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心理学的危机:挑战和定位 被引量:6
1
作者 戴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24,共21页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已经有百余年历史,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教育心理学还很年轻。从内部看,它依然缺乏属于自己的核心关切、概念体系和方法论;从外部看,它面临学科不断分化带来的新挑战。在21世纪的语境下,很难再把教育心理...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已经有百余年历史,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教育心理学还很年轻。从内部看,它依然缺乏属于自己的核心关切、概念体系和方法论;从外部看,它面临学科不断分化带来的新挑战。在21世纪的语境下,很难再把教育心理学看成是传统心理学的衍生学科,而无视它作为“设计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质。对教育心理学的重新定位,需要确立它自身的核心关切,以有别于其他心理学科,尤其需要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重新审视。传统的用于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科学的机械还原逻辑必须让位于基于人的可塑性、开放性、选择性和成长性的生成(emergence)逻辑,同时要吸纳“设计科学”对人类学习和发展可能性的探索和优化努力,而心理行为证据则提供这种实践的可行性和约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自然科学vs.设计科学 还原论vs.生成论 教育的目的 人的发展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安全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昭宇 杨雪慧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86-92,共7页
"国际安全"的概念是从"安全"扩展而来。安全、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价值内涵都是由国家赋予的。国际安全在价值内涵上可以说是安全、国家安全的进一步深化,包括实践价值和认知价值。国际安全的实践价值体现在,国家... "国际安全"的概念是从"安全"扩展而来。安全、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价值内涵都是由国家赋予的。国际安全在价值内涵上可以说是安全、国家安全的进一步深化,包括实践价值和认知价值。国际安全的实践价值体现在,国家追求的国际安全是国家之间在客观上没有安全威胁,且必须借助物质条件和手段。国际安全的认知价值体现在,国家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等主流人士尤其是决策层对于国家、国际关系的认识和情感规定着国际安全的价值、政策与实践。要实现国际安全目标,需要宏观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保障性的安全政策。其关键是,认清安全的本质,超越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和国家权利观,以发展求安全、促安全,并将自利与利他结合起来;处理好内部发展问题,协调好外部关系,在应对安全问题时综合治理,并以对话求协调、促合作,增进人类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安全 价值内涵 安全相互依赖 发展多样性 人类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284
3
作者 刘魁立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34,共10页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国际的和国内的背景,是回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国际的和国内的背景,是回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从古今文化关系的角度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数情况下,既是昨天的实录、今天的现实,同时也是明天的预示;从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角度看,吸纳外来文化和继承原有传统并不是矛盾的,二者所形成的张力对于创造新的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非物质遗产大都是农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所以今天对它的保护便包含着许多悖论。例如,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结构性对象的解构性保护,对传承人的态度,市场经济体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都隐含着诸多两难的问题,期待着文化行政部门、学术界以及整个社会给出两全的解决方案。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贯彻整体性的原则,从整体上加以认识,进行整体性的保护。从根本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该文化遗产的人的保护;同时,对这一遗产的切实有效的保护,也特别依赖于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促进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人 悖论 整体性原则 文化发展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道路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 被引量:33
4
作者 陈学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8,共1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属于世界历史,它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中国道路增强了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中国道路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中国道路开辟了和平发展的人类文明新路;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属于世界历史,它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中国道路增强了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中国道路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中国道路开辟了和平发展的人类文明新路;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破解难题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人类文明 物质基础 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 和平主义 世界性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地方高校传承创新革命传统文化功能的思考 被引量:4
5
作者 熊艳 成燕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257-261,共5页
高校与文化有着天然联系,地方高校应承担起传承创新革命传统文化的使命。本文首先对革命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进行解析;继而从推进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传播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引领革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改造革命传统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发... 高校与文化有着天然联系,地方高校应承担起传承创新革命传统文化的使命。本文首先对革命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进行解析;继而从推进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传播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引领革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改造革命传统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体现革命传统文化和谐特征,处理革命传统文化传创中的三个关系等角度阐述地方高校在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最后指出革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传统 传承创新 地方高校 文化功能 传统文化 多样性发展 科学内涵 地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承背景下方言演化探析——评《方言与中国文化》
6
作者 郑莉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I0007-I0007,共1页
方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各地民众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蕴含着厚重瑰奇的文化积淀,而着力理清方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深入剖析方言在社会发展中的演变,积极寻求文化传承背景下方言发展的新起点与新... 方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各地民众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蕴含着厚重瑰奇的文化积淀,而着力理清方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深入剖析方言在社会发展中的演变,积极寻求文化传承背景下方言发展的新起点与新思路,对于方言生命力的释放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多样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方言与文化 重要载体 文化积淀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新起点 深入剖析 多样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模式”拓宽的途径
7
作者 俞可平 《人民论坛》 2008年第23期8-8,共1页
要说“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我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中国道路”的价值,看作是为其他发展中... 要说“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我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中国道路”的价值,看作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国情太特殊了,建立在这种特殊国情基础上的“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恐怕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简单地效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模式 社会发展规律 民族国家 人类文明 多样性发展 全球化时代 发展中国家 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