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湘语爆发音的类型
被引量:6
- 1
-
-
作者
彭建国
-
机构
湖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2-552,共11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湖南方言实验语音学研究"(09YJC740024)的研究成果之一
香港研究资助局General Research Fund(HKUST 644509)
香港科技大学DAG(S08/09.HSS07)的资助
-
文摘
传统方言学一般从听感的角度来给汉语方言的辅音声母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文章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技术手段,从发声和气流机制的角度把湘语的爆发音分成普通清声、清送气声、常态带声、弛声和内爆声等五类。这一研究,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湘语爆发音声母特征的理解。与吴语相比,湘语的普通清声与清送气声在除阻时相对能量更强,造成听感上更"硬"的感觉。常态带声在湘语有些方言点得以完整保留,在有些方言点则表现为鼻冠清音或是弛声。弛声是湘语中常见的发声态。实验证明,传统记作浊送气或是清音浊流的音实质都是弛声。内爆声在湘南部分方言中存在。无论从共时分布还是历史演化上,弛声和内爆声都具有重要的类型学价值。
-
关键词
湘语
爆发音
发声态
常态带声
弛声
内爆声
-
Keywords
Xiang dialects plosive phonation modal voiced slack voice implosive
-
分类号
H174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声调发生的五项前提
被引量:4
- 2
-
-
作者
朱晓农
-
机构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
-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1-580,共20页
-
文摘
声调产生需要五个必要前提,后三个是语言学前提或三步语言学前提:(LP1)语音前提是有多种发声态存在,如气声、假声。这些发声态天然引发音高差别。(LP2)音法一词法前提是高响度单音节词。作为发声态伴随特征的音高差别在此语境中得到放大和加强。这两项是普适性前提。(LP3)音法化;上述加强了的音高模式范畴化为音法单位一声调,这是具体语言中的特定过程。简单地说,最初作为发声态伴随特征的音高差别,一旦上升为区别特征,就形成了声调。汉语四声的产生被作为例子讨论特定语言中的声调起源。更进一步,在语音前提LP1之上有两个气候和生理学前提条件:(N1)湿热大陆有利于产生气声;(N2)人种体型矮小有利于产生假声。这两种条件集中出现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所以这一片地域是产生、维持最复杂的声域拱度复合型声调的地方。现有的声调起源理论在文中择要加以评论。
-
关键词
声调起因
发声态
高响度音节
单音节词
音法化
湿热气候
小体型
-
Keywords
Tonogenesis
phonation types
sonorous syllable
mono-syllabic words
phonologicaization
humidcimates
smalbody-size
-
分类号
H116.4
[语言文字—汉语]
-