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生素饲喂小鼠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蜱虫共吸血传播中的影响
1
作者 陈京晶 陈晨 +2 位作者 周祥 袁传飞 夏乾峰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68,共8页
目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一种新发的蜱传病原体。探讨小鼠肠道菌群在SFTSV传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抗生素治疗和微生物再定殖对昆明小鼠肠道菌群进行调控。然后将... 目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一种新发的蜱传病原体。探讨小鼠肠道菌群在SFTSV传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抗生素治疗和微生物再定殖对昆明小鼠肠道菌群进行调控。然后将感染SFTSV的长角血蜱成蜱和未感染的若蜱共同吸血小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饱血若蜱体内SFTSV水平。结果:将粪便均匀涂抹在LB琼脂平板上,证实肠道细菌的改变。与对照组和再定殖组相比,抗生素治疗组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单一。在共吸血传播模型中,qPCR分析显示抗生素治疗组的病毒载量较对照组和再定殖组有所增加。结论:小鼠肠道菌群可抑制SFTSV的传播。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SFTSV传播中宿主肠道功能菌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长角血蜱 肠道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核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2
作者 陆桦葆 程子文 +5 位作者 胡瀛方 王俊竹 张晓茹 孙荟迪 王大为 杨宝玲 《现代畜牧兽医》 2025年第3期26-31,共6页
研究旨在以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的核蛋白(NP)为对象,表达SFTSV-NP重组蛋白并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为SFTSV诊断试剂的研发奠定基础。试验扩增SFTSV-NP蛋白并连入pET-28a原核表达质粒,通过优化条件进行体外蛋白质... 研究旨在以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的核蛋白(NP)为对象,表达SFTSV-NP重组蛋白并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为SFTSV诊断试剂的研发奠定基础。试验扩增SFTSV-NP蛋白并连入pET-28a原核表达质粒,通过优化条件进行体外蛋白质的表达与纯化;同时免疫小鼠进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并对免疫所得抗体的效价进行ELISA检测,利用Western blot和IFA对抗体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扩增了长度为738 bp的SFTSV-NP蛋白,经菌落PCR和测序验证成功将NP片段连入pET-28a原核表达质粒;通过对表达条件的优化,得出培养温度为28℃、IPTG浓度为0.1 mmol/L时蛋白表达量最大(27 kDa),并进行大量的表达纯化;免疫小鼠所得的特异性抗体效价经ELISA检测符合后续试验要求,且经Western blot和IFA验证后特异性良好。研究表明,试验成功纯化了SFTSV-NP蛋白并制备了多克隆抗体,为后续SFTSV的监测以及功能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 核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非结构蛋白的表达和定位及宿主互作蛋白的筛选和分析
3
作者 骆丽可 程子文 +3 位作者 程廓 李永刚 王大为 杨宝玲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6-1296,共11页
目的:通过免疫沉淀联合质谱分析的方法筛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非结构蛋白(NSs)的宿主互相作用(互作)蛋白,探讨互作蛋白的功能、亚细胞定位及参与的生物途径,为阐明SFTSV的复制和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S... 目的:通过免疫沉淀联合质谱分析的方法筛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非结构蛋白(NSs)的宿主互相作用(互作)蛋白,探讨互作蛋白的功能、亚细胞定位及参与的生物途径,为阐明SFTSV的复制和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SFTSV-NSs-Flag (实验组)和Flag-CMV-3 (阴性组)分别转染进人胚胎肾293T细胞中,同时设置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收集各组细胞裂解液,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SFTSV NSs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蛋白裂解液经protein A/G处理,采用免疫沉淀法富集与NSs结合的宿主蛋白,通过银染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初步分析捕获的互作蛋白,观察各组蛋白差异条带。采用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技术得到蛋白质的序列信息,保留可信蛋白基于UniProt数据库检索,对鉴定到的蛋白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蛋白结构域和功能位点数据库(IPR)、真核生物同源蛋白簇(KOGs)功能注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亚细胞定位和转录因子(TF)功能注释,确定互作蛋白的亚细胞结构、基因功能及参与的生物过程。结果:SFTSV NSs在相对分子质量33 000处表达单一特异性条带,免疫荧光检测其定位于细胞质中,且聚集呈砂粒体包涵体样。银染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实验组和阴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条带。质谱筛选出46种潜在互作蛋白;GO功能富集分析、KOGs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与病毒翻译、细胞代谢及蛋白质运输相关的生物途径富集到较多数目的蛋白,注释中有8种蛋白具有中间丝蛋白结构域。亚细胞定位所占百分率最高的是细胞质蛋白;与NSs定位场所一致。TF功能注释,有1种蛋白来自NF-Y家族。结论:互作蛋白在协助蛋白质正确折叠、参与核糖体翻译和构成细胞骨架等进程中发挥作用,可能参与了抗病毒复制,可作为候选蛋白进一步研究SFTSV的复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非结构蛋白 蛋白-蛋白互相作用 免疫沉淀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江苏部分地区动物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携带状况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彭海燕 崔岚 +7 位作者 崔仑标 胡建利 鲍倡俊 李燕 焦永军 卞倩 史智扬 周明浩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5-238,共4页
目的了解江苏部分地区动物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携带状况,探讨其可能的传播媒介和自然宿主。方法 2012年3月-12月在江苏省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7个市/县,采集鼠、牛、羊、刺猬、鸟类和蜱等动物标本,提取... 目的了解江苏部分地区动物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携带状况,探讨其可能的传播媒介和自然宿主。方法 2012年3月-12月在江苏省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7个市/县,采集鼠、牛、羊、刺猬、鸟类和蜱等动物标本,提取总核酸后,应用实时荧光RT-PCR法对标本进行布尼亚病毒S基因核酸的检测,阳性标本采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结果采集761只(管)动物,43只(管)检出SFTSV核酸阳性,阳性率为5.65%。采集3 728份标本,阳性49份,阳性率为1.31%。鼠的病毒携带率最高(6.84%),蜱标本阳性率最高(4.94%)。除蜱标本外的3 647份标本中检出阳性45份,阳性率为1.23%,不同器官阳性率分别为淋巴结(50.00%)、血清(2.34%)、脾(1.64%)、心(1.64%)、肝(1.28%)、肺(1.09%)、脑(0.94%)、肾(0.73%)、血块(0.41%)。5月标本阳性率最高(4.01%)。从1份羊血清及其体表1份蜱标本中各分离出1株SFTSV病毒。结论鼠、牛、羊和蜱均可携带SFTSV,可能是其自然宿主或传播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 实时荧光RT-PCR 宿主 媒介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人源性单链抗体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文帅 曾晓燕 +2 位作者 迟莹 刘静娴 焦永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0-394,共5页
目的构建人源性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单链抗体(scFv)文库,并用SFTSV颗粒对文库进行初步筛选。方法提取8例SFTS恢复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总RNA,逆转录为cDNA;并以此为模板PCR扩增人源抗体轻链库(Vκ和Vλ)和重链库(V... 目的构建人源性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单链抗体(scFv)文库,并用SFTSV颗粒对文库进行初步筛选。方法提取8例SFTS恢复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总RNA,逆转录为cDNA;并以此为模板PCR扩增人源抗体轻链库(Vκ和Vλ)和重链库(VH),再经过重叠PCR随机拼接成scFv基因文库,最后克隆入噬菌粒载体pComb3XSS中,将重组噬菌粒电转化感受态XL1-Blue细胞,得到SFTSV抗体文库,检测文库库容及多样性,并用SFTSV颗粒作抗原对抗体文库进行初步筛选。结果构建的人源SFTSV抗体文库的库容为2.8×10~7,测序结果表明文库多样性好,经过初步筛选获得21个克隆的人源化scFv,具有与SFTSV颗粒结合的活性。结论成功构建了人源抗SFTSV的scFv文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 人源抗体文库 单链抗体(scF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包膜糖蛋白单链抗体的筛选和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文帅 郭喜玲 +1 位作者 迟莹 焦永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筛选及表达抗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包膜糖蛋白(Gn)单链抗体(scFv)。方法利用人源化SFTSV的scFv文库与固相化包被的SFTSV-Gn蛋白特异性结合,经过4轮"吸附-洗脱-扩增"筛选能特异性结合SFTSV-Gn蛋白的噬菌... 目的筛选及表达抗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包膜糖蛋白(Gn)单链抗体(scFv)。方法利用人源化SFTSV的scFv文库与固相化包被的SFTSV-Gn蛋白特异性结合,经过4轮"吸附-洗脱-扩增"筛选能特异性结合SFTSV-Gn蛋白的噬菌体scFv,随机挑取最后一轮单菌落进行噬菌体-ELISA鉴定,将经过测序鉴定正确的阳性克隆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原核表达,用Western blot法鉴定scFv的表达, ELISA鉴定纯化后scFv的结合活性。结果筛选出3株不同序列的抗SFTSV-Gn蛋白的scFv, 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scFv得到正确表达, ELISA结果显示纯化后的scFv具有结合活性。结论成功筛选及表达了抗SFTSV-Gn蛋白的scF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 抗体文库 包膜糖蛋白(Gn)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动物感染及动物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娜 陈志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7-580,共4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我国2009年发现的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蜱虫是其重要储存宿主及传播媒介,野生动物和家畜均存在自然感染。α/β干扰素受体基因敲除的免疫缺陷...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我国2009年发现的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蜱虫是其重要储存宿主及传播媒介,野生动物和家畜均存在自然感染。α/β干扰素受体基因敲除的免疫缺陷小鼠是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本文综述了SFTSV的动物感染及动物模型的研究成果,为SFTSV自然流行的控制以及动物实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蜱虫 动物感染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对小鼠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2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颜莹莹 朱旭辉 +5 位作者 胡南南 刘源 朱进 金柯 韩亚萍 李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64-1168,共5页
目的炎性因子的分泌水平与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文章主要探讨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对Toll样受体2(TLR2)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FTSV感染小鼠巨噬细胞,采用qPC... 目的炎性因子的分泌水平与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文章主要探讨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对Toll样受体2(TLR2)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FTSV感染小鼠巨噬细胞,采用qPCR、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检测小鼠巨噬细胞后0、6、12、24、36、48、72 h的TLR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β(IFN-β)、白细胞介素-6(IL-6)、IL-10等炎性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qPCR结果显示,0、6、12、24、36、48、72 h TNF-α的表达量分别为0.85±0.14、15.23±2.45、28.67±1.59、94.52±7.05、55.86±1.82、23.55±6.15、9.76±2.03,IFN-βmRNA分别为0.93±0.21、1.55±0.33、14.51±1.98、55.16±3.64、26.57±1.49、9.22±0.51、5.18±1.06,以上结果提示0~72 h感染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生成的TNF-α和IFN-βmRNA水平呈现先上升(24h最高)后下降的趋势,与0 h比较,6、12、24、36、48、72 hTNF-α和IFN-βmRN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6和IL-10 mRNA则呈现持续升高,与0 h比较,6、12、24、36、48、72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TNF-α、IFN-β、IL-6、IL-10蛋白的表达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TNF-α的0、72 h分别为(38.31±4.25、140.41±23.45)pg/mL,IFN-β蛋白0、72 h分别为(17.56±0.66、1084.93±111.42)pg/mL,IL-6蛋白0、72 h分别为(113.30±0.07、2302.32±134.09)pg/mL,IL-10蛋白0、72 h分别为(515.00±21.21、2590.40±226.19)pg/mL,以上结果提示TNF-α、IFN-β、IL-6、IL-10蛋白24、36、48、72 h均较0 h明显升高(P<0.05)。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生成的TLR2 mRNA表达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4 h上升达到最高水平,每个时间点与0 h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LR2蛋白在感染后随着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升高。结论SFTSV感染能促进巨噬细胞上调TLR2的表达,进而可能导致炎性因子分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巨噬细胞 TOLL样受体2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FDA批准药物抑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田田 尹志芸 +11 位作者 邓雅丽 朱琼 周敏 胡思靖 吴巧丽 靳佳音 张丹娜 刘希佳 蒋柏勇 沈姝 邓菲 史君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3期1771-1778,共8页
目的:对从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批准的1430个化合物中通过微复制子系统筛选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起抑制作用的药物,并解析药物抗病毒的作用阶段。方... 目的:对从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批准的1430个化合物中通过微复制子系统筛选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起抑制作用的药物,并解析药物抗病毒的作用阶段。方法:利用SFTSV微复制子初步筛选出对SFTSV复制转录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通过药物浓度梯度抑制实验确定各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再利用SFTSV感染细胞模型,使用药物分别与病毒孵育后再感染细胞、与病毒共同和细胞孵育、在病毒与细胞孵育后作用于细胞、以及在病毒感染细胞全过程(entire stage)使用药物,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感染细胞上清中病毒进行定量,分析药物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整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包括:病毒颗粒稳定性(virion stability)、病毒感染入侵(entry stage)、病毒进入细胞后的复制过程(post-entry)的抑制作用,并与药物作用于病毒感染细胞整个过程的抑制作用相比较,初步揭示药物抑制SFTSV感染的作用机制。结果:吗替麦考酚酯、麦考酚酸、硝唑尼特、Vidofludimus 4种药物对SFTSV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4种药物对微复制子系统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14、0.627、1.283、0.059μmol/L;4种药物对SFTSV的抑制作用发生在病毒入侵细胞后的阶段。结论:吗替麦考酚酯、麦考酚酸、硝唑尼特、Vidofludimus具有较好的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药物筛选 病毒作用 抑制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温度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韦雪敏 李书晗 +5 位作者 王耀 陈梦婷 赵丽 王志玉 万敏 温红玲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对温度的敏感性,为SFTSV的消毒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提供依据。方法将SFTSV细胞培养上清液分装到250μL的PCR管中,100μL/管,分别放置在... 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对温度的敏感性,为SFTSV的消毒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提供依据。方法将SFTSV细胞培养上清液分装到250μL的PCR管中,100μL/管,分别放置在4℃冰箱,以及25℃、37℃、39℃、56℃、70℃金属浴中,处理预定时间后,再将其感染Vero细胞,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病毒滴度。结果随温度的升高,病毒滴度下降速度加快,在4℃、25℃、37℃和39℃放置24 h后病毒滴度由10^(7.25)/100μL分别下降到10^(7.00)/100μL、10^(6.75)/100μL、10^(6.50)/100μL和10^(5.00)/100μL。同一温度,随放置时间的延长,病毒滴度下降趋势也愈加明显,SFTSV在4℃、25℃、37℃放置72 h后,病毒滴度由10^(7.25)/100μL分别下降到10^(6.63)/100μL、10^(6.50)/100μL和10^(3.38)/100μL。SFTSV在39℃放置72 h失去感染性,在56℃作用180 min或70℃放置5 min即被灭活。结论SFTSV 70℃放置5 min即被灭活,但其在4℃和25℃条件下放置3 d,病毒滴度变化不明显,实验室和医务人员应重视个人防护和对被SFTSV污染过的物品的消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病毒滴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总抗体检测试剂盒(ELISA)的研制
11
作者 马玉英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16年第7期3-5,共3页
为建立检测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血清总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并进行初步试用,通过原核表达得到SFTSV-NP重组蛋白,以该蛋白作为ELISA的包被和酶标记抗原,确定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优化各项试验条件,... 为建立检测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血清总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并进行初步试用,通过原核表达得到SFTSV-NP重组蛋白,以该蛋白作为ELISA的包被和酶标记抗原,确定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优化各项试验条件,在此基础上研制试剂盒,并对试剂盒的重复性、特异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抗原最适包被浓度为4.0 μg/ml,血清的最佳稀释浓度为1∶40,重复性试验表明批内和批间的变异性都低于10%.该试剂盒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良好,可应用于SFTSV的研究和临床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苗研究进展
12
作者 姜东绅 王波波 +1 位作者 张芳琳 叶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30,338,共10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且报告病例数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DBV主要由蜱虫叮咬传播,其流行范围正随着传播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且报告病例数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DBV主要由蜱虫叮咬传播,其流行范围正随着传播媒介的扩散而逐步扩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尚无预防性疫苗上市,世界卫生组织已将SFTS列为需要优先关注的传染病之一。本文基于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对SFTS疫苗研究方向和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DBV疫苗研发和疫病防控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班达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亚单位疫苗 重组载体疫苗 DNA疫苗 mRNA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2年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及时空演变分析
13
作者 曲绍宁 闫肃 +4 位作者 陈琼丽 安成成 刘小波 潘静静 杨丽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9-754,共6页
目的探讨2011—2022年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1—2022年河南省SFTS数据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以区县为单位,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和空间... 目的探讨2011—2022年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1—2022年河南省SFTS数据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以区县为单位,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和空间中心传递曲线研究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2011—2022年河南省共报告5471例SFTS病例,81人死亡。发病率呈增长趋势(χ_(趋势)^(2)=23.24,P<0.001),年均发病率0.4677/10万;病死率在2011—2019年呈下降趋势(χ_(趋势)^(2)=8.86,P=0.003),但2020—2022年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12.93,P<0.001),年均病死率1.48%。5—7月为发病高峰,占发病总数58.75%。女性(59.39%)、60~80岁(55.40%)、农民(96.64%)为高发人群。该病主要分布在信阳市,其中商城县发病率最高(27.4118/10万)。在东南部地区存在空间聚集性(Moran′s I>0,P<0.001),疾病中心均在信阳市光山县,且12年间从东南-西北-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方向移动。结论2011—2022年河南省SFTS 5—7月高发,女性、老年人和农民是高危人群,东南部地区存在空间聚集性和向周边扩散的趋势,其中信阳市是防控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特征 时空演变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合并侵袭性肺、颅内曲霉菌病1例
14
作者 罗时磊 袁怀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6-447,共2页
病例女,57岁,因发热伴乏力、食欲不振5 d,意识障碍1 d入院。患者5 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伴乏力、食欲下降,体温38℃左右。开始未予重视,后发热、纳差症状反复,于当地诊所输液治疗3 d,效果不佳,出现食欲不振、全身酸痛等症状,精神转... 病例女,57岁,因发热伴乏力、食欲不振5 d,意识障碍1 d入院。患者5 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伴乏力、食欲下降,体温38℃左右。开始未予重视,后发热、纳差症状反复,于当地诊所输液治疗3 d,效果不佳,出现食欲不振、全身酸痛等症状,精神转差,遂就诊于当地医院感染科,给予抗感染、对症处理,后患者出现意识模糊,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曲霉菌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3年南京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和空间聚集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涛 陈聪 +7 位作者 丁松宁 徐庆 汪君君 王恒学 严子康 田梦圆 祝媛钊 刘慧慧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41-847,共7页
目的了解南京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报告发病趋势和波及范围,分析空间分布模式,探测高发聚集区域和重点人群,指导制定科学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0-2023年南京市报告SFTS病例信息,描述... 目的了解南京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报告发病趋势和波及范围,分析空间分布模式,探测高发聚集区域和重点人群,指导制定科学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0-2023年南京市报告SFTS病例信息,描述时间、人群和空间分布特征;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报告发病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利用FlexScan空间扫描探测高发聚集区域。结果2010-2023年南京市报告SFTS 507例,APC为31.8%(95%CI:22.5%~41.9%,P<0.001),2023年报告发病率为1.42/10万(134例)。5-8月季节指数分别为2.7、2.1、3.0、1.3,共占76.1%。年龄中位数为66(IQR:55,73)岁,由2010-2011年的59岁,逐渐增加至2022-2023年的68岁(P<0.001),45岁及以上占94.1%;农民(63.7%)、家务及待业(14.2%)和离退人员(12.2%)共占90.1%。2010-2011年疫情波及4区11街道,2022—2023年增加至11区58街道;除2012-2013年外,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均Moran’s I>0(0.224~0.526,P<0.001),FlexScan扫描显示溧水区和江宁区的部分街道为一级聚集区域,2018-2023年浦口区4个街道为二级聚集区,2022-2023年六合区3个街道为二级聚集区,均P<0.05。结论南京市SFTS报告发病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波及范围逐渐扩散,空间上呈聚集分布模式。建议加强医疗机构诊治技术和检测能力培训,强化高发地区监测、病例流调溯源和防蜱、防病知识宣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特征 空间自相关 空间聚集性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胱抑素C联合凝血酶原时间评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病情及预后
16
作者 石光顺 夏冬梅 朱立雨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3-557,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胱抑素C(Cys-C)联合凝血酶原时间(PT)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诊... 目的探讨早期胱抑素C(Cys-C)联合凝血酶原时间(PT)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诊治的101例SFTS患者资料,按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和重症组,按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各组临床表现及早期实验室指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早期Cys-C水平及PT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预测生存及死亡结局的效能。结果早期患者血清Cys-C、尿素氮、肌酐、尿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重症组及死亡组高于普通组及生存组,而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年龄(OR=1.146,95%CI:1.036~1.267)、PT(OR=2.643,95%CI:1.323~5.281)、Cys-C(OR=5.039,95%CI:1.548~16.395)是SFT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ys-C作为预测生存者与死亡者的指标具有较高评估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而联合Cys-C、PT和患者年龄,曲线下面积高达0.930。结论SFTS多发生于农民及老年人群,患者入院早期血清PT和Cys-C水平可有效预估患者预后,两者有望成为预测生存和死亡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胱抑素C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脑炎一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金梅 刘兵舰 +3 位作者 关鸿志 单萍 陈国华 梅俊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257,共5页
患者女性,65岁,农民。主因间断性发热伴腹泻、尿频6天,近事记忆减退伴言语不能1天,于2022年5月7日收入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患者入院前10天(4月29日)被克氏原螯虾(又称小龙虾)夹破右手示指,未予重视;入院前5天(5月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 患者女性,65岁,农民。主因间断性发热伴腹泻、尿频6天,近事记忆减退伴言语不能1天,于2022年5月7日收入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患者入院前10天(4月29日)被克氏原螯虾(又称小龙虾)夹破右手示指,未予重视;入院前5天(5月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呈黄色水样便(5~6次/d),尿频(每5分钟1次,每次约20 ml),伴头晕、后颈部胀痛、胸闷,间断发热,体温最高3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重度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脑炎 宏基因组学 基因检测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指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症患者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骥 卞茂红 曹发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03-270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参数联合血小板计数(PLT)对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SFTS)危重症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在感染科治疗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症患者62例,分为出血组(n=30)和非出血组(n=32),比较两组间PLT和TEG等...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参数联合血小板计数(PLT)对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SFTS)危重症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在感染科治疗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症患者62例,分为出血组(n=30)和非出血组(n=32),比较两组间PLT和TEG等相关指标的变化,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危重症患者出血影响因素,用ROC曲线下面积分析相关指标预测患者出血的效能并计算最佳界值,用秩和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以MA界值分组后的PLT和死亡率。结果出血患者MA值和PLT低于非出血患者(P<0.05),而K值、PT高于未出血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A值和PLT是患者发生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PLT、MA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0.890,P值均<0.05,其中特异度最高的是PLT、灵敏度最高的是MA值,得出MA的最佳界值为48.85 mm,联合指标(K值、MA、PLT)得到的曲线下面积为0.941,约登指数0.77,均高于单独指标。秩和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显示,MA值<48.85 mm组的PLT更低且死亡率更高(P<0.05)。结论联合TEG和PLT,能有效预测SFTS危重症患者出血情况,对于指导SFTS危重症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计数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危重症 血小板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及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思怡 周乐 +1 位作者 胡增垒 胡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64-1173,共10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引起的蜱传人兽共患传染病,存在形成大流行的潜在趋势且致死率较高。随着SFTSV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九种最危险的病原体之一,给人类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引起的蜱传人兽共患传染病,存在形成大流行的潜在趋势且致死率较高。随着SFTSV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九种最危险的病原体之一,给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SFTS的疫苗和防治药物的研发已成为可能。本文综述了SFTS的病原学、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候选疫苗、诊断及治疗,旨在为SFTSV的防控及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 疫苗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2023年版) 被引量:16
20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8-920,共3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我国于2009年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全年均可发病,多发于春、夏季。如不及时诊治,SFTS病死率可高达20%。为进一步规范SFTS临床...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我国于2009年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全年均可发病,多发于春、夏季。如不及时诊治,SFTS病死率可高达20%。为进一步规范SFTS临床诊疗工作,在2010年原卫生部发布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征诊疗方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一、病原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征病毒(SFTSV)属白蛉纤细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达病毒属(Bandavirus Genus),分类为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 Virus,D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征病毒 RNA病毒 流行病学 诊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