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与抗G-蛋白偶联型受体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肾上腺素能α_1受体自身抗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林双 廖玉华 +6 位作者 王敏 曹红艳 周子华 向光大 侯洁 乐岭 夏邦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 :探讨抗G 蛋白偶联型受体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受体 )和肾上腺素能α1受体 (α1受体 )自身抗体是否与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有关。方法 :以合成的AT1与α1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 ,检测 196例住院及门诊体... 目的 :探讨抗G 蛋白偶联型受体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受体 )和肾上腺素能α1受体 (α1受体 )自身抗体是否与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有关。方法 :以合成的AT1与α1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 ,检测 196例住院及门诊体检者血清中抗G 蛋白偶联型受体AT1和α1受体自身抗体 ,其中糖尿病心肌病患者 46例 (糖尿病心肌病组 ) ,2型糖尿病 5 2例 (糖尿病组 ) ,高血压无靶器官受损患者 5 8例 (高血压组 )及正常对照组 40例。结果 :糖尿病心肌病组抗AT1受体自体抗体阳性率和抗α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 ,明显高于糖尿病组、高血压组以及正常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0 0 1)。结论 :免疫学机制可能参与糖尿病心肌病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心肌病 抗G-蛋白偶联型受体 血管紧张Ⅱ1型受体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R-Bmal1轴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和血管纤维化
2
作者 薛灵霞 龙瑶琳 +6 位作者 冯佳艳 毛田 郭娇 王卓玺 李杨 王晓晖 王丽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55-1164,共10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自身抗体(AT1R autoantibody,AT1-AA)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生物钟蛋白BMAL1异常表达诱导细胞表型转换以及血管纤维化的作用机...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自身抗体(AT1R autoantibody,AT1-AA)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生物钟蛋白BMAL1异常表达诱导细胞表型转换以及血管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只6~8周的SD雄性大鼠(体质量180~22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6):对照组以及使用AT1R细胞外第二环(extracellular loopⅡof 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ECLⅡ)主动免疫SD大鼠建立的AT1-AA阳性组。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2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结构变化和纤维化情况(n=3)。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组织以及原代VSMCs中纤维化标志蛋白CollagenⅠ、表型转换相关蛋白SM22、α-SMA、OPN以及MMP2的表达(n=4),此外,还检测了CT0、CT4、CT8、CT12、CT16、CT20时生物钟蛋白BMAL1的表达。通过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VSMCs的增殖迁移能力(n=3),使用si-RNA技术敲低Bmal1后检测BMAL1、CollagenⅠ、表型转换相关蛋白的表达(n=3)。另外,构建AT1-AA阳性的AT1R敲除(AT1R-KO)大鼠模型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其胸主动脉血管组织BMAL1的表达(n=4)。结果AT1-AA阳性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壁增厚[(140±9)%vs(120±5)%,P<0.05],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Masson染色蓝染明显,且CollagenⅠ表达较Control组表达上调(P<0.05)。AT1-AA阳性大鼠胸主动脉以及AT1-AA处理的VSMCs中收缩表型相关蛋白α-SMA、SM22表达下降(P<0.05),合成表型相关蛋白OPN、MMP2表达上调(P<0.05);AT1-AA诱导VSMCs划痕愈合能力以及迁移能力都显著增强。进一步发现,Bmal1的mRNA表达(0.67±0.26 vs 1.03±0.17)以及蛋白表达(0.46±0.06 vs 0.85±0.26)均在CT12时显著上调(P<0.05),且Bmal1的节律性消失(P<0.05)。敲低BMAL1后,AT1-AA诱导的VSMCs表型转换现象得到部分改善。与AT1-AA阳性的WT大鼠比较,AT1-AA阳性的AT1R-KO大鼠胸主动脉血管中BMAL1表达明显降低(1.35±0.06 vs 0.86±0.07,P<0.001);细胞水平发现AT1-AA诱导的VSMCs表型转换及胶原蛋白CollagenⅠ高表达的现象在AT1R-KO的VSMCs中得到部分改善。结论AT1-AA通过AT1R-Bmal1轴促进VSMCs表型转换以及血管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 BMAL1 血管紧张Ⅱ-1型受体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表型转换 血管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a型受体基因敲除通过减轻铁死亡来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心功能障碍
3
作者 尹晓晓 王瑾 +3 位作者 李爱云 王丽清 郭敏 焦向英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105-2112,共8页
目的 探究血管紧张素Ⅱ1a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a receptor,AT1aR)敲除对肥胖引起大鼠心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SD大鼠24只,使用sgRNA和CRISPR/Cas9系统生成全身AT1aR缺乏型大鼠,通过高脂饲料(high-fat diet,HFD... 目的 探究血管紧张素Ⅱ1a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a receptor,AT1aR)敲除对肥胖引起大鼠心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SD大鼠24只,使用sgRNA和CRISPR/Cas9系统生成全身AT1aR缺乏型大鼠,通过高脂饲料(high-fat diet,HFD)喂养来构建肥胖模型,共分为4组,野生大鼠(wildtype,WT)和基因敲除(knockout,KO)常规喂养组以及各自的高脂组。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评估心脏功能,采用油红O染色对心肌脂质进行染色,RTPCR检测心肌组织GPX4和Ptgs2基因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GPX4、ferritin、Nrf2、HO-1和NQO1的蛋白表达。使用ELISA和各种试剂盒检测血清和心肌内脂质含量。结果 高脂喂养导致SD大鼠发生了心功能障碍、血清脂质紊乱、氧化应激和铁死亡,而高脂喂养的AT1aR敲除大鼠,体内以上变化均减弱。此外,与WT-HFD大鼠相比,KO-HFD大鼠心肌内Nrf2/HO-1通路激活,铁死亡减轻,脂质堆积减少,心功能障碍程度减轻。结论 AT1 aR敲除可通过提升抗氧化能力,减轻铁死亡程度,从而改善HFD引起的心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系统 血管紧张Ⅱ1a型受体 高脂饮食 心功能障碍 铁死亡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晓杰 张为远 +2 位作者 赵艳晖 史杰萍 梅松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58-861,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非编码区(-535)位点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86例HDCP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17例、子痫前期轻度28例、子...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非编码区(-535)位点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86例HDCP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17例、子痫前期轻度28例、子痫前期重度23例、子痫18例)和74例对照组(正常孕妇)基因型。结果:①HDCP组孕妇AT1R基因(-535)位点基因型CC、CT、TT频率分别为74·4%、20·9%和4·7%,对照组分别为87·8%、8·1%和4·1%,两组基因型频数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DCP组孕妇AT1R基因(-535)位点等位基因C、T频率分别为84·9%和15·1%,对照组分别为91·9%和8·1%,两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②HDCP组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和子痫孕妇(-535)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9%、7·1%、15·2%和36·1%,前3者与子痫患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AT1R基因(—535)C→T变异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无关,但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并发症 血管 受体血管紧张素 多态现象(遗传学)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大鼠脂肪分泌瘦素、脂联素和TNF-α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窦京涛 母义明 +1 位作者 陆菊明 潘长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Candesartan对大鼠脂肪合成瘦素、脂联素、TNF-α等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WistarKyoto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予以口服安慰剂和Candesartan(10mg·kg-1·d-1),监测摄食量和体重...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Candesartan对大鼠脂肪合成瘦素、脂联素、TNF-α等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WistarKyoto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予以口服安慰剂和Candesartan(10mg·kg-1·d-1),监测摄食量和体重变化。17周后处死大鼠,收集附睾和肾周围脂肪组织并称重,分离脂肪细胞并测定直径;测定血浆生化、胰岛素、瘦素、脂联素和TNF-α;通过RT-PCR测定附睾脂肪瘦素、脂联素和TNF-αmRNA基因表达。结果治疗组大鼠体重和体内脂肪含量均较对照组减低;附睾脂肪细胞缩小;两组间血糖和胰岛素无显著差异。治疗组血浆瘦素水平和脂肪组织瘦素mRNA表达均降低,而血浆脂联素和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增加。两组血浆TNF-α水平低于可测范围,治疗组脂肪TNF-αmRNA表达下降。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低大鼠脂肪瘦素和TNF-α的合成和分泌,增加脂联素的合成和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血管紧张 2型 脂肪类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II及其受体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23
6
作者 景涛 何国祥 +3 位作者 刘建平 王耿 吴昊 王海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II (AngII)及其受体 (ATRs)在局部血管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迁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VSMC为基础 ,采用细胞化学和改良Boyden’schamber的方法 ,观察AngⅡ干预VSMC后AngII受体的表达、VSMC迁...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II (AngII)及其受体 (ATRs)在局部血管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迁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VSMC为基础 ,采用细胞化学和改良Boyden’schamber的方法 ,观察AngⅡ干预VSMC后AngII受体的表达、VSMC迁移能力的变化、肌动蛋白纤维丝的动态组装变化 ,并探讨AT1R拮抗剂、AT2 R拮抗剂对上述观测指标的影响。结果 :AngII 10 -7mol/L可以刺激VSMC发生迁移 ,该作用是通过影响VSMC内应力纤维动态组装而实现的 ;AngII干预VSMC后可使AT1R表达上调 ,随着作用时间延长AT1R表达水平下降。AT1R拮抗剂可下调AT1R表达。AngII通过AT1R的介导发挥其影响VSMC迁移能力的生物学效应。AT2 R对此无明显影响。结论 :AngII通过AT1R介导来调节VSMC内肌动蛋白微丝的动态组装 ,进而改变VSMC的迁移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 肌细胞 血管紧张受体 血管平滑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对不同年龄大鼠心脏α_1肾上腺素受体介导正性变力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师树田 李艳芳 +3 位作者 李军 龙超良 李杏 汪海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 研究在不同年龄组大鼠,激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R)对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介导的心肌正性变力效应的影响是否不同。方法 测定Wistar大鼠离体左心房收缩效应。结果 在3.5月龄大鼠离体左心房,血管紧张素Ⅱ(AngⅡ)0.001... 目的 研究在不同年龄组大鼠,激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R)对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介导的心肌正性变力效应的影响是否不同。方法 测定Wistar大鼠离体左心房收缩效应。结果 在3.5月龄大鼠离体左心房,血管紧张素Ⅱ(AngⅡ)0.001-30μmol·L^-1未能诱导出正性变力效应。在3.5,12,18和24月龄组大鼠,苯肾上腺素(PE)引起左心房浓度依赖性正性变力效应。与3.5月龄大鼠相比,12月龄大鼠的PE累积浓度-收缩效应曲线无明显变化,18和24月龄大鼠的最大收缩反应(Rmax)及pD2值均明显下降。AngⅡ100nmol·L^-1预处理30min对3.5和12月龄大鼠左心房的PE累积浓度-收缩效应曲线没有明显影响,但使18和24月龄大鼠的PE累积浓度-收缩效应曲线左移,Rmax及pD2增大。结论 AngⅡ不能诱导大鼠心肌正性变力效应。但随着年龄增长,心肌α1-AR反应性降低时,激动ATR可增强α1-AR介导的正性变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血管紧张 受体 肾上腺 α 心房 年龄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对脑神经血管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殷洁 艾琪 +2 位作者 刘喆 冯培培 王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87-490,共4页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antagonist,ARB)类药物除能降低血压外,还能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减少脑缺血损伤,保护认知功能[1-2]。临床常用的ARB类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等,该类药物的...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antagonist,ARB)类药物除能降低血压外,还能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减少脑缺血损伤,保护认知功能[1-2]。临床常用的ARB类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等,该类药物的神经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对防治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其神经血管保护机制及临床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药 脑神经 血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阻滞剂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升红 万婷 +5 位作者 刘宏伟 程飚 肖丽玲 谢光辉 卢金强 肖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观察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及其2型受体(AT2R)对创面愈合过程的创面愈合率、上皮爬行、肉芽组织形成以及创伤局部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Ang Ⅱ及AT2R影响创伤愈合的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直径6 mm,在... 目的:观察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及其2型受体(AT2R)对创面愈合过程的创面愈合率、上皮爬行、肉芽组织形成以及创伤局部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Ang Ⅱ及AT2R影响创伤愈合的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直径6 mm,在创面模型建立同时腹腔注射给予特异性AT2R阻断剂PD123319(每天10 mg/kg),于创面形成后第3、5、7、9、11、13和15天切取创面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PD123319对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愈合率、上皮爬行和肉芽组织生长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PD123319对创面内与创伤愈合密切相关的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在创面形成后第5天和第7天的愈合率分别为(63.55±2.57)%和(80.78±4.65)%。PD123319处理组在创面形成后第5天和第7天分别为(79.89±4.56)%和(88.98±3.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第5天和第7天,对照组创面上皮爬行距离分别为(1.22±0.15)mm和(1.93±0.17)mm,PD123319处理组创面上皮爬行距离分别为(1.65±0.12)mm和(2.36±0.18)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第5天和第7天对照组创面肉芽组织的面积分别为(9.37±0.53)mm2和(7.15±0.42)mm2,PD123319处理组创面肉芽组织面积分别为(11.51±0.98)mm2和(9.32±0.67)m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第5天和第7天,PD123319处理组创面局部EGF、VEGF和bFGF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2R阻滞剂PD123319能够促进创面愈合。PD123319促进创面愈合可能与其促进创面内上皮爬行、肉芽组织形成及EGF、VEGF、bFGF等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 受体 血管紧张 2型 创面愈合 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多态性与替米沙坦降压疗效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龚洪涛 杜凤和 陈步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455-2458,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多态性与替米沙坦降压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5年6月—2007年1月北京天坛医院门诊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48例,其均服用替米沙坦单药治疗8周,1~2次/周测量血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患者AT1R基...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多态性与替米沙坦降压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5年6月—2007年1月北京天坛医院门诊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48例,其均服用替米沙坦单药治疗8周,1~2次/周测量血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患者AT1R基因1166A/C、-810A/T和-521C/T多态性进行分析,同时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钠、血钾、血氯、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等生物化学指标。结果患者治疗前后体质指数(BMI)、心率(HR)、ALT、AST、Cr、BUN、UA、FPG、TC、TG、LDL-C、HDL-C、血钠、血钾、血氯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Ang 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1R基因1166A/C AA基因型和AC基因型、-810A/T AA基因型和AT基因型以及TT基因型治疗前收缩压、治疗后收缩压、收缩压降幅、治疗前舒张压、治疗后舒张压、舒张压降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T1R基因-521C/T CC基因型、CT+TT基因型治疗前收缩压、治疗后收缩压、收缩压降幅、治疗前舒张压、治疗后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降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A、-521C/T、治疗前AngⅡ、治疗前舒张压是影响舒张压降幅的因素(P<0.05)。结论 AT1R基因-521C/T多态性能独立预测患者对替米沙坦反应的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受体 血管紧张 1型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血管紧张Ⅱ1型受体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胞外第二环肽抗体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质游离钙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峰 廖玉华 +3 位作者 魏宇淼 陈明 周子华 王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52-755,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肽抗体对培养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细胞质游离钙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高血压患者血清中抗AT1受体抗体,亲和层析法提取阳性血清中的AT1受体细胞外第...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肽抗体对培养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细胞质游离钙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高血压患者血清中抗AT1受体抗体,亲和层析法提取阳性血清中的AT1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肽抗体。同时应用AT1受体胞外第二环肽主动免疫大鼠并提取抗体。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患者及大鼠的AT1受体胞外二环肽抗体分别刺激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负载培养原代大鼠VSMC,观察荧光强度变化来检测细胞质游离钙水平变化。结果患者及大鼠血清中提取的AT1受体第二环肽抗体均刺激培养VSMC使细胞质游离钙水平升高,作用与AngⅡ类似。进一步实验发现抗体的激动效应能够被AT1受体胞外第二环肽的抗原表位序列及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阻断。结论针对AT1受体胞外第二环肽抗体具备激动效应,通过激动AT1受体刺激细胞质钙离子浓度增高,提示该抗体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紧张 受体 血管紧张 抗体 平滑 血管 细胞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龄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金珉 路方红 +2 位作者 刘振东 杨建民 周晓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00-803,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汉族高龄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山东省章丘地区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高龄高血压组)和体检正常老年人98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DNA,进行AT1...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汉族高龄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山东省章丘地区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高龄高血压组)和体检正常老年人98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DNA,进行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检测,观察AA、AC和CC不同基因型以及该点A、C不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结果AA、AC和CC基因型在高龄高血压组的分布为83(79.81%)、20(19.23%)和1(0.96%),正常对照组为82(83.67%)、16(16.33%)和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50,P>0.05);A1166与C1166等位基因频率在高龄高血压组中分别为186(89.42%)和22(10.58%),正常对照组为180(91.84%)和16(8.1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38,P>0.05)。结论AT1R基因A1166C分子变异与山东省章丘地区汉族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受体 血管紧张 1型 基因频率 危险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抑制动脉损伤后中膜平滑肌细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及细胞迁徙 被引量:5
13
作者 舒强 凌光烈 蒋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36-1638,共3页
目的:研究球囊导管损伤后早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拮抗剂对损伤后大鼠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及细胞迁徙影响。方法:12周雄性Wistar大鼠颈动脉用球囊导管损伤,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2 d给予血... 目的:研究球囊导管损伤后早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拮抗剂对损伤后大鼠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及细胞迁徙影响。方法:12周雄性Wistar大鼠颈动脉用球囊导管损伤,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2 d给予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CV-11974(5 mg.kg-1.d-1)和溶剂,术后2 d、3 d、5 d和14 d处死。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研究。结果:实验组术后第2 d、3 d和5 d中膜平滑肌细胞PDGF-A mRNA和PDGF-A、PDGF B、PDGF-α(R)、β(R)阳性细胞率以及迁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中膜平滑肌细胞表型处于收缩型。结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明显抑制损伤后动脉中膜平滑肌PDGF及其受体的表达和平滑肌迁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血管紧张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动脉 平滑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肥大心脏心肌血管紧张素Ⅱ AT_1受体基因表达降低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昭波 高云秋 +1 位作者 崔志澄 唐朝枢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8-210,共3页
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运动性肥大心脏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受体数目减少,但对这种变化的调控是否可发生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目前尚不清楚。本实验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 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运动性肥大心脏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受体数目减少,但对这种变化的调控是否可发生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目前尚不清楚。本实验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NR)方法对运动性肥大心脏心肌AngⅡAT1受体工型mRNA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鼠游泳运动8周后,心系数比对照组大鼠提高24%(p<0.05)。琼脂糖电泳结果表明心肌AbgⅡAT1受体亚型RT-PCR产物条带密度比对照组降低30%,面积降低61%(p<0.05)。说明运动性肥大心脏心肌AngⅡAT1受体基因表达降低。提示运动性肥大心脏心肌AngⅡ受体数目减少的调控机制可发生在基因转录水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受体 基因表达 心肌肥大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5
作者 邱爽 杨波 +2 位作者 平海芹 王慧 周三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31-1133,共3页
心力衰竭(心衰)的传统治疗致力于神经体液系统过度激活,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心衰的病理生理中扮演基础作用,然而基于传统的心衰治疗方案,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仍很高,远期预后及生活质量差,新近出现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 心力衰竭(心衰)的传统治疗致力于神经体液系统过度激活,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心衰的病理生理中扮演基础作用,然而基于传统的心衰治疗方案,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仍很高,远期预后及生活质量差,新近出现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LCZ696)为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既阻断RAAS又增加利尿钠肽,脑啡肽酶抑制剂抑制脑啡肽酶降解钠尿肽,增加钠尿肽从而发挥促进血管舒张和尿钠排泄,抑制病理性生长,抑制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和增加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作用。具有双重抑制作用的LCZ696开创了新的心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心力衰竭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牵张激活位点的筛选 被引量:2
16
作者 牛玉宏 邹云增 +3 位作者 王翔飞 徐丹令 梁艳艳 马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7-431,共5页
目的:寻找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 type 1 receptor,AT1受体)上的机械负荷感受位点。方法:制备AT1受体不同位点的突变体,转染既不表达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也不表达AT1的COS7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 目的:寻找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 type 1 receptor,AT1受体)上的机械负荷感受位点。方法:制备AT1受体不同位点的突变体,转染既不表达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也不表达AT1的COS7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牵张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s)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构建了C76A、K199Q、H256A、Q257A、C289A、C296A、K199Q/H256A、K199Q/Q257A8种突变体。COS7细胞转染AT1受体以前,AngⅡ和牵张刺激都不能引起细胞内ERKs磷酸化升高;而转染野生型AT1后,AngⅡ和牵张刺激引起细胞内ERKs磷酸化明显升高,各突变体中,Q257A和C289A转染细胞后细胞对牵张刺激的反应受到明显抑制,提示AT1的牵张感受位点在Q257A和C289A。结论:结果提示AT1受体上位于257位的谷氨酰胺和289位的胱氨酸在机械牵张引起的AT1受体激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血管紧张 牵张感受器 COS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进展与合理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石革 宋菲 宗怡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7期567-569,共3页
关键词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合理应用 血管紧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压力超负荷致左室肥大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萍 何国祥 +1 位作者 王国超 迟路湘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ATRs)在压力超负荷致左室肥大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模型 ,通过放免法测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含量 ,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检测心肌组织ATRs及其亚型的变化。结果 :手术组AngⅡ含...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ATRs)在压力超负荷致左室肥大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模型 ,通过放免法测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含量 ,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检测心肌组织ATRs及其亚型的变化。结果 :手术组AngⅡ含量显著增高 ,与左室重量指数 (LVMI)呈正相关 (r=0 80 66,P <0 .0 1)。ATRs最大结合容量 (Bmax)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但两组之间的平衡解离常数 (kd)、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R)和血管紧张素Ⅱ 2型受体 (AT2 R)之间的比例无显著差异。非肽类AT1R拮抗剂Irbesartan可显著抑制AngⅡ的升高和左室肥大 ,非肽类AT2 R拮抗剂CGP4 2 112A则无此作用。结论 :压力超负荷时心肌组织ATRs上调 ,AngⅡ致左室肥大的作用主要由AT1R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血管紧张 肥大 左心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在慢性环孢素A肾毒性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9
作者 金英顺 洪英礼 +5 位作者 崔镇花 刘雨田 金海峰 金华 陈瑛 李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86-1290,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在慢性环孢素A(CsA)肾毒性中的表达。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皮下注射CsA(15mg·kg-1.d-1)4周,建立慢性CsA肾毒性模型;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橄榄油。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收缩期血压、血CsA浓...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在慢性环孢素A(CsA)肾毒性中的表达。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皮下注射CsA(15mg·kg-1.d-1)4周,建立慢性CsA肾毒性模型;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橄榄油。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收缩期血压、血CsA浓度、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三色染色观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AngⅡ及其受体AT1和AT2的表达。结果慢性CsA肾毒性组表现为体重减少、血肌酐上升、肌酐清除率下降、肾小管间质带状纤维化(P<0.01)。与对照组相比,毒性组大鼠AngⅡ的免疫活性明显增加(47±7vs13±4,P<0.01),主要分布于入球动脉的肾小球旁器,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紧密相关(r=0.769,P<0.001)。免疫印迹显示毒性组AngⅡ受体AT1的表达明显减少[(114±14)%vs(42±6)%,P<0.01],而AT2的表达增加[(129±23)%vs(469±43)%,P<0.01]。结论在慢性CsA肾毒性中,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被激活,表现为AngⅡ免疫活性增加,这种AngⅡ免疫活性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环孢A肾毒性 间质性肾炎 血管紧张 血管紧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林青 吴霖 金翠燕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年第5期334-336,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长效钙通道阻滞剂(CCB)联合应用,对减少合并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是否优于单独使用。方法355例合并危险因素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ARB组(106例)、CCB组(115例)及联合治疗组(134例),随...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长效钙通道阻滞剂(CCB)联合应用,对减少合并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是否优于单独使用。方法355例合并危险因素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ARB组(106例)、CCB组(115例)及联合治疗组(134例),随访5年,观察各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3.7%(5/134)]明显低于ARB组[10.4%(11/106)]和CCB组[10.4%(12/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B组和CCB组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ARB和CCB,较单独应用这两种药物,可进一步降低合并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这种作用可能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通道阻滞药 受体 血管紧张 危险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