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4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奇正之辨:沉浸、共情与共识下的受众涵化模型——以“黑神话:悟空”国际传播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80,共17页
以中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国际市场取得现象级成功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和NLP内容分析法交叉验证,探讨中国国际传播的规律和策略。“奇正之辨”,即本质与变化的对立统一。“黑神话:悟空”国际传播的“正”指内在规律,即以顺应人... 以中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国际市场取得现象级成功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和NLP内容分析法交叉验证,探讨中国国际传播的规律和策略。“奇正之辨”,即本质与变化的对立统一。“黑神话:悟空”国际传播的“正”指内在规律,即以顺应人类文明发展为宗旨,以受众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奇”指变化应对,即根据内外环境变动而发生的策略(开发游戏这个非主流国际传播路径)、理念(以超额满足受众“身体”为切入口)和技术(表现形式基于国际口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创新;“奇正相济”指形式创新必然反映内在规律,否则它一定失败。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大众媒介视域下国际传播受众涵化模型:国际(跨文化)传播涵化受众的进路依次为生理层、心理层、文化层,一般情况下,受众会经历“满足——宽容、喜爱、信任——合作”的生理和心理过程,涵化机制基本结构为“沉浸式体验——跨文化共情——跨文化价值共识——建设性国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黑神话:悟空 沉浸式体验 共情 受众涵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识别的流传物:诠释学视域下图书视频的内容生产与受众召唤
2
作者 孙蕾 颜彬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7,共7页
文章从诠释学视角探讨了图书视频在数字媒介时代的内容生产与受众召唤机制。图书视频通过视觉化诠释,将图书内容转化为具有传播力的视觉文本,实现媒介化传播。视频制作者利用设置悬念、构建情节等叙述技巧重构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同时激... 文章从诠释学视角探讨了图书视频在数字媒介时代的内容生产与受众召唤机制。图书视频通过视觉化诠释,将图书内容转化为具有传播力的视觉文本,实现媒介化传播。视频制作者利用设置悬念、构建情节等叙述技巧重构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同时激发读者的期待性想象和情动性召唤,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图书视频作为媒介流传物,不仅促进了图书内容的创新和多样化,还推动了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重塑了图书产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视频 流传物 内容生产 受众召唤 媒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艺类非遗影片受众情感认知需求结构模型及设计策略建构
3
作者 周娉 马丽娜 石佳琦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99-209,共11页
目的通过进一步丰富技艺类非遗影片构建方法,增强技艺类非遗影片对受众情感需求的关注,使其能更好地讲述传统技艺类非遗故事,实现传统技艺类非遗影片在大众中的广泛传播。方法基于情感三层次理论,聚焦受众情感认知需求,通过深度访谈法... 目的通过进一步丰富技艺类非遗影片构建方法,增强技艺类非遗影片对受众情感需求的关注,使其能更好地讲述传统技艺类非遗故事,实现传统技艺类非遗影片在大众中的广泛传播。方法基于情感三层次理论,聚焦受众情感认知需求,通过深度访谈法、扎根理论、问卷调查、熵权法,对应情感三层次建立受众需求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技艺类非遗影片设计策略,并以实际案例验证其可行性。结果将构建的三层次策略应用于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影片设计,能够有效在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准确传达传统技艺类非遗文化记忆,全面激活受众从视觉吸引到心理愉悦,再到深度思考与表层交互的完整情感运行机制。结论根据影片创作验证设计策略具备可行性,对我国的技艺类非遗影片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类非遗影片 受众情感认知 情感三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受众接受视野下提升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效能的观念系统与实践方略
4
作者 何天平 宋航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0-79,共10页
蕴含民族精神、展现民族形象的中国武术“走出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典型方案,而从“走出去”向“走进去”的国际传播理念升级凸显了从国际受众接受视野出发提升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效能... 蕴含民族精神、展现民族形象的中国武术“走出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典型方案,而从“走出去”向“走进去”的国际传播理念升级凸显了从国际受众接受视野出发提升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效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据此,从作为知识的武术、作为审美的武术两种典型建构路径出发,探索并反思基于武术国际传播“教育观”“体验观”“浸润观”的观念系统重构。同时,以精准定位受众需求为中心,对基于知识与审美受众的武术国际传播实践方略进行优化,指出应面向情感受众和行动受众进行更具结构性的武术国际传播内容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国际传播 国际受众 武术知识 武术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游戏”的二次创作:受众视听文化的再生产机制及其去公共性风险
5
作者 何天平 胡海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93,共10页
“游戏化”特征赋予二次创作这一受众视听文化区别于主流视听文化的本质属性。倚赖于以多模态嵌入为核心的技术集群、在“去语境化—再语境化”中实现的情感置放、从文化对话中开展的审美协商,二次创作在“技术—情感—审美”三重路径... “游戏化”特征赋予二次创作这一受众视听文化区别于主流视听文化的本质属性。倚赖于以多模态嵌入为核心的技术集群、在“去语境化—再语境化”中实现的情感置放、从文化对话中开展的审美协商,二次创作在“技术—情感—审美”三重路径下造就“游戏的文化”,也形塑了受众视听文化得以再生产的关键机制。同时,二次创作的规模化发展也可能招致知识结构破坏、价值秩序消解、固化审美区隔等去公共性风险,这一趋势需要审慎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创作 游戏化 受众视听文化 再生产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受众商品价值及其“活动力”本质
6
作者 张江浩 姜飞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9,共13页
受众商品论作为达拉斯·斯迈思对大众传媒行业的唯物主义分析,一经提出后国内外学者研究层出不穷,广泛用以批判信息传播背后权力的不平等和受众商品化的异化现象。然而,受众商品价值及本质等核心问题仍有待解决。在受众商品形成的... 受众商品论作为达拉斯·斯迈思对大众传媒行业的唯物主义分析,一经提出后国内外学者研究层出不穷,广泛用以批判信息传播背后权力的不平等和受众商品化的异化现象。然而,受众商品价值及本质等核心问题仍有待解决。在受众商品形成的两个普遍性阶段中,受众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是受众商品形成的矛盾所在,而受众的劳动力来源于受众的“活动力”。在“活动力”范畴下,受众活动、劳动借由注意力辩证运动。受众商品中蕴含“活动力”使得受众商品的价值无法计算,却正因这一本质特点,受众商品论不仅在数智时代仍有极强的生命力,而且在整个人类活动、劳动和自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众商品论 受众商品化 受众商品价值 活动力 传播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用户自我披露行为中的想象受众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刘曜玮 赵一鸣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3-146,共14页
社交媒体成为用户自我披露的重要平台,而用户在自我披露时的想象受众深刻影响其行为。文章基于想象受众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构建一个动态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可... 社交媒体成为用户自我披露的重要平台,而用户在自我披露时的想象受众深刻影响其行为。文章基于想象受众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构建一个动态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可编辑性显著正向影响想象受众的具体性和理想性;社会认同目标下想象受众的具体性较高;实际受众的身份线索和回复内容线索均显著正向影响想象受众的理想性;社交媒体的可见性负向调节实际受众身份线索对想象受众理想性的影响,正向调节实际受众回复内容线索对想象受众理想性的影响;想象受众的理想性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受众接触和排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自我披露 想象受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安全报道与受众心理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扬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9-259,共1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普及,食品安全问题频繁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食品安全报道作为公众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保障公众知情权、引导公众行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何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普及,食品安全问题频繁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食品安全报道作为公众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保障公众知情权、引导公众行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何其聪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安全报道的受众心理研究》一书,从传播心理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剖析了食品安全报道对受众认知心理的影响机制,揭示了受众在接触此类报道后产生的多重心理效果,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建议。(1)食品安全报道对受众认知心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心理学 受众心理 食品安全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众分层视域下的新媒体信息安全管理策略——评《风险传播与受众分层论》
9
作者 肖洒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47-1647,共1页
新媒体蓬勃发展,信息快速扩散并覆盖广泛群体,受众差异化特征愈发显著。立足于受众细分趋势,强化新媒体领域的信息安全管控,即通过精准识别不同受众群体的行为模式与需求特征,推行定制化的安全防控方案,能够更高效地防范和化解信息安全... 新媒体蓬勃发展,信息快速扩散并覆盖广泛群体,受众差异化特征愈发显著。立足于受众细分趋势,强化新媒体领域的信息安全管控,即通过精准识别不同受众群体的行为模式与需求特征,推行定制化的安全防控方案,能够更高效地防范和化解信息安全隐患,优化新媒体生态安全,切实维护信息安全与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受众分层 社会稳定 风险管理 需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形象的“他塑”:“洋网红”对海外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基于YouTube视频受众评论的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赵永华 廖婧 窦书棋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5,共13页
“洋网红”在海外讲述中国故事的现象日益引起关注,他们具备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间性”,被认为是中国形象“他塑”的组成部分,能够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新的可能性。“洋网红”主要使用YouTube平台发布视频,受众观看视频后的评论... “洋网红”在海外讲述中国故事的现象日益引起关注,他们具备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间性”,被认为是中国形象“他塑”的组成部分,能够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新的可能性。“洋网红”主要使用YouTube平台发布视频,受众观看视频后的评论则直接反映“洋网红”讲述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通过对视频内容和受众评论的分析,发现“洋网红”视频使受众在认知层面产生符号的交融,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东方主义,改善海外受众对华的刻板印象;在情感层面,对于与社会问题、时事相关的视频,受众容易对视频内容和制作动机产生“对抗式解读”,而对于语言搞笑类、美食文化类视频,受众则基于共通情感实现对话;观看视频后,受众在评论区联结成基于“趣缘”的“微社群”,在互动中对视频内容进行延展,产生了学习中文或游览中国等线下行动意向。作为跨文化的讲述者,“洋网红”拥有双重文化背景和文化身份,具有较为显著且区别于中国本土传播者的优势,可以弱化信息生产者和接收者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错位,有效帮助海外受众降低文化折扣、消除认知偏差和误解,对中国形象建构有着较好的“他塑”作用。但与此同时,“洋网红”的特殊身份也具有一定风险,因而需要对其生产的内容进行适度引导和把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网红” 海外受众 中国形象 传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数据新闻受众接受行为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翟红蕾 李御任 王涵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9,共12页
数据新闻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自2011年以来各大媒体争相使用数据新闻报道新闻。然而,由于受众对数据新闻的类型特征、创新意义和新闻价值认知不足,导致数据新闻的社会接受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数据新闻的舆论影... 数据新闻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自2011年以来各大媒体争相使用数据新闻报道新闻。然而,由于受众对数据新闻的类型特征、创新意义和新闻价值认知不足,导致数据新闻的社会接受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数据新闻的舆论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研究以扎根理论为基础,通过深度访谈收集数据新闻作品温度、媒体资质和网络环境等因素对受众接受行为的影响,继而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构建出影响数据新闻传播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环境因素、渠道因素、内容因素、有媒体因素和受众因素影响数据新闻的发展和传播。基于相关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本文针对性提出打造智慧新闻平台、技术赋能新闻生产、构建信度指标体系、稳步推进信息定制等创新策略和建议,为数据新闻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根理论 数据新闻 受众接受行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受众预期与司法裁判的契合度不足及实践应对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小兰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20,共18页
新修辞学的受众理论表明,司法裁判是一种受约束的理性论证过程,裁判者要考虑受众的预期并反过来修正自己的说理论证,增强裁判可接受性。实践中,受众预期和司法裁判结果之间存在契合度不足现象,因而对司法裁判可能形成微观与宏观的诸多影... 新修辞学的受众理论表明,司法裁判是一种受约束的理性论证过程,裁判者要考虑受众的预期并反过来修正自己的说理论证,增强裁判可接受性。实践中,受众预期和司法裁判结果之间存在契合度不足现象,因而对司法裁判可能形成微观与宏观的诸多影响,既在个案裁判中直接影响当事人的诉讼策略及公众对案件的评判,乃至影响法官的考核,也在宏观上影响法治社会中公众对司法活动的整体评价。基于对受众预期的重视,法官在完成司法审判活动及作出裁判的过程中,不仅要预测性地思考如何说服案件当事人,还要考虑如何让判决结果尽量为其他旁观者理解和接受,在法律制度既定的情况下基于司法活动本质要求探索前瞻性应对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修辞学 司法裁判 受众预期 可接受性 法律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失的她》高票房背后的受众心理
13
作者 何竞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8-152,共5页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高票房电影《消失的她》的受众心理加以研究后发现:《消失的她》总体而言对受众起到较好的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与环境监测效用。多数人观影后得以放松,但部分受众反而更焦虑。电影维系...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高票房电影《消失的她》的受众心理加以研究后发现:《消失的她》总体而言对受众起到较好的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与环境监测效用。多数人观影后得以放松,但部分受众反而更焦虑。电影维系了受众的虚拟与真实社交关系,并成功引导他们树立远离赌博和理性恋爱的观念。电影涉及两性情感与婚恋关系,满足年轻观众对社会环境的关注需求。尽管口碑一般,但电影选材契合年轻受众、叙事巧妙、宣传到位,因此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众心理 电影 票房 《消失的她》 使用与满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众传播·参与互动:网生代受众审美需求下电影创作新变与方向选择
14
作者 李震 韦思捷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68-72,共5页
网生代受众是主导、推动电影发展的主体力量,其不仅对电影艺术的创作逻辑、美学表达等提出了新期待,也引领了电影创作新走向。在“受众为王”语境下,电影创作需要明确网生代受众的审美偏好、观影习惯,通过完善受众互动参与,了解网生代... 网生代受众是主导、推动电影发展的主体力量,其不仅对电影艺术的创作逻辑、美学表达等提出了新期待,也引领了电影创作新走向。在“受众为王”语境下,电影创作需要明确网生代受众的审美偏好、观影习惯,通过完善受众互动参与,了解网生代受众反馈意见,为受众推荐个性化、充满想象力的电影作品,从而在与互联网文化生态互补与有机互动中,不断提升电影艺术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网生代的定义进行解读,结合网生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审美选择等内容,探索契合网生代受众审美需求的电影艺术创作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众传播 参与互动 网生代 受众审美 电影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电影受众考察——以沉浸式体验的身体想象为中心 被引量:4
15
作者 梁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2,共5页
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影像形态和技术手段,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影像的认知。数字技术媒介下的受众作为电影艺术传播和接受的关键环节,其观念、态度和行为受到技术深刻影响,“虚拟身体”的感受凸显了受众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并引... 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影像形态和技术手段,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影像的认知。数字技术媒介下的受众作为电影艺术传播和接受的关键环节,其观念、态度和行为受到技术深刻影响,“虚拟身体”的感受凸显了受众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并引起数字电影传播方式和观影体验的变革;沉浸式体验超越拟真表象逐渐成为纯粹的精神现象,与“数字世界”的构造关系发生关联,并以“本真性”的本质深入受众的心灵世界,在人类本体意义上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电影 受众研究 身体想象 沉浸体验 观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话语受众的接受视角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被引量:2
16
作者 贾英健 贾茗琛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61,共11页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通过话语主体的网络传播来实现的,但这又离不开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对象之话语受众的存在以及其对传播信息的接受,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看法、思想观点,体现了话语受众对于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接受的自主选择性、...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通过话语主体的网络传播来实现的,但这又离不开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对象之话语受众的存在以及其对传播信息的接受,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看法、思想观点,体现了话语受众对于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接受的自主选择性、超越性和多元性。这意味着,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和实现,既要围绕着话语受众的接受、使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获得自身存在的现实形式进行思考,也要着眼于为话语受众的接受需求提供与之相契合的高品质的精神认同话语信息进行把握。从话语受众的接受视角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着力解决好的事情主要有:诉诸话语受众的利益关切;引领话语受众的精神追求;汇聚话语受众的价值呼应;激发话语受众的情感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受众 接受 网络意识形态 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幕观影背后的受众接受:影像的想象共同体与文化建构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云梓 王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16,共5页
弹幕观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观影方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社交模式。它作为融媒体时代产物通过文本增殖改变了传统观影的静态体验,让观众可以实时参与到视频内容的讨论中,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存在感,使得电影观赏变得更加社交化;通过... 弹幕观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观影方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社交模式。它作为融媒体时代产物通过文本增殖改变了传统观影的静态体验,让观众可以实时参与到视频内容的讨论中,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存在感,使得电影观赏变得更加社交化;通过想象形成的共同体也令弹幕观影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社交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共享性与开放性的弹幕文化。参与性的仪式性特征也使弹幕观影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社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幕观影 受众接受 共同体想象 仪式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智能媒介环境与微短剧受众审美变形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明霞 宋涵桢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4,共8页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虚构叙事形式从文字故事转向视听域,微短剧正是继影视剧、网络剧之后,数字智能媒介环境下视听域虚构叙事的新形式。它以故事短、冲突集中、剧情反转快等特点吸引碎片化时代受众注意力,形成爆发式增长的产业市场,但...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虚构叙事形式从文字故事转向视听域,微短剧正是继影视剧、网络剧之后,数字智能媒介环境下视听域虚构叙事的新形式。它以故事短、冲突集中、剧情反转快等特点吸引碎片化时代受众注意力,形成爆发式增长的产业市场,但微短剧受众审美却逐渐趋向土味化、审丑化、非现实性。本文运用媒介环境学理论,观察媒介技术在微短剧受众审美变形过程中发生的作用,并从创意产业生态视角提出可能性的优化路径,以期引导受众审美健康发展,构建良性循环的微短剧产业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短剧 受众审美 媒介环境 创意产业生态 数字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受众参与的电影越界叙事——对玛丽-劳尔·瑞安叙事理论再思考
19
作者 陈瑜 李晴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94,共13页
玛丽-劳尔·瑞安将数字技术作为“新媒介”并将此前的各门艺术归为“旧媒介”的处理简单而武断。因此,对瑞安的叙事理论既需要继承,也需要质疑,更需要发展,尤其是要结合各数字技术亚类型的叙事形式来分析。电影观众(即现实世界中的... 玛丽-劳尔·瑞安将数字技术作为“新媒介”并将此前的各门艺术归为“旧媒介”的处理简单而武断。因此,对瑞安的叙事理论既需要继承,也需要质疑,更需要发展,尤其是要结合各数字技术亚类型的叙事形式来分析。电影观众(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受众)在对电影多重故事世界的重新编码下,演变为通过大脑参与电影互动的“后电影观众”。真实受众参与的越界叙事具有“变形”和“递归”两个特点,可以小说电影和环形循环电影为代表,其引发的效果是真实受众的认知悖论与时间佯谬。真实受众对游戏化电影中越界叙事的再媒介化非常明显,如主人公身份设定、越界的“游戏机制”、沉浸式体验方式的设计,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受众 越界叙事 玛丽-劳尔·瑞安 数字技术的电影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共情传播的生成逻辑、情感表达与实现路径
20
作者 王晓晨 李晓萌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44,共7页
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共情传播是促进电竞文化传播和受众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以共情传播为理论基础,对新浪微博2023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共情传播现象展开研究,探究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共情传播的生成... 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共情传播是促进电竞文化传播和受众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以共情传播为理论基础,对新浪微博2023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共情传播现象展开研究,探究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共情传播的生成逻辑、情感表达与实现路径。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生成逻辑源于社交媒体与电子竞技赛事属性的契合。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共情主体在“情绪感染”“观点采择”“共情关注”3个阶段产生情绪共鸣并抒发内心情感、阐释自身观点且情感持久深刻、产生利他情感并投射现实生活。在电子竞技赛事场域、多元共情内容、赛事受众特性和社交媒体特性等因素耦合作用下,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实现共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电子竞技 共情传播 情感表达 赛事受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