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混凝土受压损伤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吴琛 杨金沙 李巧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8-613,626,共7页
为研究混凝土在受压过程中的损伤演化特征,开展多种强度混凝土试块受压全过程声发射动态检测。根据声发射撞击数“两峰值、三阶段”的演化特性和波形信号频谱特征,分别对应混凝土在初始压密阶段、裂缝开展阶段、裂缝贯穿阶段的损伤特征... 为研究混凝土在受压过程中的损伤演化特征,开展多种强度混凝土试块受压全过程声发射动态检测。根据声发射撞击数“两峰值、三阶段”的演化特性和波形信号频谱特征,分别对应混凝土在初始压密阶段、裂缝开展阶段、裂缝贯穿阶段的损伤特征,并基于声发射速率过程理论和损伤力学建立以声发射累积撞击数表征的混凝土损伤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各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受压全过程中低频能量稳定在区间30 kHz~50 kHz内;当能量密集出现在高频区间时代表混凝土进入裂缝开展阶段,受载后期高频信号能量的明显衰减是混凝土破坏的前兆信息;基于累积撞击数所建立的损伤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混凝土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频谱分析 速率过程理论 混凝土受压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混凝土受压损伤过程红外辐射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杰 张千里 +1 位作者 杨峰 程远水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40,共5页
利用红外热像仪观测高强混凝土试件加载过程中红外热辐射情况,研究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及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受压损伤过程红外辐射特征。结果表明:混凝土试件在荷载作用下向外辐射的红外热量随应力增加而增加;加载初期试件表面温度均匀上升... 利用红外热像仪观测高强混凝土试件加载过程中红外热辐射情况,研究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及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受压损伤过程红外辐射特征。结果表明:混凝土试件在荷载作用下向外辐射的红外热量随应力增加而增加;加载初期试件表面温度均匀上升,中期低温区存在升温-降温-再升温的反复过程,加载后期温度上升速度加快,临近失稳前存在短暂的降温过程;整个试件加载破坏过程,高温区域包围低温区域的温度场是热像的主要特征;试块在破裂前,其红外热像会出现清晰的"高低温边界线"。因此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可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及基础工程混凝土的损伤进行红外无损检测和安全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混凝土工程 受压损伤过程 红外辐射 特征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损失理论的混凝土受压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娜 傅学怡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4-610,共7页
在Najar损伤理论基础上,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提出一种新型的混凝土单轴受压损伤本构模型,得到混凝土单轴受压损伤的计算公式和演变方程,可更好地描述没有简化的混凝土单轴受压过程中的损伤状况.给出常用强度等... 在Najar损伤理论基础上,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提出一种新型的混凝土单轴受压损伤本构模型,得到混凝土单轴受压损伤的计算公式和演变方程,可更好地描述没有简化的混凝土单轴受压过程中的损伤状况.给出常用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受压损伤本构曲线和损伤变量方程,对比分析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损伤曲线.应用软件ABAQUS,建立一个矩形钢筋混凝土筒体剪力墙模型,绘制模型结构的极限承载力骨架曲线.拟合对比分析,建立材料损伤和结构破坏的宏观近似关系,证明了假定是合理的.该本构模型具有参数少、简单实用和精度较高等优点,利用此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混凝土受压损伤的仿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能量损失 Najar损伤理论 受压损伤 本构模型 损伤演变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淑春 刁波 叶英华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17,共6页
混凝土损伤模型的研究,实际上是研究混凝土材料的本构行为。在外界因素作用下,材料的累积变形引起结构内部损伤发展,最终的损伤将产生宏观裂缝直至整个结构破坏。根据Najar损伤理论,提出了新的分段曲线混凝土受压损伤变量模型和混凝土... 混凝土损伤模型的研究,实际上是研究混凝土材料的本构行为。在外界因素作用下,材料的累积变形引起结构内部损伤发展,最终的损伤将产生宏观裂缝直至整个结构破坏。根据Najar损伤理论,提出了新的分段曲线混凝土受压损伤变量模型和混凝土受拉软化段损伤变量模型,给出了不同强度混凝土损伤变量方程和损伤演化方程。通过计算对比分析认为,建议的损伤模型与已有的混凝土本构模型较吻合。该方法的优点是参数少,不同的混凝土强度有确定的损伤演变方程,可以动态分析混凝土的累积损伤程度。在此基础上,根据已有混凝土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规则,建立了在某一循环荷载下的加载、再加载、卸载路径下的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混凝土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应力跌落、裂面效应、强度下降、刚度退化等力学性能。应用本文建议的模型进行反复荷载下的截面损伤计算,试验结果与文献计算结果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受压损伤 受拉损伤 反复荷载 损伤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婷 黄炜 戎翀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150-155,共6页
基于Weibull统计分布理论和Lemaitre等效应变假定原理,推导出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单轴受压损伤本构模型,对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进行单轴受压试验,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了该模型参数,通过试验曲线和模型曲线的对比分析发现两者拟合较好。... 基于Weibull统计分布理论和Lemaitre等效应变假定原理,推导出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单轴受压损伤本构模型,对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进行单轴受压试验,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了该模型参数,通过试验曲线和模型曲线的对比分析发现两者拟合较好。基于考虑中间主应力、拉压性能影响的适用于任何材料的统一强度理论,推导出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双剪损伤本构模型,建立了纤维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从单轴到双轴的转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 统一强度理论 单轴受压损伤本构模型 双剪损伤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纵连板式轨道温度应力释放的板间接缝优化研究
6
作者 何安 刘钰 +3 位作者 王君义 林锦镇 徐旸 赵国堂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针对高温天气中纵连板式轨道结构内部积聚过大温度应力导致的板间接缝热胀失稳问题,提出纵连板式轨道板间接缝优化方法,建立桥上纵连板式轨道结构热损伤计算模型,分析换填接缝的弹性材料宽度和弹模匹配方案,研究接缝等效弹模对轨道结构... 针对高温天气中纵连板式轨道结构内部积聚过大温度应力导致的板间接缝热胀失稳问题,提出纵连板式轨道板间接缝优化方法,建立桥上纵连板式轨道结构热损伤计算模型,分析换填接缝的弹性材料宽度和弹模匹配方案,研究接缝等效弹模对轨道结构温度应力、温度变形、接缝损伤和层间损伤的影响规律,提出接缝等效弹模的合理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换填接缝的弹性材料宽度相同时,材料弹模越小,轨道结构纵向温度应力释放越大,接缝垂向变形降低量、纵向变形、接缝受压损伤和层间损伤越大;板间接缝等效弹模建议取值为28 400 MPa,对应的换填宽接缝两侧弹性材料总宽度为50 mm,弹性模量为17 324 MPa;相较于原轨道结构的接缝,采用弹性材料换填宽接缝两侧后,纵连板式轨道结构纵向温度应力降低了14.2%,接缝受压损伤和层间损伤分别减少了7.4%和3.2%,接缝垂向变形减少了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工程 纵连板式轨道 板间接缝 温度应力释放 接缝受压损伤 层间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