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QSAR法的取代苯酚类化合物对京杭大运河混合菌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高金 韩宝平 +1 位作者 钱程 秦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86-1389,共4页
以京杭运河秦洪桥断面河水混合菌为受体,采用细菌生长抑制试验,测定了8种取代苯酚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得到24 h-lgIC50值;并通过对11种理化参数进行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毒性指标-lgIC50对(TSA)2和△Hf的QSAR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以京杭运河秦洪桥断面河水混合菌为受体,采用细菌生长抑制试验,测定了8种取代苯酚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得到24 h-lgIC50值;并通过对11种理化参数进行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毒性指标-lgIC50对(TSA)2和△Hf的QSAR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子的化学活性和分子结构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苯酚类化合物 混合菌 QSAR法 京杭大运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间活性数据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2
作者 赵劲松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88-1193,共6页
利用贝叶斯统计方法构建了基于区间活性数据的取代苯胺和苯酚类化合物对大型溞(Daphniamagna)24 h急性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并与基于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点估计活性数据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可以充分... 利用贝叶斯统计方法构建了基于区间活性数据的取代苯胺和苯酚类化合物对大型溞(Daphniamagna)24 h急性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并与基于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点估计活性数据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可以充分利用化合物的活性数据信息,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与预测能力以及较宽的应用范围.基于区间活性数据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可为生态风险评价等提供更加可靠的预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间数据 贝叶斯统计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取代苯胺和苯酚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