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30例
被引量:9
- 1
-
-
作者
郑秋惠
窦增娥
王法林
-
机构
青海省中医院血液肿瘤科
-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10年第5期321-321,共1页
-
-
关键词
癌性发热/中医药疗法
@小柴胡汤
-
分类号
R273.05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
-
题名经方治疗肾病发热3例
被引量:2
- 2
-
-
作者
余晖
高建忠
刘宝利
-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12年第1期46-47,共2页
-
文摘
慢性肾病,病因复杂,治疗困难,预后较差。经方在治疗肾脏疾病伴随症时往往力专效捷。用经方治疗肾病发热患者3例,原案实录如下。案例1:患者某,女,53岁。主因"间断双下肢浮肿18年,呕恶1年,加重伴周身浮肿4天"于2010年7月14日入院。患者入院时血肌酐637μmol/L,尿素氮18.1mmol/L,血钾7.5mmol/L。入院后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贫血、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肾性高血压"等疾病。入院第二天出现发热,2010年7月15日诊见:发热,38.7℃,恶风寒,无汗出,恶心,呕吐2次,口干,无口苦,纳呆,周身浮肿,大便秘结,已三日未行,自觉下肢有灼热感。舌质淡,舌苔薄黄,脉弦数。
-
关键词
发热/中医药疗法
肾病/中医药疗法
-
分类号
R563.1
[医药卫生—呼吸系统]
-
-
题名史锁芳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经验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王聪
史锁芳
-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
-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11年第3期221-222,共2页
-
文摘
史锁芳教授为江苏省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肺病临床二十余载,对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症治疗独具特色,善用疏风散寒、化湿清热的方法治疗本病症,不仅退热快捷,且能起到截断病势、防治传变之效,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
关键词
急性病毒性传染性呼吸道感染发热/中医药疗法
九味羌活汤
麻杏石甘汤
-
分类号
R473.5
[医药卫生—护理学]
-
-
题名安效先运用截断扭转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潘璐
-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
-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11年第1期83-83,共1页
-
文摘
安效先,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安老师常采用截断扭转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并附典型医案以飨同道。1辨证特点:热证为主,传遍迅速安老师认为小儿外感发热当属温病范畴。小儿容易发热责之小儿本身的生理病理特点,
-
关键词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药疗法
截断扭转法
-
分类号
R272
[医药卫生—中医儿科学]
-
-
题名外感发热误治转湿热内蕴发热的治疗体会
- 5
-
-
作者
马翔
于跃
马家宝
-
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10年第3期182-183,共2页
-
-
关键词
发热/中医药疗法
-
分类号
R25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解热静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80例
- 6
-
-
作者
李玮
-
机构
河南省中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8年第4期27-27,共1页
-
-
关键词
发热/中医药疗法
外感病/中医药疗法
〈解热静/治疗应用
-
分类号
R272
[医药卫生—中医儿科学]
-
-
题名内伤发热治验1例
- 7
-
-
作者
丁树栋
-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
-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12年第1期13-13,共1页
-
文摘
1病历介绍患者某,男,48岁,2008年5月26日初诊。自述平素常有畏寒肢冷、便溏等症状。从4月12日始,每日16时至22时出现发热,体温最高时达到39.5℃,一般都在38~39℃之间,曾在当地某医院治疗月余,诊断为"不明原因发热",先后用多种药物治疗,未见明显效果,故自动要求出院。出院后改投当地某中医治疗,予服黄连、黄芩、金银花、
-
关键词
内伤发热/中医药疗法
-
分类号
R255.105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发热验案2则
- 8
-
-
作者
余晖
-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10年第6期416-416,共1页
-
-
关键词
发热/中医药疗法
-
分类号
R821.3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
-
题名李寿山加减小柴胡汤治疗发热验案
被引量:2
- 9
-
-
作者
张雷
管洪
-
机构
锦州市古塔区中医院中西门诊部
-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11年第2期114-115,共2页
-
文摘
李寿山教授,现为大连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李寿山教授认为发热无外乎外感与内伤。外感发热遵仲景之理,邪入太阳,可用汗法,解表之热;邪入阳明,可用下法,解里之热;邪入少阳,既无可汗之表,又无可下之里,只有和解其表里为贵。
-
关键词
发热/中医药疗法
小柴胡汤
@李寿山
-
分类号
R25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伤寒论》发热证治规律及其对临证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岳在文
-
机构
内蒙古电业管理局中心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6年第4期14-16,共3页
-
文摘
《伤寒论》对于发热的论述约占条文十分之七,然主要讨论由外感而引起。其发热类型有微热、烦热、恶热、潮热及往来寒热等,其性质有实证、虚证及虚实挟杂之证。笔者就《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探究如下,以冀对临床辨治有一定指导意义。1 《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 发热亦称身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循其因机,在表者多为外感风寒,邪正相争,营卫失和;在里者则为表邪入里,化热成实,里热蒸腾;还有病邪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亦有真寒假热。
-
关键词
《伤寒论》
发热/中医药疗法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产后发热治验
- 11
-
-
作者
高明贤
-
机构
辽宁鞍钢立山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89年第5期33-33,共1页
-
文摘
病例:王某,女,27岁。该患1984年2月7日,因早破水,足先露而行腹膜外剖腹产一男活婴。术中顺利,术后给予青霉素肌注、红霉素静点,抗感染治疗。术后第2天,开始发热,第3天夜里出现高热(体温40℃-41.1℃)。术后第4天患者全身轻度浮肿,双上肢及躯干前可见散在的红色针尖样皮疹,髋部可见片状荨麻疹,心肺未见异常。妇科检查:刀口处压痛,无渗出,宫底脐下一横指,阴道恶露血性,无臭味。化验血WBC 48500个/mm<sup>3</sup> (S<sub>53</sub>、Sf<sub>42</sub>、L<sub>1</sub>E<sub>2</sub>、晚幼粒<sub>2</sub>),尿常规:尿蛋白(++),WBC 20-30个,
-
关键词
发热/中医药疗法
产褥期
宣肺
清热
清营
透疹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小柴胡汤治疗特殊发热3例
- 12
-
-
作者
沈兆熊
-
机构
吴江市盛泽医院
-
出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34-35,共2页
-
文摘
1 原因不明性周期发热肖某某,男,31岁,工人。1979年12月6日初诊,患者于1977年10月外感发热,经服退热药后热退,但以后每隔14天发热二天,始则恶寒身热,体温可达40℃以上,继则大汗淋漓,二天后热自退,退后神疲嗜卧,肢软力乏,头昏目眩,口苦咽干,心悸泛恶,屡经中西两法治疗乏效,历今二年,逾期必作,缓绵不已。曾于1978年5月21日起在苏州某院观察,经多种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并经内科、血液科等会诊,未能明确诊断,最后初诊为“原因不明性周期发热”。经补液、抗感染、激素、镇静及对症治疗,发热现象始终未能改善。来我科就诊时,正热退二日以后,头昏肢软、嗜卧乏力、纳呆神疲、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弦。一派正气不足之象。良由外感风寒。
-
关键词
发热/中医药疗法
小柴胡汤/治疗应用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王立忠发热辨治经验
- 13
-
-
作者
赵润杨
-
机构
河南省中医院
-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11年第1期31-32,共2页
-
文摘
王立忠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擅治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对发热的治疗独具匠心,病症结合,依证立法,知常达变,屡起沉疴。笔者有幸侍诊于王老旁侧,聆听王老教诲,获益良多。现将王老临床常用的发热治法简述如下,希望对同道有所启迪。
-
关键词
发热辨治/中医药疗法
@王立忠
-
分类号
R697.33
[医药卫生—泌尿科学]
-
-
题名朱少鸿学术经验介绍
被引量:5
- 14
-
-
作者
陈正平
-
机构
江阴市中医院
-
出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30-32,共3页
-
文摘
朱少鸿(1873—1945),江苏省江阴市峭岐镇凤戈庄人。先辈八世工医。先生14岁即侍诊于父侧,28岁父殁,始弃儒业医,名噪苏南及沪上。先生好学不倦,出诊坐轿犹手不释卷。常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而知困。”又云:“医道艰深,人命关天,多问博识,乃医者要旨。”及届古稀,每于方笺上题词:“虚度七十无真迹,聊集医方作了凡。”
-
关键词
中医师
膨胀/中医药疗法
发热/中医药疗法
呕吐/中医药疗法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柴胡退热辨
- 15
-
-
作者
丁艳蕊
-
机构
湖北中医学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89年第2期13-13,共1页
-
文摘
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味苦,性乎,入肝,胆、三焦等经。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小柴胡汤以降,历代医家以柴胡治寒热往来而习用。然柴胡退热并不仅仅限于寒热交替证,临床对于多种原因所致的高热、低热、郁热等发热证。经过不同的配伍,同样获效。治高热,柴胡禀性轻扬而善于疏解退热,如小柴胡汤以其配黄芩疗寒热往来;柴胡桂枝汤以其配桂枝疗发热,微恶寒;柴胡加芒硝汤以其配芒硝疗日晡潮热;丹栀逍遥散以其配丹皮、梔子疗肝郁血虚发热;柴平汤以其配伍苍术,厚朴疗寒多热少,脉濡之湿症。此皆为前贤所用,现代临床用柴胡治疗多种发热更为广泛。据报道:
-
关键词
发热/中医药疗法
柴胡/治疗应用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温病条辨》应用辛味药的特点浅探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孙大定
-
机构
湖北省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3期9-9,共1页
-
文摘
清代温病大师吴瑭(字鞠通)擅用辛味药。据统计,其所著《温病条辨》总载方二百余首,而用辛味药者竟达百余首,其中以苦、辛并用最多,中焦及湿湿病证应用为广。兹就其应用特点浅探如次。1 辛凉轻宣以透表 对温病初起病邪在表、内应于肺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一系列肺卫表证,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之经验,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
关键词
《温病条辨》
辛味药/治疗应用
头痛/中医药疗法
发热/中医药疗法
-
分类号
R243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生石膏在外感高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 17
-
-
作者
尚振铎
-
机构
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7年第5期36-36,共1页
-
-
关键词
发热/中医药疗法
石膏/治疗应用
-
分类号
R255.1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临证治验三则
- 18
-
-
作者
马俊
任桂华
-
机构
湖北省襄阳县中医院
湖北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8年第1期19-20,共2页
-
文摘
[例一]刘某某,男,37岁。1984年8月31初诊。患者恶寒发热,身痛,汗出40余天,曾住某医院以“败血症”治疗11天未效,来余处求治。入院时伴有颈项强直,背微恶寒,口苦咽干而不渴,时有咳嗽,二便正常,体温38.9℃,白血球3800/mm^3,舌淡苔薄,脉弦微浮。 观其脉症,四诊合参,诊为三阳合病,拟柴胡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药用柴胡15g,黄芩9g,知母12g,半夏9g,甘草9g,桂枝6g,白芍9g,葛根12g,玉竹12g,大枣5枚,生姜6g。上药连进5剂,热退证减,饮食渐增,体温、白血球计数均转正常,随方加减佐以扶正之品调进5剂痊愈出院。 按:患者恶寒发热、身痛有汗、咳嗽等,为太阳中风;颈项强直,背微恶寒,二便正常为阳明经证;口苦咽干而不渴为少阳证。此属三阳合病之伤寒发热。以小柴胡汤合桂枝和解透表,加葛根、知母、玉竹以解肌清泄阳明之热,方药相助,疗效显著。
-
关键词
发热/中医药疗法
小柴胡汤/治疗应用
-
分类号
R249.7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长期低热一例治验
- 19
-
-
作者
慕可好
王涛
-
机构
山东省龙口市人民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4期48-48,共1页
-
文摘
徐××,男,38岁,某镇干部。1993年3月18日初诊。患低热一年余,每于晚间6~9时发热,体温波动在37.5℃,最高不超过38℃,伴头晕、腰膝酸软、盗汗,面色潮红如醉酒状。曾查血液分析,WBC6.8×10~9/L,N0.73,L0.27。经多家医院检查,均未明确诊断,静滴多种抗生素,其热不退,连服补中益气汤9剂无效。查见,体健神倦,上症仍存,舌质淡尖红,苔薄黄,脉沉细。 根据其潮热盗汗、汗湿衣被、腰膝酸软、脉沉细等症,诊为阴虚内热,予滋阴清热治疗,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服药3剂,患者盗严较前减轻,但其热如故。细审脉症,虽有潮热、盗汗等阴虚症,但其人形壮实、声音洪亮、面色红润、舌尖红、苔薄白等气分实热症并存,究其病机当为外感温邪之阳明气分实热,因失治误治而致气热未清、阴液已伤,治宜养阴生津。
-
关键词
发热/中医药疗法
滋阴
清热
-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