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13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PS速度场变化结果研究汶川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地壳运动动态特征 被引量:35
1
作者 邹镇宇 江在森 +3 位作者 武艳强 魏文薪 方颖 刘晓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97-1609,共13页
本文针对制约多期GPS速度场动态演化特征分析的关键问题,提出速度场稳定基准选取中顾及基准偏移的影响,给出了改进拟准检定(QUAD)初选指标的方法,有效解决多期速度场的基准偏移对粗差剔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1999—2013年南北地... 本文针对制约多期GPS速度场动态演化特征分析的关键问题,提出速度场稳定基准选取中顾及基准偏移的影响,给出了改进拟准检定(QUAD)初选指标的方法,有效解决多期速度场的基准偏移对粗差剔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1999—2013年南北地震带地区多期GPS速度场做以华南地块为统一参考基准的处理、最小二乘配置统一协方差参数估算,获取了南北带地区多期GPS速度场的网格化结果.结果显示:(1)汶川地震影响在震后迅速衰减;震前2004—2007年及2007—2009年相对于1999—2004年南北地震带地区中北部地区存在大范围的北东向运动增强.(2)2007—2009年相对于2004—2007年的速度场差值变化图像显示,这期间汶川地震的调整影响范围较大,鲜水河左旋剪切有所减弱,龙门山南段应变积累增强.(3)川滇块体南东向的挤出滑移在2011—2013年相对2009—2011年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D GPS速度场 速度场差值变化 汶川地震 最小二乘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边长变化结果计算地应变及块体划分 被引量:12
2
作者 伍吉仓 邓康伟 陈永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4期35-38,共4页
在均匀应变的假设下 ,给出了由边长变化求解地应变的新方法 ,通过统计检验相邻三角形的最大主应变 ,可判别相邻测点是否位于同一个均匀应变块体上。采用弹性位错理论设计的模拟算例表明 ,该方法能成功地将位于断层两侧的测量点分辨开。
关键词 地应变 边长变化 弹性位错模型 块体划分 断层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CE监测青藏高原及邻区陆地水储量变化结果的可变性 被引量:5
3
作者 相龙伟 汪汉胜 贾路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1-318,共8页
结合4种不同的去相关滤波和2种平滑滤波,利用5组GRACE数据反演了青藏高原及邻区陆地水储量变化趋势,研究了结果的可变性。结果表明,采用S&W(P2M8)变宽度滑动窗口去条带效果较好,其结果中的湖水、冰川信号与卫星测高观测的信号位置... 结合4种不同的去相关滤波和2种平滑滤波,利用5组GRACE数据反演了青藏高原及邻区陆地水储量变化趋势,研究了结果的可变性。结果表明,采用S&W(P2M8)变宽度滑动窗口去条带效果较好,其结果中的湖水、冰川信号与卫星测高观测的信号位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高斯滤波的异常幅值与扇形滤波相差10%~30%,平滑处理后异常幅值减少,观测分辨率降低,部分湖和冰川信号甚至消失。CSR/GFZ/JPL重力场模型反演的结果相近,但CSR去条带效果最好;JPL质量模型MAS/MAS_S的结果也相近,但在高原西部有较大差异。重力场模型与质量模型的结果相差很大。在利用GRACE卫星监测本地区陆地水储量变化时,推荐使用S&W(P2M8)去条带滤波器、CSR重力场模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GRACE 滤波 陆地水储量变化 可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M_W9.0地震大尺度重力变化结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邹正波 李辉 +2 位作者 吴云龙 康开轩 谈洪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共6页
利用GRACE卫星RL05时变重力场模型,计算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区前后1个月、6个月和1年的重力变化情况,发现在震前数年已出现的正负交替现象在震前1年内变得更加明显。计算了基于地震位错理论的同震重力变化并向... 利用GRACE卫星RL05时变重力场模型,计算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区前后1个月、6个月和1年的重力变化情况,发现在震前数年已出现的正负交替现象在震前1年内变得更加明显。计算了基于地震位错理论的同震重力变化并向上延拓至卫星高度,结果表明重力卫星可以清晰地探测到该震的同震重力变化。分析震源区周边4个特征点时间序列变化,结合GMT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发现两者揭示的震源区周边物质动力变化状态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重力 断层模型 重力变化 向上延拓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长跑运动对体内离子浓度变化结果分析
5
作者 董新亚 武纯刚 周瑞芳 《体育学刊》 2000年第1期109-110,共2页
通过对大学生中、长跑前后体内K+ 、Na+ 、Ca+三种离子浓度变化的分析 ,找到了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前后体内离子变化的一般规律 。
关键词 中长跑运动 体内离子浓度 变化 教学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dyko模式的白洋淀流域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涛 韩鹏飞 +3 位作者 王旭升 蒋小伟 张志远 万力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9-458,共10页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流域内水资源的形成和水文要素之间的转化,准确量化河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非稳态条件下的水文气候弹性解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山区的八个子流域为研究区...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流域内水资源的形成和水文要素之间的转化,准确量化河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非稳态条件下的水文气候弹性解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山区的八个子流域为研究区,使用最新提出的基于Budyko模式的非稳态径流弹性系数解析新方法,将年际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在中国流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将其适用范围进行拓展,并进一步与采用多年时间尺度稳态条件下的基于Budyko模式的弹性方法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年际尺度下,年蒸散比和水储量变化比与年干旱指数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在年际和多年时间尺度下河川径流对降水变化更为敏感;而年际尺度下径流弹性系数小于多年稳态下的结果,表明流域水储量对径流气候变化的响应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年际弹性系数与流域面积的相关性较好。本研究验证了最新提出的基于Budyko模式的非稳态径流弹性系数新方法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将其适用性由湿润区拓展到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对今后白洋淀流域和雄安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yko模式 气候变化 弹性系数 白洋淀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极端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杨肖丽 张佳乐 +2 位作者 黄星怡 曹段冉 吴凡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采用PCR-GLOBWB模型模拟长江流域自然情景和人类活动情景下的月径流过程,使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划分基准期和影响期,并基于标准化径流指数和广义极值分布计算了不同重现期两种情景下的极端高流和极端低流变化范围,定量评估了长江流... 采用PCR-GLOBWB模型模拟长江流域自然情景和人类活动情景下的月径流过程,使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划分基准期和影响期,并基于标准化径流指数和广义极值分布计算了不同重现期两种情景下的极端高流和极端低流变化范围,定量评估了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极端径流演变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是长江流域极端高流和极端低流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长江上游中部及中、下游地区的极端高流和极端低流发生的严重程度;人类活动对于极端高流和极端低流影响的区域差异性显著,缓解了丹江口水库和四川盆地极端高流的严重程度,但加重了中、下游的极端低流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径流 PCR-GLOBWB模型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与感染防控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3
8
作者 叶青 王秋红 吴安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7,共9页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倍受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系统梳理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包括以灾害的形式直接造成人体死亡和伤残,以及通过温湿度变化、空气污染、病媒生物地理分布范围改变等途径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感染性...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倍受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系统梳理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包括以灾害的形式直接造成人体死亡和伤残,以及通过温湿度变化、空气污染、病媒生物地理分布范围改变等途径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精神心理问题、过敏性疾病和营养不良等气候敏感性疾病发病风险。在此基础上,根据全球治理格局背景下医疗机构的应对框架,本文聚焦于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域面临的挑战,从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感染预防与控制应对策略,以期为进一步增强医疗系统的气候韧性,保障公众健康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健康风险 感染预防与控制 气候韧性 缓解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百年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强 黄建平 +9 位作者 杨金虎 管晓丹 于海鹏 朱飙 张红丽 韩东亮 闫昕旸 张国龙 杨泽粟 曾剑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9-715,共17页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为此,基于近百年来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文献资料,从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3个方面归纳梳理了区域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干旱、半干旱区的形成及扩缩、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4个方面总结凝炼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未来6个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进展与展望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不同历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新玲 蔡依晅 +3 位作者 叶殿秀 李茜 户元涛 胡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利用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5—9月)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资料,结合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个历时(1h、3h、6h、12h)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陕西省短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个历时强降水高发区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 利用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5—9月)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资料,结合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个历时(1h、3h、6h、12h)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陕西省短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个历时强降水高发区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稀发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和陕北长城沿线。(2)各历时降水极值的空间差异均较大,历时越短,极值分布的局地性越强。(3)近40a,陕西省各历时强降水均呈增多增强趋势,尤以3h强降水的增加最为显著。(4)各历时强降水的趋势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一性,陕北黄河沿线和陕南中南部强降水呈增多趋势,陕北南部和关中平原中部呈减少趋势,且历时越短,强降水呈增多趋势的范围越大。(5)强降水日变化南北不同,历时越短,强降水的日变化越明显,特别是陕北短历时强降水日变化最为突出,且在傍晚或夜间易发生强降水事件,其危害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历时强降水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与生态环境格局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良杰 王莹 +4 位作者 栾崧 杨杨 吴树诚 王喆 李录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监测数据,全面分析大湾区自1980年以来近40年间的水文、降水、地表覆盖等水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大湾区水资源状况总体上呈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1980—2022年平均气温22.2℃,降雨2022.1 mm,主要变化周期约4.1 a。西江、北江、东江干流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1231.09 m^(3)/s、1479.63 m^(3)/s、809.42 m^(3)/s,径流变差系数介于0.19~0.27,气候格局呈现出暖湿化的趋势,水体总量出现减少趋势,植被覆盖整体上升但局部出现退化,显著退化面积6225.98 km^(2),改善面积9537.31 km^(2);水体(含湿地)面积变化速率呈现“缓慢萎缩−加速萎缩−稳步增长−缓慢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结论】提出具有开发远景的41处应急备用水源地,允许开采量达234.26万m^(3)/d。大湾区具有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以地表水为主的供水水源结构单一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演变 应急备用水源 地质环境动力 气候变化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冻湿法汤圆冻藏期间品质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忠民 张钰洋 +4 位作者 艾志录 潘治利 邓智民 袁欢欢 雷萌萌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2-96,共5页
为探究速冻湿法汤圆在冻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将基于米浆直接制作的速冻湿法汤圆置于-18℃温度条件下冰箱冻藏0、30、60、90、120 d,以糯米粉加水制作的传统速冻干法汤圆为对比,测量其失水率、质构特性等品质指标,并结合糊化特性、... 为探究速冻湿法汤圆在冻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将基于米浆直接制作的速冻湿法汤圆置于-18℃温度条件下冰箱冻藏0、30、60、90、120 d,以糯米粉加水制作的传统速冻干法汤圆为对比,测量其失水率、质构特性等品质指标,并结合糊化特性、水分迁移规律揭示速冻汤圆湿法加工方式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2组汤圆失水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部分深层结合水逐渐向弱结合水转移,速冻湿法汤圆在冻结及冻藏过程中的失水率低于干法制作的汤圆,结合水含量略高于干法汤圆;在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方面,湿制汤圆略高于干制汤圆。随冻藏时间延长,速冻湿法汤圆硬度、胶着性、咀嚼性均呈增加趋势,汤圆品质下降,而回复性无显著性变化,与干法汤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综合分析,速冻湿法汤圆在各项指标综合分析中变化较为稳定,在煮制后品质保持更佳,该结果可为速冻湿法汤圆在贮藏和流通过程中品质保持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冻湿法汤圆 冻藏 品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煮食材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颖 韩东 张春晖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6,96,共8页
为探究食材经热加工后在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该实验将不同种类蔬菜与肉经预煮处理后,在4℃冷藏条件下进行贮藏,并在不同时间点(0,1,3,5,7 d)采集样品,对其色泽、pH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 为探究食材经热加工后在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该实验将不同种类蔬菜与肉经预煮处理后,在4℃冷藏条件下进行贮藏,并在不同时间点(0,1,3,5,7 d)采集样品,对其色泽、pH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菌落总数、硝酸盐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冷藏期间,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预煮食材的品质发生显著变化(P<0.05)。具体表现为:预煮食材整体色泽逐渐变暗;pH值升高;畜禽肉中的TBARS值、TVB-N含量逐渐增加,猪肉在第3天时发生氧化酸败,牛肉和羊肉在第7天时发生氧化酸败;菌落总数在贮藏期间不断上升;硝酸盐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增加,叶菜类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在贮藏第3天时均超过国家限量标准(≥4 mg/kg)。综上所述,预煮后的食材在冷藏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明显的外观劣化,同时伴随着脂质氧化、蛋白质分解、微生物活动、有害物质生长等现象,致使其品质严重下降,不宜食用,这一发现为预制菜的品质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煮食材 冷藏 品质变化 硝酸盐 亚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3年中国降雨侵蚀力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预估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歌 陈涛 徐沅鑫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8,共9页
为水土流失预防和科学治理提供参考,基于1961—2023年中国均一化逐日降水资料对降雨侵蚀力进行估算,并结合侵蚀性降雨特征开展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和成因分析,并探讨降雨侵蚀力的极端变化,在此基础上,摸清中国及十大流域降雨侵蚀力变化... 为水土流失预防和科学治理提供参考,基于1961—2023年中国均一化逐日降水资料对降雨侵蚀力进行估算,并结合侵蚀性降雨特征开展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和成因分析,并探讨降雨侵蚀力的极端变化,在此基础上,摸清中国及十大流域降雨侵蚀力变化危险状况,并基于Hurst方法预估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61—2023年,中国及东南诸河、西北诸河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西南诸河流域则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其余大多数流域增加趋势不明显;2)中国及十大流域大多年侵蚀性降雨量、雨日、平均降雨强度增加,其中平均降雨强度和/或降雨量的变化为大多数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变化的主要成因;3)中国大部地区年最大日降雨侵蚀力增加,10年一遇次降雨侵蚀力1961—2023年相比1961—1990年呈增加的站点比例多达64.3%;4)近60年来,中国大部地区降雨侵蚀力变化具有危险性,站点比例达80%,其中降雨侵蚀力总量及极端都呈增加变化的类型在各流域均最为突出、范围最大;5)除西南诸河流域外,预估大多数流域年降雨侵蚀力未来变化趋势将均以持续增加为主。目前和未来气候条件对中国水土流失治理不容乐观,需根据降雨侵蚀力变化特点,因地制宜制定长期规划和采取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侵蚀 变化 极端 趋势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在风电场储能系统中放电性能和容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阳 葛天翔 +1 位作者 杨斌 刘颖明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2-560,共9页
文章针对锂离子电池在风电场储能系统中的放电性能和容量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采用先进的测试技术,系统地探讨了锂离子电池在不同放电倍率下的性能表现及容量和温度变化。在自然散热状态下,电池中心的最高温度为69.8... 文章针对锂离子电池在风电场储能系统中的放电性能和容量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采用先进的测试技术,系统地探讨了锂离子电池在不同放电倍率下的性能表现及容量和温度变化。在自然散热状态下,电池中心的最高温度为69.87℃,加入液冷散热方式后,电池中心的最高温度为63.25℃,温度下降了9.475%,所需散热时间从45 min减少到25 min,相应地,温度从48.87℃降低到35.00℃。与自然散热相比,液冷散热在高倍率放电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效果,不仅降低了温升而且缩短了降低温度所需要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高倍率放电下,锂离子电池在风电场储能系统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放电性能,但随着倍率增大放出容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文章研究结果不仅为锂离子电池在风电场储能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优化其使用和散热技术提供了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锂电池 高倍率放电 风电场储能系统 环境温度 容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直径毛管中水密度变化特性及其对土壤水密度变化的启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超 程东会 +4 位作者 马成龙 乔晓英 黄梦楠 王一式 杨银科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0-448,共9页
土壤水的密度存在较大的变化范围,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来全面描述这种变化规律。本文利用微米直径的石英管模拟多孔介质的孔隙系统,采用质量-体积法测量了直径在50~530μm之间的8个不同直径石英管中水的密度。结果表明:当石英管... 土壤水的密度存在较大的变化范围,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来全面描述这种变化规律。本文利用微米直径的石英管模拟多孔介质的孔隙系统,采用质量-体积法测量了直径在50~530μm之间的8个不同直径石英管中水的密度。结果表明:当石英管直径小于75μm时,水的密度大于体相水的密度,最高密度为1.19 g/cm^(3);而直径为100~250μm时,水的密度略小于体相水,最低为0.98 g/cm^(3)。水密度随石英管径而变化的规律可以用类似纳兰-琼斯势的经验公式来表达。研究表明:能使水密度增大或减小的水化作用、水-固界面作用、毛细作用或空化机制均不能解释石英管中出现的水密度变化。分析认为,毛管中的复杂的水动力学和流变学,特别是管嘴的剪切增稠及其逆过程可能是不同直径石英管中水密度变化的物理机制。该机制不同于解释土壤水密度变化的传统理论,为土壤水密度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如果把石英管中水密度变化规律与基于多孔介质毛管束概念的土壤含水率模型结合,可以预测不同含水率土壤中水的密度。进一步的研究应该从流变学基本理论出发,建立剪切速率与黏度和黏度与密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从理论上构建毛管水和土壤水密度变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直径石英管 高密度水 低密度水 剪切增稠 土壤水密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肾调肝方治疗围绝经期女性肾虚肝郁型干眼症疗效及对早期眼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晴 张远龙 杨光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17,共4页
目的研究益肾调肝方治疗围绝经期女性肾虚肝郁型干眼症的疗效及对早期眼表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20例围绝经期肾虚肝郁型干眼症女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 目的研究益肾调肝方治疗围绝经期女性肾虚肝郁型干眼症的疗效及对早期眼表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20例围绝经期肾虚肝郁型干眼症女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研究组基于玻璃酸钠滴眼液给予益肾调肝方(生地黄15 g,白芍12 g,香附12 g,龟板10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青皮10 g,泽泻10 g,枸杞子9 g,菊花5 g,沙参5 g,川楝子5 g)治疗,两组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眼表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泪液基础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FL)评分],疗效,泪液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IL)-6、IL-33]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为(4.89±0.74)分,研究组为(1.60±0.35)分,两组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BUT为(5.64±1.15)s、SIT为(7.76±1.35)mm/5 min、FL评分为(2.38±0.49)分,研究组分别为(10.08±1.29)s、(11.25±2.26)mm/5 min、(0.85±0.14)分,两组眼表功能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BUT、SIT高于对照组,FL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24例、无效21例,研究组分别为35例、22例、3例,两组疗效等级分布有统计学意义(Z=-5.044,P<0.05),研究组有效率(95.00%,57/60)高于对照组(65.00%,39/60)(P<0.05)。治疗后对照组泪液IL-6水平为(17.26±3.71)pg/mL、IL-33为(11.49±2.18)pg/mL,研究组分别为(15.13±3.30)pg/mL、(10.30±1.85)pg/mL,两组泪液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研究组出现1例腹泻,症状较轻可自行缓解,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χ^(2)=1.008,P>0.05)。结论益肾调肝方能有效缓解围绝经期女性肾虚肝郁型干眼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眼表功能,提高疗效,减轻泪液炎症水平,且无显著不良反应,可作为临床治疗首选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围绝经期女性 肾虚肝郁 益肾调肝方 疗效 早期眼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归因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荣伟 张子元 +2 位作者 高学睿 王庆明 黄志强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4-221,共8页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rson相关等方法,探讨植被覆盖度演变对蒸散发、降水、气温等气候因子响应的时间滞后效应,在残差分析法中增加时滞效应影响,评估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原因。[结果](1)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显著,线性斜率为0.038/10 a。(2)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对降水响应滞后以0月和1月为主,分别占比52%和48%;对气温响应主要为无滞后性和滞后1月,分别占比61%和38%;对潜在蒸散发响应主要滞后1月和2月,分别占比49%和34%。[结论]影响黄淮海流域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3%,人类活动的平均贡献率为67%;其中约47%的区域人类活动影响贡献率超过80%,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西北部和东南部、海河流域南部和淮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滞效应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6-2016年中国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原园 李云玲 +2 位作者 郭旭宁 潘扎荣 刘为锋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共17页
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时空演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基于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16年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全面剖析了降水量在全国、水资源一级区、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年际变化、年内分配等... 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时空演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基于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16年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全面剖析了降水量在全国、水资源一级区、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年际变化、年内分配等时间分布特征,探讨了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深为1215.1 mm,北方地区仅为329.3 mm;各水资源一级区均出现连枯连丰现象,降水量越少的区域年际变化越显著;北方地区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70%~80%,南方地区则占50%~65%;1956—2016年全国降水量呈现出丰枯交替的现象,整体变化趋势未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时空分布 年际变化 年内分配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建国 李晶晶 余红兵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掌握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汇总形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掌握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汇总形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结果]2021年水土流失面积为23.13万km^(2),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9.13%。从水土流失分布来看,该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多沙区和北部风沙区,两区水土流失面积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1.06%;从地类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草地、林地和耕地,共占比86.80%。与2020年、2011年、1999年和1985年相比,2021年水土流失分别减少0.29万km^(2),3.43万km^(2),16.94万km^(2),22.30万km^(2),与1985年相比,强烈及以上强度等级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6.42万km^(2),减幅83.84%。[结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多沙区和北部风沙区,高强度侵蚀减少与年度监测成果未考虑沟道侵蚀有关;该区应以流域水系为单元,持续加强旱作梯田建设,大力开展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加强病险淤地坝出险加固,实施固沟保塬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动态变化 水土流失治理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