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木霉Trichoderma yunnanense不同处理发酵液对茶炭疽菌抑制活性的稳定性
1
作者 李群 冯月玲 +2 位作者 王梅 吴元竞 刘辉 《农技服务》 2024年第9期55-61,共7页
为云南木霉在生物农药中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在发酵条件为甘露醇18.85 g/L、酵母浸膏4.73 g/L、装液量93.15 mL/250 mL,发酵温度25℃、12 h光照/12 h黑暗、pH 6.6、转速150 r/min,发酵天数5 d的情况下,研究传代次数、金属元素、pH、温... 为云南木霉在生物农药中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在发酵条件为甘露醇18.85 g/L、酵母浸膏4.73 g/L、装液量93.15 mL/250 mL,发酵温度25℃、12 h光照/12 h黑暗、pH 6.6、转速150 r/min,发酵天数5 d的情况下,研究传代次数、金属元素、pH、温度、储藏时间、氧化还原剂等对云南木霉T.yunnanense发酵液的茶炭疽菌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木霉可稳定传代10次,其抑菌率可维持在85%以上,在Ca^(2+)、Zn^(2+)、Fe^(3+)等金属离子、pH为2.32~12.03、温度为-4℃及25℃储藏5~40 d、不同浓度氧化还原剂等条件下对云南木霉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影响不显著,其抑菌率均可维持在85%以上。云南木霉T.yunnanense的环境适应性较好,可在极端环境下维持较高的茶炭疽菌抑菌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 Trichoderma yunnanense 发酵稳定性 茶炭疽病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湿地植物厌氧发酵产甲烷特性及产物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夏嵩 付嘉琦 +3 位作者 付尹宣 晏恒 陈小平 吴九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61-2066,共6页
为研究湿地植物能源化利用潜力,采用全自动甲烷潜力测试系统对不同温度下三种湿地植物厌氧发酵产甲烷特性进行评价,并对产甲烷过程及发酵产物稳定性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30 d发酵周期内,中温(37℃)下三种湿地植物巨菌草、狐尾藻... 为研究湿地植物能源化利用潜力,采用全自动甲烷潜力测试系统对不同温度下三种湿地植物厌氧发酵产甲烷特性进行评价,并对产甲烷过程及发酵产物稳定性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30 d发酵周期内,中温(37℃)下三种湿地植物巨菌草、狐尾藻和水葫芦累积甲烷产量分别达166.5、159.4、236.9 m L·g^(-1)VS,分别比常温(25℃)提高了29.6%、18.3%和39.9%(P<0.01),且中温发酵产气速度更快,发酵周期更短,挥发性固体(VS)去除率更高;采用热重-示差扫描量热法(TG-DSC)对发酵产物稳定性进行分析,TG曲线呈现三个明显失重过程(100℃,250~350℃及400~600℃),全发酵周期总失重率逐渐降低,DSC曲线有两个明显的放热峰,低温区(300℃)放热强度逐渐降低,高温区(400~550℃)狐尾藻峰强度逐渐降低,巨菌草和水葫芦逐渐增加,且峰值右移,表明有机物逐步降解,发酵产物稳定性增加;采用Cheynoweth方程对巨菌草、狐尾藻和水葫芦中温发酵产气过程进行拟合,模型相关系数均大于0.95,产气预测值和实测值差异比分别为1.98%、0.82%和0.32%(P>0.05)。研究表明厌氧发酵制甲烷是湿地植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解决人工湿地技术二次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发酵 湿地植物 产甲烷 发酵产物稳定性 热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初乳IGF-I在常用乳品加工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云振宇 蔡晓湛 +2 位作者 王安平 张列兵 张和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4,78,共4页
目的:探讨常用乳品加工条件对牛初乳IGF-I的稳定性影响。方法:采用加热、调整pH、均质以及乳酸菌发酵等常用的乳品生产加工单元操作处理牛初乳IGF-I,并检测处理前后IGF-I的含量变化。结果:常用的LTLT(65℃30min或72℃20s)或HTST(80℃15s... 目的:探讨常用乳品加工条件对牛初乳IGF-I的稳定性影响。方法:采用加热、调整pH、均质以及乳酸菌发酵等常用的乳品生产加工单元操作处理牛初乳IGF-I,并检测处理前后IGF-I的含量变化。结果:常用的LTLT(65℃30min或72℃20s)或HTST(80℃15s)等巴氏杀菌条件对bc-IGF-I的含量影响不大,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IGF-I含量逐渐降低;37℃、30min条件下,pH在2~7的范围内时,IGF-I的保留率较高;当pH在8~12的范围内时,保留率明显下降;55℃、10~20MPa的均质条件对牛初乳IGF-I的含量几乎无影响;酸乳发酵和储存过程对牛初乳IGF-I的含量有一定影响,6h发酵结束时保留率平均为70.61%,4℃储存20d后保留率平均为45.99%。结论:常用的LTLT或HTST巴氏杀菌、均质、调酸对牛初乳IGF-I的含量影响不大,但乳酸菌发酵造成含量明显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初乳IGF-I 稳定性 pH稳定性 均质稳定性 发酵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秸秆和鸡粪比例及含固率对其发酵产甲烷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旭光 江滔 +3 位作者 唐琼 常佳丽 罗涛 梅自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6-244,共9页
基于低含固率粪秸厌氧发酵工艺存在的缺点和多原料共发酵的优势,以碳素和氮素含量互补的油菜秸秆和鸡粪为原料,采用批次中温((37±1)℃)发酵工艺,研究了不同含固率和挥发性物质质量混合比对2种原料产甲烷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产甲烷... 基于低含固率粪秸厌氧发酵工艺存在的缺点和多原料共发酵的优势,以碳素和氮素含量互补的油菜秸秆和鸡粪为原料,采用批次中温((37±1)℃)发酵工艺,研究了不同含固率和挥发性物质质量混合比对2种原料产甲烷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产甲烷过程稳定性及动力学特性,以期为粪秸高效产甲烷提供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油菜秸秆和鸡粪的混合比为90∶10、85∶15和80∶20时,物料产甲烷效率均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其中混合比为90∶10的物料产甲烷效率最高(288.7 mL/g),分别比纯鸡粪和纯油菜秸秆高16.1%和30.4%;当TS≥15%时,不同混合比粪秸的物料甲烷产率和容积甲烷产率较TS≤10%时均显著降低;在TS=10%条件下,二者混合比例为90∶10的物料甲烷产率和容积甲烷产率均较高,分别为224.4 mL/g和0.50 mL/(mL·d);挥发性脂肪酸的大量积累和高浓度铵态氮分别是破坏高C/N和低C/N物料产甲烷稳定性的原因,VFA/TA和氨氮浓度是评价不同C/N物料产甲烷过程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根据动力学特性结果,建议在粪秸高含固率连续产甲烷启动阶段,适宜的固体滞留时间设为14 d。上述结果为油菜秸秆和鸡粪混合发酵高效产甲烷及其发酵过程稳定性的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发酵 产甲烷效率 发酵稳定性 动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炭疽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治作用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晓然 夏欢 王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67-1075,共9页
为了分离利用防治辣椒炭疽病的高效生防菌株,从健康辣椒根部分离对辣椒炭疽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通过多相分类鉴定、盆栽试验、次生代谢产物检测、发酵液活性物质分离及稳定性检测,对生防菌进行分类鉴定和防治作用的初步探索。分离... 为了分离利用防治辣椒炭疽病的高效生防菌株,从健康辣椒根部分离对辣椒炭疽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通过多相分类鉴定、盆栽试验、次生代谢产物检测、发酵液活性物质分离及稳定性检测,对生防菌进行分类鉴定和防治作用的初步探索。分离出2株抑菌效果好的链霉菌LX-4和LX-18,分别鉴定为Streptomyces angustmyceticus和S.luteogriseus。LX-4和LX-18对辣椒种子的萌发无影响,但对辣椒幼苗均有促生作用,对辣椒幼苗株高的增幅分别为21.61%和6.89%,对根长的增幅分别为6.76%和27.48%。LX-4和LX-18均可产生β-1,3-葡聚糖酶、蛋白酶、噬铁素和脂肪酶。两者的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相粗提物均有抑菌活性,LX-18的乙酸乙酯相物质抑菌活性高;LX-4的正丁醇相物质抑菌活性高。LX-4和LX-18发酵液的的抑菌活性分别在pH 2~12和pH 6~12下稳定,均能在温度低于40℃时和光照96 h内稳定,但长时间在紫外照射下活性降低。结果表明,LX-4、LX-18对辣椒炭疽病有很好的生防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菌 链霉菌 多相分类鉴定 次生代谢产物 发酵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