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ROC曲线评价汉化版Morse跌倒评估量表的高危临界值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娟 胡丽 +2 位作者 赵庆华 刘丽萍 肖明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1-595,共5页
目的:探讨汉化版Morse跌倒评估量表在临床应用中高危跌倒风险的最佳临界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市某三甲医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中发生跌倒的患者169例。按照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 目的:探讨汉化版Morse跌倒评估量表在临床应用中高危跌倒风险的最佳临界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市某三甲医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中发生跌倒的患者169例。按照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对照组338例,对照者为同时期住院患者中未发生跌倒者。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汉化版Morse跌倒评估量表的准确度及高危跌倒风险最佳临界值。结果:得到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95%置信区间为0.794~0.876,当临界值为50分时,Youden’s index最大,为0.630;敏感度为75.74%,特异度为87.28%;阳性预测值为74.85%,阴性预测值为87.80%,准确度为83.43%,阳性似然比为5.95。结论:汉化版Morse跌倒评估量表在高危跌倒风险人群测评中的最佳临界值为50分,是进行跌倒风险评估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倒评估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最佳临界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启发式算法优化的新乡市洪水风险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红艳 郝景开 +3 位作者 刘大为 张峰 毛立波 王有理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112,164,共10页
为提高新乡市洪水风险评价模型的评估能力,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逻辑回归(LR)模型、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RF)模型以及结合元启发式算法粒子群优化(PSO)的PSO-BP模型和PSO-RF模型6种方法对新乡市进行洪水风险评估,生成包含200个洪水位... 为提高新乡市洪水风险评价模型的评估能力,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逻辑回归(LR)模型、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RF)模型以及结合元启发式算法粒子群优化(PSO)的PSO-BP模型和PSO-RF模型6种方法对新乡市进行洪水风险评估,生成包含200个洪水位置的洪水清单图。选择9个洪水影响因子,采用方差膨胀因子分析了洪水影响因子与洪水发生的相关性。利用混淆矩阵和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对比6种洪水风险评估方法的评估能力,最后获得6种方法的洪水风险分布图。结果表明:PSO-RF、PSO-BP模型的评估效果优于单一算法,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3、0.947;根据得到的洪水风险分布图,新乡市至少36.5%的地区被列为高度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耦合元启发式算法后的洪水风险评价模型具有更高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风险评价模型 元启发式算法 洪水风险分布图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新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B7-H4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华建江 陈望 +3 位作者 姜健 杨庆伟 徐志康 梁巧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45-747,共3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B7-H4(soluble B7-H4,sB7-H4)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夹心法检测80例早期胃癌患者与50例正常人血清sB7-H4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EA、CA19-9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 目的:探讨可溶性B7-H4(soluble B7-H4,sB7-H4)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夹心法检测80例早期胃癌患者与50例正常人血清sB7-H4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EA、CA19-9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比较分析sB7-H4作为早期胃癌血清标志物的诊断价值。结果:早期胃癌患者血清sB7-H4水平(47.61±13.57)ng/ml明显高于正常人(30.62±8.6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B7-H4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灵敏度(81.25%)和准确性(78.46%)均高于CEA及CA19-9,特异性(74%)低于CEA及A199。结论:sB7-H4在早期胃癌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联合检测sB7-H4、CEA和CA19-9可提高胃癌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B7-H4 ELISA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RI和Forns指数对慢乙肝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蒋忠胜 温小凤 +3 位作者 柯柳 覃川 陈念 李敏基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23-425,共3页
目的验证APRI和Forns指数对诊断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172例慢性乙肝患者均接受肝组织病理检查,并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常规和血脂,用ROC曲线评价APRI和Forns指数诊断慢乙肝肝纤维化的能力。结果肝纤维化分期与APRI/Forns指数的... 目的验证APRI和Forns指数对诊断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172例慢性乙肝患者均接受肝组织病理检查,并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常规和血脂,用ROC曲线评价APRI和Forns指数诊断慢乙肝肝纤维化的能力。结果肝纤维化分期与APRI/Forns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312和0.315(P<0.01);肝纤维化S4的APRI和Forns指数均高于S0/S1/S2/S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PRI和Forns指数诊断显著肝纤维化(S2-S4)的AUC均小于0.7,诊断S4的AUC均大于0.7;APRI诊断S4的敏感性(SN)80、特异性(SP)74、阳性预测值(PPV)34.5和阴性预测值(NPV)95.6;Forns指数诊断S4的SN92、SP63、PPV29.9和NPV97.9。结论APRI和Forns指数与肝纤维化分期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用于肝纤维化S4的诊断,但对肝纤维化S1、S2和S3的区分能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纤维化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芳香基硫酸酯酶活性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包晓玲 杨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490-2491,共2页
目的评价晨尿芳香基硫酸酯酶(arylsulphatase, ARS)活性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荧光测定法对98例肺癌患者、80例肺良性疾病及98例健康对照者的晨尿芳香基硫酸酯酶活性进行检测,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 目的评价晨尿芳香基硫酸酯酶(arylsulphatase, ARS)活性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荧光测定法对98例肺癌患者、80例肺良性疾病及98例健康对照者的晨尿芳香基硫酸酯酶活性进行检测,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尿芳香基硫酸酯酶对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肺癌组的尿ARS活性为(0.359±0.111)U/L,明显高于肺良性疾病组的(0.214±0.082)U/L和健康对照组的(0.238±0.09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ARS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05(P〈0.01, 95%CI: 0.743~0.867),最佳诊断界点值为0.295 U/L,此时尿ARS活性诊断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1%和66.7%。结论尿ARS活性检测在肺癌诊断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基硫酸酯酶 肺癌 诊断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合线路SPECT双时相显像鉴别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评价
6
作者 王荣福 邵武国 张建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588-1591,共4页
目的探讨半定量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法在18F-FDG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SPECT/PET)双时相显像鉴别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病变性质不明患者进行18F-FDG SPECT/PET双时相显像,早期显像在注射FDG后1h进行,延迟显像(2组)... 目的探讨半定量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法在18F-FDG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SPECT/PET)双时相显像鉴别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病变性质不明患者进行18F-FDG SPECT/PET双时相显像,早期显像在注射FDG后1h进行,延迟显像(2组)分别在注药后3.5和4.5h,结果均经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确诊。对双时相显像结果采用阅片目测定性和半定量方法分析,计算2次显像每个病灶感兴趣区(ROI)与同一平面对侧正常组织或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摄取率之比(T/NT)及滞留指数(RI)。应用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早期显像、延迟显像和RI的诊断效能。结果30例患者(1例患者行2次双时相显像)共检出48个病灶(恶性病变30个,良性病变18个),29个病灶为真阳性,15个病灶为真阴性,3个假阳性和1个假阴性。定性分析双时相显像的灵敏度96.7%,特异性83.3%,准确率91.7%,阳性预测值(PPV)90.6%,阴性预测值(NPV)93.8%。SPECT/PET早期显像和CT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PPV、NPV分别为93.3%、72.2%、85.4%、84.8%、86.7%与76.9%、57.1%、70%、76.9%、57.1%。所有恶性病变(除1例假阴性病变外)延迟显像T/NT均明显升高(t=-3.071,P<0.01),而良性病变延迟显像与早期显像T/NT无显著性差异(t=0.398,P=0.695)。ROC曲线结果表明,RI明显优于早期显像及延迟显像。与早期显像和CT相比,双时相显像结合RI分析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PPV、NPV,分别为96.7%、88.9%、93.8%、93.5%、94.1%。结论18F-FDGSPECT/PET双时相显像结果分析判断结合半定量和ROC曲线法分析有助于提高良、恶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氟[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双时相显像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生物信息学筛选山茱萸-牡丹皮抗肝损伤潜在活性成分及靶点 被引量:3
7
作者 白颖锋 李雪梅 +4 位作者 韩笑 刘佳 陆兔林 毛春芹 杭爱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15-1621,共7页
目的运用综合生物信息学筛选山茱萸、牡丹皮抗肝损伤潜在活性成分及靶点。方法TCMSP数据库筛选山茱萸、牡丹皮活性成分,Swiss Target Prediction、Drugbank、SEA数据库预测并构建成分靶点集,与疾病数据库(TTD、GAD和DisGeNET)中肝损伤... 目的运用综合生物信息学筛选山茱萸、牡丹皮抗肝损伤潜在活性成分及靶点。方法TCMSP数据库筛选山茱萸、牡丹皮活性成分,Swiss Target Prediction、Drugbank、SEA数据库预测并构建成分靶点集,与疾病数据库(TTD、GAD和DisGeNET)中肝损伤靶点取交集,通过DAVID平台进行富集分析;应用GEO数据库和ROC曲线评价核心靶点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过程中肝脏损伤的关联程度。结果筛选得到潜在有效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潜在靶点为AKT1、PIK3CG、PTPN1、MAPK8、PPARA等。ROC曲线评价结果显示,VEGFA、ESR1、MAPK8的曲线下面积处于0.70~0.90之间,且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山茱萸和牡丹皮通过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抗肝损伤,潜在活性成分以黄酮类和甾醇类为主,可能成为保肝药物的候选成分;筛选了肝损伤潜在靶点。VEGFA、ESR1和MAPK8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过程中肝脏损伤的关联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 牡丹皮 肝损伤 异病同治 生物信息学 活性成分 靶点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3、GLUT、EMA、CD146和desmin对鉴别恶性间皮瘤与活跃间皮细胞的免疫表型比较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Minato H Kurose N +2 位作者 Fukushima M 徐磊 孙咏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2-152,共1页
作者对34例恶性间皮瘤和40例生长活跃的间皮细胞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鉴别并进行统计比较分析。恶性间皮瘤阳性标记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信使RNA结合蛋白3(IMP3)、葡萄糖载体1(GLUTl)、上皮膜抗原(EMA)、CDl46,4种抗体的敏感性分... 作者对34例恶性间皮瘤和40例生长活跃的间皮细胞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鉴别并进行统计比较分析。恶性间皮瘤阳性标记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信使RNA结合蛋白3(IMP3)、葡萄糖载体1(GLUTl)、上皮膜抗原(EMA)、CDl46,4种抗体的敏感性分别是94%、85%、79%、和71%,特异性分别是78%、100%、88%和98%。在恶性间皮瘤中,EMA的表达明显低于IMP3、GLUT和CDl46(P〈0.001)。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面积,IMP3最高,为0.95,GLUT1其次,为0.93。结合最佳拐点,IMP3(30%)和GLUT(10%)的敏感性是100%,特异性是95%。因此,对于鉴别诊断恶性间皮瘤和生长活跃的间皮组织,联合使用IMP3和GLUTl最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间皮瘤 间皮细胞 鉴别诊断 DESMIN EMA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免疫表型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MRI数据去噪处理对FastICA检测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春勋 叶德荣 焦永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6-830,共5页
目的探讨fMRI数据中白噪声及去噪预处理方法对于采用FastICA算法检测人脑激活区精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模拟和真实fMRI数据进行测试。实验重复50次,以比较未去噪、高斯平滑和两种正交小波方法去噪预处理后FastICA算法分离激活信号的能力... 目的探讨fMRI数据中白噪声及去噪预处理方法对于采用FastICA算法检测人脑激活区精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模拟和真实fMRI数据进行测试。实验重复50次,以比较未去噪、高斯平滑和两种正交小波方法去噪预处理后FastICA算法分离激活信号的能力。对不同阈值条件下检测的激活体素进行统计分析。用ROC曲线评价检测质量。结果模拟实验显示,当fMRI数据的SNR为15 db时,去噪预处理能显著提高FastICA检测准确率;SNR为20 db时,去噪对提高FastICA检测准确率影响较小。采用不同的小波基及不同参数去噪处理结果差异较大,存在经db4小波去噪处理后激活区检测结果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反而降低的现象,但随着激活区减小,这种现象消失。结论对于FastICA而言,小波去噪与传统的高斯平滑方法相比未显示出更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低SNR情况下,有必要进行去噪预处理;在高SNR情况下,不恰当的去噪方法反而可导致FastICA检测精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去噪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