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上游城市群三生空间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变化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黄鑫 李晓丹 +3 位作者 芦倩 黄倩倩 程文仕 许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4-194,204,共12页
识别三生空间迁移演化规律并掌握其引发的空间性状改变情况,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利用水平影响深远。以黄河流域上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转移矩阵对研究区2000—2020年三生空间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强度分析模... 识别三生空间迁移演化规律并掌握其引发的空间性状改变情况,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利用水平影响深远。以黄河流域上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转移矩阵对研究区2000—2020年三生空间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强度分析模型,从三生空间一、二级分类双重视角,就空间演化带来的变化稳定性问题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20年间,研究区三生空间转移变化活跃但发生数量和规模均呈缩减态势,空间转移以呼包鄂榆和宁夏沿黄城市群两地为主,呈东多西少分布特征,但以生态为主、生产和生活空间为辅的整体格局未发生改变。(2)20年间,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先强后弱,整体不稳定。生产和生活空间稳定活跃增加,减少趋于平缓,生态空间增加趋于平缓,但减少趋向活跃,前二者对生态空间的胁迫趋向常态。同时,流域三生空间内部彼此转移频繁,存在生产—生活及生活—生态2种稳定地系统性转变模式。(3)三生空间二级子类此消彼长的改变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变化的显性原因,而经济发展驱动、城市引力影响以及宏观政策指引则是引发流域三生空间演替变化的内在作用机制。(4)转移矩阵与强度分析模型的联合研究框架,有助于实现区域三生空间变化及其性状改变情况的一体化监测。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控制城市规模,坚持耕地保护,推行有效的空间退出机制,发挥宏观政策对空间流转的导引作用,将对研究区国土空间高质量利用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演化 强度 变化稳定性 黄河流域上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滑体渗透性与库水变动的滑坡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宋琨 晏鄂川 +1 位作者 朱大鹏 赵庆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798-2802,共5页
在三峡工程试运行期间,库区滑坡因地质结构和渗透性的不同,其变形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除研究滑坡地质结构外,还应加强不同渗透性滑坡在库水变动下的稳定性响应规律研究。以三峡水库库首区黄荆树滑坡实例为计算模型,分析库水位在175~... 在三峡工程试运行期间,库区滑坡因地质结构和渗透性的不同,其变形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除研究滑坡地质结构外,还应加强不同渗透性滑坡在库水变动下的稳定性响应规律研究。以三峡水库库首区黄荆树滑坡实例为计算模型,分析库水位在175~145 m间以0.5~2.0 m/d变化时4种不同渗透性滑坡的渗流场特征;再以库水影响系数α和稳定性变化率为评价指标,研究在滑体渗透性和库水变动条件下的滑坡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当库水影响系数α在-0.107~-0.322时,稳定性变化率β最大,且随α减小滑坡稳定性增加率β减小;当α在-0.644~-769.231时,随α减小稳定性增加率β变化不明显;当α在576.923~769.231时,库水位上升时滑坡稳定性降低较少;当α在0.107~384.615时,影响系数α与稳定性变化率β的相关性不明显。其结果对于库区滑坡的监测预警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变化 渗透性 水库滑坡 库水影响系数 稳定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不同降雨概率和雨型的滑坡渗流场及稳定性变化率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胡涛 樊鑫 王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5521-5529,共9页
为分析各种工况下的滑坡稳定性演化规律,以贵州省思南县官寨滑坡的稳定性分析为例,首先通过泊松分布法计算出研究区每发生一次连续5 d降雨的雨型及其累积降雨量的概率,再结合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法,探究雨型以及累积... 为分析各种工况下的滑坡稳定性演化规律,以贵州省思南县官寨滑坡的稳定性分析为例,首先通过泊松分布法计算出研究区每发生一次连续5 d降雨的雨型及其累积降雨量的概率,再结合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法,探究雨型以及累积雨量对滑坡渗流场和稳定系数变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5 d降雨包含的4种雨型中,先升后降型发生概率最大,先降后升型发生概率最小;连续5 d累积降雨发生概率随降雨量的增大逐步递减。当累积降雨量一定时,滑坡浸润线变化趋势与各自对应雨型的降雨规律基本保持一致。边坡稳定性系数值在持续性降雨作用下逐步降低,其中累积降雨量一定时,下降型降雨作用下滑坡稳定性系数在前4 d下降最多,上升降雨作用下滑坡稳定性系数下降最少。另外,上升型降雨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变化率逐渐上升,下降型降雨作用下稳定性变化率在逐渐下降,两种雨型作用下的稳定性变化率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稳定性 累积降雨量 雨型 浸润线 稳定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树种多样性、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变化 被引量:22
4
作者 丁茂 汪宇坤 +3 位作者 何煜然 徐晓阳 周守标 王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18-2830,共13页
基于样方法的种间联结性研究多集中于群落不同层次联结性与相关性,群落内主要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但对群落内物种的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变化系统性研究不足。研究利用鹞落坪落叶阔叶林11.56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间隔5年(2016—... 基于样方法的种间联结性研究多集中于群落不同层次联结性与相关性,群落内主要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但对群落内物种的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变化系统性研究不足。研究利用鹞落坪落叶阔叶林11.56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间隔5年(2016—2021年)的2次群落调查数据,采用α多样性指数、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等方法,对鹞落坪落叶阔叶林群落树种多样性、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变化进行分析。2021年与2016年比较结果表明:(1)群落优势种重要值增加,其中杜鹃、大果山胡椒和垂枝泡花树等灌木或小乔木数量急增导致累积重要值增加。(2)方差比率从1.35提升为2.87,总体正联结有了显著提高;χ2检验结果显示主要物种间正负关联种对比值由0.97提升为1.25,正关联种对开始占据优势。(3)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极显著和显著相关种对分别由132对和160对增加到152对和226对,种间相关性增强。(4)M.Godron稳定性测定结果由25.59/74.41变为23.64/76.36,群落稳定性增强。种间联结性分析与群落稳定性测定通过不同形式来体现群落演替阶段,研究显示鹞落坪落叶阔叶林群落种间联结增强,各物种间分布愈加紧密,相关性增强,正朝着和该地区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阶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落叶阔叶林 树种多样性变化 种间联结变化 群落稳定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床渗透性对超覆型库岸老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何忠泽 曾耀 +2 位作者 吕坤 吴江 晏鄂川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2-116,共5页
超覆型库岸老滑坡滑床前缘大多发育一砂卵石层,该砂卵石层的强渗透性将影响滑坡渗流场,从而影响滑坡的稳定性。以三峡库区万州中学老滑坡为例,在确定该滑坡中地下水作用模式为承压水含水层作用模式的基础上,假定砂卵石层的4种不同渗透系... 超覆型库岸老滑坡滑床前缘大多发育一砂卵石层,该砂卵石层的强渗透性将影响滑坡渗流场,从而影响滑坡的稳定性。以三峡库区万州中学老滑坡为例,在确定该滑坡中地下水作用模式为承压水含水层作用模式的基础上,假定砂卵石层的4种不同渗透系数,来研究在库水位波动条件下,滑床砂卵石层渗透性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表明,超覆型老滑坡砂卵石层的渗透系数不同,滑坡中浸润线也不同,渗透系数越小,浸润线越低,滑坡中地下水相对库水位的滞后效应越明显;库水位上升阶段、高水位运行阶段和下降初期,万州中学老滑坡各级滑坡的稳定性系数随砂卵石层渗透系数k2的增大而减小;库水位稳定在150m时,老滑坡整体稳定性随k2的增大而增大,k2的变化对次级滑体和三级滑体的稳定性影响不明显。这对于库区老滑坡的复活和监测预警工程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变化 滑床渗透性 超覆型库岸老滑坡 承压水含水层作用模式 稳定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系统性格和性格系统的双重运动中看性格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6
作者 方柯 《高校教育管理》 1986年第1期31-35,共5页
“系统性格”和“性格系统”两个相同词汇在排列次序上的颠倒,表现了何种内在含义上的差别呢?系统性格指文学作品中特定单个人物形象的丰富多彩的性格世界。在文学作品里,人物性格往往是一个由若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性格... “系统性格”和“性格系统”两个相同词汇在排列次序上的颠倒,表现了何种内在含义上的差别呢?系统性格指文学作品中特定单个人物形象的丰富多彩的性格世界。在文学作品里,人物性格往往是一个由若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性格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格系统 人物性格 双重运动 系统性 拉斯蒂涅 稳定机制 生格 稳定性变化 文学作品 伏脱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场景中基于对象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 被引量:8
7
作者 张笑微 周建雄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共7页
基于像素层面的混合高斯背景建模方法不能很好的解决动态背景中的运动目标检测问题。由于背景像素运动的复杂性,该方法很难将动态背景建入模型,会造成大量的误检。本文在混合高斯背景建模的基础上,通过空域和时域对动态背景产生的误检... 基于像素层面的混合高斯背景建模方法不能很好的解决动态背景中的运动目标检测问题。由于背景像素运动的复杂性,该方法很难将动态背景建入模型,会造成大量的误检。本文在混合高斯背景建模的基础上,通过空域和时域对动态背景产生的误检进行抑制。在空域运用MRF模型和混合高斯模型分别计算像素点的先验概率和类条件概率,通过结合像素点的先验概率和类条件概率完成前景图像的分割,在很大程度上去除了小面积的误检;在时域通过目标的运动持续性,运动显著性和面积变化稳定性三个目标特征过滤大面积的误检。通过实验表明,在保证较高检测精度的情况下,该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动态背景产生的误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高斯背景建模 运动持续性 运动显著性 面积变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水位上升对香溪河流域典型滑坡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黄波林 许模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290-295,共6页
在三峡水库蓄水后,香溪河流域众多滑坡出现变形失稳现象。白家堡滑坡、耿家坪滑坡、白马滩滑坡在蓄水后的变形特征各不相同。对库水位上升后3个滑坡的变形特征及其渗透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影响滑坡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是滑体的渗透... 在三峡水库蓄水后,香溪河流域众多滑坡出现变形失稳现象。白家堡滑坡、耿家坪滑坡、白马滩滑坡在蓄水后的变形特征各不相同。对库水位上升后3个滑坡的变形特征及其渗透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影响滑坡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是滑体的渗透性。以白家堡滑坡为例,利用摩根斯坦一普赖斯法,对不同c、ф值,进行75~175m水位线的稳定性系数演算,发现各c、ф值不同水位线下稳定性系数曲线的变化规律有2种类型,即下降-平直型和下降-上升型,这种变化规律与浸水部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水位上升 典型滑坡变形特征 渗透性 稳定性系数变化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韩振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0-123,共4页
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探析韩振峰(河北大学宣传部)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共同体。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各民族通过接触、交往、融合,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这个实体历尽磨难而不衰,屡侵略而不亡,究竟是... 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探析韩振峰(河北大学宣传部)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共同体。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各民族通过接触、交往、融合,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这个实体历尽磨难而不衰,屡侵略而不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之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最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凝聚力 问题探析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自然地理环境 宗法制度 血缘纽带 稳定性变化 纵向力 群体凝聚力 中国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otechnical stability analysis considering strain softening using micro-polar continuum fini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6
10
作者 CHEN Xi WANG Dong-yong +2 位作者 TANG Jian-bin MA Wen-chen LIU Y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97-310,共14页
Geotechnical stability analyses based on classical continuum may lead to remarkable underestimations on geotechnical safety.To attain better estimations on geotechnical stability,the micro-polar continuum is employed ... Geotechnical stability analyses based on classical continuum may lead to remarkable underestimations on geotechnical safety.To attain better estimations on geotechnical stability,the micro-polar continuum is employed so that its internal characteristic length(lc)can be utilized to model the shear band width.Based on two soil slope examples,the role of internal characteristic length in modeling the shear band width of geomaterial is investigated by the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ming optimized micro-polar continuum finite element method.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underestimation on factor of safety(FOS)calculated from the classical continuum tends to be more pronoun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lc.When the micro-polar continuum is applied,the shear band dominated by lc is almost kept unaffected as long as the adopted meshes are fine enough,but it does not generally present a slip surface like in the cases from the classical continuum,indicating that the micro-polar continuum is capable of capturing the non-local geotechnical failure characteristic.Due to the coupling effects of lc and strain softening,softening behavior of geomaterial tends to be postponed.Additionally,the bearing capacity of a geotechnical system may be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d,if the effects of lc are not modeled or considered in numerical analy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stability strain localization non-local geotechnical failure micro-polar continuum internal characteristic leng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pore pressure on deformation and unstable snap-back for shear band and elastic rock system
11
作者 王学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3期418-424,共7页
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FLAC)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ore pressure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ock specimen in plane strain direct shear, the distribution of yielded elements, the distribut... 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FLAC)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ore pressure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ock specimen in plane strain direct shear, the distribution of yielded elem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across shear band as well as the snap-back (elastic rebound) instability. The effective stress law was used to represent the weakening of rock containing pore fluid under pressur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rock specimen becomes soft (lower strength and hardening modulus) as pore pressure increases, leading to higher displacement skip across shear band. Higher pore pressure results in larger area of plastic zon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shear strain, more apparent precursor to snap-back (unstable failure) and slower snap-back. For higher pore pressure, the formation of shear band-elastic body system and the snap-back are earlier; the distance of snap-back decreases; the capacity of snap-back decreases, leading to lower elastic strain energy liberated beyond the instability and lower earthquake or rockburst magnitude. In the process of snap-back, the velocity skip across shear band is lower for rock specimen at higher pore pressure, showing the slower velocity of snap-ba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 pressure shear band snap-back STRAIN-SOFTENING unstable failure stress-strain cur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