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潍坊—嘉山段全新世活断层的活动方式与发震模式 被引量:48
1
作者 晁洪太 李家灵 +1 位作者 崔昭文 赵清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18-226,共9页
郯庐断裂带潍坊—嘉山段全新世活断层由三个独立的破裂段组成。从各段的断错地貌、松散堆积物特征、断层本身的特点以及断层泥的显微构造标志看,各段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主要以粘滑运动为主,并在震后有蠕滑调整运动。各段具有断层闭... 郯庐断裂带潍坊—嘉山段全新世活断层由三个独立的破裂段组成。从各段的断错地貌、松散堆积物特征、断层本身的特点以及断层泥的显微构造标志看,各段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主要以粘滑运动为主,并在震后有蠕滑调整运动。各段具有断层闭锁→粘滑发震→震后调整→断层再次闭锁的发震模式。目前莒县—郯城段仍处于震后调整阶段,而安丘段和新沂一泗洪段则已处于断层闭锁的后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活断层 活动方式 发震模式 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2年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形变特征与发震模式初探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瑞斌 沈军 李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3-500,共8页
在收集、分析前人资料及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了 190 2年阿图什 8 级地震形变特征与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的关系 ,并结合震中区的地球物理探测成果 ,对该地震的发震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 ,阿图什大震的发生是塔里木与南天山两大块体... 在收集、分析前人资料及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了 190 2年阿图什 8 级地震形变特征与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的关系 ,并结合震中区的地球物理探测成果 ,对该地震的发震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 ,阿图什大震的发生是塔里木与南天山两大块体相向对冲挤压的结果。较大的震源深度 ,使得震中区变形以较大规模和范围的崩塌、滑坡、地裂缝等重力地质现象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特征 壳幔界面陡变带 发震模式 1902年 新疆 阿图什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浆泡破裂引发地震的模式——以吉林松原2013年地震群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薛林福 祝铭 +3 位作者 李文庆 刘文玉 刘正宏 刘泽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65-1875,共11页
2013年10月31日,吉林省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44.60°N,124.18°E)发生震级为5.5级地震,此后的40d内发生了700多次地震,其中5级以上地震5次。松原地区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2014年1月以来又发生4级以上地震9次、5级以上地震... 2013年10月31日,吉林省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44.60°N,124.18°E)发生震级为5.5级地震,此后的40d内发生了700多次地震,其中5级以上地震5次。松原地区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2014年1月以来又发生4级以上地震9次、5级以上地震1次,震中处于松辽盆地油气田开采区,地震活动序列十分特殊。为了揭示松原地震的发震机制与发震模式,研究深部地质过程与地震的关系,根据此次实测的通过震中25km长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结合地热梯度、He同位素比值(~3 He/~4 He)、CO_2碳同位素、地震序列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震中地区存在两个位于不同深度的低阻体,地震发生与地幔深部岩浆活动有关;据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发生模式——岩浆泡破裂发震模式,描述了来自地幔的基性岩浆通过向上侵入、在脆-韧性转换带附近聚集形成岩浆泡、岩浆泡破裂及岩浆泡上覆岩层中聚集能量引发岩层破裂产生地震的过程,并使来自地幔的无机成因的CO_2气在储层中形成CO_2气藏。该模式可以解释许多发生在大陆内部地震和深源地震的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震模式 岩浆泡破裂 幔源CO2气 大地电磁测深 松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中强地震发震时间的模式识别预测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兆才 李心顺 许世昌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28-336,共9页
本文通过对本世纪来东北浅源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研究,在计算机上建立了“东北浅源中强地震的模式识别综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M≥6.0深源地震对东北浅源中强震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地震活动频度增加至一定水平,b值下降至一定水平,... 本文通过对本世纪来东北浅源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研究,在计算机上建立了“东北浅源中强地震的模式识别综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M≥6.0深源地震对东北浅源中强震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地震活动频度增加至一定水平,b值下降至一定水平,地震频度和强度随时间的增强,是重要震兆。地震活动的可公度性在识别中也起到了较强作用。本文采用预选特征的方法和标准,加速了建模过程,提高了模型稳定性和效果。控制实验表明结果是稳定的,可用于中强震监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地 发震模式 预测模型 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河—平谷8级震区地壳三维密度结构反演研究
5
作者 张明辉 申重阳 +5 位作者 杨光亮 谈洪波 王嘉沛 杨雄 孙凯 申宇彤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2-897,共16页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位于燕山褶皱与华北平原的过渡部位,其浅部和深部孕震构造动力环境仍不够清楚.本文利用三河—平谷震区高分辨率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和最新全球重力场模型WGM2012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多尺度信号分离技术和迭代...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位于燕山褶皱与华北平原的过渡部位,其浅部和深部孕震构造动力环境仍不够清楚.本文利用三河—平谷震区高分辨率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和最新全球重力场模型WGM2012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多尺度信号分离技术和迭代反演算法获取了震区莫霍面起伏和地壳内部密度扰动分布图像.研究结果表明: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位于局部重力高和重力低的过渡部位,易于构造应力应变集中和积累,同时该地震与1976年唐山地震类似,均位于太原—延庆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亦即中国东部重力梯级带的中段)和莫霍面陡变带的东侧;震区(39.4°N—40.3°N,115.7°E—117.5°E)地壳三维密度结构显示研究区呈中部密度高、南北密度低的特征,高低密度体多受断裂分割或限制呈交替分布,与地质隆起和凹陷相间的特点相一致,推断高密度体可能因地幔岩浆上涌侵入与熔融活动所形成,而低密度体则可能受华北平原伸展、燕山隆起均衡等制约所引起;中部大兴高密度体北东上隆活动对夏垫断裂形成与发育、三河—平谷地震孕育与发生至关重要;为此提出了三河—平谷地震的岩浆上涌与断层联合作用发震模式.该结果可为华北克拉通破坏演化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活动研究、首都圈地震危险性判定和巨震震源识别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河—平谷地 重力反演 莫霍面起伏 三维密度结构 环境 发震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河-平谷8级大震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邓前辉 王继军 +6 位作者 汤吉 詹艳 孙洁 李国深 肖思东 洪飞 叶青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8-185,共8页
用电磁阵列剖面法 (EMAP)、大地电磁测深方法 (MT) ,沿三河 -平谷 8级大震震源区 ,作了 31 8km长的EMAP探测和两条总长 150 0 5km共 36个点的MT探测。获得了研究范围内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高导层特征和陡变带、高导异常体、断裂展... 用电磁阵列剖面法 (EMAP)、大地电磁测深方法 (MT) ,沿三河 -平谷 8级大震震源区 ,作了 31 8km长的EMAP探测和两条总长 150 0 5km共 36个点的MT探测。获得了研究范围内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高导层特征和陡变带、高导异常体、断裂展布、岩石圈结构等结果 ,为搞清地震危险区的深浅构造关系、从电性结构特征推测发震模式和预测未来强震的可能地点提供了介质电性的多种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测深方法 电性结构特征 三河-平谷地 资料处理 电磁阵列剖面法 发震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北部及邻区地震平静对中强地震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马茹莹 王培玲 苏维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88-93,共6页
初步探讨1980—2015年青海北部及邻区地震平静和中强地震之间的关系,分别得到青海北部祁连地震带和柴达木地震带上中强地震的分布特征以及这两个地震带上M_S≥4.9地震的主要发震模式,为今后青海北部及邻区中强地震的中短期预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平静 发震模式 青海北部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