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磁场理论中几何化·数论消发散方法(Ⅱ)——简约电荷分布、一般形式解及数论消发散定理 被引量:4
1
作者 戴显熹 徐新闻 +2 位作者 李洪芳 钟万蘅 黄静宜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01-208,共8页
该文为GNES方法论文系列中的第二篇.建议简约电荷分布的概念,并讨论其应用.给出一般的基本积分方程组的形式解,它将由几何参数直接表示电容系数.给出数论消发散定理,它提供了既自然地消除积分核的对角线奇性,又能同时运用数论方法的一... 该文为GNES方法论文系列中的第二篇.建议简约电荷分布的概念,并讨论其应用.给出一般的基本积分方程组的形式解,它将由几何参数直接表示电容系数.给出数论消发散定理,它提供了既自然地消除积分核的对角线奇性,又能同时运用数论方法的一个具体方案,而且不带调节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 数论消发散法 简约电荷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场理论中的几何化·数论消发散方法(IV)──双圆杆和双椭圆杆内导体电容系数的数值结果 被引量:1
2
作者 俞权 李新奇 +2 位作者 张晨 李洪芳 戴显熹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8,共8页
该文是GNES方法在微波定向藕合器电容系数计算中的具体应用,讨论了系数矩阵元的高精密计算和线性方程组维数的选择,分析了主要误差来源,具体计算双圆杆内导体在对称和非对称两种情况下的电容系数,并与零级近似下得到的柱对称模... 该文是GNES方法在微波定向藕合器电容系数计算中的具体应用,讨论了系数矩阵元的高精密计算和线性方程组维数的选择,分析了主要误差来源,具体计算双圆杆内导体在对称和非对称两种情况下的电容系数,并与零级近似下得到的柱对称模型的解析解作了比较。文中还考察了电容系数随各个几何参数改变的情况,并作了定性解释,最后绘出双椭圆杆内导体的电容系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 几何化 数论 发散法 电容系数 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完素发散治翳法在临床的应用
3
作者 王志 《江西中医药》 1990年第6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云翳 目翳 发散法 刘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状大分子的合成及表征方法 被引量:7
4
作者 徐冬梅 宁春花 +1 位作者 张可达 朱秀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4,共5页
回顾从树状大分子出现以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工作。对树状大分子的合成及表证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 树状大分子 合成 发散法 收敛 表征 波谱分析 元素分析 凝胶渗透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聚酰胺-胺树状聚合物的表征 被引量:6
5
作者 林裕卫 彭晓春 +1 位作者 彭晓宏 王庆涛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69,共5页
采用发散法合成了以乙二胺为核心的0.5—4.0代聚酰胺-胺(PAMAM)树状聚合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1H NMR和^13C NMR)法对单体和0.5~4.0代PAMAM树状聚合物进行了对比性系统表征,证实了半代和整代PAMAM树状聚合物... 采用发散法合成了以乙二胺为核心的0.5—4.0代聚酰胺-胺(PAMAM)树状聚合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1H NMR和^13C NMR)法对单体和0.5~4.0代PAMAM树状聚合物进行了对比性系统表征,证实了半代和整代PAMAM树状聚合物的结构和特征官能团的区别;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比表征了3.5代和4.0代PAMAM树状聚合物,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和多分散系数,表明,分支缺陷及氢键的存在造成了分散系数偏差。特性黏数与代数的关系图表明了整代和半代PAMAM树状聚合物端基的区别、低代和高代的结构差异、缺陷和氢键的存在等对黏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胺 阿烯酸甲酯 发散法 聚酰胺-胺 树状聚合物 功能高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胺(PAMAM)树状分子的合成 被引量:10
6
作者 章昌华 胡剑青 涂伟萍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32-34,共3页
介绍了聚酰胺胺(PAMAM)树状分子的三种合成方法,即发散合成法、收敛合成法以及发散收敛结合合成法的主要特点及其进展,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发散合成法具有分子量增长迅速的优点,但是分离纯化步骤多;收敛合成法的特点是分子量分布窄... 介绍了聚酰胺胺(PAMAM)树状分子的三种合成方法,即发散合成法、收敛合成法以及发散收敛结合合成法的主要特点及其进展,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发散合成法具有分子量增长迅速的优点,但是分离纯化步骤多;收敛合成法的特点是分子量分布窄,但是分子量增长慢;发散收敛结合合成法综合了发散合成法和收敛合成法的优点,很有发展前途。同时,提出了PAMAM树状分子合成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胺(PAMAM) 树状分子 发散法 收敛 发散收敛 树状分子 聚酰胺胺 合成方 收敛合成 分子量分布 PAMAM 分离纯化 合成研究 发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鹤童 《盐科学与化工》 CAS 2018年第5期16-20,共5页
树枝状高分子具有高度支化的结构和独特的单分散性,使这类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功能,在生物医药、材料改性、工业催化、石油工业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研究了以三乙烯三胺、多乙烯多胺为起始剂,采用发散法合成了端基为酯基... 树枝状高分子具有高度支化的结构和独特的单分散性,使这类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功能,在生物医药、材料改性、工业催化、石油工业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研究了以三乙烯三胺、多乙烯多胺为起始剂,采用发散法合成了端基为酯基、胺基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对合成的树枝状大分子性能作了初步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核心、不同支化代端基为酯基的PAMAM表现出了破乳性能,且破乳行为与分子的核心、端基和支化代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枝状大分子 三乙烯三胺 多乙烯多胺 发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枝状聚赖氨酸的合成及表征
8
作者 刘卅 董红霞 郭建维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23,共4页
以己二胺为核,L-2,6-二叔丁氧羰基赖氨酸.二环己胺盐(Boc-L-Lys(Boc)-OH.DCHA)为原料,在均相反应条件下采用发散法设计合成了t-Boc保护的树枝状聚赖氨酸,然后用三氟乙酸切割保护基团获得高纯度的树枝状聚赖氨酸。利用核磁共振(1H-NMR、1... 以己二胺为核,L-2,6-二叔丁氧羰基赖氨酸.二环己胺盐(Boc-L-Lys(Boc)-OH.DCHA)为原料,在均相反应条件下采用发散法设计合成了t-Boc保护的树枝状聚赖氨酸,然后用三氟乙酸切割保护基团获得高纯度的树枝状聚赖氨酸。利用核磁共振(1H-NMR、13C-NMR)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等手段对所得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采用1-羟基苯丙三氮唑(HOBT)和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盐(HBTU)作为缩合剂,在25℃缩合24 h、三氟乙酸溶液(TFA∶DCM=95∶5)室温切割1.5 h,合成了一至四代结构规整的树枝状聚赖氨酸,产率介于60%~8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枝状聚赖氨酸 缩合 发散法 三氟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二乙醇胺为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2
9
作者 肖夏 吴江渝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43-46,共4页
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因其具有多分支对称性、内部含有大小不一的空腔以及多官能团表面等一系列结构特性,在分析化学、催化剂、涂料和薄膜技术、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二乙醇胺为核,采用单边发散法合成了0.5至2代的P... 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因其具有多分支对称性、内部含有大小不一的空腔以及多官能团表面等一系列结构特性,在分析化学、催化剂、涂料和薄膜技术、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二乙醇胺为核,采用单边发散法合成了0.5至2代的PAMAM树形分子,并对所合成的树形分子进行了1 H NMR和FT-IR结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胺 树形分子 二乙醇胺 单边发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为氨基、末端为硝基的苯乙炔树枝状分子的合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梦琳 池春彦 +3 位作者 王献红 赵晓江 李季 王佛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359-1362,MJ06,共5页
将固定相合成与“收敛 /发散”方法相结合 ,合成了第一、二代苯乙炔树枝状分子 .通过 Heck-Cassar-Sonogashira-Hagihara偶联反应 ,将其中心和末端分别修饰上供电子的氨基和拉电子的硝基 ,得到第一、二代中心为氨基、末端为硝基的苯乙... 将固定相合成与“收敛 /发散”方法相结合 ,合成了第一、二代苯乙炔树枝状分子 .通过 Heck-Cassar-Sonogashira-Hagihara偶联反应 ,将其中心和末端分别修饰上供电子的氨基和拉电子的硝基 ,得到第一、二代中心为氨基、末端为硝基的苯乙炔树枝状分子 NH2 -G1 -( NO2 ) 2 和 NH2 -G2 -( NO2 ) 4.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跟踪了整个固定相合成过程 .苯乙炔树枝状分子的紫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炔 树枝状分子 氨基 硝基 合成 固定相合成 “收敛/发散 偶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自拍现象及其背后的宾格我理论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亚柯 王艳平 《旅游研究》 2016年第2期15-19,39,共6页
自拍的行为发端是画家的自画像,摄影自拍起源于摄影者的延时拍摄,而今已发展成为智能手机的即时自拍时代。文章以旅游自拍为研究对象,探索这一现象之下蕴含着的机理。迄今为止,有关旅游自拍的研究成果不多。部分学者认为,自拍的文化基... 自拍的行为发端是画家的自画像,摄影自拍起源于摄影者的延时拍摄,而今已发展成为智能手机的即时自拍时代。文章以旅游自拍为研究对象,探索这一现象之下蕴含着的机理。迄今为止,有关旅游自拍的研究成果不多。部分学者认为,自拍的文化基础是解构主义的后现代性,自拍乃是在张扬自由与活力,反对秩序与僵化。而文章提出,旅游自拍的学术基础之一可谓是宾格我理论。在与商业摄影、委托他人拍照、三脚架自拍、不摄影、拍他人或风景照相比较的基础上,尝试性的归纳出旅游自拍属性,并通过发散转义法进入到宾格我语境,讨论了其在旅游自拍中的作用机理,进而就如何技术性的应用该理论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自拍 自拍属性 建构主义 发散转义 宾格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uristic Genetic Algorithm for Discretization of Continuous Attributes in Rough Set Theory 被引量:2
12
作者 CAO Yun-feng WANG Yao-cai WANG Jun-wei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2期147-150,155,共5页
Discretization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 aims to seek the possible minimum number of the cut set without weakening the indiscemibility of the original decision system. Optimization of discretization is an NP-complete ... Discretization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 aims to seek the possible minimum number of the cut set without weakening the indiscemibility of the original decision system. Optimization of discretization is an NP-complete problem and the genetic algorithm is an appropriate method to solve it. In order to achieve optimal discretization, first the choice of the initial set of cut set is discussed, because a good initial cut set can enhanc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he follow-up algorithm. Second, an effective heuristic genetic algorithm for discretization of continuous attributes of the decision table is proposed, which takes the significance of cut dots as heuristic information and introduces a novel operator to maintain the indiscernibility of the original decision system and enhance the local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algorithm. So the algorithm converges quickly and has global optimizing ability. Fin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lgorithm is validated through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ugh set DISCRETIZATION genetic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User Participation Behavior Prediction Model of Social Hotspots Based on Influence and Markov Random Field 被引量:3
13
作者 Yunpeng Xiao Jiawei Lai Yanbing Liu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17年第5期145-159,共15页
Hotspot topic trends can be captured by analyzing user attributes and historical behavior in social network.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user participation behavior prediction model for social hotspots, based on user ... Hotspot topic trends can be captured by analyzing user attributes and historical behavior in social network.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user participation behavior prediction model for social hotspots, based on user behavior and relationship data, to predict user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nd topic development trends. Firstly, for the complex factors of user behavior, three dynamic influence factor functions are defined, including individual, peer and community influence. These functions take timeliness into account using a time discretization method. Secondly, to determine laws of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group behavior within a social topic, a hotspot user participation behavior prediction model is proposed and associated with the basic concepts of randora field and Markov property in information diffus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not only dynamically predict the individual behavior, but also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op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network hotspot topic behavior prediction Markov random field influence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