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NSSAE的批次发酵过程质量相关与质量无关故障检测与诊断
1
作者 刘忠 章政 +1 位作者 楼旭阳 朱金林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了解决批次发酵过程中质量无关故障所可能引起的不必要停机,本文提出了噪声半监督堆叠自编码器(Noised semi-supervised stacked auto-encoder,NSSAE)算法以区分质量相关与质量无关故障。首先,基于互信息计算过程变量与质量变量间互信... 为了解决批次发酵过程中质量无关故障所可能引起的不必要停机,本文提出了噪声半监督堆叠自编码器(Noised semi-supervised stacked auto-encoder,NSSAE)算法以区分质量相关与质量无关故障。首先,基于互信息计算过程变量与质量变量间互信息,并对数据加入噪声以提高算法对质量相关信息挖掘能力。其次,构建NSSAE的过程监测模型,在模型的首层自编码器和最后一层自编码器中构建故障检测和质量相关检测指标,并利用核密度估计计算对应的控制极限。最后,利用深度重构贡献图(Deep reconstruction-based contribution,DRBC)定位故障根源。从数值仿真和乳酸菌批次发酵实验结果可知,本文提出的NSSAE算法能够准确区分质量相关与无关故障,首层的残差空间的检测指标的故障检测率接近100%,最后一层隐空间的检测指标能够准确识别质量相关故障和质量无关故障。基于DRBC诊断方法能在故障发生后准确识别发生故障的变量,该研究结果为批次发酵过程质量相关与质量无关故障监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过程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次发酵过程 质量相关故障 噪声半监督堆叠自编码器 故障检测与诊断 深度重构贡献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2
作者 李娜 崔梦君 +4 位作者 倪慧 田龙新 叶明波 郭壮 侯强川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174,共6页
该研究利用Illumina Mi Seq测序技术研究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的演替规律。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二次翻曲时,发现物种数(369.16)和辛普森指数(0.75)均达... 该研究利用Illumina Mi Seq测序技术研究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的演替规律。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二次翻曲时,发现物种数(369.16)和辛普森指数(0.75)均达到最大,且极显著高于拆曲出库时(P<0.01);优势真菌属包括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罗萨氏菌属(Rasamsonia)和丝衣霉菌属(Byssochlamys)。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值大小(LEfSe)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酵阶段呈现出特征性优势菌,Phialosimplex、Thermoascus和Thermomyces可分别为第一次翻曲、第二次翻曲和拆曲出库阶段的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可能与菌群间的互作关系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为后续优化大曲发酵过程和提高产品品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大曲 发酵过程 高通量测序技术 真菌群落结构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功能糖对低温搅拌型酸奶质量及发酵过程的影响
3
作者 张敏华 丁长河 +1 位作者 李睿尧 王小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67-177,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功能糖对低温搅拌型酸奶品质的影响。本文分别对比了零糖、蔗糖、D-阿洛酮糖、低聚异麦芽糖、海藻糖、D-塔格糖、赤藓糖醇酸奶在pH、持水性、表观粘度、质构、流变及感官评价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D-阿洛酮糖、低聚异麦芽糖... 为探究不同功能糖对低温搅拌型酸奶品质的影响。本文分别对比了零糖、蔗糖、D-阿洛酮糖、低聚异麦芽糖、海藻糖、D-塔格糖、赤藓糖醇酸奶在pH、持水性、表观粘度、质构、流变及感官评价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D-阿洛酮糖、低聚异麦芽糖、海藻糖、D-塔格糖、赤藓糖醇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7%、9%、9%、5%、5%。在最适添加量下:酸奶pH均与蔗糖组最相近;D-塔格糖、赤藓糖醇酸奶持水性分别为60.89%、60.22%,D-阿洛酮糖酸奶表观粘度为9813 mP·s、稠度为542.733 g·s,低聚异麦芽糖酸奶稠度为548.151 g·s,均显著低于蔗糖组的持水性、表观粘度及稠度(P<0.05);海藻糖对酸奶质构无显著影响(P>0.05);D-阿洛酮糖、赤藓糖醇酸奶的耐热性与蔗糖组相近,其他功能糖相较于蔗糖均提高了酸奶的持水性、表观粘度、质构和耐热性。此外,5种功能糖均能增强酸奶流变特性,感官评分在同组中也最高。为进一步明确5种功能糖相较于零糖和蔗糖对酸奶发酵过程的影响,以pH、滴定酸度和乳酸菌数为指标。结果表明,5种功能糖均可降低酸奶滴定酸度及乳酸菌数,延缓酸奶的发酵速率。此研究结果可为无蔗糖酸奶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糖 低温搅拌型酸奶 感官评价 流变特性 发酵过程 无蔗糖酸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电子鼻系统研制和大肠杆菌发酵过程检测方法研究
4
作者 顾晨龙 高大启 +1 位作者 凌小峰 叶文娟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126,共5页
研制一种在线电子鼻系统,以有效解决大肠杆菌发酵过程关键参数——乙酸质量分数的在线检测难题。该电子鼻系统致力于实现以大进样流量、小气敏传感器阵列工作腔容积、周期性快速接触与脱附气味为特征的新工作原理,设计了气敏传感器阵列... 研制一种在线电子鼻系统,以有效解决大肠杆菌发酵过程关键参数——乙酸质量分数的在线检测难题。该电子鼻系统致力于实现以大进样流量、小气敏传感器阵列工作腔容积、周期性快速接触与脱附气味为特征的新工作原理,设计了气敏传感器阵列等核心部件新结构,主要组成单元包括气敏传感器阵列、自动顶空进样和计算机分析与控制3个模块。实验结果表明:该电子鼻系统不仅能有效检测大肠杆菌发酵过程的乙酸质量分数在线变化状态,而且能实现更广泛的生物发酵过程状态在线优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电子鼻系统 气敏传感器阵列 大肠杆菌发酵过程 乙酸质量分数在线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发酵过程中关于香气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家霖 姚中华 +1 位作者 孟慧 刘少群 《广东茶业》 2025年第4期2-4,共3页
红茶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其独特而丰富的香气是影响其品质和消费者喜好的关键因素。成品红茶的香气物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这些香气物质的形成主要源于红茶发酵过程中茶叶内含物质的复杂生化反应。近... 红茶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其独特而丰富的香气是影响其品质和消费者喜好的关键因素。成品红茶的香气物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这些香气物质的形成主要源于红茶发酵过程中茶叶内含物质的复杂生化反应。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红茶发酵过程中香气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系统综述了红茶发酵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形成机制、关键影响因素以及现代分析技术,重点关注香气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发酵条件的优化以及微生物在香气形成中的作用。最后,对红茶香气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红茶品质的提升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发酵过程 香气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量学习的发酵过程产物浓度动态预测方法
6
作者 刘晶 杨乐言 +1 位作者 季海鹏 夏建业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4-533,共10页
针对实际发酵过程中不同批次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产物浓度的在线预测精度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增量学习的发酵过程产物浓度动态预测方法,并提出基于特征降维的相似度计算模块,对历史样本与新增样本进行特征降维,从历史样本中选取与新... 针对实际发酵过程中不同批次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产物浓度的在线预测精度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增量学习的发酵过程产物浓度动态预测方法,并提出基于特征降维的相似度计算模块,对历史样本与新增样本进行特征降维,从历史样本中选取与新增样本相似的样本填充新增样本集,解决发酵过程新增标签样本少的问题;提出基于增量学习的自适应更新模块,通过计算新增样本与模型训练样本的损失梯度来更新模型参数,使模型在新增标签样本少的情况下具备快速自适应更新的能力;在青霉素公开数据集IndPenSim上进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在不同批次发酵数据上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过程 软测量 增量学习 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试验设计结合CRITIC、熵权-TOPSIS法研究复配精油对泡菜发酵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吴昕怡 朱志妍 +4 位作者 田浩 李雪瑞 牛之瑞 王瀚墨 刘秀嶶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6,146,共8页
泡菜在发酵过程中易受微生物污染,柠檬精油、香茅精油和肉豆蔻精油的复配精油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但精油的配比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该研究以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不同配比的复配精油对泡菜发酵过程中品质的影响,采用CRITIC客观赋权法确定... 泡菜在发酵过程中易受微生物污染,柠檬精油、香茅精油和肉豆蔻精油的复配精油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但精油的配比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该研究以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不同配比的复配精油对泡菜发酵过程中品质的影响,采用CRITIC客观赋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结合熵权-TOPSIS综合评价,筛选出最适宜在泡菜中使用的复配精油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复配精油的最佳配比为柠檬精油0.05 g/kg、香茅精油0.15 g/kg、肉豆蔻精油0.15 g/kg。该研究可为泡菜的绿色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发酵过程 复配精油 正交试验设计 CRITIC 熵权-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慕萨莱思发酵过程中真菌菌群多样性分析及优良酿酒酵母的筛选与鉴定
8
作者 唐睿 吴涛 +4 位作者 王贵芳 张雨 程玉成 江晓 布海丽且姆·阿卜杜热合曼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26,共7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慕萨莱思发酵过程中的真菌菌群多样性,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结合形态学观察从中分离、筛选酵母菌,进一步通过生理生化试验、产乙醇、产酯能力及酸耐受性分析筛选优良酿酒酵母,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慕萨莱思发酵过程中的真菌菌群多样性,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结合形态学观察从中分离、筛选酵母菌,进一步通过生理生化试验、产乙醇、产酯能力及酸耐受性分析筛选优良酿酒酵母,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慕萨莱思发酵过程中,真菌菌群的丰富度、均匀度及多样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从中共注释到25个真菌属,主要真菌属为酵母属(Sacchar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篮状菌属(Talaromyces)、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红酵母属(Rhodotorula)、线黑粉菌属(Filobasidium)、羊肚菌属(Morchella)、镰刀菌属(Fusarium)等。发酵初期优势真菌属(相对丰度>1%)为红酵母属、羊肚菌属、镰刀菌属、线黑粉菌属;发酵中期为酵母属、短梗霉属、革孔菌属(Coriolopsis)、篮状菌属、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发酵后期为酵母属、曲霉属、篮状菌属、线黑粉菌属、青霉属。慕萨莱思发酵过程中共分离筛选出2株优势酵母菌菌株(编号为J-1、J-6),经鉴定,均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其耐酸性及生长性能均优于商业酿酒酵母S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萨莱思 发酵过程 真菌菌群多样性 筛选 耐受性分析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曲酒发酵过程中菌群结构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杨冬莹 周根 +6 位作者 张晓蒙 丁吉庆 张凤杰 俞盟健 王德良 薛洁 宋涛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44,共7页
该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红曲、酒曲及红曲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采用常规理化检测及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分析红曲酒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气味活度值(OAV)筛选关键挥发性风... 该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红曲、酒曲及红曲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采用常规理化检测及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分析红曲酒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气味活度值(OAV)筛选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分析微生物菌群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红曲、酒曲中优势真菌、细菌属(相对丰度>1%)分别为6种、8种;红曲酒在发酵过程中,优势真菌、细菌属分别为9种、8种,主要为根霉菌属(Rhizopus)、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红曲酒发酵过程中总糖含量由85.17 g/L下降至1.97 g/L,总酸、酒精度分别由5.42 g/L、6.17%vol上升至11.30 g/L、16.77%vol。红曲酒发酵过程中共检出1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基于OAV≥1共筛选出9种关键风味物质。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正丙醇、异丁醇、活性戊醇及异戊醇与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酒 发酵过程 挥发性风味物质 菌群结构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菜批式中温发酵和高温发酵过程对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金平 汪雅茹 +1 位作者 Vojislav Novakovic 朱俊杰 《中国沼气》 CAS 2024年第5期23-29,共7页
尾菜的快速无害化处理已成为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的“瓶颈”。针对目前尾菜规模化处理厂普遍存在厌氧发酵过程不稳定,而国内外缺少尾菜恒温发酵过程研究的现状,在0.56 m^(3)的恒温发酵罐中开展了尾菜批式中温发酵和高温发酵过程的对比试验... 尾菜的快速无害化处理已成为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的“瓶颈”。针对目前尾菜规模化处理厂普遍存在厌氧发酵过程不稳定,而国内外缺少尾菜恒温发酵过程研究的现状,在0.56 m^(3)的恒温发酵罐中开展了尾菜批式中温发酵和高温发酵过程的对比试验,对比了两个过程中沼气产气量、氨氮量、pH值和溶解性总固体的变化过程,并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分析了恒温厌氧发酵产甲烷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量30%、总固体含量(Total Solid,TS)2.2%的30天批式发酵过程中,中温发酵过程和高温发酵过程均可稳定进行,与修正的Gompertz方程拟合结果吻合度R^(2)均大于0.99。高温组累积产气量、产甲烷量分别为3939 L、2034.2 L,比中温组分别高出11.3%和15.5%,同时高温组甲烷体积分数达到50%的时间较中温组提前了3 d;中高温两试验组对应的最低pH值分别为6.66和6.52,后期均逐渐升高并稳定在7.30左右;两试验组氨氮浓度呈前期快速上升后持续上下浮动趋势,整体高温组大于中温组。试验研究为使用恒温厌氧发酵稳定快速无害化、规模化处理尾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菜处理 批式发酵 中温厌氧发酵过程 高温厌氧发酵过程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银花提取液对苹果醋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霁红 何鹏虎 +2 位作者 王永慧 靳玉国 胡生海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7-62,共6页
为开发功能性金银花复合果醋,该研究分析了5种不同浓度金银花提取液发酵苹果醋过程中CO_(2)释放量、总酸含量、总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主要有机酸含量等理化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当金银花提取液添加量为20%时,以CO_(2)释放量表示... 为开发功能性金银花复合果醋,该研究分析了5种不同浓度金银花提取液发酵苹果醋过程中CO_(2)释放量、总酸含量、总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主要有机酸含量等理化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当金银花提取液添加量为20%时,以CO_(2)释放量表示的发酵速率比对照组提高了20.75%,总酸含量为35.8 g/L,总酚含量为5.83 mg/mL,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78.78%,绿原酸含量为256.43μg/g FW,与对照组相比,有效提高了苹果醋的综合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提取液 苹果醋 发酵过程 理化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香辛料对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宝珠 乔明锋 +3 位作者 邓静 熊怡玲 赵志平 吴华昌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为探究大蒜、生姜、花椒3种香辛料在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对其有机酸产生的影响,该研究将香辛料(大蒜、生姜、花椒)分别加入糍粑辣椒中发酵35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6种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醋酸... 为探究大蒜、生姜、花椒3种香辛料在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对其有机酸产生的影响,该研究将香辛料(大蒜、生姜、花椒)分别加入糍粑辣椒中发酵35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6种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醋酸、柠檬酸、琥珀酸)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糍粑辣椒在发酵过程中pH总体呈下降趋势,总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发酵末期pH的大小为HJ<SJ<DS<CK,总酸含量的大小为DS=CK<SJ<HJ;由液相色谱分析可知,在整个发酵过程中,4种糍粑辣椒之间有机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苹果酸是4种糍粑辣椒的主要有机酸,在发酵初期样品中苹果酸占总有机酸的比例分别是CK 33%、DS 48%、SJ 26%、HJ 28%,而发酵末期为CK 53%、DS 46%、SJ 51%、HJ 48%;电子舌结果表明,在发酵型糍粑辣椒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大蒜、生姜、花椒对其滋味特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HJ在酸味和鲜味传感器上的数值更高。大蒜、生姜、花椒的添加使得糍粑辣椒在发酵过程中有机酸总量增加,其中生姜有利于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琥珀酸的产生,而花椒有利于苹果酸、乳酸、柠檬酸的产生。该研究为发酵型糍粑辣椒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糍粑辣椒 香辛料 发酵过程 有机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的红枣酒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文航 崔梦君 +2 位作者 蔡文超 单春会 郭壮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5-130,共6页
该研究以红枣为原料,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HBUAS61676发酵制备红枣酒,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及电子鼻、电子舌技术检测其理化、颜色、风味和滋味等品质指标,探究红枣酒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CA)。结果... 该研究以红枣为原料,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HBUAS61676发酵制备红枣酒,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及电子鼻、电子舌技术检测其理化、颜色、风味和滋味等品质指标,探究红枣酒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红枣酒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呈现下降趋势,酒精度和总酸含量则呈现上升趋势。通过聚类分析,红枣酒的发酵过程被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0~1 d(发酵初期)、2~7 d(发酵中期)和8~16 d(发酵后期)。红枣酒发酵中期样品的亮度较低,颜色偏红,发酵后期样品亮度极显著升高(P<0.01),颜色极显著偏绿(P<0.01)。经电子舌分析可知,发酵中期样品的涩味和苦味更明显,而发酵后期涩味和苦味显著降低(P<0.01),且鲜味、咸味和丰度显著升高(P<0.01)。经电子鼻分析可知,发酵中期样品的芳香类物质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发酵后期样品的有机硫化物、萜烯类物质和烷烃类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酒 发酵过程 电子鼻 电子舌 品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葡萄酒用种质筛选及其发酵过程中活性物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黄曌 常永瑶 +6 位作者 赵佳慧 程安琪 孙硕硕 李阳 王姝 李洋洋 潘春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9-75,共7页
为了挖掘适于黄河故道产区种植的刺葡萄酒用种质,该试验于2020年对郑州果树所7种刺葡萄果实品质指标(理化成分、酚类物质含量、抗氧化活性和颜色指标)进行检测和主成分分析,2021年对筛选品种刺葡萄酒和参照果酒(巨峰和马瑟兰葡萄酒、石... 为了挖掘适于黄河故道产区种植的刺葡萄酒用种质,该试验于2020年对郑州果树所7种刺葡萄果实品质指标(理化成分、酚类物质含量、抗氧化活性和颜色指标)进行检测和主成分分析,2021年对筛选品种刺葡萄酒和参照果酒(巨峰和马瑟兰葡萄酒、石榴酒)质量指标(基础指标、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进行检测分析并探究刺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活性物质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湘珍珠红叶刺葡萄果实体积小、偏红色色调且饱和度更高,皮果比、可溶性固形物和酚类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均处于最高水平;湘珍珠红叶刺葡萄酒酒精度、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均高于本土鲜食水果酿制的巨峰葡萄酒和石榴酒,其总酚、总黄烷醇和总花色苷含量以及DPPH清除力显著高于欧亚种马瑟兰葡萄酒;发酵结束时,刺葡萄酒花色苷和黄烷醇含量仍处上升趋势,后续可对浸渍条件持续优化。综上所述,湘珍珠红叶刺葡萄作为酒用品种适于在黄河故道产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葡萄 酚类物质 抗氧化活性 颜色指标 发酵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油对腌制芥菜发酵过程中品质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昕怡 田浩 +3 位作者 朱志妍 王瀚墨 李雪瑞 刘秀嶶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07,共6页
腌制芥菜发酵周期长,发酵过程中易受微生物污染。因此,该研究以8个复配精油组合分别处理腌制芥菜,考察不同精油组合对腌制芥菜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pH、总酸和还原糖)与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影响,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 腌制芥菜发酵周期长,发酵过程中易受微生物污染。因此,该研究以8个复配精油组合分别处理腌制芥菜,考察不同精油组合对腌制芥菜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pH、总酸和还原糖)与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影响,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期找到一个既不影响腌制芥菜正常发酵,又能抑制有害菌生长的最佳精油组合。研究结果表明,精油对腌制芥菜中乳酸菌繁殖的影响较小,且能够显著抑制酵母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P<0.05),保证腌制芥菜的品质,最优精油组合为B组:柠檬+香茅+肉豆蔻。该研究可为腌制芥菜的绿色加工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腌制芥菜 复配精油组合 发酵过程 灰色关联度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鱼发酵过程中菌象变化和蛋白质降解研究
16
作者 罗艳萍 熊莉 +2 位作者 何融瑄 蔡新媞 朱祥云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3期29-32,共4页
动态监测酸鱼制作过程中鱼块菌象、pH值、粗蛋白质、氨基酸态氮、可溶性肽含量、蛋白质组成、蛋白质水解指数。结果表明,在1~7周菌落总数持续增加,从2.4×104 CFU/g增长至3.8×107 CFU/g,在第3~4周增长速度最快,肠杆菌先增长再... 动态监测酸鱼制作过程中鱼块菌象、pH值、粗蛋白质、氨基酸态氮、可溶性肽含量、蛋白质组成、蛋白质水解指数。结果表明,在1~7周菌落总数持续增加,从2.4×104 CFU/g增长至3.8×107 CFU/g,在第3~4周增长速度最快,肠杆菌先增长再降低,第6周后未检测出,拐点出现在第4周。在1~7周pH值从6.82降至5.17,第3~4周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趋于稳定。粗蛋白质的含量基本不变,维持在20.68%~24.31%,在整个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和可溶性肽不断增加。对了解酸鱼制作过程中微生物对蛋白质的降解作用有一定学术意义,同时也为酸鱼工业化生产优化风味、稳定产品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鱼发酵过程 菌象变化 蛋白质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酵素在天然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性能的变化 被引量:75
17
作者 蒋增良 毛建卫 +3 位作者 黄俊 吴元峰 蔡成岗 樊诵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4-197,201,共5页
研究蓝莓酵素在天然发酵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的变化。以还原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多体系地考察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性能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 研究蓝莓酵素在天然发酵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的变化。以还原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多体系地考察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性能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总酚含量从1.850mg/mL升高到了2.308mg/mL,发酵前后增加了24.7%;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呈逐渐增加趋势,发酵前后分别提高了3.6%,5.7%和16.5%;还原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呈现先增加后略微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发酵前后分别提高了20.4%和2.4%。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总酚含量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52,0.860,0.975(p<0.01)。结论表明,蓝莓酵素在发酵过程中体现了高抗氧化性能,抗氧化性能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与酚类物质含量相关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酵素 抗氧化能力 总酚含量 发酵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分析四川泡菜母水作引子的泡菜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29
18
作者 佟婷婷 田丰伟 +3 位作者 王刚 刘小鸣 张灏 陈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73-177,共5页
本文旨在研究以泡菜母水作引子的蔬菜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变化,并对泡菜质量控制和泡菜中功能性细菌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支持。采集发酵过程中不同发酵时间的样品,提取基因组,PCR扩增16S r RNA的V3+V4区并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通过生... 本文旨在研究以泡菜母水作引子的蔬菜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变化,并对泡菜质量控制和泡菜中功能性细菌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支持。采集发酵过程中不同发酵时间的样品,提取基因组,PCR扩增16S r RNA的V3+V4区并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发酵不同时间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以老坛水作引子的发酵过程中发酵启动时魏斯氏菌属可达到74.5%,而之后则在10%左右,取而代之成为优势菌的是乳杆菌属,含量达到80%~85%。说明泡菜发酵中启动菌为魏斯氏菌属,发酵的关键菌为乳杆菌属,同时表明四川泡菜是优良的微生物资源,可用于魏斯氏菌属,乳杆菌属,乳球菌属,片球菌属和明串珠菌属等益生菌的分离和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泡菜 母水引子 发酵过程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bVIEW的生物发酵过程远程在线监控系统设计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陈斌 袁雪 +1 位作者 管国强 鲁中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4-177,共4页
微生物发酵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基础,随着微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发酵工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迫切要求对发酵过程进行先进的控制和优化。目前,LabVIEW在发酵过程在线监测与自动化控制领域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应用,并越来越受... 微生物发酵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基础,随着微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发酵工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迫切要求对发酵过程进行先进的控制和优化。目前,LabVIEW在发酵过程在线监测与自动化控制领域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应用,并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大多数研究以上下位机的控制方式为主,对发酵过程进行异地网络化监控少有报道,该文详细介绍整个系统在线监控与远程监测过程的实现。利用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结合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网络和各类传感器,基于Modbus总线通信协议,实现了生物发酵过程各参数的实时采集和控制,并利用DataSocket技术实现了远程监控。详细介绍了监控系统的结构和硬件构成,以及各功能模块实现的关键技术。实验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稳定、能较好地实现发酵过程远程数据传输和实时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过程 远程监控 LABVIEW 串口通讯 数据库 DATASOCK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逆系统的发酵过程多变量解耦控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国海 孙玉坤 +2 位作者 全力 刘贤兴 刘星桥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5-248,274,共5页
发酵过程是时变、非线性、不确定的多变量耦合系统,高性能的解耦控制一直是追求的目标。将逆系统方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逆系统的发酵过程解耦控制方法。根据发酵过程的特点,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证明了系统的... 发酵过程是时变、非线性、不确定的多变量耦合系统,高性能的解耦控制一直是追求的目标。将逆系统方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逆系统的发酵过程解耦控制方法。根据发酵过程的特点,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证明了系统的可逆性,进一步构造神经网络逆系统并与发酵系统串联复合成伪线性系统,再设计线性闭环调节器实现高性能解耦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解耦控制方法能够适应过程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参数的时变性,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克服了解析逆系统解耦控制方案依赖于过程模型和对模型参数的变化很敏感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系统 解耦控制 神经网络 发酵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