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中求新 收纵自如——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构思和情节体系的特点
1
作者 唐富龄 《中国文学研究》 1989年第1期56-63,86,共9页
蒲松龄在创作中是怎样提炼情节和进行艺术构思的,除了一篇《与诸侄书》及散见于其他文章中的个别议论外,很难找到他论述。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本事的考察和对作品本身的分析来揣测作者的匠心。 据统计,《聊斋》中有百多篇作品的题... 蒲松龄在创作中是怎样提炼情节和进行艺术构思的,除了一篇《与诸侄书》及散见于其他文章中的个别议论外,很难找到他论述。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本事的考察和对作品本身的分析来揣测作者的匠心。 据统计,《聊斋》中有百多篇作品的题材或素材与前人或时人作品有关,这就为我们研究这些作品与素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大量的可比性材料,並有利于探索其情节提炼和艺术构思。大体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体 作品 变中求新 艺术构思 《聊斋志异》 蒲松龄 虚写 素材 田七郎 良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变中求活─—谈1996年中考作文试题
2
作者 魏常福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19,共4页
关键词 作文试题 变中求新 考作文 记叙文 1996年 应用文 语文教学 生活实际 议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的辩证法特征
3
作者 高静文 尹素琴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13-116,共4页
中华文化乃国脉之所系,源远流长,其因在于从中国哲学中汲取辩证法精华,深邃的辩证法思想形成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变中求新的发展观。
关键词 华文化 辩证法 多元一体 和而不同 变中求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述苏轼对韩欧古文成就的继承与发展
4
作者 曾子鲁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65-70,共6页
苏轼继承和巩固韩愈、欧阳修所取得的古文成就,并有所开拓与发展。从理论来看: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提倡“文以尽意”、“有道有艺”,更重视“文”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上,强调“不吐不快”、“精悍确苦,言必中当时之... 苏轼继承和巩固韩愈、欧阳修所取得的古文成就,并有所开拓与发展。从理论来看: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提倡“文以尽意”、“有道有艺”,更重视“文”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上,强调“不吐不快”、“精悍确苦,言必中当时之过”;在创作手法与风格上,要求“随物赋形”、“姿态横生”,做到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从实践来看:超凡入化的神韵,磅礴雄伟的气势,直率真挚的感情,构成苏文的独特风貌;而于圆活流转之中,呈现出一种创新求奇的锐气和错综变化的美感,则是苏文在韩欧文基础上有所发展的一大特色;给人以既集前人之大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韩欧 古文成就 变中求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