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波辅助提取变叶海棠中总黄酮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温馨 田甜 +3 位作者 沈悦 张婷 刁智文 张志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2-456,461,共6页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超声辅助碱液提取变叶海棠总黄酮的最优工艺条件,以料液比、超声温度、功率、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黄酮提取率为指标,并测定了最优条件下的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液料比60∶1 m L/g,超声...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超声辅助碱液提取变叶海棠总黄酮的最优工艺条件,以料液比、超声温度、功率、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黄酮提取率为指标,并测定了最优条件下的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液料比60∶1 m L/g,超声温度35℃,超声时间8 min,超声功率126.5 W。最优工艺条件下黄酮提取率可达13.1432%。抗氧化分析表明,提取物有较强的还原力,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值为2.39 mg/L,清除羟基自由基的IC_(50)值为0.45 mg/L,且活性大小与黄酮的质量浓度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叶海棠 总黄酮 超声提取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优良砧木资源——变叶海棠 被引量:15
2
作者 石胜友 成明昊 梁国鲁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54,共4页
变叶海棠(Malustoringoides(Rehd.)Hughes)的形态特征、种质特性、分布的生态环境具有极其复杂的多样性,也是苹果属植物中具有多种高抗性的种类。作苹果砧木利用,嫁接亲和性好,嫁接树半矮化,进入结果期早,果实品质好,是极重要的苹果砧... 变叶海棠(Malustoringoides(Rehd.)Hughes)的形态特征、种质特性、分布的生态环境具有极其复杂的多样性,也是苹果属植物中具有多种高抗性的种类。作苹果砧木利用,嫁接亲和性好,嫁接树半矮化,进入结果期早,果实品质好,是极重要的苹果砧木资源。变叶海棠种群是变叶海棠与陇东海棠和花叶海棠3个种的杂交复合体,由于杂种的全部或部分能育子代中发生的基因重组和增加基因的突变率,丰富了物种的基因库,从而深入的揭示了变叶海棠具有高抗性的遗传机理。变叶海棠是横断山脉地区特有种,是极珍贵的种质资源。因此,对变叶海棠及其近缘种(陇东海棠和花叶海棠)的保护,对于研究物种生物学理论以及资源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叶海棠 基因 砧木 种质 杂交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叶海棠及其伴生植物峨眉小檗的水分利用策略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庆 王海英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702-5710,共9页
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是分布在我国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亚高山地区的野生植物种,其嫩叶可制茶,为一种纯正的天然保健珍品。它根系发达、抗逆性强,也是川西亚高山干旱地区退化植被生态恢复的良好树种。运用氢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 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是分布在我国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亚高山地区的野生植物种,其嫩叶可制茶,为一种纯正的天然保健珍品。它根系发达、抗逆性强,也是川西亚高山干旱地区退化植被生态恢复的良好树种。运用氢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比较分析了变叶海棠和伴生植物峨眉小檗(Berberis aemulans)茎水与其潜在水源(降水、土壤水和河水)的δD值,结果表明:变叶海棠与峨眉小檗植物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和深层土壤水。生长在河边的变叶海棠并不利用河水。在干季,降水10—20 mm后,变叶海棠对降水的利用率为33.50%—70.06%,而峨眉小檗为26.17%—45.17%;在雨季,降水10—25 mm后,变叶海棠对降水的利用率为40.64%—69.01%,而峨眉小檗为28.44%—71.41%;无论干季还是雨季,两种植物在雨后对降水利用的格局相似,但变叶海棠对降水的利用率皆显著高于峨眉小檗(P<0.01)。两种植物水分利用策略与其根系分布相一致。为川西甘孜州亚高山干旱地区退化植被生态恢复的树种选择以及变叶海棠的扩繁与利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叶海棠 峨眉小檗 氢稳定同位素 水分利用策略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叶海棠种群分化与马尔康海棠起源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成明昊 梁国鲁 +2 位作者 石胜友 周志钦 李晓林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共3页
变叶海棠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变异与分化,已构成一个极其复杂多样的群居系统。对居群系统的深入调查分析表明:变叶海棠的某些居群内既存在着渗入杂交变异,基因重组;也同时存在着较稳定性遗传(无融合生殖)和类型(单株)的分化、地方宗(变种)... 变叶海棠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变异与分化,已构成一个极其复杂多样的群居系统。对居群系统的深入调查分析表明:变叶海棠的某些居群内既存在着渗入杂交变异,基因重组;也同时存在着较稳定性遗传(无融合生殖)和类型(单株)的分化、地方宗(变种)的分化、地理宗(亚种)的分化。经过比较分析,深入地揭示了马尔康海棠的演化历史和分类地位。即从变叶海棠居群内变异、地方宗的分化、地理宗的分化,最后达到种(马尔康海棠)的分化4个阶段;马尔康海棠是变叶海堂与陇东海棠渗入杂交形成的种间杂种,应归属于陇东海棠系(Ser.kansuensesReh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叶海棠 种群分化 马尔康海棠 渗入杂交 自我繁殖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叶海棠多样性的区系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成明昊 张云贵 +2 位作者 李晓林 金强 谢晓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2期130-136,共7页
在苹果属植物中,变叶海棠(Malustoringoides(Redh.)Hughes)不同形态类型间,其耐盐、耐旱、耐热、耐涝,抗腐烂病和根腐病等都呈明显的多样性差异。在其主要分布区内,有陇东海棠和花叶海棠(或其中之... 在苹果属植物中,变叶海棠(Malustoringoides(Redh.)Hughes)不同形态类型间,其耐盐、耐旱、耐热、耐涝,抗腐烂病和根腐病等都呈明显的多样性差异。在其主要分布区内,有陇东海棠和花叶海棠(或其中之一)零星分布。它们在四川西部和甘肃东南部汇集,表现为地理亲缘,其分布区的分异,表现为地理替代(含垂直替代)。变叶海棠以兼性无融合生殖方式与陇东海棠和花叶海棠产生渗入杂交变异,又以无融合生殖方式保持新产生变异的遗传,经数千万年的世代繁衍,不断增加种群的多样性,促进物种的分化与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属 变叶海棠 无融合生殖 区系地理学 居群特征 多样性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变叶海棠的表型变异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海英 徐庆 冀春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50,76,共4页
以四川西部炉霍5个典型天然居群的变叶海棠为试材,调查了株高、胸径、冠幅、单果质量、叶面积等10项表型指标,分析了变叶海棠不同居群的表型变异幅度和变异模式。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的各项表型指标都存在显著差异;古比、玉麦比和然柳3个... 以四川西部炉霍5个典型天然居群的变叶海棠为试材,调查了株高、胸径、冠幅、单果质量、叶面积等10项表型指标,分析了变叶海棠不同居群的表型变异幅度和变异模式。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的各项表型指标都存在显著差异;古比、玉麦比和然柳3个居群的株高、胸径、冠幅性状,格鲁居群的叶片性状,以及玉麦比居群的果实性状相对较为优良;各项指标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较大变异,除了冠幅和叶片宽,其他指标都呈居群间变异大于居群内变异;株高、胸径、叶面积、叶片长、叶片宽、单果质量、果实横轴、果实纵轴都与纬度呈负相关,果实、叶片性状与经度呈正相关,冠幅、叶片和果实性状与海拔呈显著的负相关。采取UPGMA法,以4.34为阈值用欧式距离把5个居群划分为3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叶海棠 天然居群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叶海棠居群分化与多毛海棠起源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成明昊 张云贵 +1 位作者 周志钦 李晓林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5-517,共3页
变叶海棠遗传多样性是变叶海棠与花叶海棠和陇东海棠产生单程渗入杂交形成的杂交复合体 ,该复合体经居群内变异、地方宗的分化、地理宗的分化 ,最后分化形成了多毛海棠。多毛海棠的形态特征与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易于区别 ,并具有较为广... 变叶海棠遗传多样性是变叶海棠与花叶海棠和陇东海棠产生单程渗入杂交形成的杂交复合体 ,该复合体经居群内变异、地方宗的分化、地理宗的分化 ,最后分化形成了多毛海棠。多毛海棠的形态特征与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易于区别 ,并具有较为广泛的地理分布 ,按形态———地理学方法 ,是一个独立的种 ,是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的近缘种 ,属于陇东海棠系。多毛海棠是我国西部地区特有种 ,对其种质特性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叶海棠 居群分化 多毛海棠 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核ITS序列的变叶海棠起源新证据 被引量:3
8
作者 唐建民 周志钦 +1 位作者 冯婷婷 成明昊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5-270,共6页
在利用ITS序列初步证明苹果属植物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 Hughes.)杂种起源的基础上,对其3个自然居群(马尔康雅尔珠林场、柯河和下阿坝)47个样品(其中18个新样品)的核糖体DNA的ITS区进行了进一步测序分析。以窄叶海棠(M.angustifol... 在利用ITS序列初步证明苹果属植物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 Hughes.)杂种起源的基础上,对其3个自然居群(马尔康雅尔珠林场、柯河和下阿坝)47个样品(其中18个新样品)的核糖体DNA的ITS区进行了进一步测序分析。以窄叶海棠(M.angustifolia Michx.)、草原海棠(M.ioensis Britt.)和台湾林檎(M.doumeri Chev.)作为外类群,结合已报道的变叶海棠的ITS序列,对变叶海棠及其假定亲本的种间特异位点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用软件RDP3beta27对变叶海棠的ITS序列进行了重组检测。结果表明,变叶海棠居群有3种ITS拷贝变异类型:1)与陇东海棠(M.kansuensis Schneid.)相似的ITS拷贝;2)与花叶海棠(M.transitoria Schneid.)相似的ITS拷贝;3)杂合的ITS拷贝。在ITS基因树上3类ITS拷贝分别与2个推测亲本单独聚在一支(自展值分别为100%和92%);杂合的ITS拷贝虽与花叶海棠聚在同一大支(B),但杂合的ITS拷贝在B支内形成具有94%自展值支持的次级分支。重组检测支持杂合ITS拷贝是假定亲本ITS重组进化的产物。上述结果为变叶海棠的杂种起源提供了进一步的分子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叶海棠 杂交起源 重组 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属植物变叶海棠遗传多样性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元元 周志钦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6-900,共5页
过去20余年国内外学者对苹果属植物的起源、分类、区系地理、种内和种间遗传变异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然而,有关苹果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形成机理迄今未见任何直接报道。作者从变叶海棠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起源,物种的居群分化及其近缘种的形... 过去20余年国内外学者对苹果属植物的起源、分类、区系地理、种内和种间遗传变异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然而,有关苹果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形成机理迄今未见任何直接报道。作者从变叶海棠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起源,物种的居群分化及其近缘种的形成几方面重点介绍过去15a西南大学在研究变叶海棠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分化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我们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探索苹果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形成机理奠定了基础,并为变叶海棠珍贵基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属 变叶海棠 遗传多样性 起源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叶海棠(M.toringoides(Rehd.)Hughes)无融合生殖胚胎发育的特征与结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廖飞雄 李育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87-291,共5页
对3x变叶海棠(M.toringoides(Rehd.)H.)无融合生殖作了胚胎学观察。其无融合生殖方式是体细胞无孢子生殖,胚胎发育具胚囊的复合性、起源空间多位性、发生时间的持续性与滞后性。花粉败育、无融合生殖的结果... 对3x变叶海棠(M.toringoides(Rehd.)H.)无融合生殖作了胚胎学观察。其无融合生殖方式是体细胞无孢子生殖,胚胎发育具胚囊的复合性、起源空间多位性、发生时间的持续性与滞后性。花粉败育、无融合生殖的结果大多种子败育或早期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叶海棠 无融合生殖 胚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Rehd.)Hughes)无孢子生殖的胚胎学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廖飞雄 李育农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2期98-104,共7页
用 Ehrlichs苏木精整体染色石腊切片法观察了苹果属变叶海棠( Malustoringodes ( Rehd.) Hughes)无融合生殖的胚胎学过程 ,发现其无融合生殖方式是体细胞无孢子生殖 ;大孢子母细胞早期或在行减数分裂前后发生退化 ,从大孢子母细胞到成... 用 Ehrlichs苏木精整体染色石腊切片法观察了苹果属变叶海棠( Malustoringodes ( Rehd.) Hughes)无融合生殖的胚胎学过程 ,发现其无融合生殖方式是体细胞无孢子生殖 ;大孢子母细胞早期或在行减数分裂前后发生退化 ,从大孢子母细胞到成熟胚囊期珠心体细胞均可特异化发育为无孢子生殖胚囊 ;无孢子胚囊发育极不规则 ,通常单个发生或两个以上发生而形成复合胚囊 ,复合胚囊通常只有 1个发育分化为未减数 8核胚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棠 变叶海棠 无融全生殖 胚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叶海棠变异类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云贵 成明昊 《西南园艺》 1998年第3期17-18,共2页
应用形象化散点图研究变叶海棠的起源和进化。结果表明,其变异类型可能系变叶海棠和陇东海棠或花叶海棠之间的天然杂交种,该假设需要用现代新方法来证实。
关键词 变叶海棠 异类型 起源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叶海棠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活性测定
13
作者 蔡光华 林燕 +2 位作者 胡海清 韩贺东 王晓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25-430,448,共7页
目的分离鉴定变叶海棠中内生真菌,并检验其抗病原真菌,抗肿瘤,抑制蛋白酶活性。方法传统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种,采用杯碟法,MTT法,和BRpNA法测试真菌活性。结果内生真菌按形态学归为26类,其中Non-sporulating(27.0%),Alter... 目的分离鉴定变叶海棠中内生真菌,并检验其抗病原真菌,抗肿瘤,抑制蛋白酶活性。方法传统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种,采用杯碟法,MTT法,和BRpNA法测试真菌活性。结果内生真菌按形态学归为26类,其中Non-sporulating(27.0%),Alternaria(18.0%),Cladosporlum(12.8%),Pestalotlopsis(7.6%),Fusarlum(6.2%),Aspergillus(6.2%),Cunninghamella(4.7%)是主要群落。通过对ITS rDNA测序,确定了有活性Non-sporulating的种属。活性测试结果显示15.6%的菌株对至少一种植物病原菌有活性,1.4%和2.4%的菌株分别具有细胞毒和蛋白酶抑制活性。结论变叶海棠内生真菌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本研究对其进行了首次系统的分离、鉴定和活性筛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变叶海棠 ITS RDNA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叶海棠叶总黄酮的分离纯化及体外抗炎活性(英文) 被引量:3
14
作者 常柄权 李斌 +2 位作者 袁瑞瑛 卓玛东智 黄山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49-1158,共10页
通过吸附和解吸附实验,考察并优化了变叶海棠叶中总黄酮的纯化工艺及工艺参数。通过比较12种不同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对变叶海棠叶总黄酮的吸附、解吸附能力,最终选取AB-8树脂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最优静态吸附、解吸附工艺参数为:pH=4下... 通过吸附和解吸附实验,考察并优化了变叶海棠叶中总黄酮的纯化工艺及工艺参数。通过比较12种不同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对变叶海棠叶总黄酮的吸附、解吸附能力,最终选取AB-8树脂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最优静态吸附、解吸附工艺参数为:pH=4下静态吸附3h;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pH=7)静态解吸附3h;最优动态吸附、解吸附工艺参数:以2 BV/h的流速上样9 BV(柱体积)样品溶液,随后在2 BV/h流速下,分别以6 BV水、6 BV体积分数为20%的乙醇、6 BV体积分数为40%的乙醇、6 BV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6 BV体积分数80%的乙醇对上样柱进行洗脱,在此条件下分离纯化,变叶海棠叶总黄酮质量分数由32.79%提高到59.18%。红外光谱显示变叶海棠叶中具备黄酮类物质特征官能团,证明黄酮类物质的存在。对精制后的变叶海棠叶总黄酮进行体外抗炎作用考察,在50~400mg/L质量浓度下,变叶海棠叶总黄酮对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与炎症相关的基因表达来抑制NO、IL-6、IL-1β、TNF-α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叶海棠 黄酮 大孔吸附树脂 抗炎活性 医药与日化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叶海棠种子特性及萌发条件的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余海清 胡海 《四川林业科技》 2014年第3期61-64,共4页
以生长在川西甘孜州炉霍县的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Rehd.)Hughes]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种子特性及萌发条件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变叶海棠种子属小粒种子,多呈圆锥形、肾形,种子长(4.330±0.23)mm,宽(1.980±0.18)mm... 以生长在川西甘孜州炉霍县的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Rehd.)Hughes]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种子特性及萌发条件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变叶海棠种子属小粒种子,多呈圆锥形、肾形,种子长(4.330±0.23)mm,宽(1.980±0.18)mm,长宽比为(2.180±0.12),饱满种子千粒重为6.83 g,生活力较低(75%)。变叶海棠属于休眠种子,在一定范围内,低温层积(3℃-5℃)与赤霉素(GA)浸种处理都能促进变叶海棠种子萌发,其中低温层积时间以15 d效果为最好,种子发芽率达到94.53%,而300 mg·L^-1GA浸种也能使变叶海棠种子萌发率达到82.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叶海棠 种子特性 萌芽 低温层积 赤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x陇东海棠(M.kansuensis)研究
16
作者 王玫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3期328-333,共6页
对兼性无融合生殖种变叶海棠(3x)和陇东海棠(2x)的杂种实生苗进行了鉴别和矮化效应预测。结果表明,4x 杂种苗占65.2%,3x 母体苗占34.8%。杂种苗的酶谱可分为偏母型、互补型和突变型。互补型酶谱杂种苗的平均根皮率和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 对兼性无融合生殖种变叶海棠(3x)和陇东海棠(2x)的杂种实生苗进行了鉴别和矮化效应预测。结果表明,4x 杂种苗占65.2%,3x 母体苗占34.8%。杂种苗的酶谱可分为偏母型、互补型和突变型。互补型酶谱杂种苗的平均根皮率和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偏母型酶谱杂种苗。选出的7株杂种单株,酶谱均属于互补型或突变型,表明陇东海棠的特征酶带20和21与其矮化效应有关。利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可对该组合杂种苗的矮化效应作初步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叶海棠 陇东海棠 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玛县人工种植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适生区域调查
17
作者 李德成 《山东林业科技》 2016年第5期55-58,共4页
为加快班玛县花叶海棠(Malus transitoria)和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资源培育,通过对班玛县适宜生长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的宜林荒山荒滩、无立木林地、坡耕地、撂荒地和幼树保存或生长不好的低质低效退耕还林地的调查,划分和统计出... 为加快班玛县花叶海棠(Malus transitoria)和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资源培育,通过对班玛县适宜生长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的宜林荒山荒滩、无立木林地、坡耕地、撂荒地和幼树保存或生长不好的低质低效退耕还林地的调查,划分和统计出班玛县人工营造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的适生区域的面积和立地类型,为班玛县藏茶(花叶海棠(Malus transitoria)和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玛县 叶海棠 变叶海棠 藏茶 适生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2种高山海棠果实和叶片的营养成分 被引量:25
18
作者 王海英 徐庆 +2 位作者 柴成忠 土布 杜孟殊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7-161,共5页
变叶海棠(Malustoringoides)和花叶海棠(Malustransitoria)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蔷薇科(Rosaceae)苹果属(Malus)中抗逆性极强的2个植物种(张云贵等,1998;王海英等,2009),也是四川西部甘孜州高海拔干旱贫瘠地区的重要建... 变叶海棠(Malustoringoides)和花叶海棠(Malustransitoria)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蔷薇科(Rosaceae)苹果属(Malus)中抗逆性极强的2个植物种(张云贵等,1998;王海英等,2009),也是四川西部甘孜州高海拔干旱贫瘠地区的重要建群种,2者在形态学、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等方面存在密切联系(石胜友等,2004;邓洪平等,2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叶海棠 叶海棠 果实 叶片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高山海棠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扬 陈小红 +3 位作者 李慧敏 丁银鹏 康喜坤 李倩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0-668,共9页
采用NaOCl法、石蜡切片法对分布于海拔3 000 m的川西高原野生变叶海棠和花叶海棠的叶、茎、根进行了研究,旨在分析2种高山海棠营养器官的解剖构造,并探讨其解剖特征与川西高原干旱贫瘠地区的生态适应关系。结果表明:变叶海棠和花叶海棠... 采用NaOCl法、石蜡切片法对分布于海拔3 000 m的川西高原野生变叶海棠和花叶海棠的叶、茎、根进行了研究,旨在分析2种高山海棠营养器官的解剖构造,并探讨其解剖特征与川西高原干旱贫瘠地区的生态适应关系。结果表明:变叶海棠和花叶海棠的解剖构造极为相似,这可能与二者在起源及地理分布等的密切联系有关:二者叶的上下表皮细胞均具有厚的角质层,且上表皮气孔缺失、下表皮气孔密集,栅栏组织较厚,叶柄中具有分化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纵棱脊结构;二者茎中的栓内层细胞壁较厚,次生木质部发达,导管周围分布着细胞壁木质化的木薄壁组织细胞,髓的外围有一圈细胞壁增厚的环髓带细胞;2种海棠的细根中已出现典型的次生结构,木质部占有极大的比例,主要以单管孔的形式存在的导管密集,无髓结构。变叶海棠和花叶海棠的上述解剖结构特征体现了二者对川西高原地区干旱环境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变叶海棠 叶海棠 解剖结构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无融合生殖型砧木“76—2”(Malus Sp.)的利用研究初报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继世 董绍珍 +1 位作者 张桂琴 孟素琴 《果树学报》 CAS 1985年第1期14-19,共6页
“76—2”苹果砧木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染色体数量为2n=4x=68。乔木,寿命长,根系发达,侧根及须根量尤多。固地性好,无根蘖,管理方便。耐旱、耐涝、耐瘠薄,并可忍耐-45℃的低温。能在pH8.3—8.6的土壤条件下正常生长。经六年的嫁接鉴定,... “76—2”苹果砧木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染色体数量为2n=4x=68。乔木,寿命长,根系发达,侧根及须根量尤多。固地性好,无根蘖,管理方便。耐旱、耐涝、耐瘠薄,并可忍耐-45℃的低温。能在pH8.3—8.6的土壤条件下正常生长。经六年的嫁接鉴定,它对故道地区普遍潜带褪绿叶斑病毒(CLSV)、茎痘病毒SPV)、及茎沟槽病毒(SGV)的金冠品种不发生敏感,嫁接部位愈合良好,平整光滑,无大、小脚现象。植株直立生长,半矮化。其矮化程度、提早结果作用及丰产能力均与M7相近。果实风味浓厚,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都显著高于八楞海棠或M7为砧的金冠品种,是有望的实生系半矮化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融合生殖 无配生殖 苹果砧木 变叶海棠 大白石枣 Malus Sp 金冠 苹果 研究初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