7-500,504,共5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陕北煤化工CO2捕集
埋存与提高采收率技术示范"(2012BAC26B00)
文摘
针对二氧化碳(CO2)驱油注入方式优选问题,选择连续注气、水气交替注入、周期注气3种方式对低渗透岩心进行室内对比实验,同时对3种注气方式的主要参数(注气压力、速度、比例、段塞大小)以采出程度、水/气突破时间为评价标准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压力及注入速度增加,见气采出程度和最终采出程度逐步增大后趋于稳定,最佳注入压力为26 MPa,最佳注入速度为2.4 cm3/min;水气交替水气比为1∶1时,最终采出程度最高,水、气突破时间较为接近;从最终采出程度看,水气交替最佳段塞为0.20 PV;周期注气最终采出程度随着注气段塞的增加而增大,小周期注入量有利于推迟见气。从见气采出程度和最终采出程度综合考虑,周期注入段塞0.03 PV最佳。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
注入
方式
连续注气
水气
交替
周期
注气
Keywords
carbon dioxide flooding
injection mode
continuous gas injection
water and gas alternate injection
cycle gas injection
分类号
TE357.4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CO_(2)驱后水气交替注入驱替特征及剩余油启动机制
孙成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低渗透油藏CO2变周期气水交替注入气水比理论设计
侯刚刚
杨勇
王伟
蔡国新
刘同敬
侯吉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二氧化碳驱油注入方式优选实验
王维波
师庆三
余华贵
黄春霞
陈龙龙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
3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