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安山煤矿掘进巷道地质变化带探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谢伏巨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4-25,43,共3页
大安山井田构造以复式褶曲构造形态为主,因勘探地质资料缺乏,尤其是小构造发育情况不清楚,给矿井进行安全高效的机械化开采和掘进带来了不良影响。采用六通道瑞利波探测技术对大安山煤矿某掘进巷道进行了地质变化带井下探测,根据探测结... 大安山井田构造以复式褶曲构造形态为主,因勘探地质资料缺乏,尤其是小构造发育情况不清楚,给矿井进行安全高效的机械化开采和掘进带来了不良影响。采用六通道瑞利波探测技术对大安山煤矿某掘进巷道进行了地质变化带井下探测,根据探测结果推断出了掘进迎头前方和侧帮地质变化带和断层等构造情况。实际揭露情况验证了推断结论,为大安山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京西煤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变化带 瑞利波 预测预报 超前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与广东气候带变化 被引量:23
2
作者 黄珍珠 张锦华 +2 位作者 时小军 何健 陈慧华 《热带地理》 2008年第4期302-305,330,共5页
根据广东省各气候带13个代表站1960—2007年的气象资料,研究了48年来广东省各气候带的温度、云量和日照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全球地面温度(GST)的关系。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气候带温度变化与GST变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两者相关系数... 根据广东省各气候带13个代表站1960—2007年的气象资料,研究了48年来广东省各气候带的温度、云量和日照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全球地面温度(GST)的关系。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气候带温度变化与GST变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两者相关系数均通过99.9%的显著性检验;(2)南亚热带北区、南区和北热带的增温速率高于全球,中亚热带低于全球;其中增温速率最高的是南亚热带南区,比GST增温率高出0.07-0.08℃/10a,中亚热带增温速率比全球低0.01~0.03℃/10a;(3)从季节分布看,各气候带增温速率冬季最大,其次是秋季,其中南亚热带南区各个季节的增温速率都为最大;(4)低云量的年变化各气候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中亚热带上升最明显;低云量与气温有明显的正相关;(5)日照的年变化各气候带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中亚热带下降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低云量 日照时数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波带频率变化的PWM(VFCB-PWM)在级联有源电力滤波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运全 尹强 +1 位作者 盛吉 潘文婷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9-42,113,共5页
分析了级联H桥型变换器的工况,讨论了载波带频率变化的PWM(VFCB-PWM)技术,提出了基于VFCB-PWM技术的级联H桥型多电平变换器。利用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将其应用在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APF)中。仿真结果表明,该并联型APF系统能够有效地补... 分析了级联H桥型变换器的工况,讨论了载波带频率变化的PWM(VFCB-PWM)技术,提出了基于VFCB-PWM技术的级联H桥型多电平变换器。利用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将其应用在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APF)中。仿真结果表明,该并联型APF系统能够有效地补偿非线性负载引起的谐波和无功电流,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子 载波频率变化的PWM(VFCB-PWM) 级联H桥型多电平变换器 有源电力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移壳追踪方法与内辐射带的长期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方晓华 濮祖荫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0-158,共9页
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如何改变辐射带结构,如何在当前年代下恰当地使用AE-8/AP-8模型,目前国内外对此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们在物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当前年代下使用辐射带模型AP-8的漂移壳追踪方法DSTM(DriftShellThacingMetho... 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如何改变辐射带结构,如何在当前年代下恰当地使用AE-8/AP-8模型,目前国内外对此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们在物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当前年代下使用辐射带模型AP-8的漂移壳追踪方法DSTM(DriftShellThacingMethod).计算结果表明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对内辐射带的通量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30-40年来,南大西洋通量异常区中心位置向西和向北发生偏移,高粒子辐射区域的范围扩大.在辐射带内边缘,由于漂移壳偏移,造成辐射强度显著改变,同一空间点的通量值最多可相差到3-4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移壳 南大西洋异常区 内辐射长期变化 D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北麓2000多年以来的森林线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32
5
作者 阎顺 孔昭宸 +2 位作者 杨振京 倪健 李树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99-704,共6页
依据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桦树窝子和小西沟两个剖面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分析、历史文献记录和碳屑鉴定,揭示了天山北麓最近2000多年以来的环境变化。2000aB.P.以前,该地植被为荒漠草原;2000~1300aB.P.(50aB.C.... 依据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桦树窝子和小西沟两个剖面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分析、历史文献记录和碳屑鉴定,揭示了天山北麓最近2000多年以来的环境变化。2000aB.P.以前,该地植被为荒漠草原;2000~1300aB.P.(50aB.C.~650A.D.),植被为草原植被,其中1750~1400aB.P.(200~550A.D.),植被为有少量森林的草原植被,当时气候状况较今凉湿,适宜云杉生长,使得云杉林带下移,幅度可达250m左右。当时的年均气温较今低1℃而降水量较高,是新疆历史上一个相对冷湿的环境;约1300~450aB.P.(650~1500A.D.),植被为荒漠草原;450aB.P.年以来,植被为荒漠草原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麓 孢粉分析 森林变化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TBB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的分析和描述 被引量:25
6
作者 姚秀萍 刘还珠 赵声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3-151,共9页
利用卫星TBB资料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 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的北进及南撤特征。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TBB场呈带状分布, >275K的TBB区随季节的变化从1月至12月表现为先北跳又南落之势, 它与西太副... 利用卫星TBB资料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 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的北进及南撤特征。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TBB场呈带状分布, >275K的TBB区随季节的变化从1月至12月表现为先北跳又南落之势, 它与西太副高的北跳和南落同步, 其大值区可以表征西太副高的范围。西太副高脊线(500 hPa上的u=0 线)与TBB大值区轴线的走向基本一致。不同季节可以不同的TBB值来描述西太副高。同时指出, 以TBB大值区所描述的西太副高与雨区的配置较588 gpdm等高线与雨区的配置要好, 并且可以避免588 gpdm等高线所产生的假象。另外, 每3 h TBB场的分析可为暴雨的逐3 h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高压 TBB资料 〉275K TBB值的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喀斯特峡谷花椒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彭熙 钱晓刚 杨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0-173,共4页
以贵州省花江喀斯特峡谷花椒林地土壤水分全年的动态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结构、植被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土壤层次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划分出了土壤水分垂直变动带。研究结果表明,表土层土壤蓄水能力大于底土层,土壤实... 以贵州省花江喀斯特峡谷花椒林地土壤水分全年的动态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结构、植被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土壤层次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划分出了土壤水分垂直变动带。研究结果表明,表土层土壤蓄水能力大于底土层,土壤实际含水量表现为林地高于休闲地,土壤深层高于表层。表层水分变化最快,影响因素为大气降水与棵间蒸发。中间层次之,主要受蒸腾作用及水分垂直运动特征影响,底层最慢,其持水量受土壤结构的影响。土壤水分垂直变动带划分结果为:0—20 cm为强烈变动带,20—50 cm为过渡带,50 cm以下为稳定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林地 土壤水分 变化特征 变化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生豇豆M_2畸变株的同工酶鉴定 被引量:6
8
作者 胡志辉 陈禅友 +1 位作者 雷刚 张凤银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13,16,共2页
采用 6 0 Coγ射线对美国矮生豇豆的干种子进行辐射处理 ,对在 M2 代中经田间表现株选得到的畸变株逐个进行酯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同工酶鉴定。结果表明 ,经 2 30 0 0 rad6 0 Coγ射线辐射美国矮生豇豆的 M2 代 10个畸变株中有 5个... 采用 6 0 Coγ射线对美国矮生豇豆的干种子进行辐射处理 ,对在 M2 代中经田间表现株选得到的畸变株逐个进行酯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同工酶鉴定。结果表明 ,经 2 30 0 0 rad6 0 Coγ射线辐射美国矮生豇豆的 M2 代 10个畸变株中有 5个单株发生不同程度的谱带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生豇豆 同工酶 M2畸变株 射线辐射 株选 突变株 变化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物理相分类与致密储层含气层评价——以苏里格气田东区致密储层老井复查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成志刚 宋子齐 +3 位作者 何羽飞 庞玉东 田新 张景皓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27,32,共6页
针对苏里格气田东区致密储层受多期不同类型沉积、成岩作用及构造等因素影响,储集空间小、非均质性强、储层孔隙类型结构和测井响应复杂等问题,开展该区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相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含气层下限与评价标准。研究区可划分出石... 针对苏里格气田东区致密储层受多期不同类型沉积、成岩作用及构造等因素影响,储集空间小、非均质性强、储层孔隙类型结构和测井响应复杂等问题,开展该区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相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含气层下限与评价标准。研究区可划分出石英支撑强溶蚀粒间孔、溶孔型,岩屑石英砂岩溶孔型和杂基微孔致密型3类岩石物理相,并建立了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相评价划分标准。利用不同岩石物理相物性分析、试气、测井及气测全烃资料,建立了该区致密储层不同岩石物理相含气层类别下限与评价标准。不同岩石物理相含气层残余气饱和度及其差异小,而剩余可动气饱和度及其差异相对较大,相应的测井响应参数变化较大。利用所建立的含气层下限和评价标准,对目的层进行细分层段的精细对比与评价,对研究区46口井目的层段致密储层进行复查和重新评价,新增不同类别岩石物理相含气层335个,新增含气层厚度为1 095.4 m,其中新增Ⅰ类岩石物理相气层81个,新增有效厚度为294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相分类 致密储层 泥浆侵入剩余气变化 含气层下限 气层评价 测井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progressive failure of pillar and instabilitycriterion based on gradient-dependent plasticity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学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年第4期445-450,共6页
A mechanical model for strain softening pillar is proposed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gressive shear failure and strain localization. The pillar undergoes elastic, strain softening and slabbing stages. In t... A mechanical model for strain softening pillar is proposed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gressive shear failure and strain localization. The pillar undergoes elastic, strain softening and slabbing stages. In the elastic stage, vertical compressive stress and deformation at upper end of pillar are uniform, while in the strain softening stage there appears nonuniform due to occurrence of shear bands, leading to the decrease of load-carrying capacity. In addition, the size of failure zone increases in the strain softening stage and reaches its maximum value when slabbing begins. In the latter two stages, the size of elastic core always decreases. In the slabbing stage, the size of failure zone remains a constant and the pillar becomes thinner. Total deformation of the pillar is derived by linearly elastic Hookes law and gradient-dependent plasticity where thickness of localization band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length. Post-peak stiffness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analytical solution of averaged compressive stress-average deformation curve. Instability criterion of the pillar and roof strata system is proposed analytically (using) instability condition given by Salamon.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stitutive parameters of material of pillar, the geometrical size of pillar and the number of shear bands influence the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stress gradient controls the starting time of slabbing, however it has no influence on the post-peak stiffness of the pill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tability criterion strain softening pillar strain localization shear band progressive failure (slabbing ) rock bur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17年台州柑橘黄龙病及亚洲柑橘木虱防控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1
作者 余继华 张敏荣 +5 位作者 钟列权 杨晓 李萍 卢璐 张宁 陶健 《农学学报》 2018年第4期8-13,共6页
文章主要回顾阐述2002—2017年台州对柑橘黄龙病亚洲种和亚洲柑橘木虱防控研究结果。指出黄龙病在果园空间分布入侵初期呈均匀分布,后呈聚集分布,亚洲柑橘木虱在果园内也呈聚集分布状态;认为黄龙病对柑橘产量与品质影响是随着病级的上... 文章主要回顾阐述2002—2017年台州对柑橘黄龙病亚洲种和亚洲柑橘木虱防控研究结果。指出黄龙病在果园空间分布入侵初期呈均匀分布,后呈聚集分布,亚洲柑橘木虱在果园内也呈聚集分布状态;认为黄龙病对柑橘产量与品质影响是随着病级的上升增加。得出黄龙病疫情自然入侵扩散流行呈周期性变化规律,建立积年发病率(PI)与入侵年数(N)模型PI=84.6740/[1+EXP(3.540-0.5838X)](n=14,r=0.9946^(**));检测发现黄龙病树体内和亚洲柑橘木虱带菌量在11月和12月最高,亚洲柑橘木虱带菌率同样以12月最高。提出防治亚洲柑橘木虱除抓好春夏秋三梢期外,冬季和初春清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台州探索实践的"九坚持"和"三防五关"防控模式对黄龙病防控和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可在相似柑橘生态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亚洲种 亚洲柑橘木虱 发生为害规律 菌量变化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pore pressure on deformation and unstable snap-back for shear band and elastic rock system
12
作者 王学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3期418-424,共7页
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FLAC)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ore pressure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ock specimen in plane strain direct shear, the distribution of yielded elements, the distribut... 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FLAC)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ore pressure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ock specimen in plane strain direct shear, the distribution of yielded elem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across shear band as well as the snap-back (elastic rebound) instability. The effective stress law was used to represent the weakening of rock containing pore fluid under pressur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rock specimen becomes soft (lower strength and hardening modulus) as pore pressure increases, leading to higher displacement skip across shear band. Higher pore pressure results in larger area of plastic zon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shear strain, more apparent precursor to snap-back (unstable failure) and slower snap-back. For higher pore pressure, the formation of shear band-elastic body system and the snap-back are earlier; the distance of snap-back decreases; the capacity of snap-back decreases, leading to lower elastic strain energy liberated beyond the instability and lower earthquake or rockburst magnitude. In the process of snap-back, the velocity skip across shear band is lower for rock specimen at higher pore pressure, showing the slower velocity of snap-ba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 pressure shear band snap-back STRAIN-SOFTENING unstable failure stress-strain cur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